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通过运用中医临床诊断辨证方法,对抑郁症进行中医证候分型.方法:进行证候分析,制定治疗方案,对 89 例病员进行临床运用的研宄诒愈率达 88.9%.。结论:本研究与临床运用的中医辨症分型、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科学性,符合中医理论。
关键词:抑郁症;传统医学方药;针灸;辨症分型;研究与运用
根据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症状诊断,以及将抑郁症与古代医学文献记载的有关“郁证”等病症进行对照,笔者认为抑郁症与“郁证”密切相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抑郁症主要是指与情志、外邪、饮食等因素密切相关的一类郁症。而狭义的抑郁症主要是指七情所伤引发气机郁滞性“郁证”。抑郁症的症状在《景岳全书.郁证》中记载为:“忧郁伤脾而吞酸呕恶”,“若忧郁伤脾肺而困倦、怔忡、倦怠食少”,“若忧思伤心脾,以致气血日消,饮食日减”。再如《赤水玄珠.郁证门》云:“心郁者,神气昏昧,心胸微闷,主事健忘”,“肝郁者,两胁微膨,嗳气连连有声”。“ 脾郁者,中脘微滿,生涎少食,四肢无力”,“ 肺郁者,皮毛燥而不润,欲嗽而无痰”。“ 肾郁者,小腹微硬,精髄乏少,或浊或淋,不能久立”。由此可见,郁症所表现出的饮食减少,倦怠乏力,健忘等等,与抑郁症是相符的。
中医认为:抑郁症的主要病因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虽然肝、脾、心三个脏腑皆有相关,但各有侧重。肝气郁结多与气、血、火相关,而食、湿、痰主要关系于脾,心则多表现为虚证,如心神失养、心血不足、心阴亏虚等,也有一些属于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证候。抑郁症初病在气,久病及血,故气滞血瘀的证候在临床上十分多见,抑郁症日久不愈,往往损及脾、肾,造成阳气不振、精神衰退证候。由此可见,郁证的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失眠健忘等,与抑郁症是相符的,也与现代西医和中医学对抑郁的定义,因此,勿容置疑,抑郁症应隶属郁症的范畴。笔者在临床上按照传统医学的理、法、方药、针灸进行研究和运用收到滿意效果。
1、临床资料
1、1自2010年至2013年 12 月共收治病员89例,年龄18―65岁,其中:男性 19 例,占 21 %;女性70 例,占 79 %.男女比约为 1:3.7。年龄:18-65岁,平均(52.6岁)。轻中度抑郁症患者69例,占77.5%;重度抑郁症患者 20 例,占22.5%.
1、2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诊断标准确诊为抑郁症的患者;
2、中医治疗分型
2.1肝郁脾虚型
2、1、主证:多愁善感,悲观厌世,情绪不稳,唉声叹气,两胁胀满,脘痞嗳气,多疑善优,月经不调,身倦纳呆,大便時溏时干,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或弦滑。
2、1、2辨证分析:本证因情志不遂,肝郁抑脾所致,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脾虚气结,思虑太过,情绪不稳,悲观厌世,唉声叹气,脘闷嗳气,大便失调;肝气郁滞,气机不畅,故两胁胀痛,肝郁乘脾犯胃,则出现腹胀腹泻,身倦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均为肝郁脾虚之象。以多愁善虑廉见善太息,胸胁胀满,腹胀腹泻,身倦纳呆为辨证要点。
2、1、3治疗方法:疏肝理气 解郁健脾
2、1、4方选:柴胡舒肝散十逍遥散加减:柴胡12克、白芍12克、玄胡15克、香附12克、当归15克、郁金15克、青皮12克、炒枳壳15克、川芎12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甘草3克。若嗳气加神曲、山查、鸡內金以消食化滞。
2、1、5方解: 柴胡疏肝散证是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郁导致血滞,故见胁肋疼痛诸症。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柴胡疏肝理气,共为君荮。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气,配玄胡、郁金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逍遥散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若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体失养,皆可使肝气横逆,胁痛,寒热,头痛,目眩等证随之 而起。方中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虽为佐使之品,却有襄赞之功。如此配伍既补肝体,又助肝用,气血兼顾,肝脾并治,立法全面,用药周到,两方合用增加了疗效。
