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张宇馨(1997— ),女,汉族,河北唐山人。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保障政策。
摘 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如何精准定位人民的养老需求,整合养老服务资源,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已成为我国发展并完善养老服务产业的关键所在。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智慧养老服务模式随之诞生。但由于智慧养老服务产业在我国开展时间较短,人肉干存在如服务供需匹配度差、服务模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责任主体不明确、服务监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就此将在“互联网+”的研究背景下,希望通过对“互联网+”养老服务的需求侧与供给侧现实情况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产品化视角为出发点,对传统“互联网+”三大服务板块进行更新,并以此引入养老产业市场机制,激发养老产业市场活力,最终提出适合我国智慧养老发展的建议和举措,促进我国智慧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养老服务;产品化;智慧养老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老龄人口数量多,且老龄化速度快。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 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约 1.76 亿,与2009年相比,我国65 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0年间共增长了 6296万人。老龄化的加速将加大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的压力,削减人口红利,持续影响社会活力。而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互联网+”并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相加合,而是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手段运用到传统行业当中,这种新业态新模式将有助于未来阶段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创新与升级,并逐步成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难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养老领域内将会集中爆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实现“新枝长新叶”,创新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一、“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的现实分析
养老服务供需不匹配、市场化程度不高、服务监管链条不完善是目前我国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的首要问题。如何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运用当代信息技术科技,理解并挖掘新时代老龄人口的服务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老年群体供给具有针对性的精细化养老服务,降低养老成本,扩大服务内需,鼓励市场经济融入养老产业,是解决“银发危机”的有效途径。
(一)需求侧分析
由于受“老有所养”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养老模式占我国养老模式绝大部分比例。然而目前全球现代化经济与思维模式发生转变,传统家庭规模逐渐趋向于小型化。加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老年抚养比的持续上升,青壮年家庭负担抚养日益沉重,在养老问题出现同时也会伴随着出现社会道德问题,故寻找易被老年人所接受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已迫在眉睫。在老龄人口总量方面,据统计,201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两亿五千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8.1%,其中65岁以上老人2019年新增249万人,为11年以来最高,比2018年将近增加120万老人,养老服务需求数量空前巨大。在基础设施方面,我国2019年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近9百万张,床位利用率高达78%,这就意味着每一千个老人要争夺一个床位。与此同时在医疗机构及其床位资源情况分布在各省间分布不均匀,医疗资源较多及重要东部沿海地区,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的辽宁、四川、黑龙江、吉林等省份养老床位及相应服务机构资源数量相对较少。显然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服务对象,现有的养老服务基建、及其资源的数量及配置无法较好的满足当下老年人式现实的养老服务需求。因此,顺应科技时代发展,引入“互联网+”概念,并借此升级传统养老服务模式,在老龄化程度持续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就显得尤为关键。
(二)供给侧分析
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养老服务发展是我国全面推动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思路。因此文章将从基于政府和私人为主导的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入手,对我国目前供给侧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1.以政府为主导的养老企业
