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利率新政非“降息”

来源 :证券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h_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1日,人民银行召开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优化存款利率自律管理方案”,主要内容是拟调整存款利率上限,并将定价方式由上浮倍数改为加点,即将存款利率定价由现行的“基准利率×倍数”调整为“基准利率+基点”,利率自律机制将对不同类型银行设置不同最高加点上限。
  据报道,此次自律机制工作会议关于优化存款利率自律管理方案提出以下几点调整:第一,定价方式由上浮倍数改为加点延续此前做法,对不同类型的银行、不同类型存款设置不同的加点上限。针对活期存款,国有四大行的利率不高于基准利率加10BP,其他机构不高于基准利率加20BP。对于整存整取存款,国有大行调整后的利率不高于基准利率加50BP,其他机构不高于基准利率加75BP。对于大额存单,要求国有大行调整后的利率不高于基准利率加 60BP、其他机构不高于基准利率加80BP。其中,对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大额存单定价上限做了统一的合并。第二,执行新报价方式的时间是6月21日。
  实际上,银行当前存款定价的监管要求主要是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下的“基准利率 ×上浮比例”,自律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银行、不同类型的存款设定了不同的上浮比例上限,如针对活期存款及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国有大行存款利率上浮比例的上限是基准利率的1.4 倍,中小银行是1.5倍。针对大额存单,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农商行的上浮比例上限分别是基准利率的1.5倍、1.52倍及1.55倍。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控制负债成本无序上升有利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为化解风险争取时间。总体来看,存款利率报价机制改革的推进和银行负债成本的管控,有助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负债端定价机制调整


