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俱乐部化理念与思路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agyu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是人才战略、民族强盛的基石,体育教育应通过多种手段与创新理念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不同形式的体育俱乐部模式,在实践中已证实其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体育锻炼行为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从课外俱乐部模式的探索,到课内俱乐部及课外课内结合的教學改革,还必须面对课程体系、评价标准、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挑战。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  锻炼行为  体育认知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219-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话题。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就是要对课程资源进行创新与挖掘,以学生体质健康、兴趣培养为出发点,促使其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作为发达国家高校体育活动主要形式的俱乐部模式,正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1.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
  自1985年以来的6次全国体质监测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营养和发育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大部分身体素质指标却持续下降。在中外大学生体质健康对比中,我国学生不仅明显低于欧美国家的学生,与日本、韩国学生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1]。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和民族的兴衰,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
  (1)影响因素。体育活动是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根本途径,体育活动减少必然导致学生体质的下降,其主要归因于社会环境和学校体育两方面。伴随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人汽车、Internet、智能手机等现代技术在改变人们出行、交流方式的同时,也带导致青少年的体力活动的减少、低头族的扩大,加之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惯养,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
  虽然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已大幅度降低,但中学期间所形成的体育认识还停留其意识形态中。而就业或考研压力也不容忽视,针对部分高校相关调查显示,一周内参加体育活动次数少于2次的男生占到了60.8%、女生则高达80.4%;而有关空闲时间喜欢做的事情调查中,前三位依次是看电视、上网聊天或玩游戏、听音乐或唱歌,体育活动仅列10项中第7位。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认知与锻炼兴趣,就必须改变被动参与的体育教学模式。
  (2)体育认知。体育锻炼行为,指有意识、有目的地以身体活动为手段,通过个体行为的动机、行为的效果以及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来实现自身不同层次身体锻炼需要[2]。学生体育态度由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和行为意向等三个方面构成,其中体育认知是基础[3]。只有当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价值和功能持有积极评价时,才会促使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而当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能够得到积极体验时,才有可能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并进一步形成稳定的行为意向,达到持续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康的行为。
  传统体育教学理念过于重视学科知识、技能的教学,忽视学生兴趣的激发、个性的弘扬。加之缺少时尚体育项目的开展,学生的成绩主要体现于“达标”或“分数”上,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失去了从休闲体育到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体育兴趣和身体运动锻炼意识培养,严重影响了他们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体育运动特有的韵律与魅力是吸引大学生产生体育行为的内驱力。通过激发学生体育活动的兴趣需要,展现体育运动所特有的魅力及吸引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俱乐部化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对体质健康与体育需求的认知,借以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目的。
  体育俱乐部将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4]。受世界大学体育思想和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的影响,高校体育俱乐部作为大学体育改革成果,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我国悄然兴起。经过多年不断探索,现已形成了多种形式的高校体育俱乐部,其中比较常见的有课外活动体育俱乐部、体育教学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
  (1)课外体育俱乐部。利用课余活动时间,以个人兴趣爱好为基础,以学生自我组织为主体建立的学生体育俱乐部。它最初作为一种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出现,但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现已被作为一种课外体育活动主要组织形式。此种形式最大优点在于学生参与程度高,却存在着学生人数不稳定、教学和学习实施难度大等问题。
  (2)体育教学俱乐部。以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体育教学,即将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转换成俱乐部教学。学生通过网上选课、自主选择体育项目与任课教师,教师由原来的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与辅导者。其优点是学生主动性较大、自由度高,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但也受到场地制约(这也是多数高校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教学实施与评价难度增大等的影响。
  (3)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即课内与课外俱乐部的结合,其既承担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课程教学任务,又兼顾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常见的做法是在一、二年级开设课内俱乐部,三、四年级开设课外俱乐部(选修课);或者一、二年级实行课内外一体化(课内与课外按比例分配),三、四年级为课外俱乐部。前者利于体育锻炼的循序渐进,后者则更能保证体育锻炼的不间断性。
  在大学体育教学愈发强调个性培养、特长培养、终身锻炼、竞技游戏的多维度、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下,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采用快乐体育选项教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已成大势所趋。学生体育俱乐部在高等体育教育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是高等体育教育的有益补充,更是连接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重要纽带,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也起着深刻的影响效果。