在这种供给模式中,我国居家养老模式基本由政府进行主导,从养老项目方案的提出、设计到最终的完善及实施,所有流程政府试行全程把控,并且给按照预算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目前,政府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方式有两种:一是内容为基本生活照料的社区老年公寓、敬老院等;二是服务对象低收入人群的政府设计的社会组织和小微企业服务。除此之外,服务需求资源匹配的及时性也不能保证,存在着需求匹配不成功而无法获取服务或无需求匹配而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出现,供给侧无法保证服务资源的有效匹配。
2.以私人为主导的养老企业
近年来,私人投资主体逐渐进入养老产业,并逐步占據了一定份额。然而我国私人养老服务机构规模普遍趋向于小型化,且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在服务内容、质量及形式等方面存在不足。此外,私人养老服务供给费用较为高昂,机构融资能力有限,实际市场利润回报率较低。近几年,市场上经常出现养老产业投资诈骗等恶劣行为存在,市场监管相关投资法律制度不完善。此外,由于该行业发展历史短且政策支持少,企业与消费者间缺乏有效沟通渠道,反馈机制有待建立,整体供给模式有待完善。
二、基于互联网产品设计视角的智慧养老服务板块设计
截至目前,学界内普遍认同的养老服务板块分为三种:智能设备、线上服务平台、线下服务圈。为了使养老服务产品更好地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符合用户的实际需求,可将三大板块细化为如下图1部分。
其中,智能终端设备主要以实物为载体,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搜集老年人健康及生活数据,处理服务对象服务请求,并将实时数据传送至线上服务平台,以便分析其基本特征与健康情况,为设计满足多元需求的养老服务方案做出合理决策。老年人日航产品类型主要包括穿戴式、移动便携式、非接触式、无意识式终端智能设备四大类。服务对象可根据其家庭及个人情况、养老需求进行选择。 线上服务平台则以信息储备及数据处理为主要任务,其对服务产品的更新迭代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该系统按照产品化功能可分为四大类:大数据系统、业务处理系统、服务监控系统、服务评价系统。其中数据分析系统可根据智能终端所反馈的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了解用户的潜在需求,人脉圈信息便于及时了解老人的社交情况,可根据其性格特质发展线上交友平台,增强其圈内联系,降低精神慰藉成本;产品信息数据可结合线上服务调研数据结果,获取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诉求。业务处理系统的表现形式分为前端和后端。前端以手机APP或者PC网页的形式连接服务对象与供给主体前端。主要处理线上老年人的服务请求,以“接单”的形式创新老年服务体系的供给形式。在其前端为服务对象提供便捷性、及时性、趣味性的同时,后端基于大数据系统所反馈的数据信息,自动为其匹配符合其身心、资金、家庭情况的养老服务。并由运营商统一管理其服务准入渠道,启动服务监控系统全程监控其服务质量、信息安全、系统状态,并使用服务评价系统统一记录每一次服務体验与评价信息,为智慧养老服务全过程的实施保驾护航。
线下服务圈,即根据资源的匹配情况及所设计的养老服务方案,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资源,并执行现场服务的供给主体。其中运营商主要负责线上服务平台的运营工作,主要包括服务招商、商家监管、系统维护等。而服务商主要为以营利为经营目标,社区和养老机构主要以提供非盈利性质的养老服务为主。在线上向服务对象推荐服务信息时,服务平台会具备筛选功能,以便服务对象根据其个人爱好与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服务类型,获取有偿或无偿的养老服务。
三、“互联网+”新型养老服务的模式构建
基于上述对智慧养老服务板块的产品化设计,可进一步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具体模式图详情可见图2。其中模式运行的过程中,其主要包括的主体为,第一服务需求方,即有意愿的接受智慧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及其家人群体、社会养老中介群体。其中社会养老中介群体主要包括批量购买其服务并独自进行售卖的服务商群体;第二,线上服务平台方,及线上服务平台的运营及维护,来保障服务资源的快速匹配及需求数据的储蓄、分析;第三,服务供给方,即向服务对象提供现场服务可视化服务的服务商或社区机构;第四,服务监管方,即负责全方位监控养老服务全流程的国家或、地方政府或有关监管部门。
其中服务需求方通过主动通过自愿行为提出基本养老需求,借助智能终端设备的信息采集功能,将相关数据传输到线上服务平台进行具体分析,线上服务平台则根据服务对象所选择的养老服务,为其本人或亲属提供全方位的、简单易懂的服务流程数据,使其自行受到用户的监督,提升用户对产品的信赖程度。线上服务平台则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服务产品进行运营管理,并根据反馈数据及相应决策信息,定期进行产品的更新优化。需求数据信息经过线上服务平台的加工处理后,则将最终的服务方案输出给服务供给方,并由其实施养老服务。服务供给方的供给形式可分为线上与线下两种,常见为线下式的服务供给,如医生、社区服务人员、企业机构服务人员或社会志愿人士通过直接上门,或服务对象主动上门的形式为其提供养老服务。线上形式则可为老年群体设立养老论坛、老年短视频频道、老年交友社区、医疗保健与药品通识课程等心理慰藉服务。服务供给方所记录的老年人身体情况数据,或其提供的服务质量、服务内容数据皆可在线上数据平台中进行永久储存。服务评价、质量等关键服务监控信息同时也会传送至全国、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监测平台之中,将必要信息反馈给智能终端系统与服务供应方,实现政府信息监管全国联网,从而对服务对象的决策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持,以规范国内养老服务业市场秩序,维护我国各省市养老服务业和谐、稳定、有序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一)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激发服务市场主体活力
