还原吴敬琏

来源 :新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ord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潜意识中,有人已将吴敬琏为代表的市场化改革倡导者视为情绪宣泄口并予以妖魔化,其背后是利益群体暗流涌动的思潮交锋。
  
  仿如白驹过隙,21世纪已迈过了第一个十年。吴敬琏,这位经历中国经济60多年风风雨雨的老人,也迎来了他的八十诞辰。
  1月26日下午至27日,在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80岁生日、从教60年之际,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信出版《比较》等单位主办的“发展与转轨中的制度暨吴敬琏教授80岁生日”国际研讨会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举行。
  当剥去岁月的层层铅华,眼前这位白发苍苍而精神矍铄的八旬老人,见证了时代的潮落潮起,仍走在争议的风口浪尖,今天的他,究竟会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一
  
  助手柳红说他“迂”,女儿晓莲说他直:理解他的公众视之为“经济学的良知”,否定他的左翼将他划入“保卫富人联盟”。
  虽被指有精英姿态,在他看来,自己却只是个坚守基本职业操守的普通知识分子。
  曾遭历史洪流裹挟,未可幸免遭遇不公。至今仍然深以为愧的事情中,最令其常怀负疚甚至负罪之心的,是参与对恩师兼挚友孙冶方先生的批斗。尽管斯人已去,但他依旧将过往的“迷失”化作内心不息的鞭策。
  追寻有时,坚持有时,以日益专业精进的思考,为这个转轨变革之中的东方孜孜以求,使先知们的学术理想之花开满人间。
  现实世界中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的两全之难,让“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这位现代追随者痛心疾首。他希望自己的国家能走向理性而持续的繁荣,也渴盼自己的同胞都过上幸福而自由的生活。
  如今,他越发明白,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的均衡目标,一手“市场”,一手“法治”,二者须臾不可或缺——这是通向彼岸的必由之路。
  你可以说他是个性情中人。
  因为,当看到经济改革中诸多不合理、不正常的现象,他常常会直言不讳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事实上,讲出真相,辩明真理,往往易遭误解和诟病,前有犬儒的明枪炮轰,后有权贵的暗箭中伤。历史上类似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这他自是知晓的。
  但他更明白,无私者无畏,在未竟的改革面前,自己必须笃定于专业而独立的学术理性,恪守一名经济学人的本分,大胆承担起澄清事实、指明方向之责。
  你可以说他传统情结很重。
  因为,虽经“文革”洗礼,他仍如最能打动自己的前辈知识分子这般,对已被不少人弃如敝屣的“共产主义”理想,怀有纯正虔诚的信仰:虽近耄耋之年,他还像最让自己尊敬的良师益友顾准那样,对中国版的“神武景气”,始终不渝地怀有一颗赤诚的企盼之心。
  除却这些个人性情与情结因素,真正见其功力的,当然还是他在自身专业上推崇并践行的那些基准性的现代经济主张。即便在“左”毒横流、经济科学处境最差的年月,这位有着科学良知和公民责任感的经济学家,也没有放松自己的努力。
  正是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进程上的前瞻思考及深厚影响,使之成为转型期中国极负盛名的经济思想家;甚至,被美国知名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尼古拉斯·拉迪,视为近30年间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学家。
  几乎于改革的每一步,他都战胜反对者,至今,依然时常公开争论改革的方式及步伐。