  6月以来,发生了两个关于存款利率重大事件:第一,6月1日,央行网站公告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并审议通过了优化存款利率自律管理方案,即将存款利率的定价模式从“基准利率×上浮比例”调整至“基准利率+基点”。第二,6月18日以来,根据媒体报道,多家银行向分行下发通知,大额存款等定期存款利率将下调。
  华安证券认为,存款利率机制的调整意义重大,将对银行负债端产生较大的影响,它表明利率市场化进程更进一步,是缓解银行负债压力的次优解。自从2019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点是推动贷款LPR定价转换。转换之后,央行便可通过MLF利率的调整来影响 银行贷款定价,从而实现货币政策从数量调控到价格调控的转换。但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资產端贷款利率下降,负债端成本无法压降,反而随着存款利率的逐步上行而抬高。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净息差将被压缩。如果净息差被压缩,从银行内部看,计财部一般对盈利有要求, 这就迫使在FTP定价的机制下,一线信贷人员仍面临较大压力,因此,贷款执行利率下行的空间事实上是打折的。
  因此,实现存款端的精细调整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亟待克服的障碍。降低负债端成本不仅是改善货币政策的调控精细度的要求,也是实现银行可持续增长的要求。考虑到央行2020 年以来的货币政策操作明显珍惜政策空间,推迟负利率时代的到来,因此,自律协会的此次调整,也是在当前政策局限下的次优解。
  目前,活期、1年期、3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分别是0.35%、1.5%和2.75%,如果按照50%的加成,则分别对应0.525%、2.25%和4.125%。以国有银行为例,存款上浮上限情况是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分别面临10BP、50BP、60BP的上限,加成之后的利率则变成了0.36%、2%和3.25%。因此,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上限下降了。对于国有大行而言,在缓解恶性竞争的同时也降低了负债成本,对于存款利率上浮已经打满的小银行来说,则失去了高息揽储的弹药,因而此举对银行的影响是分化的,存款竞争预计将会呈现多元化,总体有利于存款充裕的大型银行。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次银行存单利率的下行和央行降息有本质区别。在降息操作中,本质上是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扩大信贷派生,从而推动实体企业扩表。本次的调整是在未改变基准利率下的微调,是缓解银行前期扩张压力的选择。
  此次拟将银行存款定价方式由现行的“基准利率×倍数”改为“基准利率+基点”,并调整存款利率上限,银行负债端面临重大变化。在此次存款新政前,银行存款利率最高上浮比例为存款基准利率×1.5倍,国有银行基本按照1.4倍执行;新政后,存款利率定价改为加点制,部分地区银行加点发生调整,四大行和其他银行活期存款加点上限分别为10BP、20BP,3个月以上定期存款加点上限为50BP、75BP。有媒体报道,部分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将于6月 21日下调。
  存款新政符合监管方向,银行和实体将实现共赢。从银行角度来看,此次存款定价改革符合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继贷款利率改为LPR加点制后,存款利率也改为加点制,有利于银行管理利率风险,此外也符合引导存款利率下降的方向。2020年以来,监管通过规范互联网存款、压降结构性存款等措施,引导银行降低存款成本。2021年,随着社融增速下行,M2(存款)增长承压,存款竞争有加剧迹象,监管通过存款利率改革和调降,缓解银行存款竞争的成本压力。
  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看,此举符合金融让利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存款新政符合政策导向,通过缓解银行负债成本压力,释放贷款利率下行空间,从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实现金融系统让利实体经济。反之,如银行息差长期承压,则影响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水平,不利于长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而且,存款新政对银行板块构成利好,缓解银行息差压力。存款新政引导银行存款成本下降,支撑息差,缓解中小银行揽储压力,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中长期限存款成本的下降。根据浙商证券对新政规则的测算,新政后,四大行6M、1Y、2Y、3Y定期存款利率上限分别下降2BP、10BP、34BP、60BP,3M定期存款利率上限分别上升6BP;中小银行2Y、3Y定期存款利率上限分别下降30BP、63BP,3M/6M定期存款利率上限分别上升20BP、10BP。假设1年期内定期存款成本变动,与3M、6M、1Y存款利率上限平均变化一致,1年期以上存款成本变动与2Y、3Y存款利率上限平均变化一致。静态测算,如全面实施存款新政,中小银行存款成本有望下降4B,带动息差上升3BP;国有四大行存款成本有望下降12BP,带动息差上行9BP。如中小银行1年内存款(含活期)成本不变,则存款成本有望下降9BP,带动息差提升6BP。   另一方面,中小银行揽储压力获得改善。中小银行存款成本率相对理财和国有大行存款的吸引力有望提升,揽储压力有望缓解。存款新政后,除3年期存款外,中小银行存款利率上限相比国有大行的差距将扩大4-14BP。在整体中长期存款成本率下降的背景下,中小银行通过3M和6M期限存款利率或有所抬升,以竞争低成本定期存款。对3Y期限存款的替代,同样能够优化存款成本率。中长期存款占比较高的银行相对受益。以“1年期以上存款/总负债”衡量,城商行、农商行和股份制银行相对受益,上市银行占比前三高的银行包括西安银行、江阴银行、张家港行等。

图1:中国长端存贷款基准利差明显低于短端



资料来源:Wind,光大证券研究所;基准利差=LPR-存款基准利率。时间:2021年5月

图2:短端利率走廊形态持续稳定



资料来源:Wind、光大证券研究所;时间:2020年1月2日-2021年6月18日

图3:1Y国股NCD利率平稳运行



资料来源:Wind、光大证券研究所;时间:2020年1月2日-2021年6月18日

  值得注意的是,与存款新政相配套的现金类理财新规也于近期落地,预计后续现金理财收益率将下行,与存款新政实际上起到配套效果。银行表内存款、表外现金类理财收益率均下降,以避免存款利率下降后,存款流入现金类理财的现象。

