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fusion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各种途径,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努力实施体验式教学。在课堂中,首先链按儿童的以往生活,其次是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最后是引领儿童的未来生活,使体验教学立足品德课堂,充盈课堂生活。再者,是以广辟践行渠道,让体验辐射课外,诸如在班队活动中体验、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在社会实践中体验,使体验真正成为“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金钥匙。
  关键词:体验品 德与生活 意义 途径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释说:“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品德与生活》是小学低年级的一门新课程,是以小学生自身的生活为源泉的,是一门非科学性的活动型课程,是一门综合实践型课程。据此,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用手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体验。《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就是要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发展。
  一、《品德与生活》课程中进行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实效性。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在学生思想和行为之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回顾以往,品德课教学过多强调灌输教育而忽视了情感熏陶、行为的引导,学生不能亲身感知和并且践行所学知识。因此,这种缺少实践环节的“知识传授”是不可能内化为学生的品德的,这种知与行相脱节的状况在一定程度制约了品德课的实效性。
  根据知行统一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强化认知的同时,激发情感指导行动,对学生的行为实践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让学生亲历亲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所学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行为实践;反过来,在具体的行为实践中又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从而提高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2.有利于发挥《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德育功能。一个道理,一种认识,我们将它阐释明白,让学生信服,用生动精炼的语言概括描述,让学生熟读成诵,这些都不难;难的是让学生把它内化成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一种行为准则,然后再外化为道德行为。完成这种“内化”必须个人的独特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参与,而“外化”则需要对象置身于真实的道德情境或精心设置的情境。也就是说,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转化。而那种缺少体验环节的道德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根之土,很难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而体验式教学,正是倡导:教学不仅是一个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凭借自己情感、直觉和灵性等直接直观的感受、体味和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从而充分发挥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3.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道德品质的认知、道德情感的生成和道德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理解、感受和领悟。什么是美,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善良,它需要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去体验、在认知的同时去理解、在感知的同时去领悟。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有的知识内涵赋予了体验式教学介入的特殊意义;而只有当课程中的知识与学生的体验溶化在一起时,才能使学生获得活的知识、有用的知识,才能使学生的道德认识丰富深刻,才能使学生的精神境界不断攀升,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途径
  ㈠立足课堂:让体验充盈课堂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新课程中,我们品德教师应是“派往儿童世界的大使”。因为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智发展并未进入到抽象或相对宏观的层面,儿童的体验活动大都围绕其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进行。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从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提取和开发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推进体验活动的进程,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进学生在这种生活中体验、感悟。
  1.链接儿童的以往生活。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这是我们开展品德教学的基础。我们教师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唤起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寻求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提升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理解。
  例如:在《有人生病时》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奶奶生病了,你怎么照顾奶奶?让学生进行表演。然后交流、讨论:你认为他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你平时的生活中碰到过这样的事吗?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做的。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以往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在积极的自我教育中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很多老师有这样的体会:课堂上,学生能够对答如流,懂得的道理也很深刻,但一回到实际生活中,却常常出现“我行我素”的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品德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得课堂教学成为“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如今,新课程倡导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特别应该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课堂与生活接轨,让儿童学会营造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积极、快乐、负责任、有爱心、有创意、肯动脑的生活。   3.引领儿童的未来生活。学生的生活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发展变化的。课程中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确有距离,但现实生活中没有不等于将来生活也没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只停留于学生自然或自发的日常生活,而应该着眼于儿童的未来。我们要对儿童的未来负责,要关注儿童的未来生活,对儿童的未来生活进行必要的指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围绕发展性目标设计教学体验活动,更多地选择一些“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教育内容,提炼出一些与时俱进的教育元素,展开一些有期待效应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㈡辐射课外:广辟践行体验渠道。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课堂要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脱离了具体的生活和实践活动来实施品德课程,只能是简单地告诉和硬性的灌输,而不能对人的情感和行为产生什么直接意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发展和需要出发,依据良好品德形成的规律,立足课堂,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情境体验与课外践行体验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整体效益。
  1.在班队活动中体验。通过课堂生活,学生明白了一些道理,但如果不在实践活动中付诸实施,强化巩固,就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行不一。因此,我们只有让学生在班队活动中进行践行体验,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我们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生活,及时捕捉校园内发生的典型事例来丰富品德课的践行体验内容。
  例如:通过《我帮你你帮我》这一课的学习,小朋友知道了生活中大家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道理,并充分感受到了帮助别人和得到别人帮助都是非常快乐的。如何让“主动帮助别人”成为小朋友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自觉行为呢?恰好那时学校大队部向全校少先队员发出了倡议:为本校贫困学生捐款。这不是极好的课程资源吗?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班中展开了践行体验活动。我找来这些贫困学生面对面地给小朋友讲述自己克服困难、自觉学习、自强不息的事迹。小朋友了解了这一切后,对他们的遭遇深表同情,也很有感触。后来在捐款活动中,大家慷慨解囊,纷纷用自己的零花钱为这些贫困学生献上一片爱心。我班的捐款数额全校最多。在这一成功的《品德与生活》课上,小朋友不仅对热爱学习、勤道德理俭节约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同时,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很好地阐释了“关爱他人”这一念。