  作为当代中国经改方案设计的重要参与者,2000年、2001年,凭借对市场经济规律的充分尊重,尤其是对缺乏规范与法治的资本市场予以的揭露与鞭挞,连续两次,他被评选为代表国内主流价值观和新闻影响力的“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该评委会的2000年度“颁奖词”当中,对他有过如此评价:
  “吴敬琏,一位老学者,多年举着市场经济理论的大旗,从来没有手酸过。面对2000年初中国股市浓烈的投机气氛,他主动站到前台,对爆炒网络股泼了一盆冷水,引发了舆论界对新经济泡沫的一场论争。2000年10月曝出的‘基金黑幕’事件,他再次被推到前台,在接受《经济半小时》栏目独家专访后,‘基金市场黑不得’的声音传遍了大江南北。吴敬琏用自己的行动宣示了一个道理:做学问重要,良知和勇气更重要。”
  2001年获得更为隆重的“年度大奖”时,其颁奖词更不惜赞誉之辞,给予他极高的褒扬:
  “他是一位无私的、具有深刻忧患意识的社会贤达,一个纯粹的人,一个特立独行的智者。一个把中国老百姓的疾苦当作自己疾苦的经济学家,一个睿智和良知兼备的中国学者。他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贵品格,是年过七旬仍然能保持童真和率真的经济学家。”
  还是在2001年,南方某报评他为“年度十大股市人物”之首时,这样表不:
  “如果只评选一个人作为2001年中国股市的风云人物,当选的无疑应该是吴敬琏……作为中国报业先驱邓季惺的儿子,吴坚守学术,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他发出的声音,往往被每一个投资者细心倾听。”
  这些,都不能不说是名至实归。
  在沸沸扬扬的“股市大辩论”中,他鲜明的态度和对“建立一个好的法治的市场经济”的疾呼,使其获得了公众的支持,并自此成为不少国人眼中“中国经济学界的良心”。
  许多知识分子所认同的,辜鸿铭所描绘的“中国人的精神”:在温良的外表下,隐藏着成人的智慧和赤子之心,也成为吴敬琏最真实的写照。
  
  二
  
  因耿直敢言,在赢得无数美誉的同时,也让吴敬琏树敌无数。
  股市泡沫的破灭,基金市场的震荡,使相关利益受损者将自己的“损失”,算在吴敬琏这位敢于抨击股市投机、鞭挞基金黑幕的智者头上,对他恨之入骨。
  紧接着,吴敬琏部分言论经媒体传播后又被曲解,招致网上众议之声四起。在网络论坛的文章中,不乏用“炮轰吴敬琏”等为题吸引大众眼球者。
  舆论急转直下。这位被浸润于传统文化思维的大众寄托为“道德化身”的符号性人物,一波接一波地被卷入漩涡。
  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南方某报发布的一则消息称,吴敬琏在全国政协经济组的小组讨论上表示:解决住房问题的根本办法是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但近期最好办法是建廉租房;同时,城市化过程并不是房主自己创造的价值,因此城市拆迁补偿不应按市场价进行,可以对买进价和卖出价开征资本利得税。
  在该讨论会上,吴敬琏还提出,在城市拆迁补偿方面,按市场价格进行补偿是不合理的,因为城市化是全民的成果,其利益不应该完全给房主,应建立城市化基金,将这些收益按照一定的规定来分配:另外,可以对买进价和卖出价的差额开征资本利得税。
  而对春运不涨价的问题,吴敬琏认为,一些限定成本价的规定,是几百年前的做法。限制票价上涨违反了市场规律,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会导致人为稀缺,如“黄牛党”猛增,排长队 买票增加,或者是权力寻租批条子。他认为,解决农民工坐车难问题不一定要通过限价来解决,可以给农民工进行补贴。
  就是这样三条常规观点,经其他媒体放大之后,立刻引起轩然大波。
  旋即,网上掀起了一阵“炮轰潮”。不少评论往往未经系统分析,而仅从该则消息出发,断章取义截取吴敬琏的只言片语,便对其观点甚至个人,展开了如潮般的反驳与抨击。
  尽管这类网络评论反映出的利益诉求毋庸忽视,不过细思可知,之中多半还是在有意无意间,模糊了吴敬琏观点的大前提。
  吴敬琏的这些观点,无不将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转作为阐释的最大前提,无不将经济大循环的良性发展作为论证的基本假设。面对现实世界的一切制度安排和利益博弈,这位始终以经济规律为根本依据的严肃学者,首先着眼的,自然是经济社会在整个体制上根本性的问题。