负债端控成本的开始


  需要明确的是,银行负债存在持续压力决定了“控成本”的长期性。近年来,监管部门重点就银行高成本、主动性负债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但银行资产负债两端利率运行不同步的现象较为严重。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上市银行计息负债成本平均值为2.41%,比2019 年年末下降约20BP,但贷款端定价下行幅度更大,导致银行NIM管理持续承压,加强负债成本管控具有长期性。
  2021年以来,银行稳存增存压力加大,核心负债成本承压。2021年一般性存款和同业负债“跷跷板效应”突出,导致一般性存款成本有所承压。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样本银行3M、6M、1Y、2Y、3Y定期存款利率较年初分别上行0.6BP、0.8BP、2.2BP、4.3BP以及8.7BP,且长端品种上行幅度高于短端,显示出中长端资金供需矛盾更为突出,需要进一步加强负债成本管控,保持银行业净息差的大体稳定。
  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呈现“强者恒强、尾部偏弱”的特点,其中非上市银行中的部分城农商行资产质量壓力较大,风险抵御能力明显不足,且这些银行负债成本普遍偏高,可持续经营能力已受到严重冲击。因此,需要进一步降低这些银行的负债成本,增强尾部金融机构可持续经营能力,实现“防风险”的监管目标,主要措施是约束其无序展业,恢复自身 “造血”功能,增强可持续经营能力。
  而存款利率报价调整模式为“短端稳、长端降”,本次存款利率报价是由现行的“基准利率×倍数”调整为“基准利率+基点”,且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设置了不同的最高加点上限。
  对于活期以及3M、6M和1Y定期存款而言,国有四大行按加点报价后的点差上限要高于按上浮比例报价约10-20BP,而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则提高了20-30BP,但银行一般不会采取“一浮到顶”的模式。对于2Y以上定期存款而言,各类型银行按加点报价后上限均低于按上浮比例报价,且3Y降幅最大。
  此次存款新政应更多属于机制的理顺,属于“小步慢走” 的渐进式改革方式,会对部分负债业务定价形成影响,但主要银行存款利率水平大体稳定,不宜做出将其视为“降息”的过度解读。
  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活期和1Y以内(含1Y)定期存款利率将维持相对稳定,但需关注通知存款、协定存款的报价水平变化,这部分存款客户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存款定价是否上行需要再观测。1Y以上存款利率下调后,对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影响不明显,但可能影响中小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但由于1Y以上存款占比相对不大,城商行、农商行负债在量和价之间将面临再平衡,预估影响可控。而定制存款、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协议存款等主动型、高成本定期负债这些存款的定价水平相对偏高,存款利率改革后利率水平将出现下降。
  综合来看,存款新政对银行业形成小幅利好,有助于下一阶段更好地控制负债成本, 但对NIM的改善效果不大,预计低于2BP。对个别银行而言,考虑到地处不同地区的机构面临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存在较大差异,不排除部分存款增长压力较大的机构,可能会通过提升加点幅度的方式稳存增存。
  中泰证券也认为,存款新政有利于缓释银行负债端的压力。定价方式调整后,银行存款定价上限有所下行,而定价上限的下调无疑可以推动行业资金成本的下降。从一些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大额存单定价情况来看,银行大额存单与定价上限非常接近,随着定价上限的下移,大额存单定价也有望下行。在加点定价模式下,国有大行除3个月定期存款外,活期存款、其余期限的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上限均比原来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在 2-78BP。股份制银行2年期、3年期的定期存款、大额存单上限比原来有所下降,降幅在29-63BP。城商行、农商行1年期、2年期、3年期大额存单定价上限降幅在3-71BP;2年期、3年期定期存款定价上限降幅在30-63BP。   总体来看,主要是中长期的存款定价上限有所下降,期限越长下降的幅度越大;此外,国有大行的降幅高于中小银行,政策一定程度上考虑了中小银行揽储的压力。

