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临安是中国的“山核桃之乡”,全市有山核桃林46万余亩,主要分布于西部昌化、昌北等“两昌”地区,是临安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尤其在临安西部地区,占产区林农收入的80%以上。由于传统粗放的管理模式和采收需要,临安80%的山核桃林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养分连年流失,土层瘠薄,山核桃根系裸露,部分林地滑坡、树木倒伏现象日趋增多,流失严重地区山核桃产量每年以5-10%的速度在下降,遇台风暴雨天气,甚至颗粒无收。此外,由于山核桃林区大部分地势较陡,加上林下寸草不生,也危及群众生产安全,每年采收期间,林农跌落滚下山坡至死事件屡有发生。针对这一情况,按照“试点先行、项目推进、规划引领”的思路,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富有山区特色的山核桃林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之路。本文主要探讨了山核桃林地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山核桃林地;水土流失;原因;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K826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改变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水土流失的方式、强度和类型都在发生变化,这些新的水土流失特征,给水土保持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赋予了许多新的研究内容。开展山核桃林地水土流失特征,优化设计山核桃林地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是水土流失特征研究和防治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山核桃林地水土流失规律研究和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实施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山核桃林地水土流失的原因
1.1自然原因
1.1.1雨量充沛且集中
我省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侯,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1700毫米,是全国多雨地区之一,径流量与降水相应集中在4-7月,这4个月径流量一般占年径流量的50-70%。5-7月降雨急骤、强度大,暴雨天数占全年70%左右;各地暴雨年平均4-6天.由于年降雨量大且集中,土坡易受雨水严重冲刷。
1.1.2山核桃林分布区的地形
我市山核桃林多集中成片栽培于丘陵山地,林地坡度一般在15-30°之间,其中相应部分的坡度在25°以上,而且坡面较长。由于冲刷量随坡度的加大而增加、坡面越长侵蚀力愈强,因而在造林整地和中耕垦复时如不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就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受传统经营活动习惯作业方式影响,旧观念是毁林毁草种植山核桃树,在种植山核桃树的过程中破坏了原始生态植被。林农每年在采收山核桃前,为了采捡方便,要林地除草1~2次。除草后林下一般无植被覆盖,使得地表保水能力降低。把林业生产与水土保持对立起来,结果土层变瘦,保肥保水能力越来越弱。另外山坡和坡耕地的排水系统不完善,管理维修不及时,原有林下拦淤工程设施又少,最终加剧了水土流失。
1.2人为原因
由于长期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环境保护观念淡薄,林农对山核桃林地管理粗放,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内吸性锄草剂等,导致地表裸露,每逢暴雨,林地冲沟密布,林地土壤大量流失,土壤侵蚀程度均在中强度以上,严重影响表层的持水能力。
2山核桃林地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
山核桃林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总体布局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遵循“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易后难”的原则。通过现场查勘,并结合各小流域实际情况,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方式,将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封禁治理措施等緊密结合起来,建立综合防治体系。
2.1植物防治措施
植物防治措施主要是针对山核桃林裸露地面进行防护。由于山核桃林单位面积植株较少、植被覆盖率低,且在生产管理上,因植物生长和防病、除虫和山核桃采收需要,每年要砍灌除草、垦复,时间上与雨水季节相同,造成林下地面土壤裸露疏松,水土流失严重。具体措施是自然恢复和人工适时抚育结合的技术措施。
自然恢复是最有效且成本最低的技术思路,对实施项目区实行封育,严禁施用高残留的农药除草,禁止使用内吸性除草剂,保护林下的原生植被,并适当的采取一些有机施肥、浇水等措施,调整林农割草时间季节,达到恢复植被保持水土的目的,易于林农接受。
人工适时抚育中,沿坡面间隔10至15米种植黑麦草,作为水土保持的植被,又作为牧草和绿肥。在山核桃采收时,黑麦草已经枯萎,也不影响山核桃采收。在项目区生产便道旁,密植阴性、半阴性低灌经济植物(如紫穗槐),经过1~2年生长,形成一道植物绿篱屏障,流失土壤逐渐堆积,在山核桃树下自然形成水平阶(台),起到拦蓄坡面流失土壤、减缓坡面径流汇流时间、消能减蚀的作用。同时绿篱在山核桃采收时,能起拦挡果蒲的作用,方便采收。在生产管理上,雨季应将砍灌除草清除的枝条、草叶等平铺于山核桃树下裸露地面,防止雨水对地面击溅和径流的直接冲刷,同时也起到减少地面水分蒸发的作用。此外,在山核桃林下套种杨桐等,以减少水土流失。植物绿篱拦挡防治模式,无需工程整地,具有投入少、省时省工、土地利用率高、经济产出高的优点,是一种带有自然修复功能的防护模式。