目前我国的养老产业供给主体,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私人企业受其资金、市场环境等影响,无法满足盈利的基本需求,导致我国地方养老财政压力持续吃紧,急需引入市场机制,实现养老服务业多元化主体共同发展。因此政府应加大私人市场投资力度,完善私人企业市场准入机制,在效益最大化和市场竞争共同的影响下推动服务项目的优化、服务质量的提高。与社会各界共同培育更加成熟、符合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新型商业模式,实现互利共赢。
(二)以产品视角审视公共服务业,提升全社会养老资源配置效率
借用互联网企业传统的产品思维创新养老服务产品的设计,将用户思维与用户体验作为养老服务质量的基本核心,将有利于不断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环境。传统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本质,即是有效的资源无法快速匹配不断变化、层出不尽的多元化养老需求。然而利用借助所谓“产品化”的视角,将能够有效洞察需求动态,降低私人企业投资成本,减少资金链断裂风险。并基于用户调研分析及结果,在有限的时间内,匹配最合适的现有资源,提升资源利用率,根据产品本身的特点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三)构建全方位网络监管体系,提升网络服务监管信息化能力
目前,对于服务需求方,老年人由于个人身体素质及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对互联网产品的操作相对不够熟练,普遍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听闻过不少关于互联网诈骗的消息,而其中不法分子较多将注意力转移至缺乏安全意思、不熟悉网络操作的老年人身上。养老服务信息的虚拟化将大大增加这种风险概率。至于服务供给方,由于互联网行业存在高流量、高泄露风险、高迭代速率等特点,因此如何规范互联网养老市场,约束供给商及用户的行为,明确公司入驻规范、服务平台操作细则,严格监控服务流程、防止信息数据的泄露,将成为构建全国智慧养老服务产业的工作重心。
(四)加强行业人才梯队建设,构建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
探索“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离不开专业的养老服务团队。一方面,政府可以考虑在本科院校普遍增设养老护理服务类相关专业,从本科培养政策着手,提升养老服务业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可以积极鼓励相关院校与地方社区或养老机构签订合作协议,鼓励学生走出校门,以实践深化理论知识的掌握;最后,严格制定全行业的入职培训制度与上岗技能标准,保证从业人员技能的专业化、服务的标准化,提升全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专业技能水平,以优质服务及光明的前景吸引全社会各界精英人士纳入到中国老龄化产业建设的队伍当中来。
参考文献:
[1]王雷,陆芳,江珊.探究“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构建[J].住宅与房地产,2018(25):249.
摘 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如何精准定位人民的养老需求,整合养老服务资源,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已成为我国发展并完善养老服务产业的关键所在。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智慧养老服务模式随之诞生。但由于智慧养老服务产业在我国开展时间较短,人肉干存在如服务供需匹配度差、服务模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责任主体不明确、服务监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就此将在“互联网+”的研究背景下,希望通过对“互联网+”养老服务的需求侧与供给侧现实情况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产品化视角为出发点,对传统“互联网+”三大服务板块进行更新,并以此引入养老产业市场机制,激发养老产业市场活力,最终提出适合我国智慧养老发展的建议和举措,促进我国智慧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养老服务;产品化;智慧养老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老龄人口数量多,且老龄化速度快。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 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约 1.76 亿,与2009年相比,我国65 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0年间共增长了 6296万人。老龄化的加速将加大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的压力,削减人口红利,持续影响社会活力。而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互联网+”并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相加合,而是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手段运用到传统行业当中,这种新业态新模式将有助于未来阶段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创新与升级,并逐步成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难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养老领域内将会集中爆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实现“新枝长新叶”,创新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一、“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的现实分析
