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法制教育目标层次和结构方式

来源 :科学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snlao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厘清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结构是拓展高校法制教育功能的认识前提,把握高校法制教育的结构方式是增强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实践节点。高校法制教育结构研究应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法制教育 结构 结构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高校法制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法制教育研究的重要途径是推动高校法制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对于“结构主义”合理髓核的借鉴或可对高校法制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有所裨益。
  
  一、厘清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结构是拓展高校法制教育功能的认识前提
  
  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结构建立在其基本结构之上。其形式虽是主观的,但内容却是客观的。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层次结构大致包含两个层面,即个体目标和社会目标,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1、个体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包含三个层次的内涵“第一层主要是由人的体力和智力构成的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第二层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第三层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即个人自由个性的生成、培育和建构。”而“自由个性的充分发挥,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最高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内涵。人的全面发展源于人和社会高层次发展的需要,是更明显的能动性特征。人的现代化问题不是一个与法制教育无涉的问题。高校法制教育关乎人的现代化甚至人的全面发展的阶段性进步。事实上,个体要想能够尽可能的发展,便不能不联合起来构建一个法治社会。不存在那种只是被动的适应法治化进程就可以获得更好更快更全面发展的情形,因为个体本身要获得尽可能的发展的欲求和现实环境的逐步法冶化决定了他必须积极的面对而不是被动的适应。个体要获得最大程度的全面发展,必须从现阶段就培养现代法律意识,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因为对“法的信仰是对一定社会应有秩序的信仰,同时也包含着对人类能够运用长期经验和理性发展的法律工具系统有效地实现这种应有秩序的坚信,而不是对具体法律规范的信仰。……从终极意义而论,法律信仰是对社会正义和秩序的信仰。”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体的现代化过程也是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法律信仰逐步树立的过程。作为一种社会实践,高校法制教育正是具备了这样一种目标指向,才能在促进人的现代化的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2、社会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的法治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和内在要求。法治的精神要件之一乃是“法律至上地位的认同”。法的信仰是社会主义法得以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日本法学家川岛武宜指出:“法不是只靠国家来加以维持的,没有使法成为法的作为法主体的个人的法秩序的维持活动,这是不可能的……大几市民社会的法秩序,没有作为法主体的个人的守法精神是不能维持的。”而守法精神的形成和牢固树立则离不开公民对法律的普遍信仰。美国法哲学家、法律史学家哈罗德·伯尔曼更是认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高校法制教育不仅要培养个体的法律意识,帮助受教育树立法律信仰,而且要在个体目标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是高校法制教育的社会目标指向,它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高校法制教育应符合政治发展的要求。“真正的民主政治必然是法治政治,离开法治就不存在民主政治。”…“国家这部庞大的机器,主要由官吏和武装力量两种成分组成,统治阶级把这两种成分按照一定规则组织在各种国家机构里面,就构成了国家机器的各个部件,然后,再把这些部件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就构成了完整的国家机器。把国家机构的各个部件联结起来,使之能够协调运转的程序系统,就是法的规范体系。””l没有法,国家机构的活动就必然带有极大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公权就极有可能跨过私权的界限而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在提高公民民主意识的条件下,政治权力的欠约束状况就可能得到必要的限制。如果说政治是现实化了的法律,那么法律就是书面化了的政治。当然,法律与政治的这种微妙关系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变化的。因此,在符合政治发展要求方面,高校法制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公民的民主意识逐步提高,理解政治与法律的发展性,法律对政治的必要约束以及二者之间的其他关系。
  第二、高校法制教育应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社会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支撑起现实中的法律以及现实所要求的法律。“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这一事实和观念已为社会所认同。法治无疑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较快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社会要有发达的法律、稳定的法律秩序和健全的法律制度。这种前提性需求的深层内涵在于经济发展对于秩序的依赖。因此,在符合经济发展要求方面,高校法制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公民在经济活动中的规则意识逐步建立和提高,并能积极参与经济活动,理解法律对经济的保障作用,以及经济活动的丰富性对于法律调整的促进作用。
  第三、高校法制教育应符合文化发展的要求。“所谓法律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物质牛活条件的作用下,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所创制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或者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心理、感情、习惯以及学说理论的复合有机体。法律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文化的繁荣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法的精神或法律价值体系的现代化是整个社会法文化系统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法律意识是法律文化观念的基本构成要素,反映着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心理、思想与评价。法作为社会现象,其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由于社会形态以及法律文化传统的不同,法律文化呈现出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使得法律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成为可能。因此,在符合文化发展要求方面,高校法制教育的作用就是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并能营造良好的法律文化环境的公民,使得公民在浸润法律文化的同时成为法律文化繁荣的生成性因素。
  
  二、把握高校法制教育的结构方式是增强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实践节点
  
  高校法制教育结构分析不仅要分析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分析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且要分析高校法制教育诸要素相互结合的方式,即结构方式。探讨高校法制教育,既要立足现实,更应着眼可能。
  
