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换出火花 有序练思维

来源 :语文建设·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by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怀疑与学问》一课,位于统编本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提示明确了主题:“阅读这些文章,可以锤炼思想,提高思辨能力,增进对社会人生的理解……还要联系实际进行质疑探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更好地落实课文的思想价值,单元提示还提供了策略:教学中要“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议论文所用的材料,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那么,如何在《怀疑与学问》这一课的教学中,通过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去领会“怀疑”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并有层次有步骤地训练区分、发现、联系、分析、思考、判断等议论文逻辑思维能力呢?
  孙绍振教授在《名作细读》中提出,词语赏析可用替换法,通过对比发现文字妙处。这种替换品味法,老师们往往用于局部的语言品味。“替换”也能多一些变化,多一些角度,多一些层次。一个看似简单的“替换”其实包含多种思维活动:寻找信息、提取概括、对比分析等。那就努力让“替换”丰富起来吧,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从段句到篇章,字、词、句、段,标题、顺序、观点、例子,无一不可换,让学生在“替换”中焕发学习的激情,激活思维的火花。
  一、换标题
  镜头一
  師:同学们,如果不用“怀疑与学问”做标题,而改用课文当中的其他短语或短句做标题,你会选用哪一个?
  生:我觉得可以用第三段的“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生:第一段中的“学者先要会疑”。
  生:“盲从或迷信”。
  生:第六段中的“怀疑和明辨”。
  生:我会用“怀疑、思索、辨别”。
  生:第五段中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生:“学则须疑”。
  师:顾颉刚先生所讲的是“怀疑与学问”,也就是说,新标题要显示“怀疑与学问”的关系。那么,你觉得哪个同学拟的标题不符合。
  生:我觉得“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不符合,因为它没有讲到怀疑。
  生:“盲从和迷信”也不行,没有学问和怀疑。
  生:“怀疑与明辨”没有谈到学问。
  …………
  (最后同学们认为“学者先要会疑”和“学须则疑”可以做这篇文章的标题,理解了本文的论点)
  师:那顾颉刚先生为什么用“怀疑与学问”做标题?
  (学生思考)
  《怀疑与学问》是论题型标题,一般教师会告诉学生论题型与论点型标题的区别,然后追问学生标题的类型,得出结论后,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到论点句。看起来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到了关于论点的知识和能力,但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是灌输的,思维训练是缺失的。
  把标题换成文章中的哪个短语或短句合适?原来标题也可以替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子就猛地扎进文本中,带着思维的火花细读琢磨。这不就是本文“怀疑”的思维品质吗?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冗长的知识介绍不如让位给文本阅读,让学生最快速、最直接地进入文本,去直面文字,去发现文字的精彩。这个替换标题的活动,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寻找文章的中心论点;要寻找中心论点,就必须通篇阅读,必须熟悉文章传递的信息,才有可能作出判断。
  替换标题的教学活动,是主动学习的第一步,亦是区分材料和观点的有效训练。这个过程,不靠教师传授,而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践运用。
  替换活动的一个重要思维训练,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对比,进而作出判断。分析是在训练“论证”,是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找到可以替换标题的句子后,许多教师会忍不住作出评价,或者干脆抛出答案。这样一来,快是快了,但下次遇到另一篇文章,学生能自己判断出哪句话是论点吗?因此在替换活动中,教师应该沉住气,不要急于评价,更不要替学生作出决定。可以给学生评判的标准——“找到的语句能涵盖标题‘怀疑和学问’的关系吗”,让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阅读实践和思维活动找到中心论点。替换活动在此上升一个阶梯:学生不仅能区分一般性议论句和观点,还能区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唤醒已有经验,获得议论文的知识和能力。
  成功地替换之后,学生往往为所得而满足,大多数老师亦常常止步于此。这时可以来个追问:为什么作者不把标题替换成我们找到的“学则须疑”呢?