  比方说,在“房价”问题上,吴敬琏首先就提出要提高人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为获得对外贸易的优势,长年以来国家一直秉持压低劳动者收入的经济政策。从短期来看如此做法颇为有效,不过从中长期来看,却又会为随后的内部与外部经济失衡埋下深重的隐患。也就意味着,通过人为压低某种生产要素价格以获取短期经济的整体高增长,这种策略长久视之绝非有利选择。
  而吴敬琏之所以认为,在拆迁过程中不应按照市场价格来进行补偿,正是基于这种政策考虑是否符合经济规律,断非要剥夺被拆迁者的短期收益。
  同样,在“春运火车票”问题上,吴敬琏并没有说要通过提价来增加农民工的压力,而是肯定地提出,要给农民工增加春运的补助:并在此前提下,通过提高票价来适度缓和春运期间的火车运输压力。而抨击者却将此与为利益集团代言联系在一起,做“泛道德化”的诛心之论,未免牵强附会。
  应当说,吴敬琏的上述观点或提案,关键之处是要说明,在经济运行之中,尊重经济规律本身,远比经济规律被破坏之后,再采取一些特殊的调节政策来弥补经济运行过程中弱势群体的权益损失,显得更为重要。至于今天的诸多社会问题,究其根源,恰恰在于改革仍未到位。
  然而,这些言论一经媒体的相互转载和局部引用,却被曲解为吴敬琏对平民利益的不重视。
  从2003年以后,时有媒体及评论人士针对吴敬琏发布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论,对此,吴敬琏表示“言者无罪,每个人都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
  
  2006年8月9日,吴敬琏与萧灼基、赵人伟、樊纲、李实等国内经济学家同行一道做客人民网,并接受采访。
  在谈到中国“收入差距”问题时,吴敬琏说道:“我认为,唤起对收入差距拉大问题的重视,促使大家去思考这个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是很有必要的。收入差距扩大到现在这种程度,表明我们这个社会确实是生病了。生了病不能讳疾忌医,应当把它提出来。但仅提出问题并不等于解决了问题,还需要作理性的思考。引起政府领导的重视,认真地研究问题到底是从何而来并提出对应措施。”
  很快,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第二天就发表了署名“方家平”的文章《更可怕的是话语权差距》(下称方文);第三天,香港《大公报》“大公评论”内地版,也发表了署名“司欣”的评论《收入差距拉大是否可避免?》(下称司文)。
  方文和司文,都对《人民日报》海外版“独家采访五位经济学家:收入差距拉大不可避免?”这篇报道所载的吴敬琏、萧灼基、赵人伟、樊纲、李实等五位经济学家的观点,进行了口诛笔伐。
  方文称,“五位经济学家一致认为现阶段收入差距拉大不可避免,属于改革发展的必经阶段”,表明这些经济学家作为“高收入群体”的“代言人”,“试图垄断大众的话语权、稀释大众对收入差距的理性态度”,“掩盖或抹杀当前收入形成机制中的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因素,从而让老百姓自觉地接受收入差距的事实。”
  司文进一步“上纲”批判:“以吴敬琏为代表的几位经济学家认为我国收入差距拉大是不可避免的,属于改革发展必经阶段”,表明“作为既得利益者和既得利益群体的代言者,经济学家们已全然抛弃了民间立场,在为所有非法掠夺社会财富的行为寻求合法出路,为优化自己的利益空间寻求语境支持”:他们“‘忽悠’政策,麻痹制度危机感的用心是显而易见的”。
  面对两篇明显带有攻击色彩的文章,吴敬琏冷静地思考其背后的本质。
  他所看见的,倒不是写作者本身的智与不智,而是遗憾于舆论传播过程中理性与专业的严重缺失。这也促使他不得不在随后出版的2006年第19期《财经》杂志上,刊登了一则维权声明:
  “大众传媒是社会的公器。然而最近几年某些媒体不负责任地,甚至有意识地传播捏造事实、误导读者的‘消息’和‘评论’的事件一再发生,却少有相关责任人对发生这样的事件表示歉意、或对此类随意歪曲他人观点的行为作反省的表示。我对此深表遗憾。希望相关媒体遵循基本的言论责任伦理,以负责任的行动向读者和社会证明你们不负新闻人的称号。”
  令人不无唏嘘的是,这份被渲染为吴敬琏“怒斥”大众传媒的声明发布之后,媒体文章中对吴敬琏的失实报道,以及诘难、非议乃至人身攻击,至今也没有停止过。
  其中,被称为迄今最荒诞的,要数2008年8月,“外电”有板有眼地“爆料”吴敬琏“卷入美国间谍案”、“被带离调查”云云。一时间疯传“吴敬琏出事了”,有的说已被捕,有的说正被软禁中,更有“消息人士”说他中的是“美人计”。