  (一)高校法制教育的现实结构方式
  主体中心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特别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法制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受其影响。高校法制教育主体中心模式的集中表现是“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往往是教师容易忽略学生对于法律的实际认知状况,在不明学生是否具备法律意识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具备法律意识情况下,将高校法制教育课程的教授不自觉地变成法律知识的“独白”。 “以教材为中心”的弊病在于教师往往囿于知识范围,而模糊了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指向。加之如若缺乏将理性的内容具体化和把抽象的道理直观化的能力,则其教学就鲜成效了。“以课堂为中心”的弊端在于将师生常常被局限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从而无从体验生活中的法律。试想,离开了现实生活的高校法制教育怎能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更不要奢谈法律信仰的确立了。主体中心模式看到了主体在高校法制教育中诸要素的主导地位,但它把主体的决定作用绝对化了,并否定了客体的主动作用,把客体看作完全被动的教育对象,是一种主体单方面作用于客体的单向教育模式。主体中心模式下的高校法制教育并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主动的消失。随着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主体中心模式的高校法制教育将逐渐退出教育舞台。
  
  (二)高校法制教育的可能结构方式
  根据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在高校法制教育中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法制教育结构方式:
  1、客体中心模式。客体中心模式是以客体为中心来构建高校法制教育诸要素,特别是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法制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客体即教育对象处于中心地位,主体即教育者处于辅助地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适应和服从客体的需要构建起来的。客体中心模式强调客体的教育中心地位,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强调个体的生活经验与道德体验。虽然客体中心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高校法制教育主体的主导地位,但并不是要取消他们。而是让主体处于辅导、辅助的地位,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发挥客体的主观能动作用,积极的探寻提高自身法律意识水平和法律素质的途径。杜威是客体中心论的集大成者。他的观点源于三个命题“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客体中心模式是作为主体中心模式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一种模式。它看到了教育客体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注重从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特点和亲身体验出发开展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法制教育主体的主导地位,把客体在法制教育中的地位强调到了不适当的地步,容易导致法律意识以及法律素质的相对主义和自发论。
  2、多元主体模式。多元主体模式是以多要素作为主体来构建高校法制教育诸要素及相互关系特别是主客体关系的一种法制教育结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不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充当主体,环体(环境因素)、介体也可以成为主体。柏拉图认为,“一个人从它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学习……好的行为是一个好的本性倾向的人与好的环境接触的结果。”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明确强调了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决定作用。他说“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消除那种容易使人性产生罪恶的环境,罪恶就不会产生。代之以适于养成守纪律、讲规矩、克己稳重、勤勉耐劳等习惯的环境,这些品德也就可以形成。”当代的社会学习理论十分重视社会因素对人行为的影响,强调社会习得是人获得思想认知和行为规范的主要途径,社会是道德教育的主体,也是法制教育的主体。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大众传媒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影响。大众传媒实际上是高校法制教育的介体,但有时也被当作主体。多元主体论看到了环境、介体等要素在法制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不无启迪作用。
  3、双向互动模式。双向互动模式是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为基础来构建法制教育诸要素特别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法制教育结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主体的主导作用和客体的主动作用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主体的主导作用以客体的主动作用为基础,客体的主动作用以主体的主导作用为前提。主体不仅主导和影响着客体,客体也主动作用于主体。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主体与客体还可以相互转化。双方之间的关系具有平等性、互动性、可转化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法制教育模式,其要素之间的功能耦合状态比较容易形成和协调。
其他文献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到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与管理效能。文中根据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的现状,从经济、制度和文化三方面分析目前青年教师激励体系上存在的问题,并试
全国都在积极地进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也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路线,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讨论我国高职实训教育的科学发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分支体系,高职教育我国高职
近年来,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技术也在日益加强,尤其是外墙保温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建筑节能技术。然而,一旦保温层、保护层发生开裂,墙体保温性能就会发生很
近年来,城市物流规划成为热点,但往往可操作性较差,实施效果差强人意。本文将国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的PPP开发模式引入物流规划中,通过对PPP模式的内涵分析和模式分类,设计了物流
融资租赁合同被新《合同法》予以明确规定,但在承租人拥有索赔权的问题上其规定并不明确。立法者过分地强调了对出租人的利益的保护,忽略了出租人和承租人的利益均衡。法律的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数码技术的不断进步,图像的处理技术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在许许多多的软件中,ps的使用最为广泛,因为其具有超强的功能与实用性,所以也受到各类使用者尤其是电脑和美术爱好者的青睐。而目前,在众多的院校之中已经把计算机的图像处理能力作为一门最为基础的课程。本文将针对Ps的课程学习内容以及对其教学方法和考试的模式进行探讨和阐述如何让学生掌握图像处理的技能,同时对于高校学生的学习途径给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形成性评价因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受到重视和推广。本文分析了《药用植物学》传统教学的缺点和实行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总结了两年来《药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实行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Scriven于1967年提出了形成性评价的概念,他建议评价可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两种类型。1969年,Bloom首次将形成性
劳动派遣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用工方式。对派遣员工的大量研究都集中在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组织认同、工作投入、组织公民行为和离职意向等方面。而这些方面均反映的是派遣
摘 要:师生关系是大学生诸多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隐性资源,它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当前大学师生关系由于受到高校扩招,市场机制,功利主义,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因此,构建和谐的大学师生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的要求。  关键词:和谐社会 和谐校园 师生关系 高校 
高职学生专业社团是高职学生锻炼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然而,当前社团评价体系不完备甚至是缺.失却成为社团发展迟滞的弊病之一。本文结合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对构建社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