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残缺,正常情况是指非人为因素造成的破损(当然也包括人为因素的作用)。由于年代久远或是环境潮湿、菌虫叮咬导致的物体破损状态。
一般情况下,画画的人不喜欢完美无缺,专门关注破损。所谓包浆,就是一种破损,斑驳的老墙,颜色脱落了的古代壁画,有了很多斑痕的老木头、石头等,本来是一种遗憾,但却因此生出新的意思来,这就是“残缺美”。
对残缺的欣赏,现在已经不是画画人的专属,普通人在生活中也能接受,比如袖子肘部补个补丁、膝盖破个洞的牛仔裤被很多普通人喜欢。尽管一般人还不能上升到审美层面去看待残缺,只停留在猎奇和出风头、赶时髦的层面,但已经可以接受就很不错了。
要是你和古玩爱好者一说起去花鸟市场淘东西,他就兴奋起来,嘴边总提到“老东西”,有老东西就兴奋,对新的没兴趣。老的物件大多都会有残缺或者是不够光鲜亮丽。老和旧在没文化的人看来是没有价值的,过时的,不好看也不吉利。你要送人家东西一定是送新买的,不可能送旧的,那意头不好。但在另一个圈子里那又是另一样的价值观。
画画的人(特别指的是70年代之前的人,80年代之后的不知道),你叫他画新房子他肯定不会去画的,要去找老村落、古村子和过去的旧房子画。当然,我觉得今天的人也有这个兴趣。总是觉得老东西有看头,有品头,有画头。那种样式,那种状态,那种质感和格局,虽然老旧,但比新的好看,似乎是老旧的东西有巨大的引力。
朝阳与黄昏,似乎黄昏更迷人。断臂的维纳斯,斑驳的敦煌壁画等,这些都是古代的,试想要是把断臂接回来,把壁画翻成新的,不知道你会不会觉得好?反正我肯定宁可他是残缺的。
画画的时候,往往是拼命想画准、画对、画清楚,就越会不理想、不好看,结果下狠心涂抹改掉又没能完全抹干净时会突现灵光,一下变得前所未有的精彩。
这里就有个制造错误的问题,人们往往是怕出错,就如同不喜欢残缺一样,总是希望欣赏完美的状态,这是常理。但是完美的东西腻人,看多了会烦,老穿笔挺的西装,人就傻掉了。有时候要穿牛仔裤,而且还得是破了个洞的。这就是制造错误创造出来的美。
制造错误就是往壞里画,往别人不愿意看到、不喜欢的那种味道上走。正如朱新建所言:“画到一无是处”或者是“一塌糊涂”。
与其害怕错误,还不如想办法去利用错误。做残了,做老了,画反而就新了。总想准,总想好,总想新,总想完美,到头来不一定会是好东西。当然,还是那句话: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一般情况下,画画的人不喜欢完美无缺,专门关注破损。所谓包浆,就是一种破损,斑驳的老墙,颜色脱落了的古代壁画,有了很多斑痕的老木头、石头等,本来是一种遗憾,但却因此生出新的意思来,这就是“残缺美”。
对残缺的欣赏,现在已经不是画画人的专属,普通人在生活中也能接受,比如袖子肘部补个补丁、膝盖破个洞的牛仔裤被很多普通人喜欢。尽管一般人还不能上升到审美层面去看待残缺,只停留在猎奇和出风头、赶时髦的层面,但已经可以接受就很不错了。
要是你和古玩爱好者一说起去花鸟市场淘东西,他就兴奋起来,嘴边总提到“老东西”,有老东西就兴奋,对新的没兴趣。老的物件大多都会有残缺或者是不够光鲜亮丽。老和旧在没文化的人看来是没有价值的,过时的,不好看也不吉利。你要送人家东西一定是送新买的,不可能送旧的,那意头不好。但在另一个圈子里那又是另一样的价值观。
画画的人(特别指的是70年代之前的人,80年代之后的不知道),你叫他画新房子他肯定不会去画的,要去找老村落、古村子和过去的旧房子画。当然,我觉得今天的人也有这个兴趣。总是觉得老东西有看头,有品头,有画头。那种样式,那种状态,那种质感和格局,虽然老旧,但比新的好看,似乎是老旧的东西有巨大的引力。
朝阳与黄昏,似乎黄昏更迷人。断臂的维纳斯,斑驳的敦煌壁画等,这些都是古代的,试想要是把断臂接回来,把壁画翻成新的,不知道你会不会觉得好?反正我肯定宁可他是残缺的。
画画的时候,往往是拼命想画准、画对、画清楚,就越会不理想、不好看,结果下狠心涂抹改掉又没能完全抹干净时会突现灵光,一下变得前所未有的精彩。
这里就有个制造错误的问题,人们往往是怕出错,就如同不喜欢残缺一样,总是希望欣赏完美的状态,这是常理。但是完美的东西腻人,看多了会烦,老穿笔挺的西装,人就傻掉了。有时候要穿牛仔裤,而且还得是破了个洞的。这就是制造错误创造出来的美。
制造错误就是往壞里画,往别人不愿意看到、不喜欢的那种味道上走。正如朱新建所言:“画到一无是处”或者是“一塌糊涂”。
与其害怕错误,还不如想办法去利用错误。做残了,做老了,画反而就新了。总想准,总想好,总想新,总想完美,到头来不一定会是好东西。当然,还是那句话:萝卜白菜,各有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