  从寻找替换到判断替换是否恰当,再到为什么不替换,层层叠高之外又加一叠。是啊,明明可以用更明确的论点来替换标题,可作者为什么不替换呢?这么一个“替换”,又“逼”得学生去揣摩作者的思维,把自己的思维与作者的写作思维进行对比;学生从而不仅发现作者写了什么,更领悟到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奥妙。因此,“替换”不是目的,而是一个过程。千变万化的“替换”都是为了让学生深入文本,发现自己思维的盲区,提升思维的品质。
  二、换句子
  镜头二
  (师读“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你们能把这个长句子变成两个句子吗?
  生: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好,如果顾颉刚先生不用文章中的长句,而是采用我们刚才分开的两句,他会把这两个句子放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
  生:“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这句要放在第三段开头。
  生:“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还是放在第六段开头。
  师:为什么?
  课后“思考探究”活动二:“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细读课文,画出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课后习题给出了教学路径:找出关键句,分析关键句的作用,进一步把握本文的论证结构。
  那么课堂上如何开展教学活动呢?大多数老师通过讲授知识,告诉学生这个句子是承上启下句,承接上文什么内容,引出下文什么内容。讲解之后学生看起来也的确是明白了,但细究起来,学生其实是困惑的,并未真切体会承上启下的严谨结构,没有切实领会议论文严密有序的逻辑思维。   这一次的替换,首先把关键句子变形,把一个承上启下的复句替换成两个单句,然后要求学生对句子的位置进行替换。这个替换活动的核心在于:替换的是言语形式。通过对言语形式的替换、复句单句的替换和句子位置的替换,教师引领学生在内容和形式中反复穿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向讨论言语形式方向纵深发展,在“得意”的基础上“得言”,“得言”后又“得意”,懂得了怀疑的作用,形成了对文章内容和层次的清晰认识。
  标题可以替换,关键句子可以替换,教学就在不断的替换中前行。
  三、换段落
  镜头三
  (画出文章的结构图后)
  师:能不能把第六段放到第三段的前面?
  生:不可以,因为第三至五段是比较重要的,后面的是次重要的。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我觉得都很重要。
  生:我觉得都很重要,但后者更重要。
  师:这就有意思了,有争论了。
  生:先讲消极方面的,后面再讲积极方面的,先抑后扬。
  师:这不能叫先抑后扬。叫什么呢?对了,逐层深入,层层递进。辨伪去妄是吸收,然后是新的创造,所以说后面那一部分建立在前面那一部分的基础上。难怪作者用了什么关联词?
  生:不仅……也……。
  师:这又是层层递进。所以,你看,写议论文的时候,安排好文章结构非常重要。
  正如议论文讲究逻辑层次,教学中的替换活动也得有层次,既要多角度地展开,也要前后呼应构成一个整体序列。在学生对承上启下关键句的替换中领悟了文章论证层次后,师生继续在替换中深入论证结构,可把第六段和三至五段进行替换,进一步尝试用段落替换的学习活动来学习本文的递进结构。
  初中生的思维往往处于形象感悟阶段,不擅长抽象的逻辑分析。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务必关注学生言语表述背后的思维品质,力求通过对话引领学生进行逻辑分析。让学生通过段落的位置替换,在对比中分析段落内容上的差异,学生很容易会想到“先抑后扬”,这个时候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关注替换背后的逻辑关系——递进的论证结构,从而领会议论文写作的奥妙。
  镜头四
  师: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把这篇文章开头两段话放到结尾去,你该怎么处理?
  (生思考)
  生:所以,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张载也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生:我觉得最后还要加一句“我们应该怎么怎么做”来总结。
  师:对,我们更需要在学习的时候学会怀疑。这样,这篇文章就变成什么结构?