2、1、6针刺:太冲、期门、膻中、脾俞、中脘、三阴交等穴位,每日或隔日一次
2、1、7艾灸:足三里、膻中、涌泉、中脘等穴位。
3、1 痰火扰神型
3、1、1主证:素有性情急躁,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突然狂乱无知,语言颠倒,叫骂不休,甚至毁坏器物,不食不眠,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滑、数。
3、1、2辨证分析:本证因六淫的侵袭、七情过伤及劳倦、外伤、遗传等,以致机体阴阳二气虚實不调,脏腑功能紊乱、气血痰火博结、而出现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突然狂乱无知,语言颠倒,叫骂不休,甚至毁坏器物,不食不眠,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滑、数
3、1、3治疗方法:镇心涤痰,泻肝清火。
3、1、4方选:生铁落饮十顺气导痰汤加减:生铁落15克,胆南
15克,瓜蒌30克,橘红15克,石菖蒲20克,川军9克,元参12克,川连9克,茯苓15克、枳实12克、郁金15克、远志12克。
3、1、5方解:暴怒伤肝,肝火暴张,火盛痰结,上扰神明,蒙闭清窍,则狂乱无知,胡言乱语,毁坏器物。肝火暴盛,上扰清窍,故头痛、面红、目赤。不食不眠,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滑、数、大,均属痰火壅盛,阳气独胜之象。方中生铁落镇心平肝,胆南星、瓜蒌、橘红清涤痰浊,菖蒲、茯苓、远志宣窍安神,元参、川连养阴清热,川军、枳实泻热通便,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若火盛伤阴、证邮形瘦面红、舌红脉细者可加生地、麦冬、竹叶、白芍、柏子仁、炒枣仁滋阴清热,以安心神; 33、1、6针刺:太冲、神门、中脘、神门、膻中、丰隆、气海、天鼎等穴位,每日或隔日一次。
3、1、7艾灸:足三里、肺俞、膻中、丰隆等穴位。
4、1气滞血淤型
4、1、1主证:情绪抑郁,自杀企图,心情烦躁,思维联想缓慢,运动迟缓,面色晦暗,胁肋胀痛,妇女闭经。舌质紫暗或有淤點,苔白,脉象弦涩或弦细。
4、1、2辨证分析:本证因气郁日久,血流不畅,痰血停积所致。以情绪抑郁,思维联想缓慢,面色晦暗,胁肋胀痛,舌质紫暗或有淤点为辨证要点。肝血淤滞,肝失条达,则情绪抑郁,时有自杀企图,心情烦躁,痰血停着,心神不宁,故思维联想及运动迟缓。肝郁气滞。则胁肋胀痛,妇女闭经。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淤点,脉沉弦,均为血淤之象。
4、1、3治疗方法:解郁散瘀 宁心安神
4、1、4方选:柴胡加龙牡汤化裁:醋柴胡15克,黄芩12克,郁金15克,丹参15克,桃仁泥12克,赤芍12克,红花9克,磁石130克,生龙牡各30克(先煎)。
4、1、5方解: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基础,宜流畅,不宜滞瘀。肝气条达疏泄,则肺气舒畅,心血流利。又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若肝郁气滞,久必及血,血行不利,而成血瘀。血瘀则心神失养,心神失养故神志不宁,是以证见情绪不稳,哭笑无常,行为紊乱,狂妄奔走,冲动打人,兴奋叫喊,举止不安,幻觉妄想等。而舌质紫暗,脉象弦涩或弦细为气郁血瘀之证。方中柴胡、郁金疏肝解郁,黄芩平肝清热,丹参、赤芍、红花、桃仁活血化瘀生新,磁石、生龙牡潜镇以宁心安神。此方由舒肝、活血、安神3组药物组成,其中以活血药为主。至于舒肝和安神药,是根据“气为血帅”、“气行血亦行”和“心主血脉”、“心主神明”的理论而加以配伍的。
4、1、6针刺:太沖、三阴交、内关、神门、曲池、心俞、至阳、神庭等穴位,每日或隔日一次。
4、1、7艾灸:足三里、神门、中脘、三阴交等穴。
5、1心脾两虚型
5、1、1主证:多思善虑、失眠健忘、兴趣缺乏、心悸易惊,善悲易哭,倦怠乏力,面色淡白或萎黄,少腹胀满、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5、1、2辨证分析:本证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所致,心血亏虚,心神失养,神不守舍,故失眠健忘,兴趣缺乏,头昏易惊,善悲易哭。脾气虚则倦怠乏力,脾虚健运失职,则腹胀便溏。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气血不足之象。以失眠健忘,兴趣缺乏,心悸怔忡,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5、1、3治疗方法:补脾益气,养心安神。