  8月29日下午,吴敬琏的工作单位——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第一时间在其官方网站上郑重发布如下公告,予以公开辟谣:
  “近日网上流传吴敬琏教授的一些不实传言,也有不少人来电询问并关心吴教授的近况。我们刚刚与吴敬琏教授通过电话,他目前工作及生活一切正常,并将于2008年8月30日如期出席相关学术会议。”
  随之,这起闹剧才算告一段落。
  对此被称为“间谍门”的乌龙事件,吴敬琏本人自始至终都感到莫名其妙。
  究竟是什么人在造谣、传谣?
  不过,吴敬琏对此并未理会,亦不予追究。他更多的是对传谣者的动机深感疑惑,从学者的职业敏感来看,他认为整个谣言传播的过程也很值得研究。
  
  四
  
  树欲静,风不止。
  2009年10月,自称“中国公众意见领袖”的左翼知识分子薛涌出版了其新书《仇富》,该书封底上,赫然以近乎宣判、甚至宣战的口吻打出:“吴敬琏、江平、茅于轼等一些主流自由派知识分子已经构成了一个保卫富人联盟,并对野蛮拆迁、不按市场价值给予经济补偿的经济掠夺表示了公开的支持。”
  其大有将吴敬琏等人一举刻上“人民历史”耻辱柱之势,以藉此寻取大众支持。
  在《仇富》前言中,作者这样写道:“但今天,他们(指吴敬琏、江平、 茅于轼)则经常是现存体制和既得利益的卫道士,甚至是‘歌德派’知识分子。”
  “吴敬琏因为提倡市场经济,有了‘吴市场’的绰号。但在关键时刻,他无视大量拆迁户的利益被侵犯、拆迁暴力事件成为家常便饭的事实,明确提出‘按市场价格进行补偿是不合理的,因为城市化是全民的成果,其利益不应该完全给房主’(据媒体的报道引用)……”
  当然,薛涌也肯定了吴敬琏、江平、茅于轼等著名经济学家、法学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自己的独立思想吃尽了苦头,并且是最先提出经济改革理论,提出在中国建立西方意义上的法律体系的人”。
  尽管如此,他却仍然抓住一些经放大或截取诸如上述“据媒体的报道引用”的只言片语,试图以此来否定吴敬琏理性而深邃的经济思想,认为吴敬琏“在真正涉及老百姓的生活的问题上,彻底背叛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
  长期以来,吴敬琏对“贫富差距过。大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的问题一直非常重视。
  在他2007年出版的《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一书中,就有专文《保持社会公正是转型时期的一个尖锐问题》对以上问题作了深入论述。
  文中提到:“邓小平在80年代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这种政策的本意,是让勤于劳动、善于经营的人先富起来,带动广大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由于以上原因而形成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是一种正常现象。
  “不正常的是,由于工作失误与政策偏差,一方面是少数掌握支配资源权的贪官污吏和有寻租门道的人能够凭借权力实现暴富:另一方面普通劳动者,特别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与农民从改革中收益甚少,甚至收入水平下降。
  “再有如反复出现的通货膨胀,使‘从手到口’的工薪阶层劳动所得遭到剥夺,经济萧条更使广大低收入居民雪上加霜。另一方面,通货膨胀无论表现为商品价格飞涨还是资产价格飞涨,对那些有权力倚靠的金融市场弄潮儿不但无害,而且可以混水摸鱼。因此,宏观经济的大幅波动必然遭致群众不满和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长。”