  3.面临的挑战与发展策略
  我国是世界上极少数还保留着大学教育阶段体育必修课的国家,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迈进,采用俱乐部教学模式代替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体育俱乐部这一教学模式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论是学生、教师,还是体育场馆建设、管理考评制度等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体育组织形式上仍多以教师为主体;受场地、课程设置的约束,学生选择面较窄、缺乏时尚运动;受评定“分数”的限制,还难以处理竞技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这或多或少地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意识的培养。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素养,也就是说应重新定位大学体育课程的内容与组织形式,将课内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融会贯通于俱乐部教学之中。
  (2)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的兴趣已不再局限于传统体育,其热衷的时尚项目给教师专项带来了巨大考验。相比传统体育课程的重视技能训练,俱乐部教师更多地指导学生通过运动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进而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与运动习惯。教师工作态度、能力和素质是俱乐部管理无形力量和资源,考虑教师专业结构偏重传统项目的现状,急需为教师提供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以便在提升其业务能力的同时,让他们及时了解体育运动的发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3)灵活的考评体系。偏重技能的传统考评办法无法体现学生兴趣,更难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认知。体育俱乐部教学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并注重与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学生学习态度与进步幅度的密切结合。对于学生而言,应建立兼顾个体的差异性,突出教育主体的人格特征,把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评价学生的内容和机制;对教师的评价也应是动态随机的,评价可以给教师带来职业危机感,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4)锻炼场地与时间。梁实秋曾说过,所谓大学是由伟大的运动场馆和小小的学院组成的。但受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张影响,场地成为了普遍短缺的资源,加之跨校区的教学管理,教务管理部门将一周内的不同时间都安排有课程,使原本属于课外活动的时间消失殆尽。为保障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有效开展,不仅需要下拨专项经费投资场馆,更需要拓展经费来源,借鉴社会体育俱乐部的有效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另外,还应通过一定的强制手段(譬如规定7、8节课不排课),实现阳光体育的基本要求。
  (5)俱乐部管理体制。俱乐部生源多样化、项目缺少延续性和衔接性等诸多问题,以及学生考勤、成绩的评定等无统一标准,学校层面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等,都在一定程度影响着俱乐部的开展效果。应根据需要尽快建立健全各类组织机构,完善俱乐部章程、运行管理等相关制度;相关部门还应在尊重俱乐部自主管理的前提下,对各俱乐部活动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价,从而使体育俱乐部在高校得以科学规范地向前发展。
  4.结论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变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運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新理论,而是贯彻以学生为本、阳光体育教育理念的实践措施。尽管多数高校体育俱乐部目前还仅局限于教学领域,而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体育俱乐部的完善,还应进一步挖掘其为社会提供体育服务的潜力。
  参考文献:
  [1]范广军.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促进策略[J].中州学刊,2014(3):75-77.
  [2]董宝林,张欢等.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机制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3(5):91-98.
  [3]邱达明,陈文斌.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中介效应模型的研制[J].2014(6):75-80.
  [4]何建东,骆秉全.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81-85.
  作者简介:
  周辉(1966.8-),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健身、排球等。
  王汉新(1966.8-),男,河北故城人,石家庄经济学院商学院教授、博士。
其他文献
【摘要】美术课堂教学影响着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对学生智能和个性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兴趣导入、形成乐学气氛,运用多种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手脑并用,培养技能。  【关键词】美术 教学方法 兴趣 效率 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215-01  美术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
实行多肥密植的高产栽培技术以后,在灌溉上必须进行相应的技术改革,这要求我们进行许多试验研究工作。湖南醴陵县去年着手了这一工作,得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现发表于下,供进
【摘要】结合红旗小学的实际情况,如何创编出一套有突出特点、有健身性、有教育意义的校本武术操,并纳入日常教学当中。这样既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又使学生通过武术这一活动了解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小学 校本 武术操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216-02  1.前言  武术是中华古老的优秀文化遗产,历史源远流长,是
福建闽北山区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创造了既经济又科学的“四头”经济集中施肥法。农谚说“塞肥十足吸,散肥易流失”。这充分说明在稻田集中施用少量肥料,即能满足
明代印人何通,字不违,又字不韦,江苏太仓人。他原为王锡爵家世仆,性喜篆刻,宗苏宣,致力于汉印,能得其神韵。何通尝取史传人物,各刻其私印,系以小传,成《印史》六卷。苏宣、朱
深松技术作为保护性耕作四项技术之一愈来愈受到重视。深松可以改善耕层土壤结构,活化犁底层,提高土壤蓄水与作物抗旱、抗倒伏能力,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
本文介绍了用ASP实现基于Web数据库的“网站记录分析系统”的设计思想及具体实现。系统采用B/S/D(浏览器/服务器/数据库)体系结构,借助ADO实现对数据库的存取,IIS 4.0作为Web服务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在论文中提出一种基于离散余弦变换(DCT)的振荡检测新方法,该方法的主要思想是通过离散余弦变换来独立过程变景中不同的频率成分,将独立成分通过离散余弦变换的逆变换得到相
惯性导航技术是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用以实现运动物体姿态和航迹控制的一项工程技术,对于武器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加速度计作为惯导系统的重要敏感器件,输出与载体运动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