养老服务供需不匹配、市场化程度不高、服务监管链条不完善是目前我国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的首要问题。如何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运用当代信息技术科技,理解并挖掘新时代老龄人口的服务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老年群体供给具有针对性的精细化养老服务,降低养老成本,扩大服务内需,鼓励市场经济融入养老产业,是解决“银发危机”的有效途径。
(一)需求侧分析
由于受“老有所养”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养老模式占我国养老模式绝大部分比例。然而目前全球现代化经济与思维模式发生转变,传统家庭规模逐渐趋向于小型化。加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老年抚养比的持续上升,青壮年家庭负担抚养日益沉重,在养老问题出现同时也会伴随着出现社会道德问题,故寻找易被老年人所接受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已迫在眉睫。在老龄人口总量方面,据统计,201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两亿五千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8.1%,其中65岁以上老人2019年新增249万人,为11年以来最高,比2018年将近增加120万老人,养老服务需求数量空前巨大。在基础设施方面,我国2019年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近9百万张,床位利用率高达78%,这就意味着每一千个老人要争夺一个床位。与此同时在医疗机构及其床位资源情况分布在各省间分布不均匀,医疗资源较多及重要东部沿海地区,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的辽宁、四川、黑龙江、吉林等省份养老床位及相应服务机构资源数量相对较少。显然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服务对象,现有的养老服务基建、及其资源的数量及配置无法较好的满足当下老年人式现实的养老服务需求。因此,顺应科技时代发展,引入“互联网+”概念,并借此升级传统养老服务模式,在老龄化程度持续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就显得尤为关键。
(二)供给侧分析
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养老服务发展是我国全面推动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思路。因此文章将从基于政府和私人为主导的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入手,对我国目前供给侧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1.以政府为主导的养老企业
在这种供给模式中,我国居家养老模式基本由政府进行主导,从养老项目方案的提出、设计到最终的完善及实施,所有流程政府试行全程把控,并且给按照预算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目前,政府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方式有两种:一是内容为基本生活照料的社区老年公寓、敬老院等;二是服务对象低收入人群的政府设计的社会组织和小微企业服务。除此之外,服务需求资源匹配的及时性也不能保证,存在着需求匹配不成功而无法获取服务或无需求匹配而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出现,供给侧无法保证服务资源的有效匹配。
2.以私人为主导的养老企业
近年来,私人投资主体逐渐进入养老产业,并逐步占據了一定份额。然而我国私人养老服务机构规模普遍趋向于小型化,且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在服务内容、质量及形式等方面存在不足。此外,私人养老服务供给费用较为高昂,机构融资能力有限,实际市场利润回报率较低。近几年,市场上经常出现养老产业投资诈骗等恶劣行为存在,市场监管相关投资法律制度不完善。此外,由于该行业发展历史短且政策支持少,企业与消费者间缺乏有效沟通渠道,反馈机制有待建立,整体供给模式有待完善。
二、基于互联网产品设计视角的智慧养老服务板块设计
截至目前,学界内普遍认同的养老服务板块分为三种:智能设备、线上服务平台、线下服务圈。为了使养老服务产品更好地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符合用户的实际需求,可将三大板块细化为如下图1部分。
其中,智能终端设备主要以实物为载体,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搜集老年人健康及生活数据,处理服务对象服务请求,并将实时数据传送至线上服务平台,以便分析其基本特征与健康情况,为设计满足多元需求的养老服务方案做出合理决策。老年人日航产品类型主要包括穿戴式、移动便携式、非接触式、无意识式终端智能设备四大类。服务对象可根据其家庭及个人情况、养老需求进行选择。 线上服务平台则以信息储备及数据处理为主要任务,其对服务产品的更新迭代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该系统按照产品化功能可分为四大类:大数据系统、业务处理系统、服务监控系统、服务评价系统。其中数据分析系统可根据智能终端所反馈的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了解用户的潜在需求,人脉圈信息便于及时了解老人的社交情况,可根据其性格特质发展线上交友平台,增强其圈内联系,降低精神慰藉成本;产品信息数据可结合线上服务调研数据结果,获取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诉求。业务处理系统的表现形式分为前端和后端。前端以手机APP或者PC网页的形式连接服务对象与供给主体前端。主要处理线上老年人的服务请求,以“接单”的形式创新老年服务体系的供给形式。在其前端为服务对象提供便捷性、及时性、趣味性的同时,后端基于大数据系统所反馈的数据信息,自动为其匹配符合其身心、资金、家庭情况的养老服务。并由运营商统一管理其服务准入渠道,启动服务监控系统全程监控其服务质量、信息安全、系统状态,并使用服务评价系统统一记录每一次服務体验与评价信息,为智慧养老服务全过程的实施保驾护航。