2.2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主要布置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集中连片的山核桃林,措施包括截水沟(结合生产便道)、排水沟、蓄水池和沉沙池。截水沟结合生产便道,呈“之“字行由沟底向坡面延伸,纵向排水沟顺坡呈”y”布设。通过布设截排水沟、蓄水池和沉沙池等配套工程,将坡面径流分层拦截在水平截(排)水沟内,经纵向主排水沟导出坡面,进入下游沟道,截水沟基本结合农民生产便道进行设计,以便于农民采收或农作。在坡面小型蓄排水工程实施区块内部货下游沟底比降较大、沟底下切剧烈发展的支毛沟段设置谷坊,达到巩固并抬高沟床,制止沟底下切,稳定边坡,制止沟岸扩张,从而保持水土的目的。
在山核桃林地内,根据山核桃植株间距,沿等高线水平方向开挖水平阶梯或台地。人为缩短坡长,截断坡面径流,沉积降水和泥沙。主要措施为,在坡度为25度以下的坡面上(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不适宜采用工程措施),沿等高线水平方向开挖水平阶(梯),阶宽1~2米,阶(埂)高0.3~0.8米,阶面外高内低,呈反坡状,内侧开挖0.3米×3米排(蓄)水沟,排水沟出水口处开挖0.5米×0.5米×0.5米沉沙池,用于沉积降水和泥沙。可增加林下有效土层厚度,提高林地抗旱、保肥、增产能力。水平阶外边坡坡度陡、土壤疏松,易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必须选择固土性好、有经济价值、耐阴的草本、藤本或低灌植物护坡,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稳定边坡,防止埂坎土壤流失。水平阶带状防治模式也可结合山核桃林内的采收便道呈“Z”字型进行布置,部分水平阶面也可作采收便道使用,一举多得。
近几年来,在省水利厅和省市科研院所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下,临安山核桃林水土流失治理实现了突破与转变,改变传统的单一治理模式,向民生优先、综合治理方向发展。将水土保持措施与基础生产设施建设相结合,实现了山核桃园区的生态化经营。新建的林区生产便道,在拦截坡面径流的同时,极大的方便了林农的交通和运输条件,劳动力成本减少50%以上。新建的沉沙蓄水设施,既有效保持了林区的降雨资源,也解决了山核桃树木的浇灌和施肥用水。同时,选取黑麦草、紫云英等冬季适生草种,使山核桃林秋冬季节披上绿装,来年腐烂还山,给山核桃林增加了有机养分。这些措施纷纷被当地百姓自发采用,自行实施。通过采取植物措施、工程措施,不仅改善了林区生态,更提高了林地的经济效益,还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凸显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3结语
只要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重视,广大林农理解和支持,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山核桃林水土流失态势一定会得到遏止,山核桃林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将会为山核桃产业的做大做强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唐克丽,等.中国水土保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赵其国,等.土壤资源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李贤伟.北流市丰村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做法与经验[J].亚热带水土保持, 2008, 20 (4)
关键词:山核桃林地;水土流失;原因;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K826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改变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水土流失的方式、强度和类型都在发生变化,这些新的水土流失特征,给水土保持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赋予了许多新的研究内容。开展山核桃林地水土流失特征,优化设计山核桃林地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是水土流失特征研究和防治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山核桃林地水土流失规律研究和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实施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山核桃林地水土流失的原因
1.1自然原因
1.1.1雨量充沛且集中
我省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侯,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1700毫米,是全国多雨地区之一,径流量与降水相应集中在4-7月,这4个月径流量一般占年径流量的50-70%。5-7月降雨急骤、强度大,暴雨天数占全年70%左右;各地暴雨年平均4-6天.由于年降雨量大且集中,土坡易受雨水严重冲刷。
1.1.2山核桃林分布区的地形
我市山核桃林多集中成片栽培于丘陵山地,林地坡度一般在15-30°之间,其中相应部分的坡度在25°以上,而且坡面较长。由于冲刷量随坡度的加大而增加、坡面越长侵蚀力愈强,因而在造林整地和中耕垦复时如不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就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受传统经营活动习惯作业方式影响,旧观念是毁林毁草种植山核桃树,在种植山核桃树的过程中破坏了原始生态植被。林农每年在采收山核桃前,为了采捡方便,要林地除草1~2次。除草后林下一般无植被覆盖,使得地表保水能力降低。把林业生产与水土保持对立起来,结果土层变瘦,保肥保水能力越来越弱。另外山坡和坡耕地的排水系统不完善,管理维修不及时,原有林下拦淤工程设施又少,最终加剧了水土流失。
1.2人为原因