5、1、4方选:归脾汤加减:党参15克,炙黄芪30克,炒枣仁15克,五味子9克,茯苓12克,全当归9克,白术20克,生龙骨24克,龙眼肉30克、合欢花10克、炙甘草6克。
5、1、5方解:心脾两虚,气血耗损。因心虚神不守舍,故有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心悸易惊,善悲欲哭等见证。脾虚,健运失职,不能益气,故有肢困体乏,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无力等表现。方中茯苓、枣仁、五味、当归、龙骨、龙眼肉等养血补心安神,党参、黄芪、白术、甘草补脾益气以助健运。总之,本方有补益气脾、气旺血生的特点,对心悸易惊,失眠健忘,神思恍惚的患者,可加减使用。
5、1、6针刺:内关、足三里、胆俞、神门、心俞、四神聪、神庭、脾俞等穴位。每日或隔日一次。
5、1、7艾灸:足三里、胆俞、神门、心俞等穴位。
6、1肾虚肝郁型
6、1、1主证:郁闷烦躁,情绪低落,胁肋胀痛,昜怒善哭,失眠,脘闷嗳气,颧红盗汗,手足心热,口燥咽干,带下清稀,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6、1、2辨证分析:本证因素体肾精不足,长期忧虑不解或经惊吓恐惧,致使肾精受損,或病变日久,久病及肾,导致肾精亏虚,肾主骨生髄,上充于脑,肾精亏虚则脑神失养,长期郁怒不畅,则肝失条达,气失疏泄,致肝气郁结,或情志不遂,肝郁抑脾耗伤心气,营血渐耗,心失所养,神失所藏,则忧郁伤神,导致心神不安,脾失健运所致。
6、1、3治疗方法:益肾调气 解郁安神,
6、1、4方选:人参五味子汤加减;人参10克、五味子30克、郁金20克、合欢皮12克、柴胡15克、栀子15克、丹皮10克、白芍12克、生地20克、泽泻10克、刺五加20克、生甘草9克。
6、1、5方解:方中重用五味子为君。五味子味酸,性温,具有补肾涩精、收敛止泄、宁心安神之功效。具有益肾添精作用。其功效正合本病之病机,故以之为君,生地、刺五加助五味子益肾添精。人参大補元气,安神益智。郁金具有清心开窍、行气解郁、活血化瘀的功效,合欢皮安神解郁。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栀子、丹皮具有除烦解郁、凉血活血的功效。郁金、合欢皮、柴胡和栀子4药合用,具有行气解郁、清心安神、活血化瘀的作用,共为臣药。白芍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之功效,作为佐药可助君、臣药发挥功效。甘草调和诸药。纵观全方,具有补肾调气、解郁安神之功效,使肾精得固,肝气条达,心神得安,邪无藏身之处,抑郁可除。
6、1、6针刺:脾俞、肾俞、内关、中脘、三阴交等穴,久病体虚加关元。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一汣取
6、1、7艾灸:关元、期门、太溪、膻中等穴位。
7、1阴虚火旺型
7、1、1主证:情绪不宁,烦躁,易激惹,伴心悸,失眠,多梦,遗精,五心烦热,口干咽燥,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7、1、2辨证分析:本证多由于长期思虚太过或是房劳伤肾,导致阴虚火旺,扰乱心神而致。阴虚火旺,心神被扰,故情绪不宁,烦躁,易惹,阴精亏损,虚神被扰,故情绪不宁,烦躁,易惹,阴精亏损,虚热内生,则见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以情绪不宁,烦躁,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7、1、3治疗方法:滋阴清热、镇心安神,
7、1、4方选:滋水清肝饮加减:熟地20克、山萸肉15克、山药15克、茯苓15克、泽夕12克、柴胡15克、山栀12克、丹皮12克、磁石30克、琥珀30克等;。
7、1、5方解:用六味地黃汤滋养肾阴,佐以柴胡、栀山、黄芩清肝解郁,枣仁、当归補养心血,有滋水清肝解郁,并可養血宁心安神。磁石、琥珀潜阳镇心安神,助枣仁、当归养血安神。
7、1、6针刺:太沖、足三里、内关、神门、太溪、心俞、至阳、神庭等穴位,每日或隔日一次。
7、1、7艾灸:足三里、涌泉、关元、气海等穴位。
8、脾肾阳虚型
8、1、1主证:精神萎靡,情绪低沉,嗜卧少动,心烦惊恐,心悸失眠,面色苍白,纳呆便溏,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
8、1、2辨证分析:本证因禀赋素虚,久病失养,或劳房伤肾,下元亏损,命门火衰,脾阳得不到温养所致。阳虚阴盛,故精神萎靡,情绪低沉,嗜卧少动。脾肾阳虚,痰饮内停,上凌于心,心神失守,故心烦惊恐,心悸失眠。面色苍白,阳痿遗精,带下清稀,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8、1、3治疗方法:温阳补肾 健脾化湿
8、1、4方选:肾气丸十四神丸加减:熟地15克、山萸肉12克、山荮15克、附片20克、肉桂10克、泽泻10克、茯苓
15克、丹皮10克、巴戟天15、淫羊藿15克、黄茋15克、龟板15克、砂仁10克、甘草10克。
