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院让大国铸成重剑
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九院),全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CAEP)又叫科学城、中物院或839 。作为国家高度保密单位,它创建于1958年,是国家计划单列的我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是以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为主的集理论、实验、设计、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院。
1964年10月与1967年6月,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与氢弹先后试爆成功。举国欢腾之时,战功彪炳的九院却在谋划“搬家”的事。在考察了大西南70余座城市后,以绵阳为核心的“902基地”成了九院的新家。
绵阳历史学者刘文表示,九院来到绵阳,与当时三线建设的背景相关。上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紧张,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尤其在中国成功爆炸氢弹之后,苏方多次表示,应当先发制人,进行一次外科手术式的攻击,摧毁中国刚起步的核武能力。
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绵阳地处中国内陆腹地,西北边缘是山高谷深的龙门山脉,向南地势渐次降低,形成四川盆地的盆周山区,符合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布点的自然条件。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战场,以九院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科研单位陆续搬迁到绵阳,自此成为大国铸剑之地。
1969年,902基地正式启用。此后902基地承担了多次核武器试验的指挥工作;原子弹、氢弹相继在902基地完成武器化定性,由核装置成功研發为武器;二代核武器——中子弹在902基地研究成功……
梓潼县“两弹城”遗址的正门口挂着“两弹元勋”邓稼先写的一首诗——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
这首诗,是为了纪念一场意义深远却鲜有人知的核试验。1984年,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此时,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已有20年。对于这场核试验的细节,外界知之甚少,但懂行的人,尤其是那些超级大国的核专家们知道,中国已拥有了新式核武器。借绵阳这方山水,大国铸成重剑!
1985年1月,为扩大对外科技交流,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九院对外名称使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1990年2月,为加强对核武器研制工作的管理,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调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管理体制,改由国防科工委归口管理,是相对独立的科研事业单位,在国家计划中单列户头”。
“奖金二十块。原子弹十块,氢弹十块”
今年3月,95岁高龄的杨振宁来到绵阳。此行,正是为了追忆他的老友邓稼先。
让一穷二白的国家成为举世瞩目的核大国,离不开无数人的奉献,邓稼先便是其中一个。在一次核爆炸失败后,必须有人进到现场,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时任九院副院长的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之后,他走进那片死亡之地,找到了部件。
但长期遭受核辐射,也让邓稼先50余岁便罹患癌症。难以想象的核辐射令病床上的邓稼先痛苦万分,止疼用的杜冷丁从一天一针变成一个小时一针。
既是同乡发小,又曾一道赴美留学的杨振宁从美国归来,探视病重的邓稼先。两人聊到奖金,邓稼先伸出两根手指头,道出了自己这些年获得的奖金数额:“二十块。原子弹十块,氢弹十块。”
邓稼先的警卫员在邓稼先逝世后便一直留在绵阳工作。据警卫员介绍,癌症晚期的邓稼先提出,想去天安门看看。扎根西南多年的邓稼先,已很久没见过天安门。但他亲手锻造的大国重剑,却屡屡出现在天安门广场的阅兵式上,扬国威于天下。
从1969年随九院来绵阳,到1985年因重病返回北京治疗,邓稼先与一大批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在绵阳工作、生活了16年。在邓稼先离开之后,他的战友又在这里战斗至今。
科学家们只能谜一般存在
郭永怀是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两弹一星中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他曾任九院副院长,负责力学和工程方面的领导工作。
上世纪60年代末,郭永怀发现一个重要数据,急于赶回北京研究,便搭乘了夜班飞机。飞机飞临北京机场,距地面约400米时,突然失去平衡,偏离跑道,扎向了玉米地,腾起一團火球。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无损。他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对我国科研事业极为重要的资料。
郭永怀牺牲后的第22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2年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对于许多九院的科学家来说,他们没能陪伴在家人身旁,没有优渥的生活,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自己也只能谜一般存在。
2015年1月,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中国“氢弹之父”于敏获最高科学技术奖。
然而仅仅在十多年前,于敏这个名字都是秘密。当许多内幕解密之后,“于敏构型”随之声名鹊起。氢弹构型只有两种,一种是美国的T-U构型,另一种就是中国的于敏构型。而于敏构型比美国T-U构型设计更加巧妙。
多名绵阳学者介绍,三线建设以及一大批科技精英的到来,不仅锻造出绵阳的工业筋骨,更改变了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
未来在这里,或许会有更多的邓稼先、于敏、郭永怀……