银行存款成本稳定


  那么,存款新政对银行净息差的影响究竟如何?根据中泰证券的测算及负债成本展望,存款新政对银行2021-2023年净息差的贡献幅度分别为0.6BP、1.6BP和2.7BP。
  存款定价上限下调在银行财报的反映期限会相对较长,由于定价上限下调的主要是2 年期、3年期的存款,因而这部分存量存款的重定价在财报上的反映时间也会相对较长。此外,由于执行新报价方式的时间是6月21日,而银行揽储大季在年初,因而增量存款部分在2021年的反映也相对较小。此次定价上限下调对不同类型的存款影响不一:1.活期存款、1年期以内的存款基本不受影响;2.国有大行1年期存款上限下降10BP左右;3.所有银行 2年期存款上限下降30BP左右;4.所有银行3年期存款定价上限下降60BP左右。
  此次定价上限下调对银行2021-2023年负债端成本分别缓释0.7BP、1.7BP和3BP,对净息差分别贡献0.6BP、1.6BP和2.7BP,其中,农商行的负债成本缓释幅度最大,其次为国有大行,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缓释程度接近,2021-2023年累积缓释成本幅度分别为7BP、6.5BP和4.4BP,主要原因为农商行中长期存款占比相对较高,国有大行则是1年期定期存款上限也有所下调。
  测算逻辑如下:对存量重定价部分和每年新增存款部分合计贡献进行测算。第一,假设存量存款重定价时间分布,根据存款重定价期限分布,假设1-5年到期存款中各1/3分别为 1年期、2年期和3年期存款,则1-3年期存款对应的重定价时间分别为2021-2023年。第二,增量存款贡献测算,假设新增存款的期限分布与2020年一致,则新增存款中定价下移的占比则是1-5年期部分,同样也是假设1-3年期各占1/3。第三,各类存款定价下调幅度 假设,测算基于最大贡献度进行假设,即假设银行所有定期存款均一浮到顶,因而定价下调幅度与上限变动幅度一致。即1年期存款定价下调10BP,2年期存款下调30BP,3年期、5 年期以上存款下调60BP,其中只有国有大行的1年期存款定价有下移。
  由于此次对银行存款定价方式的调整是政策一以贯之的政策思路,通过缓释银行负债端成本,进而推动实体融资成本下降。历史经验显示,监管对银行存款压力缓释的政策有直接和间接两方面:在直接政策方面,通过整改不规范存款创新产品,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纳入自律管理,加强对异地存款的管理等,进而实现维护存款市场的有序竞争,保持银行负债端成本稳定。
  央行在2020年四季度货政执行报告第一个专栏中专门指出为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所做的工作,一个是整改不规范存款创新产品。对于活期存款靠档计息产品,整改前(截至 2019年5月16日)的余额为6.7万亿元,要求自2019年5月17日起金融机构逐步整改。截至2020年年末,活期存款靠档计息产品余额为1.2万亿元,压降比例超过81%。对于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产品,整改前(截至2019年12月16日)的余额为15.4万亿元,要求金融机构自2019年12月17日起立即停止新办,并于2020年年末将余额压降至零。
  第二个是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纳入自律管理。2019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利率自律机制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纳入自律管理范围,2020年12月,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为1.25%,比2019年12月下降1.18个百分点。第三个是加强对异地存款的管理。从2021年第一季度起,央行将地方法人银行吸收异地存款情况纳入宏观审慎评估,禁止其通过各种渠道开办异地存款,已发生的存量存款自然到期结清。
  在间接政策方面,通过对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等的规范,一定程度也能缓释银行的存款压力。未来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率与货基收益率将趋于收敛,理财收益率下行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表内存款分流压力。过去银行表内存款与表外理财往往有一定的替代性,在理财增速最高的2012-2015年,存款增速有一定的下行,预计随着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收益率的小幅下行,对银行表内存款的分流压力也有一定的缓解。