  2.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许多品质与习惯都是在家庭里养成的。这里是他们学习自理自立的地方,是检验他们品德行为的重要阵地,也是他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起点。让学生体验亲情,引导孩子学会关爱、体贴父母,让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苦与乐,这些品行的教育不是靠单纯的课堂教学所能完成的,必须要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感受、体验、并得到检验,才能一步步走向成长。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长辈的过度呵护和关爱下,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他们对父母的艰辛劳动不懂得付出,只知道要求。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在教学《进厨房》一课后,我通过动员,使家长明白了让孩子在家中参加践行体验的重要性。家长们纷纷表示,愿意协助老师,为孩子提供体验场所,并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取得了家长的支持后,我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开展了“今天我当家”的系列体验活动:①为爸爸妈妈设计一日三餐;②根据自己设计的菜单去菜场为家里买一次菜;③用餐前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妈妈的小助手;④用餐后帮助收拾、清洗碗筷,清理垃圾;⑤做一份水果拼盘请爸爸妈妈品尝。这次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家长们纷纷打电话告诉我:“孩子好像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知道体贴父母了。”的确,小朋友都从亲身实践中体验到了父母的辛劳,获得了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真正明白了要孝敬父母的道理。相信他们一定能逐渐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
  3.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杜威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或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的确,学生脱离了社会实践,所学知识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因此,要让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就必须让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一种融说教于体验当中的活动教育,使学生在自我的需要和付出的体验当中,置自己于真实的情境之中,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精神,强化了德育内容,淡化了教育痕迹,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波澜,从而触及心灵,生成情感,自发地形成自律的行动,养成良好的个性品德。
  生活就是教材,在生活当中,儿童面临着各种问题,面临着各种关系,他们有各种困惑,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要学会去判断,去选择,去认识,而单纯的教育是不容易做到的。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应尊重儿童们的天性,尊重他们的自然生活,不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束缚。儿童是一道风景,老师是陪衬。在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过程当中,必须去挖掘生活的意义、生活的价值,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通过这个方式,尽量将儿童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对儿童的生活、对他们的行为规范、道德观念、思想品德等各方面有所启发,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因此,体验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金钥匙,在儿童的生活体验中建构课程的意义,建构儿童成长的意义,应当成为我们的教学准则。
其他文献
摘要 幼儿时期是人类形成个性心理倾向的关键阶段。为此,作为家长和老师要通过尊重、关爱、欣赏等情感方式,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以正确的方法教会幼儿克服挫折,促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和心理特征。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尊重 关爱 欣赏 环境 挫折  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累积性。人类在幼儿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心理倾向。所以,在这一人生阶段,教师尤应通过正确的心理健康
期刊
摘要 南门小学少先大队一直致力于“让每一名少先队员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为教育追求,在少先队工作中不断探索、研究,从而形成了鲜明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活动”的少先队工作特色,赢得了一定的社会声誉。  关键词 网络信息 少先队 管理  从2009年开始,南门小学在开展创建市级模范大队部的工作中,少先大队积极探索“少先队电子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对各中队的少先队主题体验活动进行认真的整合,采取“
期刊
摘要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传统游戏”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可以反映出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引入“传统游戏”,不仅仅锻炼学生的体能,更重要的是贯穿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体育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真正实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把健康带给学生宗旨。  关键词 小学体育 大课间活动 传统游戏  大课间
期刊
摘要: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坚持“教师提能、课堂提效、质量提优、学生低负”的基本策略,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把有效教学活动开展的重点放在三个环节上:一是构建有效的课前准备,二是追求有效的课堂组织,三是丰富有效的课后拓展。  关键词:课前准备 课堂组织 课后拓展 教学有效性  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我们把有效教学活动开展的重点放到
期刊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完整人格培养、个性充分发展,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共同趋向。少先队组织是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沃土,是少先队员自己的组织、自己的乐园,队员是队的主人,队干部是少先队的带头人,队干部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少先队工作的开展,少先队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少先队队干部的岗位,让更多的队员有机会做队的工作,实现自我管理,促进少先大队干部的全面发展,使少先队
期刊
[案例背景]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10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其中,核心概念之一的“应用意识”第一次进入了《课程标准》中。  应用意识是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落实,各学科教学带动了整个学校教育,给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空间,也给教师带来了不断挑战自我的机会。实施协同教学,使每一位教师,凭着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以及在学科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协同教学 小学体育 应用策略  小学生,知识面不宽,但又充满着对学习的好奇。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兴奋快、疲劳也快。笔者在教给学生更多知识的过程当中,尊重学生的发展,本着不降低学科
期刊
摘要:“网上家长学校”的开通,有效地融合了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教育资源,提供了一个便捷通畅的沟通交流平台,拉近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距离,已经成为目前家校沟通的首选方式。但在使用中也存在系统功能没有被充分利用、沟通内容缺少针对性和全面性、家校互动不够等诸多问题。要真正发挥这一平台沟通的实效性,教师家长要转变观念,形成共识,要充分发挥“网上家长学校”的各项功能,深化沟通内容,要合理计划,注意取舍,
期刊
摘要:当学困生的问题成为影响班级整体表现时,对学困生的转化成为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引导学困生走出困境。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研究型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学困生 成因 对策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的素养也在不断的提高,做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然而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则是研究型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环节。  其实,学困生也是一些特别聪明的孩子,由于他们没能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倡语文的人文性与“人本”教育策略,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问题和需要。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怎样落到实处,需要教师“言传”,但更重要的是“身教”。主要从读书写字习惯和课外阅读习惯两方面阐述习惯如何“教”。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习惯 培养  “良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身”,苏教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特别关注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