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惩罚教育的研究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pin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惩罚教育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息过,大多数人都对惩罚教育持以否定观点,尤其是在当下“教育民主,儿童人权”的高呼之下,惩罚教育显然成了众矢之的,而赏识教育则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的亮点和主流选择。但是我们在赞赏新型教育模式的同时也渐渐意识到没有惩罚教育的教育已经是一个不完整的教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就认为:“没有处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的教育。”
  没有人愿意犯错,但任何人却都有犯错的时候。虽然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可是大多数的人在犯下错误的时候不能、不敢承认错误,甚至坚持错误,纵容错误。在这种情况下惩罚教育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的学生宰予一次大白天睡觉,被孔子看见就大声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而这一句极被今天的我们看做极具侮辱性句子却成就了他,让他被奉为“十贤”之一。惩罚教育在某种情况下确实具有很好的教育效果,当然赏识教育那种“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更令人称道。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块糖”的教育案例堪称经典,不过我们还是要看到当中的那个犯错的男生应该说动机是“良性”的,只是采取的方式不当,也正是看到这点陶行知采用了赏识教育,对于这样的学生赏识教育应该说很好的起到了教育作用,可是我们还是要承认不是每位学生在犯错误的时候都有一个这样的动机。今日的社会随着“单独”和“双独”家庭的增加,还有“单亲”“留守儿童”家庭的不断增加,家长对于孩子的亏欠感越来越强,从而导致在孩子的管理上越来越放纵,致使现在的孩子出现了极度敏感,自私自利,易怒暴躁,承受能力差等一系列的问题,家长的一味顺从孩子,再在学校一味的接受赏识教育的管理,所产生的后果就不仅仅是教育者的工作难以开展。
  惩罚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在当今的社会中越发的明显,一些发达国家毫不回避惩罚教育的存在甚至将惩罚教育合法化。
  诸如在在美国一些地方,如果学生不努力读书,要判刑入狱,就有7名学生因学业成绩差,被判刑坐牢两个月。同样是在美国,学生如果将学校认为不宜带进的东西带进学校内,学校则一律没收,并且不再还给学生。美国是讲人权的国家,但遇上顽劣不堪的孩子,往往由家长和一些特殊机构,竟将孩子“绑架”到牙买加的一个小岛上,进行包括饿饭、孤立、体罚等方法,直至将其变成彬彬有礼的绅士淑女为止;新加坡的学生犯了错,如果学生在2—3小时之内没有主动去找老师,那么这个学生就要无条件的任老师处理。至今新加坡的教育还保留有鞭刑。
  惩罚教育如此大面积的存在正是因为教育需要“惩罚”的存在,因为它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曾说:“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品,培养学生抵制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
  不可否认惩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就能够除弊兴利,相反可能会产生更为严重后果。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而我国自1952年至今教育部就多次提出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甚至在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条提出“对于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教师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多项法规中也明确对于学生惩罚的禁止。
  正当我们大张旗鼓的对惩罚教育进行讨伐时,而在国外一些国家却正在积极的恢复惩罚教育。在美国,有21个州出台法律保护体罚的合法性。但是老师体罚学生有专门的惩罚政策,老师必须依据政策里详细写明的具体部位而进行体罚。在韩国有《教育处罚法》,法律规定老师有权使用直径在1厘米左右,长度为50厘米的戒尺来惩罚学生;可以打手心、屁股等脂肪丰富的地方,如对女生打小腿5下,打男生小腿10下等,且对惩罚手段、实施惩罚程序都有十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此外,韩国还有专门的教具公司制作这种“标准戒尺”配发给每个老师,在日本,开始支持“不禁”体罚,在2007年,日本政府教育改革会议向首相提案并获得支持,规定必要时可以依据监督机关的规定,对学生实施惩戒,但不得实施体罚,并对哪些行为属于体罚做了较明确的说明。显然惩罚教育的继续存在是有它的价值所在,而我们不应该全盘否定它。
  实施惩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可以为了惩罚而惩罚。进行惩罚我们的目的还是很明确的:让学生认识到错误,进而改正错误。所以在进行惩罚的时候切记不可以仅仅是为了自己发泄怒气。
  2.不可以在没有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缘由就惩罚。学生的每一次错误的行为都有它自己的“理由”,而着这些“理由”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一无是处,(就像陶行知“三块糖的故事”中的小男孩一样)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惩罚方法来处理,否则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惩罚很有可能就会激起学生更大的情绪,而违背了我们“治病救人”原则。
  3.不可以对人不对事。在对待犯错误的学生,一定要公平对待。我们很多老师往往采取的原则是:学习好的处罚就轻一点,学习差一点的就严重一点。女生轻一点,男生重一点。岂不知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情况的存在,导致学生对于老师的惩罚拒不接受,甚至产生顶撞,从而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4.对于学生的处罚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即心理能力和生理能力。学生们在学校期间正是心理和生理的发育期,因此教师的惩罚一定要掌握一个度,要控制在他们的接受范围内,否则稍有不慎可能会给学生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阴影。那这个度的把握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性别,年龄,性格等。
  5.要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在维护学生的自尊下加以惩罚,以免给学生留下心理阴影,甚至让学生“恼羞成怒”,从而失去教育的意义。
  总之,惩罚教育的存在是一种必然,当我们在批判惩罚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看到它也存在着积极的一面,我们只要合理的运用就能够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服务。