  生:分总结构。
  师:我们又把它换成了另一种结构形式的议论文。
  课堂结尾,有了前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替换训练基础,此刻只需轻轻地将头尾段落一换,学生便能自主运用逻辑思维在替换中对比分析、综合判断,直切要点,得出结论,把握总分与分总的逻辑结构。
  课堂伊始用替换切入文本,课堂结尾用替换把握议论文的整体结构,替换贯串课堂始终。专注替换,学生掌握了一种解读方法,习得了严谨有序的逻辑思维。无论哪一种替换活动,都始终面对文本,关注文本,回归文本,在对文本自身的替换中领悟文本。
  四、换词语
  镜头五
  师:“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必需步骤,基本条件,“必需”和“基本”这两个词能否互换?
  (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语言)
  …………
  师:“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这里的“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四个词能换位置吗?
  (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语言)
  文本细读和词语替换,似乎是文学性文本的专利。许多老师会在小说、诗歌、散文教学中对字词进行细细品味,反复分析。而对于议论文,似乎只要抓住了论点、论据、论证,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殊不知,议论文的逻辑思维,不仅仅体现在大处——文章的段落结构,也表现在细微之处——句子中的词语。
  师生在替换标题、段落、句子的活动中,可站在高处俯瞰其结构之谨严,还可俯下身子细究其用语之周密。如对承上启下的关键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进行替换教学活动时,不仅从大处入手,把句子替换成两个单句,把两个句子替换到文章的不同位置去,还从微观进入,对这个句子的关键词语“必需”和“基本”进行替换。又如对“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个词语的顺序进行替换,使学生发现内在的递进逻辑关系。
  总之,教师要胸中有丘壑,贴着言语形式去作种种替换,才能造就有思维深度的课堂。
  五、换例子
  镜头六
  师:顾颉刚先生告诉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怀疑顾颉刚先生的这篇文章呢?比如第六段,你读下来,有没有质疑的地方?
  (生思考)
  生:老师,我觉得举的例子,有点费解。普通人这样做的话,也可以做学问家了。
  师:其实你想说戴震这个事例还没有说充分,对吗?
  (生点头)
  师:这段文字的论点要围绕“怀疑后,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来展开,所以举例论证的时候,一定要说到“新学说”“新发明”。这样,我们读读文章中戴震事例的有关句子,想一想为了更好地论证论点,戴震的例子应该怎么写最好?
  生:后面再加上戴震的成就。
  师:对了,这样就和“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一致了。
  学则须疑,这既是本文作者的观点,也是对学生思维的极好熏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怀疑精神,教师当然可以向外拓展,替换大量古今中外名人事例。但更好的方法是,让课堂教学回到文本中去,就在这一篇文字中运用“学须有疑”的思维寻找可以替换的学习资源。
  师生一起细读第六段,就会发现戴震这个例子的阐述有些问题,结尾部分是否可以替换一下,加上戴震后来的成就,以更好地突出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论点?也有学生质疑,“积极方面”“消极方面”这两個词语的嵌入不够严谨,理解费事,是不是也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质疑精神思考探究呢?