线下服务圈,即根据资源的匹配情况及所设计的养老服务方案,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资源,并执行现场服务的供给主体。其中运营商主要负责线上服务平台的运营工作,主要包括服务招商、商家监管、系统维护等。而服务商主要为以营利为经营目标,社区和养老机构主要以提供非盈利性质的养老服务为主。在线上向服务对象推荐服务信息时,服务平台会具备筛选功能,以便服务对象根据其个人爱好与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服务类型,获取有偿或无偿的养老服务。
三、“互联网+”新型养老服务的模式构建
基于上述对智慧养老服务板块的产品化设计,可进一步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具体模式图详情可见图2。其中模式运行的过程中,其主要包括的主体为,第一服务需求方,即有意愿的接受智慧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及其家人群体、社会养老中介群体。其中社会养老中介群体主要包括批量购买其服务并独自进行售卖的服务商群体;第二,线上服务平台方,及线上服务平台的运营及维护,来保障服务资源的快速匹配及需求数据的储蓄、分析;第三,服务供给方,即向服务对象提供现场服务可视化服务的服务商或社区机构;第四,服务监管方,即负责全方位监控养老服务全流程的国家或、地方政府或有关监管部门。
其中服务需求方通过主动通过自愿行为提出基本养老需求,借助智能终端设备的信息采集功能,将相关数据传输到线上服务平台进行具体分析,线上服务平台则根据服务对象所选择的养老服务,为其本人或亲属提供全方位的、简单易懂的服务流程数据,使其自行受到用户的监督,提升用户对产品的信赖程度。线上服务平台则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服务产品进行运营管理,并根据反馈数据及相应决策信息,定期进行产品的更新优化。需求数据信息经过线上服务平台的加工处理后,则将最终的服务方案输出给服务供给方,并由其实施养老服务。服务供给方的供给形式可分为线上与线下两种,常见为线下式的服务供给,如医生、社区服务人员、企业机构服务人员或社会志愿人士通过直接上门,或服务对象主动上门的形式为其提供养老服务。线上形式则可为老年群体设立养老论坛、老年短视频频道、老年交友社区、医疗保健与药品通识课程等心理慰藉服务。服务供给方所记录的老年人身体情况数据,或其提供的服务质量、服务内容数据皆可在线上数据平台中进行永久储存。服务评价、质量等关键服务监控信息同时也会传送至全国、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监测平台之中,将必要信息反馈给智能终端系统与服务供应方,实现政府信息监管全国联网,从而对服务对象的决策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持,以规范国内养老服务业市场秩序,维护我国各省市养老服务业和谐、稳定、有序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一)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激发服务市场主体活力
目前我国的养老产业供给主体,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私人企业受其资金、市场环境等影响,无法满足盈利的基本需求,导致我国地方养老财政压力持续吃紧,急需引入市场机制,实现养老服务业多元化主体共同发展。因此政府应加大私人市场投资力度,完善私人企业市场准入机制,在效益最大化和市场竞争共同的影响下推动服务项目的优化、服务质量的提高。与社会各界共同培育更加成熟、符合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新型商业模式,实现互利共赢。
(二)以产品视角审视公共服务业,提升全社会养老资源配置效率
借用互联网企业传统的产品思维创新养老服务产品的设计,将用户思维与用户体验作为养老服务质量的基本核心,将有利于不断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环境。传统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本质,即是有效的资源无法快速匹配不断变化、层出不尽的多元化养老需求。然而利用借助所谓“产品化”的视角,将能够有效洞察需求动态,降低私人企业投资成本,减少资金链断裂风险。并基于用户调研分析及结果,在有限的时间内,匹配最合适的现有资源,提升资源利用率,根据产品本身的特点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三)构建全方位网络监管体系,提升网络服务监管信息化能力
目前,对于服务需求方,老年人由于个人身体素质及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对互联网产品的操作相对不够熟练,普遍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听闻过不少关于互联网诈骗的消息,而其中不法分子较多将注意力转移至缺乏安全意思、不熟悉网络操作的老年人身上。养老服务信息的虚拟化将大大增加这种风险概率。至于服务供给方,由于互联网行业存在高流量、高泄露风险、高迭代速率等特点,因此如何规范互联网养老市场,约束供给商及用户的行为,明确公司入驻规范、服务平台操作细则,严格监控服务流程、防止信息数据的泄露,将成为构建全国智慧养老服务产业的工作重心。
(四)加强行业人才梯队建设,构建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
探索“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离不开专业的养老服务团队。一方面,政府可以考虑在本科院校普遍增设养老护理服务类相关专业,从本科培养政策着手,提升养老服务业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可以积极鼓励相关院校与地方社区或养老机构签订合作协议,鼓励学生走出校门,以实践深化理论知识的掌握;最后,严格制定全行业的入职培训制度与上岗技能标准,保证从业人员技能的专业化、服务的标准化,提升全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专业技能水平,以优质服务及光明的前景吸引全社会各界精英人士纳入到中国老龄化产业建设的队伍当中来。
参考文献:
[1]王雷,陆芳,江珊.探究“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构建[J].住宅与房地产,2018(2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