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点分析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gle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对本院儿科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月收治入院的130例婴幼儿ITP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婴儿期与幼儿期ITP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旨在为婴儿期ITP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关键词:婴儿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 临床特点 治疗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124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092-0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又称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血小板(PLT)计数减少,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同时伴成熟障碍为特征。ITP可见于儿童各年龄段,多见于1~5岁,ITP患儿的临床特征、预后与年龄密切相关。目前有关婴儿期ITP临床特点的文献报道相对较少[1]。本研究对本院儿科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月收治入院的130例婴幼儿ITP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婴儿期与幼儿期ITP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旨在为婴儿期ITP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本院儿科住院的婴幼儿ITP患儿130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对ITP的诊断标准[2]。按照年龄段,将其分为婴儿组(n=67,≤12个月龄)和幼儿组(n=63,1-3岁)。婴儿组67例患儿中,年龄为1.0-11.5个月,中位年龄为4个月,其中,男性患儿为41例(61.19%),女性为26例(38.81%),男、女患儿比例为3∶2;幼儿组63例患儿中,年龄为13-36个月,中位年龄为21个月,其中,男性患儿为42例(66.67%),女性为21例(33.33%),男、女患儿比例为3∶1。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对比分析婴儿组和幼儿组患儿的性别比例、发病诱因、血出部位、出血程度、血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疗效等,并对其进行常规ITP治疗,随访1年以观察常规治疗的疗效。
  1.2.2 出血部位及出血程度的分级标准。本组所有患儿的出血部位及出血程度的分级标准参照Kalyoncu等[2]制定的分级标准。出血部位分级,1级:皮肤出血;2级:黏膜出血;3级:皮肤和黏膜同时出血;4级:其他部位出血。出血程度分度,正常:无出血;轻度:皮肤出血,无黏膜出血;中度:黏膜出血,有或无皮肤出血;重度:内出血。
  1.2.3 疗效判定。本组患者的疗效判定标准为,①完全缓解:PLT计数≥100×109/L,且无出血症状;②有效:PLT计数≥30×109/L,且PLT计数与起病初期比较,至少升高2倍,无出血症状;③无效:PLT计数<30×109/L,或与起病初期比较,PLT计数升高小于2倍或有出血症状。
  1.2.4 病程分类标准。本组患儿的病程分类标准参照文献[3],即病程≤6个月为急性期,>6个月为慢性期。
  1.2.5 常规治疗方法。婴儿组和幼儿组患儿均接受相同治疗方案:①激素治疗: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2.0)mg/(kg·d)×7d],之后改为口服泼尼松[(1.0-2.0)mg/(kg·d)×14d],总疗程不超过4周。②免疫治疗: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再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IVIG),(400-1000)mg/(kg·d)×(2-3)d。③输血治疗:外周血PLT计数<10×109/L或有颅内出血可能性等严重情况时,输注PLT,重度贫血时输注红细胞(RBC)。
  2 結果
  2.1 两组患儿性别比较。婴儿组和幼儿组患儿性别比较显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2.2 两组患儿的发病诱因比较。婴儿组67例患儿中,27例(40.29%)于发病前4周内存在前驱感染诱因,其中上呼吸道感染为20例,腹泻为10例;16例于发病前4周内有接种疫苗史,其中百白破为8例,乙肝为5例,脊髓灰质炎为3例。幼儿组63例患儿中,38例(60.32%)存在前驱感染诱因,均为上呼吸道感染。
  2.3 两组患儿入院时血小板计数比较。婴儿组中位PLT计数为8×109/L,低于幼儿组(13×109/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4,P<0.01)。
  2.4 两组患儿出血部位比较。两组患儿出血部位,除皮肤、黏膜外,其他部位出血主要为胃肠道出血。
