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审美中“观众”的思考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家创作艺术品是为了供人欣赏、阅读,艺术品是通过观众的接受来实现其存在的价值。艺术品不经过审美接受活动,只是一些没有生命力的物质材料,谈不上价值和影响,只有在接受活动中,它才能产生精神作用和审美效果。在艺术家——作品——观众所形成的总体关系中,观众是重要的因素,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渴求与观众对话,通过观众的介入,最终才能完成艺术活动的全过程。
  关键词:艺术审美;艺术接受;观众;艺术批评;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70-4
  艺术接受就是从观众与作品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看问题,其核心是作为接受主体的观众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把握,这是通过审美活动的形式来实现的,强调审美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审美活动的创造性与实践性的特点。艺术接受实际上是艺术品从构思到观众这一统一动态创作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艺术接受和艺术创作同样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特殊的精神话动。“一部人类艺术史,可以说是人类寻求自身价值并肯定其自身价值的精神生活史,是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并行不悖、辩证发展、相互依存、相互推进的演化史。”①
  一、 观众与艺术接受
  艺术的功能是激发人的思维、想象和认识,沟通人们的心灵,艺术的接受对象是有思维、有情感的人,这决定了艺术创造是一种能动的创作活动,艺术接受也是一种能动的创作活动。艺术家根据个人的艺术修养、才能和方法等创作出艺术作品,这些艺术品包含着很多含义深长的不确定性。对于观众来说,所有的艺术品都是未完成的或未充分实现的,这些不确定性的地方正是他们需要补充和发挥的。观众根据艺术品本身,结合自己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心理生理特点等,借助经验和想象对作品中的不确定性充实、发现、发展和实现,这种具体化过程是一种心理性的加工、改造、创新的活动。由于个人素养、审美趣味等的不同,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阐述也就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艺术创作不仅生产了艺术品,也生产了艺术品的接受者。艺术的接受不仅最终实现着艺术品的创造,同时,接受主体的需求、趣味也影响着艺术创造。
  首先,艺术创作为艺术接受提供审美的对象,艺术接受则是艺术创造的完成。没有艺术创作活动,就没有艺术品的存在,艺术接受也就没有对象。但同时艺术作品既不是艺术创作的终点,也不是艺术创作的目的,相反,艺术作品总是渴求观众的欣赏,希望与观众的对话,艺术作品并不是与观众无关的客观存在,如果没有艺术接受,艺术创作和艺术品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艺术接受在整个艺术活动过程中不是可有可无的一部分,而是藝术审美价值实现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其次,艺术接受又是艺术创造在观念与动机上的起点。艺术接受对艺术创造来说不是被动的,因为有艺术接受的需求而产生艺术创作的需要,艺术接受是艺术创造的动力和目的,是艺术创造活动在观念上的动机。
  再次,艺术接受还是贯穿于整个创作活动中的。艺术家与观众的交往,不只是在艺术品流通以后才开始,这种交往在从艺术家的构思萌芽到构思实现过程中一直在进行,是想象和假设的交往。艺术家是以一定接受模式,包括既定的接受人群,预测的接受效果等,为定向创造艺术品,观众的兴趣、趣味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艺术家的构思、选材、风格、表现等。因此,艺术接受不能脱离整个创作过程。
  艺术接受是一种创造活动,这种活动是在艺术作品的基础上生发,引起新的发现和自我认识,是一种“再创造”活动。一件艺术作品总是通过预示、暗示、特征显示,会唤醒接受主体以往的经验和知识,从而激发、改变或实现自身的审美感受。因此,艺术接受的主体不是绝对等同的接受创作者的构思,不是原封不动地复现整个艺术作品,而是积极的接受。同一件艺术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艺术品本身的描写对象只有那特定的一个,却因读者不同而千差万别。艺术接受主体都是历史的人,社会关系中的人,文化氛围中的人,社会实践中的人,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结构及其精神必然潜移默化地积淀于主体的心灵中,这些积淀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知识素养、气质秉赋、兴趣习惯相融合,形成了每个人的先在心理结构。每个人在欣赏作品时,都要受到这种先在结构的制约和影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素养,与艺术作品进行交流融合,同创作者产生思想交锋。在接受过程中,观众、读者可以赞同,可以反对,可以补充,可以想象。接受主体的不同造就艺术接受的结果不同,不同的接受主体的理解和想象不同。当然,主体的理解和想象是以作品本身为出发点的,不是无限制,随心所欲的。艺术接受是一种再创造活动,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是想象的自由性和作品意象的制约性的统一,是观众再造想象和原作者创造性想象的统一,这说明艺术作品是创作者和观众共同的结晶。
  艺术接受主要包括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两个不同程度的层次。艺术欣赏具有较强的个人主观喜好,欣赏者凭着自己的主观喜好而选择欣赏对象,感性认知多于理性认知;艺术批评则是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对批评对象进行理智的、客观的、科学的鉴别界论,虽然艺术批评有较强的主观性,但是主要侧重于对批评对象客观公正的判断。
  二、一般观众与艺术欣赏