8、1、5方解:方中熟地、淫羊合、巴戟天甘温补肾,山萸肉、山药补益肝脾,二药合用补肾养肝益脾,配以附子、肉桂温肾助阳,泽泻、茯苓、円皮通泻肝脾肾三脏之湿浊,砂仁理气健脾,龟板滋阴潜阳,甘草温中调和诸药。
8、1、6针刺:足三里、脾俞、胄俞、内关、中脘、太冲、三阴交等穴位,每日或隔日一次。
8、1、7艾灸:足三里、涌泉、关元、三阴交等穴位。
9、讨论
中医药、针治疗抑郁症虽然有一定优势,但是有关于抑郁症的中医分型和治疗方药目前均无统一的认识,处于混乱的状态。各医家提出的分型及治疗方法,此方法均从个人经验出发,依据中医理论拟订抑郁症的中医分型。运用中医理、法、方荮研究制定的诊疗方案,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较符合中医理论。
9、1中医理论认为,人总是有七情六欲,当人们在生活和事业上遇到挫折时,就会产生各种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可以归纳为中医理论中的"喜、怒、哀、乐、惊、恐、愁"等几种情绪。当某一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由量变到质变,影响到人体内部脏腑的平衡。比如一个人过度生气或焦虑,初期会出现口干舌燥、眼睛发红等症状,如果进一步发展就会肝火大动,火灼伤阴,炼液为痰,严重时痰迷心窍,进而出现心烦失眠、坐卧不安、胡言乱语、打人毁物等症状
9、2全面的运用中医症状进行证候分型较客观、全面的将抑郁症分为:肝郁脾虚型、痰火扰神型、气滞血淤型、心脾两虚型、肾虚肝郁型、阴虚火旺型、脾肾阳虚型。制定较为完整的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9、3采用较合理、不失真的思维方法,对抑郁症的证候及涉及人体脏腑系统进行辦症分型,符合中医理论及抑郁症症状的分布特点,客观、合理、较完整的反映了抑郁症的中医证候因素特点,本研究遵循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辦症施治收到较好的结果。
9、4西医治疗抑郁症多采用一些镇静、抗抑郁、抗焦虑、催眠等一类药物,疗效不甚理想,且长期服用反而会引起不良的副作用。采取服用大量抗神经兴奋药的方法,病发时采用强制手段,一来使患者产生很大的抵抗情绪,不宜治疗;二来服用大量的抑制神经药物,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和痛苦,更不易康复。
9、5传统中医认为灸法具有温通经络,回阳救逆,散结散瘀的作用,通过经络的调整以达到其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方法较简单,价格低廉,见效快,疗效好,无副作用,患者和家属易于接受,且针药并用较之单纯的中药治疗有明显的优势。因此,针药并用,内外兼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仅及时缓解了临床症状,还提高了远期效果,巩固了疗效。
9、6本研究与临床应用中,肾虚肝郁证型为例:抑郁症患者同时伴有焦虑症状,因此临床所见的抑郁症患者多以抑郁和焦虑症状并见为主。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与肾精不足、肾阳虚等证候相符,而与焦虑症状相符的是肝气郁结、肝郁化火。因此抑郁与焦虑并见的中医证候,在临床上多表现为肾虚肝郁证型。其病因病机为素体肾精不足者,长期紧张担忧,忧虑不解,或经历惊吓恐惧,致使肾精受损。肾主骨生髓,上充于脑,而脑髓为脑神存在的物质基础,故肾精亏虚,脑神失养,出现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兴趣索然、疏懒退缩、意志减退等脑神机能低下之症状。而肝肾同源,肾精亏虚,则水不涵木,肝失所养,肝疏泄功能不调,气机不畅,从而因虚致实,而形成肝气郁结,最终形成虚实夹杂之肾虚肝郁证候。以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与烦躁易怒并见为主要表现,属本虚标实证,肾精亏虚为本,气机壅滞为标。另外,我们在证候观察的基础上,以益肾疏肝立法,对于属于肾虚肝郁型的抑郁症患者进行的治疗研究,也得出了满意的效果。由研究结果及理论探讨可以看出,本研究从症状入手,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进行辨症论治。初步拟订了较符合中医理论,较客观的证侯分型,为揭示抑郁症中医辨证论治的内在规律进行了初步尝试。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版(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李永健,方肇勤,邸若虹。聚类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6):8-9.
[3]曲淼,唐启盛。抑郁症与中医“郁证”的关系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1):4-6.