  > 现场指导
  小学生活动空间是广泛的,课间、春游、秋游、各大节日活动等,教师抓住这些特殊的境遇,现场指导学生观察,收集素材,往往有意外的收获。我们觉得以境融情,容情入境的习作方式,能使学生对所写的事物充满激情、真情。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情感,语言的积累也随之丰厚起来。思想情感也有了明显的变化,从原来的怕作文、厌作文,慢慢地喜欢上作文。正如叶圣陶先生说:“作文的自然程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我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我,有说话的欲望,这时我就要倾吐。”
  我觉得情境作文虽是提高写作的有效途径,但它不是唯一的习作途径,怎样多角度地指导,让学生写出新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其他文献
面对小学英语教学存在“耗时较多,收效较小”的局面,做为具有二十年教龄的我得出了改变这种局面的心得,那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应使整个教学都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绪气氛。同时,在教学时,使学生进入语境,创造情景,帮助学生通过英语直接理解教学内容意思,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兴趣活动。如唱歌、游戏、饶口令等。运用这些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乐中学”又在“学中乐”。在
期刊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建立以来,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范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确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标志,奠定了本学术领域深入发展的基点,促进了本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然而,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改革的日渐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面临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创新与发展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期刊
一、介绍  背诵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帮助,同时,背诵在英语学习中也同样有着重大帮助。在没有外语语言环境下,背诵不失为学习外语的最好办法。在笔者多年的外语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发现:英语成绩较好的学习者背诵课文很轻松、简单;反之,擅长背诵英语课文的学习者英语成绩也不会太差。这几乎是一个普遍现象和规律。这一现象和规律本身也表明了,背诵在英语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英语学习与背诵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期刊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英语教学活动的生命,是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宝贵时间优化课堂教学环节,高效地达到教学目的是摆在英语教学前的难题。本文试图从新课的导入,课堂活动的设计及课堂管理三方面入手探讨这一问题。  一、新课导入  新课伊始的导入属于热身环节,也是容易被授课教师忽视的地方。事实上,新颖、有趣的导入能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很好地调动学
期刊
作为新课改的小学一线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增长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这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课堂的必经之路。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对学生新知识的获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重视
期刊
音乐的内在特性,决定了人类对它的喜爱,学生喜欢音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喜欢音乐的同时,是否会喜欢音乐课呢?这个答案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在北京市2012年的五、八年级音乐学科学科质量监控的调查问卷上,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现在音乐课大部分是持喜欢的态度的,但同时也存在遗憾!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呢。通过调查,我发现,最主要的问题还是集中在音乐课堂教学上,而产生的主要原因则是音乐教师在授课中,对如何准
期刊
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究性,数学推理的严谨性和数学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中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的思考、深入探究、自我调整,即坚持数学学习的反思,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时,
期刊
“微课”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允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步调自主选择课程去观看,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步调来调整播放教学视频片段,保证对学习内容的正确理解,也可以让教师从讲授中解放出一定的时间,来放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学习支持。相较与传统授课形式,有着鲜明的特色,更易于被学生接受。而从教师教学能建设角度来说,“微课”教学同样值得推广。  一、通过
期刊
浙江省第七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活动结束后,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作了《深入领会课标精神,努力追求优质高效的语文教学》的报告,在报告中,王老师指出本次比赛一共12堂课,它们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语文意识。王崧舟老师说“语文意识是一个语文老师作为一种专业的重要标识,数学老师需要数学意识,音乐老师需要音乐意识,而语文老师毫无疑问、理所当然的应该具有语文意识。”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语文意识”这
期刊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新课标强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