图4:NCD净融资规模有所上升



資料来源:Wind、光大证券研究所;时间:2020年1月2日-2021年6月18日

图5:各期限国股NCD价格有所上涨



资料来源:Wind、光大证券研究所;时间:2020年1月2日-2021年6月18日

  由此可见,一方面,政策持续缓解银行资金成本,结构性存款、互联网存款、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等系列管理办法都在压降银行的高息成本;另一方面,随着M2增速的边际放缓,银行间存款竞争压力会边际上升。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由于政策持续控制存款成本的因素一直存在,预计未来银行资金成本和负债端均保持平稳。

银行存款分化大势所趋


  展望银行存款竞争格局及变化,未来存款分化是大势所趋,零售存款或成为重要的影响因子。
  从2021年的存款情况来看,规模揽取的压力大于价格的压力。存款成本预计保持平稳,监管限制了高息揽储,银行存款价格上升的空间有限。通过对大额存单利率走势的跟踪也可反映出,银行在年初揽储压力较大,大额存单利率在年初最高,但随后逐步回落,此外,2021年年初的高点也低于2020年同期。不过,规模揽取的压力边际增加。2021年信用扩张放缓,存款派生减弱,银行揽取存款规模的压力加大。从2021年一季度增量存款比上年同期增量贷款数值来看,大部分银行这一数值均较历史数据有所走低,显示存款揽取压力增加。
  银行间存款处于分化的格局,未来零售存款或成为重要影响因子。数据显示,一季度,国有大行和农商行板块存款优势维持,增量存款和增量贷款不降反升,这是由于国有大行对公客户资源、众多的物理网点,农商行渠道足够下沉的优势所贡献的。但从未来更长一段时间来看,物理网点、渠道下沉背后所代表的储蓄资金的配置逐渐转向多元化是大趋势,而能获取这类资金的银行无疑将迎来增量存款的增长,对应的则是财富管理有优势的银行,市场化机制、管理灵活的银行有望在新存款竞争格局赛道上脱颖而出。
  只要账户还在银行手上,银行就有机会把握客户各类金融投资需求,同时沉淀一定的存款。个人金融资产投资日益多元化是大趋势,但并不意味着银行的存款会加速流失,银行主动适应客户的资金变化规律,围绕客户的金融资产配置需求,从盯存款转向盯客户的AUM,引入泛金融资产的视角,打造个人财富主账户,银行的账户优势依旧能够保持。
  近期银行板块表现相对较弱,A股及H股银行指数均有所承压,或与风险冲击有关。6月以来,银行板块指数下跌3.4%,其中,苏州银行、南京银行等表现较强。2021年以来,涨幅前三的江苏银行、南京银行、招商银行分别上涨38.1%、32.2%、24.5%,显示在经济和信用环境“南北分化”加大的背景下,江浙沪等优质区域的城商行和农商行明显受益于区域经济环境的改善,通过信贷高增速实现“以量补价”,同时维持了较优质的资产质量。而北方地区的金融生态仍不容乐观,区域信用投放“再平衡”慢于预期。
  近期个别上市银行股价跌幅高于行业,部分原因是由于临近7月重要的时间节点,市场担心后续银行业资产质量将受到潜在风险释放的冲击。这些潜在风险压力重点落在房地产领域,近期关于房地产企业的负面新闻对市场情绪形成扰动,部分企业的大额债务压力可能对银行体系形成一定的冲击,部分房企债券二级市场频现异常交易。由此可以见,市场对于7月后资产质量风险释放存在一定的预期。
其他文献
证券投资的投资目标具有多元化特点,并不简单停留在绝对收益率这一个指标.其他重要指标还有相对排名、收益率回撤、人生不同年龄和境遇情况下的不同目标等等.本系列文章共三
期刊
2020年下半年以来,为防止流动性冲击房地产市场,监管层出台一系列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包括三道红线、房贷集中度管理、土地集中出让政策等。  政策高压和精准调控下,行业整体规模增速放缓,盈利有所下滑,地产行业估值创下历史新低,行业内分化加剧,呈现“强者恒强”局面。  券商认为,当前地产行业估值处于近十年低位,龙头房企投资性价比凸显。部分公司虽可能找到盈利能力拐点,但行业盈利能力下降预计仍将持续。政策
期刊
在连续两个交易日涨停后,三维股份(603033.SH)股价逼近前高,市值再回百亿元。然而,公司盈利主动力频繁更换,靠什么支撑百亿身价?  三维股份原本的主业是橡胶输送带,重组后高铁轨枕成为公司盈利的最大源泉,原来的主業甚至开始亏损。收购的轨枕业务承诺期刚过,热电联产和涤纶丝又成了收入增长的新动力。  在新增主业后,原本没有多少有息负债的三维股份借款猛增,虽然收购业务连续三年踩点完成业绩承诺,公司现