[4]谢彦颖,温阳法治疗抑郁症研究概况。中医药通报,2012,11(4):64-66.
关键词:抑郁症;传统医学方药;针灸;辨症分型;研究与运用
根据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症状诊断,以及将抑郁症与古代医学文献记载的有关“郁证”等病症进行对照,笔者认为抑郁症与“郁证”密切相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抑郁症主要是指与情志、外邪、饮食等因素密切相关的一类郁症。而狭义的抑郁症主要是指七情所伤引发气机郁滞性“郁证”。抑郁症的症状在《景岳全书.郁证》中记载为:“忧郁伤脾而吞酸呕恶”,“若忧郁伤脾肺而困倦、怔忡、倦怠食少”,“若忧思伤心脾,以致气血日消,饮食日减”。再如《赤水玄珠.郁证门》云:“心郁者,神气昏昧,心胸微闷,主事健忘”,“肝郁者,两胁微膨,嗳气连连有声”。“ 脾郁者,中脘微滿,生涎少食,四肢无力”,“ 肺郁者,皮毛燥而不润,欲嗽而无痰”。“ 肾郁者,小腹微硬,精髄乏少,或浊或淋,不能久立”。由此可见,郁症所表现出的饮食减少,倦怠乏力,健忘等等,与抑郁症是相符的。
中医认为:抑郁症的主要病因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虽然肝、脾、心三个脏腑皆有相关,但各有侧重。肝气郁结多与气、血、火相关,而食、湿、痰主要关系于脾,心则多表现为虚证,如心神失养、心血不足、心阴亏虚等,也有一些属于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证候。抑郁症初病在气,久病及血,故气滞血瘀的证候在临床上十分多见,抑郁症日久不愈,往往损及脾、肾,造成阳气不振、精神衰退证候。由此可见,郁证的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失眠健忘等,与抑郁症是相符的,也与现代西医和中医学对抑郁的定义,因此,勿容置疑,抑郁症应隶属郁症的范畴。笔者在临床上按照传统医学的理、法、方药、针灸进行研究和运用收到滿意效果。
1、临床资料
1、1自2010年至2013年 12 月共收治病员89例,年龄18―65岁,其中:男性 19 例,占 21 %;女性70 例,占 79 %.男女比约为 1:3.7。年龄:18-65岁,平均(52.6岁)。轻中度抑郁症患者69例,占77.5%;重度抑郁症患者 20 例,占22.5%.
1、2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诊断标准确诊为抑郁症的患者;
2、中医治疗分型
2.1肝郁脾虚型
2、1、主证:多愁善感,悲观厌世,情绪不稳,唉声叹气,两胁胀满,脘痞嗳气,多疑善优,月经不调,身倦纳呆,大便時溏时干,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或弦滑。
2、1、2辨证分析:本证因情志不遂,肝郁抑脾所致,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脾虚气结,思虑太过,情绪不稳,悲观厌世,唉声叹气,脘闷嗳气,大便失调;肝气郁滞,气机不畅,故两胁胀痛,肝郁乘脾犯胃,则出现腹胀腹泻,身倦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均为肝郁脾虚之象。以多愁善虑廉见善太息,胸胁胀满,腹胀腹泻,身倦纳呆为辨证要点。
2、1、3治疗方法:疏肝理气 解郁健脾
2、1、4方选:柴胡舒肝散十逍遥散加减:柴胡12克、白芍12克、玄胡15克、香附12克、当归15克、郁金15克、青皮12克、炒枳壳15克、川芎12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甘草3克。若嗳气加神曲、山查、鸡內金以消食化滞。
2、1、5方解: 柴胡疏肝散证是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郁导致血滞,故见胁肋疼痛诸症。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柴胡疏肝理气,共为君荮。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气,配玄胡、郁金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逍遥散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若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体失养,皆可使肝气横逆,胁痛,寒热,头痛,目眩等证随之 而起。方中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虽为佐使之品,却有襄赞之功。如此配伍既补肝体,又助肝用,气血兼顾,肝脾并治,立法全面,用药周到,两方合用增加了疗效。
2、1、6针刺:太冲、期门、膻中、脾俞、中脘、三阴交等穴位,每日或隔日一次