  在这部著作中,收录了吴敬琏论此问题的另一文章《妥善处理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其间特别指出:“我们现在缩小贫富差距最重要的一条就应当是把腐败制止住,把社会资源的使用权从那些垄断部门解放出来。一句话,就是要实现市场化。不实现市场化,这些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寻租的前提是行政权力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和对社会资源的垄断。没有了这种行政干预和权力垄断,就没有了寻租的可能性。所以,寻租问题只有靠实现法治基础上的市场化才能解决。”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五
  
  对中国经济的前途命运更为有益的讨论,应当是基于理性而非情绪、自由而有秩序的学术争鸣与思想交锋。
  法国17世纪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不能否认的是,比之经某些媒体断章取义或转换嫁接来的所谓“专家观点”,由学者本人撰述并正式出版的书面文论,无疑更能准确反映并代表其真实思想。
  从根本上讲,吴敬琏希望的是政治改革能与经济改革同时推进,建设一个能够为市场机制提供有力支持的良性制度平台。
  通过政改建立法治,促成政治平权和法律平权,使得任何权力主体都在公认的规则体系的制约之下——这是吴敬琏晚年的最大梦想,也是其思想成熟以来,坚守至今并将贯穿到底的核心诉求。
  诚然,从2000年以来的媒介热捧,到久久未息的舆论争议(前文呈现的,恐怕仅是冰山之一角),吴敬琏的公众形象,一定程度上遭到扭曲。
  表面上看,这其中具有大众传媒商业化炒作的利益驱动因素:更进一步考察,则体现出市场经济体制初创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知人论事的非平和心态,混合着中国传统儒家社会里占主导的伦理中心主义与道德理想主义、跟风盲动的“群氓”心理,以及对改革滞后所带来种种社会不公的不满情绪。
  大艺术家梵高有句名言:一个人不能让灵魂之火熄灭,但也不能让它烧出来。
  然而,潜意识中,有人似乎已将以吴敬琏为代表的市场化改革倡导者们,当作了情绪宣泄口,片面看待其观点并妖魔化其本人。更何况,这背后是利益群体暗流涌动的思潮交锋。正如有论者担心的,一股想重返中央计划经济的潜在力量,同被吴敬琏戳穿的裙带资本利益团体媾和,煽动草根攻击吴敬琏等人,意在抵制进一步改革。
  由此一来,才会出现局部大众对自己“推选”出来的“道德楷模”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过山车”现象。
  在此社会心态或者说“泛道德化”语境之下,人们对吴敬琏的经济思想,非但难以客观冷静地学习和领会,更易在此中因人废事,从而对其经济改革理论、社会政策主张惯性般地反感,甚至予以全盘否定。
  尤其是,对于没能像吴敬琏那样,亲历过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经济大转型的新一代而言,倘若,因此对市场化意义有所误解、对经改目标有所偏离,势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向和民主法治进程。
  悠悠之间,共和国经济走过了60年的风雨苍茫。在改革已到“深水区”、改革动力却愈发匮乏的今日,还原一个真实的吴敬琏,树正市场化改革倡导者和推动者的公众形象,营造一个专业而理性的制度语境,显得越发迫切、越发必要。
其他文献
作为首家低碳城市专业推进机构,碳足迹希望成为低碳城市咨询、碳足迹测算和碳资产管理专家。    生活中一些不经意的小事都会给地球加热。那么,你知道一个塑料袋使用的碳排放量吗?你知道一双一次性筷子会在地球上留下多少碳足迹吗?如何才可以测定?  现在,像来自深圳的低碳“拥趸”门小瑜这样的人,可以帮助你知道其中的答案。  “碳足迹”,即Carbon Footprint,是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
本刊尝试提出“碳排放关系链”等概念,将视野拓宽,以甄别可能存在的“伪低碳”元素。    所谓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
上世纪90年代,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企业主要靠引进成套设备和生产线,学习技术和管理经验:到本世纪最初十年,它们主要靠引进、消化、吸收,以技术成果的本地转化实现自主创新;而2010年以后,中国企业才可能走上“技术+市场”的自主创新路径。  赛迪顾问中国计算机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刘新对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研究较为深入。她告诉记者:如果在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中寻找一个代表的话,曙光就是最亮的一颗明