由于长期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环境保护观念淡薄,林农对山核桃林地管理粗放,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内吸性锄草剂等,导致地表裸露,每逢暴雨,林地冲沟密布,林地土壤大量流失,土壤侵蚀程度均在中强度以上,严重影响表层的持水能力。
2山核桃林地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
山核桃林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总体布局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遵循“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易后难”的原则。通过现场查勘,并结合各小流域实际情况,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方式,将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封禁治理措施等緊密结合起来,建立综合防治体系。
2.1植物防治措施
植物防治措施主要是针对山核桃林裸露地面进行防护。由于山核桃林单位面积植株较少、植被覆盖率低,且在生产管理上,因植物生长和防病、除虫和山核桃采收需要,每年要砍灌除草、垦复,时间上与雨水季节相同,造成林下地面土壤裸露疏松,水土流失严重。具体措施是自然恢复和人工适时抚育结合的技术措施。
自然恢复是最有效且成本最低的技术思路,对实施项目区实行封育,严禁施用高残留的农药除草,禁止使用内吸性除草剂,保护林下的原生植被,并适当的采取一些有机施肥、浇水等措施,调整林农割草时间季节,达到恢复植被保持水土的目的,易于林农接受。
人工适时抚育中,沿坡面间隔10至15米种植黑麦草,作为水土保持的植被,又作为牧草和绿肥。在山核桃采收时,黑麦草已经枯萎,也不影响山核桃采收。在项目区生产便道旁,密植阴性、半阴性低灌经济植物(如紫穗槐),经过1~2年生长,形成一道植物绿篱屏障,流失土壤逐渐堆积,在山核桃树下自然形成水平阶(台),起到拦蓄坡面流失土壤、减缓坡面径流汇流时间、消能减蚀的作用。同时绿篱在山核桃采收时,能起拦挡果蒲的作用,方便采收。在生产管理上,雨季应将砍灌除草清除的枝条、草叶等平铺于山核桃树下裸露地面,防止雨水对地面击溅和径流的直接冲刷,同时也起到减少地面水分蒸发的作用。此外,在山核桃林下套种杨桐等,以减少水土流失。植物绿篱拦挡防治模式,无需工程整地,具有投入少、省时省工、土地利用率高、经济产出高的优点,是一种带有自然修复功能的防护模式。
2.2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主要布置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集中连片的山核桃林,措施包括截水沟(结合生产便道)、排水沟、蓄水池和沉沙池。截水沟结合生产便道,呈“之“字行由沟底向坡面延伸,纵向排水沟顺坡呈”y”布设。通过布设截排水沟、蓄水池和沉沙池等配套工程,将坡面径流分层拦截在水平截(排)水沟内,经纵向主排水沟导出坡面,进入下游沟道,截水沟基本结合农民生产便道进行设计,以便于农民采收或农作。在坡面小型蓄排水工程实施区块内部货下游沟底比降较大、沟底下切剧烈发展的支毛沟段设置谷坊,达到巩固并抬高沟床,制止沟底下切,稳定边坡,制止沟岸扩张,从而保持水土的目的。
在山核桃林地内,根据山核桃植株间距,沿等高线水平方向开挖水平阶梯或台地。人为缩短坡长,截断坡面径流,沉积降水和泥沙。主要措施为,在坡度为25度以下的坡面上(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不适宜采用工程措施),沿等高线水平方向开挖水平阶(梯),阶宽1~2米,阶(埂)高0.3~0.8米,阶面外高内低,呈反坡状,内侧开挖0.3米×3米排(蓄)水沟,排水沟出水口处开挖0.5米×0.5米×0.5米沉沙池,用于沉积降水和泥沙。可增加林下有效土层厚度,提高林地抗旱、保肥、增产能力。水平阶外边坡坡度陡、土壤疏松,易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必须选择固土性好、有经济价值、耐阴的草本、藤本或低灌植物护坡,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稳定边坡,防止埂坎土壤流失。水平阶带状防治模式也可结合山核桃林内的采收便道呈“Z”字型进行布置,部分水平阶面也可作采收便道使用,一举多得。
近几年来,在省水利厅和省市科研院所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下,临安山核桃林水土流失治理实现了突破与转变,改变传统的单一治理模式,向民生优先、综合治理方向发展。将水土保持措施与基础生产设施建设相结合,实现了山核桃园区的生态化经营。新建的林区生产便道,在拦截坡面径流的同时,极大的方便了林农的交通和运输条件,劳动力成本减少50%以上。新建的沉沙蓄水设施,既有效保持了林区的降雨资源,也解决了山核桃树木的浇灌和施肥用水。同时,选取黑麦草、紫云英等冬季适生草种,使山核桃林秋冬季节披上绿装,来年腐烂还山,给山核桃林增加了有机养分。这些措施纷纷被当地百姓自发采用,自行实施。通过采取植物措施、工程措施,不仅改善了林区生态,更提高了林地的经济效益,还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凸显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3结语
只要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重视,广大林农理解和支持,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山核桃林水土流失态势一定会得到遏止,山核桃林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将会为山核桃产业的做大做强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唐克丽,等.中国水土保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赵其国,等.土壤资源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李贤伟.北流市丰村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做法与经验[J].亚热带水土保持, 2008, 2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