(《廉政瞭望》等)
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九院),全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CAEP)又叫科学城、中物院或839 。作为国家高度保密单位,它创建于1958年,是国家计划单列的我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是以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为主的集理论、实验、设计、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院。
1964年10月与1967年6月,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与氢弹先后试爆成功。举国欢腾之时,战功彪炳的九院却在谋划“搬家”的事。在考察了大西南70余座城市后,以绵阳为核心的“902基地”成了九院的新家。
绵阳历史学者刘文表示,九院来到绵阳,与当时三线建设的背景相关。上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紧张,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尤其在中国成功爆炸氢弹之后,苏方多次表示,应当先发制人,进行一次外科手术式的攻击,摧毁中国刚起步的核武能力。
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绵阳地处中国内陆腹地,西北边缘是山高谷深的龙门山脉,向南地势渐次降低,形成四川盆地的盆周山区,符合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布点的自然条件。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战场,以九院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科研单位陆续搬迁到绵阳,自此成为大国铸剑之地。
1969年,902基地正式启用。此后902基地承担了多次核武器试验的指挥工作;原子弹、氢弹相继在902基地完成武器化定性,由核装置成功研發为武器;二代核武器——中子弹在902基地研究成功……
梓潼县“两弹城”遗址的正门口挂着“两弹元勋”邓稼先写的一首诗——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
这首诗,是为了纪念一场意义深远却鲜有人知的核试验。1984年,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此时,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已有20年。对于这场核试验的细节,外界知之甚少,但懂行的人,尤其是那些超级大国的核专家们知道,中国已拥有了新式核武器。借绵阳这方山水,大国铸成重剑!
1985年1月,为扩大对外科技交流,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九院对外名称使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1990年2月,为加强对核武器研制工作的管理,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调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管理体制,改由国防科工委归口管理,是相对独立的科研事业单位,在国家计划中单列户头”。
“奖金二十块。原子弹十块,氢弹十块”
今年3月,95岁高龄的杨振宁来到绵阳。此行,正是为了追忆他的老友邓稼先。
让一穷二白的国家成为举世瞩目的核大国,离不开无数人的奉献,邓稼先便是其中一个。在一次核爆炸失败后,必须有人进到现场,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时任九院副院长的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之后,他走进那片死亡之地,找到了部件。
但长期遭受核辐射,也让邓稼先50余岁便罹患癌症。难以想象的核辐射令病床上的邓稼先痛苦万分,止疼用的杜冷丁从一天一针变成一个小时一针。
既是同乡发小,又曾一道赴美留学的杨振宁从美国归来,探视病重的邓稼先。两人聊到奖金,邓稼先伸出两根手指头,道出了自己这些年获得的奖金数额:“二十块。原子弹十块,氢弹十块。”
邓稼先的警卫员在邓稼先逝世后便一直留在绵阳工作。据警卫员介绍,癌症晚期的邓稼先提出,想去天安门看看。扎根西南多年的邓稼先,已很久没见过天安门。但他亲手锻造的大国重剑,却屡屡出现在天安门广场的阅兵式上,扬国威于天下。
从1969年随九院来绵阳,到1985年因重病返回北京治疗,邓稼先与一大批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在绵阳工作、生活了16年。在邓稼先离开之后,他的战友又在这里战斗至今。
科学家们只能谜一般存在
郭永怀是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两弹一星中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他曾任九院副院长,负责力学和工程方面的领导工作。
上世纪60年代末,郭永怀发现一个重要数据,急于赶回北京研究,便搭乘了夜班飞机。飞机飞临北京机场,距地面约400米时,突然失去平衡,偏离跑道,扎向了玉米地,腾起一團火球。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无损。他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对我国科研事业极为重要的资料。
郭永怀牺牲后的第22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2年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对于许多九院的科学家来说,他们没能陪伴在家人身旁,没有优渥的生活,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自己也只能谜一般存在。
2015年1月,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中国“氢弹之父”于敏获最高科学技术奖。
然而仅仅在十多年前,于敏这个名字都是秘密。当许多内幕解密之后,“于敏构型”随之声名鹊起。氢弹构型只有两种,一种是美国的T-U构型,另一种就是中国的于敏构型。而于敏构型比美国T-U构型设计更加巧妙。
多名绵阳学者介绍,三线建设以及一大批科技精英的到来,不仅锻造出绵阳的工业筋骨,更改变了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
未来在这里,或许会有更多的邓稼先、于敏、郭永怀……
(《廉政瞭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