重建金山的过程,是中国软件企业从没落到反攻,从自我否定到走向国际的写照    金山与微软20余年的明争暗斗,是本土软件从没落到反攻,从自我否定到走向国际的真实写照。可以说,本土软件企业与国外软件企业的抗争,成就了中国软件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渐强的蝶变。在抗争中,本土企业也学会了坚强。  1988年到1996年之间,WPS就是电脑的代名词,WPS在国内办公软件的市场份额曾高达90%以上。“如
中国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经济改革在世纪之交有所进展之后停顿不前,政治改革更是滞后。权力掌控资源的分配,缺乏制衡和监督,腐败日益猖獗,公众反应强烈;由此又产生第二个问题,由于体制性障碍未能消除,议论多年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进展缓慢。    “十字路口”勿徘徊    国内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和巨额信贷拉动,能源资源消耗严重,环境污染成本巨大。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受到更大的威胁。
在中国的IT史上,长城注定是一家特别的企业。然而,在硬件产业沧海桑田的新陈代谢中,长城并未能摆脱平庸。尽管至今仍活跃在产业的前线,但当初远扬的威名已经成为记忆,最终不免沦入“慢慢下沉”的命运怪圈中。  现在的长城人,对于电脑业务保持着特殊的感情。因为,在整个长城集团,电脑业务历史最悠久。长城靠电脑起家、靠电脑树立品牌,所以电脑也是长城集团的创始人王之最割舍不下的一个情结。从总经理到董事长,王之成功
物联网产业链如何构成?其产业化过程中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仅仅是个乌托邦吗、
到底会给资本市场带来怎样的效应,决策层为何对其谨慎有加。    岁末年初,关于股指期货的传言终于成为现实。  2010年1月8日,A股收盘之后,证监会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宣布,国务院已原则同意开展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和推出股指期货品种。  据悉,证监会将按“试点先行、逐步推开”原则,综合券商的评级的各项指标和试点实施方案准备情况,择优选择优质证券公司进行融资融券业务的首批试点,并根据试点情况和
如果说2D09年是新世纪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则是最复杂的一年,保持经济较快稳定增长是今年最重要的任务。  当前,中国经济虽然向好,但仍然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是未来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新业态带来新经济增长点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十一五”期间,尽管遭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仍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平稳
在中国IT产业十年的变迁史上,清华紫光并不是最耀眼的明星,但是亮得却最久。  从1999年到2009年的十年,是紫光上市的十年。1999年,紫光的营业额为4亿:2009年,这一数字达到40亿。十年十倍的增长率,对一家IT企业来说,并不是特别快,但在紫光总裁李志强看来,这是稳定的象征。“做企业一定要有好的心态,不要去追求一时的辉煌,不要去追求暂时的荣耀,而是要做长久,最关键的是要活下去。”李志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