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把诗意用于教育,的确恰到好处。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几个心理要素构成的。知。是指对思想品德方面的认识,即人们对行为规范、准则等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是对是非、善恶、荣辱、美丑等的认识、分辨和评价能力,它是产生思想道德情感和指导品德行为的基础;行,指思想品德方面的行为是人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下的行动。它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而情,则是指思想品德方面的情感,也就是人们对事物的真假、善恶、美丑等所表示的喜怒哀乐憎的情感体验,它是伴随着思想品德的认识而产生和发展,并且是转化为思想品德意志行为的中心环节,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识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所以说,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学生来讲。智力再发达,也要依赖情感力量。否‘则就不能形成乐观、进取的态度,也难以付诸于学习知识和深化知识的过程中,也就不能达到成龙成才、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对教师来说,其艺再高,学生与你隔一堵墙,恐怕也难以接受你的高艺,那么你也不能达到教书育人、培育人才的目的。因而,情感教育是教师教好课、学生学好课的一个有效途径。那么,比较完整理想的情感教育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呢?
一、师生间进行良好的心理交往
在恩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受到学生的消极情绪:对所讲内容缺乏信任感;在一些地方甚至听到“我实在不想学政治,但老师逼着,又不得不学”这样的话语。这说明了很多问题,其厌倦政治固然有学科抽象性特点所导致的原因,但我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教学中师生间存在着心理障碍,或者说由于师生间心理未能沟通。这就需要我们做到心理相融。
首先,多接触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与学生的贴近和接触去搞清学生的心理特点。如高中年龄段学生较其前阶段来说,依赖性降低,自立性增强,既然如此,教师就应改变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填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取自学式、提问式、讨论式或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循循善诱,解开学生的思想疙瘩。
其次,针对学生想了解教师、想走近教师的心理,教师应满足他们的要求:常在课余时间贴近他们,和其谈心,交流情感,这是师生心理相融、心心相通的一条很好的捷径。
再次,为人师表,还应以人格力量去感化学生。我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力争遵守诺言,不迟到、不早退;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坦诚的胸怀。才能建立起师生间良好的感情,也才能称得上“学高”和“身正”。
二、在课堂上贯彻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的好坏,所以在课堂上贯彻情感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极为必要的。大凡新授课,一般都有提问这个环节。而教师在提问时对学生的鼓励则关系着学生回答问题的效果。如果学生答得比较顺利,则用表扬的话语激励他再接再厉;如果学生中途“卡壳”,教师则应以微笑的面容、鼓励的眼光或提示性的话语去支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找回自信;这样不但能使教学顺利进行下去,而且能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并使其找回自信。
三、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也就是教师尽力与学生建立起真挚、亲密的感情关系,以情表意,以情动人。人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并非草木,岂能无情?每个人都有父母或者兄弟姐妹等亲人,由于家庭关系使他们存在亲密的情感,他们互相为之忧,互相为之乐,其中一人的得失都会牵动其他人的喜怒哀乐。因而教师应利用学生与亲人间的情感特点,利用其亲近的人去给学生施加动力,用其间的亲情去鞭策学生,以达到促进其进步的效果。
四、学会道歉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很有可能在亩语上伤害了学生或在知识上形成错误,造成师生间关系不协调,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向学生道歉。古人云:“知耻近乎勇。”教师知道自己错了,就要勇于认错、勇于改正,这样才会得到学生的谅解、信任和尊重,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子贡说过“过也,从皆见之;更也,从皆仰之”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形成错误却一味地掩盖、坚持或回避,则会使学生造成不信任、不敬重乃至产生“敌意”,这样就不能融洽师生双方感情,不能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于学生和教师感情沟通方面的点滴体会。当然,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我们除了总结一些较为普遍的规律以外,还应遵循一条原则,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學生的年龄、性别不同,其品德的性质、程度也不同。因此要想更顺利地开展情感教育工作,就必须考虑这些差异,采取灵活机智的方式方法。但是,我们所说的教师和学生的情感相通、相容,并不是一蹴而就、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它是一个心理感应过程,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故可以说是“春风化丝雨,润物细无声”。
所以说,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学生来讲。智力再发达,也要依赖情感力量。否‘则就不能形成乐观、进取的态度,也难以付诸于学习知识和深化知识的过程中,也就不能达到成龙成才、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对教师来说,其艺再高,学生与你隔一堵墙,恐怕也难以接受你的高艺,那么你也不能达到教书育人、培育人才的目的。因而,情感教育是教师教好课、学生学好课的一个有效途径。那么,比较完整理想的情感教育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呢?
一、师生间进行良好的心理交往
在恩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受到学生的消极情绪:对所讲内容缺乏信任感;在一些地方甚至听到“我实在不想学政治,但老师逼着,又不得不学”这样的话语。这说明了很多问题,其厌倦政治固然有学科抽象性特点所导致的原因,但我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教学中师生间存在着心理障碍,或者说由于师生间心理未能沟通。这就需要我们做到心理相融。
首先,多接触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与学生的贴近和接触去搞清学生的心理特点。如高中年龄段学生较其前阶段来说,依赖性降低,自立性增强,既然如此,教师就应改变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填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取自学式、提问式、讨论式或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循循善诱,解开学生的思想疙瘩。
其次,针对学生想了解教师、想走近教师的心理,教师应满足他们的要求:常在课余时间贴近他们,和其谈心,交流情感,这是师生心理相融、心心相通的一条很好的捷径。
再次,为人师表,还应以人格力量去感化学生。我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力争遵守诺言,不迟到、不早退;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坦诚的胸怀。才能建立起师生间良好的感情,也才能称得上“学高”和“身正”。
二、在课堂上贯彻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的好坏,所以在课堂上贯彻情感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极为必要的。大凡新授课,一般都有提问这个环节。而教师在提问时对学生的鼓励则关系着学生回答问题的效果。如果学生答得比较顺利,则用表扬的话语激励他再接再厉;如果学生中途“卡壳”,教师则应以微笑的面容、鼓励的眼光或提示性的话语去支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找回自信;这样不但能使教学顺利进行下去,而且能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并使其找回自信。
三、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也就是教师尽力与学生建立起真挚、亲密的感情关系,以情表意,以情动人。人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并非草木,岂能无情?每个人都有父母或者兄弟姐妹等亲人,由于家庭关系使他们存在亲密的情感,他们互相为之忧,互相为之乐,其中一人的得失都会牵动其他人的喜怒哀乐。因而教师应利用学生与亲人间的情感特点,利用其亲近的人去给学生施加动力,用其间的亲情去鞭策学生,以达到促进其进步的效果。
四、学会道歉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很有可能在亩语上伤害了学生或在知识上形成错误,造成师生间关系不协调,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向学生道歉。古人云:“知耻近乎勇。”教师知道自己错了,就要勇于认错、勇于改正,这样才会得到学生的谅解、信任和尊重,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子贡说过“过也,从皆见之;更也,从皆仰之”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形成错误却一味地掩盖、坚持或回避,则会使学生造成不信任、不敬重乃至产生“敌意”,这样就不能融洽师生双方感情,不能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于学生和教师感情沟通方面的点滴体会。当然,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我们除了总结一些较为普遍的规律以外,还应遵循一条原则,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學生的年龄、性别不同,其品德的性质、程度也不同。因此要想更顺利地开展情感教育工作,就必须考虑这些差异,采取灵活机智的方式方法。但是,我们所说的教师和学生的情感相通、相容,并不是一蹴而就、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它是一个心理感应过程,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故可以说是“春风化丝雨,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