  这一次的替换,激发学生主动对文章中的论据提出疑问,分析材料与论点的关系,并尝试着补充写作,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替换”。因为学生不仅仅是在分析,而是进一步研究判断;不仅仅在阅读理解,还在尝试着将阅读中收获的逻辑思维转化为写作能力。
  常见的教学替换活动,局限于微观,更缺乏有层次、有变化、有系统的“换”。这一课的教学,在“换”中变化层次,变化形式,变化角度。《义务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初中生的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要对教材进行“大卸八块”的手术:“换头”——替换标题,掌握关于论点的阅读分析能力,抓住文章的核心;“换心”——替换关键句,把握承上启下的句子,并借此梳理文章内容层次;“换脚”——替换段落顺序,厘清递进的论证思路;“换手”——替换词语,在细微处品味逻辑谨严之美;“换血”——替换论据,尝试运用议论思维,独立表述。如此,换得有序,换出了主动思考的火花,换出了议论文阅读的能力,换出了逻辑思维的品质。
其他文献
[摘 要]《游园不值》是一首经典的七言绝句。诗人以特有的敏锐感觉,抓住了富有启发性的自然现象,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刻的哲理。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对古典诗歌含蓄之美有所感悟,教师引导学生为诗配画、推敲文字、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感悟诗歌的美,这样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从而爱上古诗,爱上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词]诗词教学 言语 精神 例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
不少语文教师,对于习作教学存在着认知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儿童原本不会写作,习作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孩子学习写作、掌握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是小学习作教学与中学的作文教学方式基本一样,只是学段不同,写作内容不同,写作要求也不同。三是习作教学是为了完成教材中规定的习作训练而预设的,每次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儿童按照写作要求顺利完成习作。正因为这样的认知定位,让习作教学失去了应有的个性,陷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新课程理念已经走进我们普通课堂,在师生阅读对话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个性得到了解放,个人体验得到了深入。怎样让阅读更为自主,更加有效,让学生读出“本我”,读出“超我”呢?读了毕闫学老师的《冬阳·童年·骆驼队》的课堂教学实录,我颇受启发,现在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一、在观察学生的“本我”中扩充内容  案例描述  课程伊始,闫老师从跟学生聊童年趣事入手,一下子拉近
[摘 要]单元学习活动设计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之一。单元学习活动设计要立足单元整体,以单元语文要素为内容导向,以单元教学目标为统领,对单元的阅读活动和习作活动进行整体设计。在设计时,要基于单元整体视域,确立活动目标、明确活动任务、规划活动过程和确定评价要求,目的是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语言实践活动。这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升阅读、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单元学习;活动设计;语文要素;活动
[摘要]思维导图在习作教学中常常能发挥学习支架的作用,究其原因,妙在一个“导”字。立足习作准备,导在构思的生发点;关注习作过程,导在表达的着力点;重视习作修改,导在评价的落脚点。顺学而导,让学生获得我存在的姿态、我经历的动态和我发展的状态,这正是我们所追寻的习作教学的本真之境。  [关键词]思维导图;习作;本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
今后3~5年,中国不断增长的高科技行业。不太可能挑战印度在全球外包服务业的领头羊地位。但这股力量的崛起仍不可小觑。这是印度国家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在考察中国的软件和服务业之后得出的结论。  Nasscom称,中国的技术市场与印度早期很相似,但中国没有提供业务流程外包服务的机会,中国必须克服许多挑战才能对印度构成威胁。  印度国家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副总裁阿米特·尼夫萨克说,这些挑战包
[摘要]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课文以及相关的练习。在研究教材时,教师不仅要读懂人文主题——人物伟大的品质,理解它在選文中体现的角度、练习中的表现,更要读懂语文要素——从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品质和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它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在课后习题、语文园地以及习作表达中的。这一切都了然于胸,再结合学生认知的特点,就能很好地构建“教”路。只有以学生为主体,顺学
儿子比我高了。  一天,我看他打蔫,就习惯地摸摸他的头。他猛地一偏脑袋,表示不喜欢被爱抚,但我已在这一瞬间的触摸中,知道他在发烧。  “你病了。”我说。“噢,这感觉就是病了?我还以为我是睡觉少了呢。妈妈,我该吃点什么药?”他问。孩子一向很少患病,居然连得病的滋味都忘了。我刚想到家里专储药品的柜里找体温表,突然怔住。我当过许多年的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自己在家就治了,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  “你都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为高考评价机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改革方向。高考命题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创新,折射出国家对于新时代全面育人目标的要求,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情境和情境活动两类载体,实现“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拓展试题情境来源,巧设情境呈现方式和创新设问方式,已成
[摘 要]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想要提高低年级学生课堂上的有意注意,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课堂是主阵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是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关键,而关注课文内容,重新打造学生关注的重力也是提升注意力的必要条件。低年级的课堂有别于中高年级,唯有把握课堂的灵魂——注意,才能使学生任意驰骋于语文学习中。  [关键词]低年级;阅读课堂;注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