2、1、7艾灸:足三里、膻中、涌泉、中脘等穴位。
3、1 痰火扰神型
3、1、1主证:素有性情急躁,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突然狂乱无知,语言颠倒,叫骂不休,甚至毁坏器物,不食不眠,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滑、数。
3、1、2辨证分析:本证因六淫的侵袭、七情过伤及劳倦、外伤、遗传等,以致机体阴阳二气虚實不调,脏腑功能紊乱、气血痰火博结、而出现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突然狂乱无知,语言颠倒,叫骂不休,甚至毁坏器物,不食不眠,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滑、数
3、1、3治疗方法:镇心涤痰,泻肝清火。
3、1、4方选:生铁落饮十顺气导痰汤加减:生铁落15克,胆南
15克,瓜蒌30克,橘红15克,石菖蒲20克,川军9克,元参12克,川连9克,茯苓15克、枳实12克、郁金15克、远志12克。
3、1、5方解:暴怒伤肝,肝火暴张,火盛痰结,上扰神明,蒙闭清窍,则狂乱无知,胡言乱语,毁坏器物。肝火暴盛,上扰清窍,故头痛、面红、目赤。不食不眠,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滑、数、大,均属痰火壅盛,阳气独胜之象。方中生铁落镇心平肝,胆南星、瓜蒌、橘红清涤痰浊,菖蒲、茯苓、远志宣窍安神,元参、川连养阴清热,川军、枳实泻热通便,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若火盛伤阴、证邮形瘦面红、舌红脉细者可加生地、麦冬、竹叶、白芍、柏子仁、炒枣仁滋阴清热,以安心神; 33、1、6针刺:太冲、神门、中脘、神门、膻中、丰隆、气海、天鼎等穴位,每日或隔日一次。
3、1、7艾灸:足三里、肺俞、膻中、丰隆等穴位。
4、1气滞血淤型
4、1、1主证:情绪抑郁,自杀企图,心情烦躁,思维联想缓慢,运动迟缓,面色晦暗,胁肋胀痛,妇女闭经。舌质紫暗或有淤點,苔白,脉象弦涩或弦细。
4、1、2辨证分析:本证因气郁日久,血流不畅,痰血停积所致。以情绪抑郁,思维联想缓慢,面色晦暗,胁肋胀痛,舌质紫暗或有淤点为辨证要点。肝血淤滞,肝失条达,则情绪抑郁,时有自杀企图,心情烦躁,痰血停着,心神不宁,故思维联想及运动迟缓。肝郁气滞。则胁肋胀痛,妇女闭经。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淤点,脉沉弦,均为血淤之象。
4、1、3治疗方法:解郁散瘀 宁心安神
4、1、4方选:柴胡加龙牡汤化裁:醋柴胡15克,黄芩12克,郁金15克,丹参15克,桃仁泥12克,赤芍12克,红花9克,磁石130克,生龙牡各30克(先煎)。
4、1、5方解: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基础,宜流畅,不宜滞瘀。肝气条达疏泄,则肺气舒畅,心血流利。又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若肝郁气滞,久必及血,血行不利,而成血瘀。血瘀则心神失养,心神失养故神志不宁,是以证见情绪不稳,哭笑无常,行为紊乱,狂妄奔走,冲动打人,兴奋叫喊,举止不安,幻觉妄想等。而舌质紫暗,脉象弦涩或弦细为气郁血瘀之证。方中柴胡、郁金疏肝解郁,黄芩平肝清热,丹参、赤芍、红花、桃仁活血化瘀生新,磁石、生龙牡潜镇以宁心安神。此方由舒肝、活血、安神3组药物组成,其中以活血药为主。至于舒肝和安神药,是根据“气为血帅”、“气行血亦行”和“心主血脉”、“心主神明”的理论而加以配伍的。
4、1、6针刺:太沖、三阴交、内关、神门、曲池、心俞、至阳、神庭等穴位,每日或隔日一次。
4、1、7艾灸:足三里、神门、中脘、三阴交等穴。
5、1心脾两虚型
5、1、1主证:多思善虑、失眠健忘、兴趣缺乏、心悸易惊,善悲易哭,倦怠乏力,面色淡白或萎黄,少腹胀满、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5、1、2辨证分析:本证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所致,心血亏虚,心神失养,神不守舍,故失眠健忘,兴趣缺乏,头昏易惊,善悲易哭。脾气虚则倦怠乏力,脾虚健运失职,则腹胀便溏。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气血不足之象。以失眠健忘,兴趣缺乏,心悸怔忡,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5、1、3治疗方法:补脾益气,养心安神。
5、1、4方选:归脾汤加减:党参15克,炙黄芪30克,炒枣仁15克,五味子9克,茯苓12克,全当归9克,白术20克,生龙骨24克,龙眼肉30克、合欢花10克、炙甘草6克。
