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时代讯息的八哥儿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11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一弓的作品《胡同里的八哥儿》,巧借一只八哥儿为我们演绎出一段沉重的历史,勾画出性格鲜明的人物,传达出时代的风云多变,展示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八哥儿是结构全篇的线索。其实,就一只八哥儿而言,它是单纯的,既无好恶之分亦无美丑之辨,它在学舌时,也只是充当了人的传声筒而已。但写鸟是为了写人,在小说中主要是为了刻画刘祥这个人物。应该说在整篇小说中,刘祥是个灵魂人物,而且就那个时代而言是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是旧中国战乱年代普通市民典型。
  首先,在他身上凝聚着人民大众所具有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大义。但小说没有说教,而是抓住了八哥儿学说“八格牙路”这一典型细节。当日寇铁蹄践踏中国河山之时,“八格牙路”不再是一种打趣或逗笑,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而是具有了某种特定的内涵,那就是侵略性和欺侮性。也正因此,刘祥变着法子让八哥儿屙出东洋话和敲着铜盆警告街坊邻里,就成为一种市民化、自觉化的爱国行为了。其次,在他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对西方文明景仰和艳羡的成分,他在同“我”打趣时说的“叫它也戴戴博士帽”便是这种心理的反映。作为人力车夫,他走街串巷,是很能感受到西方的发达的,外国人在中国领土可以飞扬跋扈,与其国力强盛有关,这是他教八哥儿学说“古德毛宁”的心理基础。同时,作为人力车夫,他服务的对象多是富人,其中一部分是洋人,他们之间是佣人与雇主的关系,也是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处于这样一种劣势,他在潜意识中自然会痛恨富人、洋人,这也就是他与老蔡争辩时,说“让它给咱中国人请安”的思想基础。应该说,在他思想中有一个遥远的梦想:希望有那么一天,中国富强了,中国人也能当家作主,在洋人面前扬眉吐气。这是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主义压迫下人民大众的共同心声,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的典型性格写照。对西方文明的景仰和对西洋人的痛恨构成一种矛盾,但也正因思想中的这种矛盾,使得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样性得以体现,反而使人物显得真实可信,有血有肉。再次是对黑暗现实的清醒认识和不满情绪,如小说末尾刘祥带着八哥儿到乡下避难时,用黑布罩蒙住鸟笼这一细节,把人物的典型心理传神地表达出来。耐人寻味的是,作为靠出卖劳力支撑生活的人力车夫刘祥,他饱受欺侮,缺少他人的关爱,却把全部心思、精力放在喂鸟上,自己每天喝胡辣汤,却让鸟吃鸡蛋黄,八哥儿就是他的“媳妇儿”,他的精神寄托,“只有它还能陪我说说话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漠。
  与此同时,八哥儿也是一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像小说中的胡同、胡同口的胡辣汤等,都具有鲜明的民俗、民族特征,都准确地勾勒出三十年代古都开封的风俗画面。也正因此,我们可以说,八哥儿是作家精心构置的一个道具,八哥儿连同它的主人,成为旧中国一段尘封已久的记忆,成为那个黑暗年代的一个见证。
其他文献
是否黑夜只有一种颜色,是否天亮了就不再有黑暗,迷离又迷离,似懂非懂的世事纷争,在苍白朦胧的月色中被一种思想洗涤,浓缩,搁浅在思绪翻腾的岸堤上。  ——题记  爱迪生曾说过:倘若星辰一千年仅出现一次,试想一下这该是何等激动人心的情景。但是,因为他们每天晚上都在夜空出现,所以,我们几乎对他们不屑一顾。是的,等待一千年一遇的壮景是何等美妙,何等令人心驰神往,这种等待的过程是急切而又愉快的,这种等待的过程
期刊
我们不论做什么工作,既要有眼前的安排,同时又要有战略上的考虑,搞教育也是如此。要实现四化,发展教育科学,改革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实为根本的战略措施之一。
教学质量的提高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巩固地、系统地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运用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与熟巧;二是促进学生普通智力的发展与特殊才能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把教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即按照儿童智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组织教学。
为了加强道德教育的科学性,从而提高道德教育的效率,现试以学龄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为线索,探讨一点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客观规律,希望能得到同志们的批评、指正。人的认识活动是有指向性的。它既可以指向客观事物,把客观世界作为认识的对象,也可以指向自我,把自己的思想、信念、态度等作为认识的对象。因此,我们可以把人类的认识活动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另一类则是对主观自我的认识。
该研究对手术时机和术前辅助化疗等术前准备工作做出论述,并总结了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的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治疗、全身化疗及基因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并就其优缺点进
我们总是渴望生命的狂欢,如灵之舞动一般,带着生命的激情,带着灵魂的渗透,带着青春的飞扬……然而,现实总是在羁绊着人的思想,人的自由,人的情欲.在寒风吹彻的冬天夜晚,有多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英国工厂法时,专门评论其中的两个条款,一个是卫生条款,一个是教育条款。这说明马克思非常重视卫生和教育在大工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教育条款,马克思说:“尽管工厂法的教育条款整个说来是不足道的,但还是把初等教育宣布为劳动的强制性条件。”马克思认为,这一条款的成就,在于它第一次证明了教育(智育与体育)和体力劳动能够互相结合起来。马克思同时还肯定了当时工厂里的儿童半工半读制度。他充满激情地指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
苏联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艾利康宁从1959年起就对小学生学习俄语、数学和劳动学科中的智力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门的实验研究。1966年,他写了《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教学内容》一文。其中,对赞科夫提出的教学论和新教学体系进行了详细的述评。大家知道,赞科夫是从1957年开始进行“教学与发展”实验调查的,六十年代初发表了不少有关著述,引起了苏联教育界的激烈争论。争论直到今天仍在继续。艾利康宁的这篇文章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这场争论的主要问题,对我们今天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赞科夫的教学论思想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本文即是根据这篇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