期刊
5月以来,有关IPO收紧的传言盛起,对市场预期形成较大的压制,此次陆家嘴论坛释放两项信号涉及券商投行业务,一是IPO发行没有收紧,二是进一步加大直接融资比重是现阶段最突出的任务之一,券商作为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间桥梁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大券商将更加受益。5月经济数据发布后,市场在通胀高点临近和货币政策不急转弯的预期下有望进一步抬升风险偏好,推动券商估值再上行一个台阶。  针对市场上关于IPO发行收
期刊
近日,信立泰(002294.SZ)宣布出售旗下资产,上市公司将确认巨额投资收益,或意图美化业绩。除此以外,公司还通过研发投入资本化和费用减少来增加利润,这种方式实现的增长没有持续性。  信立泰及各子公司主营业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主要产品及在研项目包括心血管类药物及医疗器械、头孢类抗生素及原料、骨科药物等,涵盖心血管、降血糖、骨科、抗肿瘤、抗感染等治疗领域。2020年,公司实
期刊
2020年年初,疫情爆发,整个2020年都被困扰在疫情之中,疫情给整个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对于在线教育行业来说是爆发性成长的一年。  然而,随着暑假来临,近期政策频出,在线教育遭受重创,股价纷纷大跌。在线教育历史最大跌幅  由于疫情,学校关闭,整个在线教育行业的用户渗透率大幅提升。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20年教育行业线上化率提升了10个百分点,达到了23%-25%,整体市场规模达2573亿元
期刊
虽然受到疫情因素影响,东方通(300379.SZ)2020年仍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2020年,东方通实现营业收入6.40亿元,同比增长28.08%;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4亿元,同比增长72.95%。2021年第一季度,上市公司业绩更是进一步提升,实现营业收入1.49亿元,同比增长489.14%;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77万元,同比增长160.21%。  不过,通过与竞争对手相关
期刊
6月11日,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新规”),新规明确了现金管理类理财的监管尺度,基本弥合了公募货基现金管理类理财的监管差异,正式确立了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具体监管要求。  相比于征求意见稿,新规主要有两点变化:一是放宽了投资于主体信用评级为AAA的同一商業银行的银行存款、同业存单占该产品资产净值的比例,从10%调整为20%;二是将过渡期安排延
期刊
一个日均成交金额仅500多亿元且机构持股比例——尤其公募基金——不低的板块,又通过ETF基金涌进新增流动性,市场会有怎样的表现?  这是科创创业50(下称“双创50”)板块将要揭晓的悬念。发行火爆  6月21日,9只双创50ETF同时发行。从发行期限来看,其中4只(发行方为华夏、南方、嘉实、招商等基金公司)认购天数仅为1天,其余5只(发行方为易方达、富国、国泰、银华、华宝等基金公司)为3天。  显
期刊
天微电子是一家主要从事高速自动灭火抑爆系统、高能航空点火放电器件、高精度熔断器件等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军工科研生产企业。  天微电子的主要产品为灭火抑爆系统、熔断器和放电管等器件。2020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2.32亿元,其中灭火抑爆系统收入为2.08亿元,占比为89.13%;熔断器收入为504万元,占比为2.16%;放电管收入为574万元,占比为2.46%;系统配套件收入为281万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