5、1、5方解:心脾两虚,气血耗损。因心虚神不守舍,故有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心悸易惊,善悲欲哭等见证。脾虚,健运失职,不能益气,故有肢困体乏,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无力等表现。方中茯苓、枣仁、五味、当归、龙骨、龙眼肉等养血补心安神,党参、黄芪、白术、甘草补脾益气以助健运。总之,本方有补益气脾、气旺血生的特点,对心悸易惊,失眠健忘,神思恍惚的患者,可加减使用。
5、1、6针刺:内关、足三里、胆俞、神门、心俞、四神聪、神庭、脾俞等穴位。每日或隔日一次。
5、1、7艾灸:足三里、胆俞、神门、心俞等穴位。
6、1肾虚肝郁型
6、1、1主证:郁闷烦躁,情绪低落,胁肋胀痛,昜怒善哭,失眠,脘闷嗳气,颧红盗汗,手足心热,口燥咽干,带下清稀,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6、1、2辨证分析:本证因素体肾精不足,长期忧虑不解或经惊吓恐惧,致使肾精受損,或病变日久,久病及肾,导致肾精亏虚,肾主骨生髄,上充于脑,肾精亏虚则脑神失养,长期郁怒不畅,则肝失条达,气失疏泄,致肝气郁结,或情志不遂,肝郁抑脾耗伤心气,营血渐耗,心失所养,神失所藏,则忧郁伤神,导致心神不安,脾失健运所致。
6、1、3治疗方法:益肾调气 解郁安神,
6、1、4方选:人参五味子汤加减;人参10克、五味子30克、郁金20克、合欢皮12克、柴胡15克、栀子15克、丹皮10克、白芍12克、生地20克、泽泻10克、刺五加20克、生甘草9克。
6、1、5方解:方中重用五味子为君。五味子味酸,性温,具有补肾涩精、收敛止泄、宁心安神之功效。具有益肾添精作用。其功效正合本病之病机,故以之为君,生地、刺五加助五味子益肾添精。人参大補元气,安神益智。郁金具有清心开窍、行气解郁、活血化瘀的功效,合欢皮安神解郁。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栀子、丹皮具有除烦解郁、凉血活血的功效。郁金、合欢皮、柴胡和栀子4药合用,具有行气解郁、清心安神、活血化瘀的作用,共为臣药。白芍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之功效,作为佐药可助君、臣药发挥功效。甘草调和诸药。纵观全方,具有补肾调气、解郁安神之功效,使肾精得固,肝气条达,心神得安,邪无藏身之处,抑郁可除。
6、1、6针刺:脾俞、肾俞、内关、中脘、三阴交等穴,久病体虚加关元。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一汣取
6、1、7艾灸:关元、期门、太溪、膻中等穴位。
7、1阴虚火旺型
7、1、1主证:情绪不宁,烦躁,易激惹,伴心悸,失眠,多梦,遗精,五心烦热,口干咽燥,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7、1、2辨证分析:本证多由于长期思虚太过或是房劳伤肾,导致阴虚火旺,扰乱心神而致。阴虚火旺,心神被扰,故情绪不宁,烦躁,易惹,阴精亏损,虚神被扰,故情绪不宁,烦躁,易惹,阴精亏损,虚热内生,则见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以情绪不宁,烦躁,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7、1、3治疗方法:滋阴清热、镇心安神,
7、1、4方选:滋水清肝饮加减:熟地20克、山萸肉15克、山药15克、茯苓15克、泽夕12克、柴胡15克、山栀12克、丹皮12克、磁石30克、琥珀30克等;。
7、1、5方解:用六味地黃汤滋养肾阴,佐以柴胡、栀山、黄芩清肝解郁,枣仁、当归補养心血,有滋水清肝解郁,并可養血宁心安神。磁石、琥珀潜阳镇心安神,助枣仁、当归养血安神。
7、1、6针刺:太沖、足三里、内关、神门、太溪、心俞、至阳、神庭等穴位,每日或隔日一次。
7、1、7艾灸:足三里、涌泉、关元、气海等穴位。
8、脾肾阳虚型
8、1、1主证:精神萎靡,情绪低沉,嗜卧少动,心烦惊恐,心悸失眠,面色苍白,纳呆便溏,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
8、1、2辨证分析:本证因禀赋素虚,久病失养,或劳房伤肾,下元亏损,命门火衰,脾阳得不到温养所致。阳虚阴盛,故精神萎靡,情绪低沉,嗜卧少动。脾肾阳虚,痰饮内停,上凌于心,心神失守,故心烦惊恐,心悸失眠。面色苍白,阳痿遗精,带下清稀,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8、1、3治疗方法:温阳补肾 健脾化湿
8、1、4方选:肾气丸十四神丸加减:熟地15克、山萸肉12克、山荮15克、附片20克、肉桂10克、泽泻10克、茯苓
15克、丹皮10克、巴戟天15、淫羊藿15克、黄茋15克、龟板15克、砂仁10克、甘草10克。
8、1、5方解:方中熟地、淫羊合、巴戟天甘温补肾,山萸肉、山药补益肝脾,二药合用补肾养肝益脾,配以附子、肉桂温肾助阳,泽泻、茯苓、円皮通泻肝脾肾三脏之湿浊,砂仁理气健脾,龟板滋阴潜阳,甘草温中调和诸药。
8、1、6针刺:足三里、脾俞、胄俞、内关、中脘、太冲、三阴交等穴位,每日或隔日一次。