  3 讨论
  ITP是由于免疫紊乱产生PLT相关抗体,造成PLT在网状内皮系统破坏而引起血液循环中PLT计数降低,同时,某些自身抗体作用于骨髓内的巨核细胞,导致骨髓中巨核细胞发育受抑制[2]。ITP可发生于儿童各年龄段,但关于婴儿期ITP的临床报道罕见。本研究中,男、女患儿比例约为2∶1,婴儿组与幼儿组均以男性患儿多见,且婴儿组男性患病率为(61.19%,41/67)较幼儿组(66.67%,42/63)高,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发病诱因方面,婴儿组和幼儿组在发病前4周均存在前驱感染诱因(40.29%vs60.32%),婴儿组起病前有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前驱病史,而幼儿组均为上呼吸道感染,这可能与幼儿组患儿消化道感染患病率低于婴儿组有关。
  两组患儿入院时PLT计数比较,婴儿组中位PLT计数低于幼儿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婴儿期ITP患儿的中位PLT计数低于幼儿期,说明婴儿期ITP患儿的PLT在单核巨噬系统更易被破坏,引起PLT计数减少更为明显,易导致重要器官出血,故临床上应予以高度警惕。本研究结果亦显示,婴儿期ITP患儿出血部位多见于皮肤,但程度较轻;而幼儿期患儿则为皮肤和黏膜同时出血,且程度较重。
  在疗效方面,婴儿组所有患儿经治疗后均完全缓解或有效,无1例进展至慢性ITP。而幼儿组在完全缓解方面低于婴儿组,7.94%(5/63)的患儿出现治疗无效,17.46%(11/63)进展至慢性ITP。说明婴儿期ITP患儿的治疗灵敏度高于幼儿期,疗效较好。刘小丹等[3]研究发现,婴儿期ITP患儿免疫功能紊乱程度较年长患儿小,这可能与婴儿期ITP患儿具有较好的疗效相关。
  总之,婴儿期ITP在发病诱因、临床表现、血象、疗效及转归等方面具有一定特点。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较小,结果可能存在片面性。此外,本研究未讨论食物过敏是否与婴儿期ITP有关,故仍需大样本量、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进一步积累观察以证实。
  参考文献
  [1] 潘艳莎,贾苍松,陈婷婷.婴幼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01例临床特点[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15):109
  [2] 刘德新.婴幼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特点及不同治疗方案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22):220
  [3] 刘小丹,李学荣,孙立荣.婴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1(03):443
其他文献
尽管素质教育早已不是新词,但是如何在教学中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仍然是广大教师探讨的问题。本文就素质与数学素质的涵义、数学教育对素质的培养、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
秀水04原名82—04,是浙江省嘉兴市农科所用测21、辐农709和单209复合杂交育成的中熟晚粳品种。八三年秋吴县、吴江县引进,八四年多点试种,并参加市引种鉴定试验,单产528.8公
小学生升入初中后,课程门类增多,知识深度与广度增加以及学习环境发生变化。一些学生仍抱着在小学学习时的态度,沿用着小学学习时的方法来投身初中阶段的学习,因而导致学习成绩的
本论文由四章组成,前三章论述了三种南五味子属(Kadsura)药用植物[多子南五味子(Kadsura polysperma Yang)、凤庆南五味子(Kadsura interior A.C.Smith)、长梗南五味子(Kadsu
缓冲放牧制度是一种最近发明的母牛管理技术,这种放牧制度在整个夏季都给母牛供应青贮饲料。青贮饲料缓冲了牧草可用率的下降,当在两季能采食的牧草较少时,它有助于维持能量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肠及胆管的出血.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和胃癌是最常见的病因.近年来,胃镜技术的普及和各种胃镜
异位妊娠是指受精卵在子宫腔以外任何部位着床,最常见的是输卵管妊娠,异位妊娠其发病率占妊娠总数的1%~2%[1],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宫外孕的早期诊断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超声检
最近以氮素肥料为中心的根外喷肥使用很多,关于肥料成份的根外喷肥都有人曾详细论述。在此笔者将根外喷肥的使用方法与其效果作如下叙述。一、根外喷肥为何能进行呢在根外喷
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etis,LN)是指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双肾不同病理类型的免疫性损害,同时伴有明显肾脏损害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
基因沉默技术,即19-25个碱基的双链小干扰RNA(siRNA),特异高效地切断靶mRNA从而抑制基因表达,它的发现开启了基因功能研究和疾病治疗新时代。随着基因沉默技术在生物学和疾病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