8、1、7艾灸:足三里、涌泉、关元、三阴交等穴位。
9、讨论
中医药、针治疗抑郁症虽然有一定优势,但是有关于抑郁症的中医分型和治疗方药目前均无统一的认识,处于混乱的状态。各医家提出的分型及治疗方法,此方法均从个人经验出发,依据中医理论拟订抑郁症的中医分型。运用中医理、法、方荮研究制定的诊疗方案,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较符合中医理论。
9、1中医理论认为,人总是有七情六欲,当人们在生活和事业上遇到挫折时,就会产生各种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可以归纳为中医理论中的"喜、怒、哀、乐、惊、恐、愁"等几种情绪。当某一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由量变到质变,影响到人体内部脏腑的平衡。比如一个人过度生气或焦虑,初期会出现口干舌燥、眼睛发红等症状,如果进一步发展就会肝火大动,火灼伤阴,炼液为痰,严重时痰迷心窍,进而出现心烦失眠、坐卧不安、胡言乱语、打人毁物等症状
9、2全面的运用中医症状进行证候分型较客观、全面的将抑郁症分为:肝郁脾虚型、痰火扰神型、气滞血淤型、心脾两虚型、肾虚肝郁型、阴虚火旺型、脾肾阳虚型。制定较为完整的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9、3采用较合理、不失真的思维方法,对抑郁症的证候及涉及人体脏腑系统进行辦症分型,符合中医理论及抑郁症症状的分布特点,客观、合理、较完整的反映了抑郁症的中医证候因素特点,本研究遵循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辦症施治收到较好的结果。
9、4西医治疗抑郁症多采用一些镇静、抗抑郁、抗焦虑、催眠等一类药物,疗效不甚理想,且长期服用反而会引起不良的副作用。采取服用大量抗神经兴奋药的方法,病发时采用强制手段,一来使患者产生很大的抵抗情绪,不宜治疗;二来服用大量的抑制神经药物,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和痛苦,更不易康复。
9、5传统中医认为灸法具有温通经络,回阳救逆,散结散瘀的作用,通过经络的调整以达到其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方法较简单,价格低廉,见效快,疗效好,无副作用,患者和家属易于接受,且针药并用较之单纯的中药治疗有明显的优势。因此,针药并用,内外兼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仅及时缓解了临床症状,还提高了远期效果,巩固了疗效。
9、6本研究与临床应用中,肾虚肝郁证型为例:抑郁症患者同时伴有焦虑症状,因此临床所见的抑郁症患者多以抑郁和焦虑症状并见为主。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与肾精不足、肾阳虚等证候相符,而与焦虑症状相符的是肝气郁结、肝郁化火。因此抑郁与焦虑并见的中医证候,在临床上多表现为肾虚肝郁证型。其病因病机为素体肾精不足者,长期紧张担忧,忧虑不解,或经历惊吓恐惧,致使肾精受损。肾主骨生髓,上充于脑,而脑髓为脑神存在的物质基础,故肾精亏虚,脑神失养,出现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兴趣索然、疏懒退缩、意志减退等脑神机能低下之症状。而肝肾同源,肾精亏虚,则水不涵木,肝失所养,肝疏泄功能不调,气机不畅,从而因虚致实,而形成肝气郁结,最终形成虚实夹杂之肾虚肝郁证候。以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与烦躁易怒并见为主要表现,属本虚标实证,肾精亏虚为本,气机壅滞为标。另外,我们在证候观察的基础上,以益肾疏肝立法,对于属于肾虚肝郁型的抑郁症患者进行的治疗研究,也得出了满意的效果。由研究结果及理论探讨可以看出,本研究从症状入手,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进行辨症论治。初步拟订了较符合中医理论,较客观的证侯分型,为揭示抑郁症中医辨证论治的内在规律进行了初步尝试。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版(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李永健,方肇勤,邸若虹。聚类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6):8-9.
[3]曲淼,唐启盛。抑郁症与中医“郁证”的关系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1):4-6.
[4]谢彦颖,温阳法治疗抑郁症研究概况。中医药通报,2012,11(4):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