  艺术欣赏是艺术接受过程中对艺术品进行感受、领略和理解的活动,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满足。艺术欣赏是审美的活动,并非所有面对艺术品的视听活动都是艺术欣赏。在面对艺术品时,由于文化修养、艺术修养不够,没有获得精神满足,或者由于艺术观念的差异,错误理解艺术作品的审美信息,从而得出非审美的结果的行为都不是艺术欣赏。艺术欣赏必须是由于接触艺术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一方面欣赏者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另一方面由于作品艺术描写的生动性,唤起了欣赏者的某些形象的记忆,印证了欣赏者的生活经验,调动其审美情绪,从而获得一种感情上的满足,一种美的享受。这种以审美的态度来关注艺术品的方式,需要采用特殊的方式感悟对象,需要入乎其内,提高意识,通常这样的艺术欣赏并不涉及实用性的动机。   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能不能达到情感暗合,是衡量其获得欣赏满意程度的标志。要达到情感暗合的程度,一方面要求艺术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要求艺术欣赏者具备欣赏的条件,并且具备与艺术家相似的情感倾向、文化素养、人生感悟等等。
  作为艺术欣赏者,在进行艺术欣赏活动之前和欣赏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特定条件是:
  第一,健全的生理结构是艺术欣赏的前提。色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這一论点是就美术之美和音乐之美通过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的作用发生心灵感动而谈的。有严重的色盲的人,不能辨别色彩,也就很难有效、准确的欣赏色彩绘画等艺术品,同样,有听力障碍的人,也无法欣赏美妙的音乐。存在某一感官机能的缺陷和障碍的人,难以在其缺陷方面开展艺术欣赏,艺术欣赏必须首先具备健全的生理结构。
  第二,欣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欣赏者对具体的艺术品产生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②;一个不懂绘画语言的人,是不能理解绘画的形式美和其内在含义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音乐的耳朵,形式美的眼睛。如果欣赏者看不懂、听不懂艺术家的作品,那么也谈不上理解艺术家,更体现不出艺术应有的作用。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缺乏审美的能力,就难以找到欣赏艺术的途径。
  三、艺术批评与批评家
  艺术史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代艺术品的意义,美学则帮助我们更深入的去观察艺术的本质,而艺术批评则应该带我们到艺术世界的最前沿。对于文艺批评家来说,过去的艺术已经归于艺术史,当代的艺术才是最为重要的艺术。艺术批评最主要的功能在于:确认新的艺术,使之能被理解并得到公正的评价,不论这些新创造的艺术如何怪诞,看起来是如何的不适应目前的艺术潮流。
  艺术批评是高层次艺术接受的一种方式,与艺术欣赏的接受方式有显著的区别。艺术欣赏偏重于对艺术作品的直觉性和情感性领悟,具有鲜明的主观性,而批评性接受方式则是对艺术作品的理性评判,更系统,更深入,更专业。艺术批评首先是建立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的,没有对艺术作品的直接欣赏,就谈不上艺术批评。因此,艺术批评是艺术欣赏的深入延续,是艺术欣赏的理性升华。
  艺术批评就是艺术评论家运用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艺术家、艺术思潮、艺术运动、艺术现象和艺术行为过程或艺术品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意义予以能动、独到、创造性的鉴别、评价。艺术批评的特点在于:创造性、独立性、客观性、历史性、丰富性。
  艺术批评是批评家在坚持以一定的艺术批评标准,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的创造性行为,应该具有鲜明的立场,不趋炎附势、人云亦云。艺术批评家不能局限在已有的“规范”里面,重复别人的见解,应该对所批评的对象予以深刻的、首创性的鉴别界论,要探索、总结创造出新的为人们所能接受的有价值的艺术批评观念和方法。只有充分发挥艺术批评的创造性,艺术批评才有深度,有价值和意义。
  批评家要尽量以独立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批评对象的得与失。李健吾曾经说过:“(批评)不是老板出钱收买的那类书评。它有它的尊严。……批评是一种独立的艺术,有它自己的宇宙,有它自己深厚的人性作根据。一个真正的批评家,犹如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需要外在的提示,甚至于离不开实际的影响。但是最后决定一切的,却不是某部杰作或者某种利益,而是他自己的存在,一种完整无缺的精神作用,犹如任何创作者,由他更深的人性提炼他的精华,成为一件可以单独生存的艺术品。”③艺术批评失去了独立性,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毫无立场,讨巧卖乖的批评,只能阻碍艺术的发展,也削弱了批评家的地位。
  艺术批评家对批评对象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公正的、辩证的理论界定。批评家不能纯粹主观、随心所欲,也不能客气虚套、哗众取宠。艺术批评应注意不同艺术门类、不同艺术体裁的特点进行分析,不能错位,实事求是,力避捧杀与棒杀。艺术批评是一种科学性的活动,分析时应有全面整体的观点,既要有艺术性的分析,也要有思想性的研究;既不能以大瑕而抹杀全篇之小瑜,也不能以大瑜忽略全篇之小瑕。总之,客观公正,不因一己好恶以偏概全。
  艺术生产总是处于一定的历史过程之中的,历史发展过程本身对艺术创作的思想性、艺术性成就均有影响。因此,艺术批评要注意历史主义的原则,一方面不超越时代和地域进行苛求,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给出公允的评价;另一方面,时代和社会在发展变化,艺术创作的观念和行为也在发展变化,批评家不能死守陈旧的批评标准和批评方法,要用新的标准和方法公正客观、自由独立的分析、判断、研究批评对象。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艺术批评的认识、理解和操作不同。因标准不同而对同一作品作出种种不同甚至相反的评价是常有的事,不同的艺术批评家对同样的艺术品和艺术现象意见也会有所不同。艺术批评因标准不同而对同一作品作出种种不同甚至相反的评价是常有的事。
  在艺术批评中,“批评”不等于通常意义上的“批判”,不是对艺术作品一味地否定,而是富有深度的挖掘和理性的评价,它包括阐释与说明、判断与评价、引申与发挥等任务。
  阐述与说明。艺术作品是一种精神产品,运用各种不同的艺术语言,采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技巧,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对此一般的接受者限于个人的人生阅历和文化修养,不一定能够全面正确的理解艺术品。艺术批评就需要把普通接受者不易深入把握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揭示出来,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引导接受者,培养他们的审美品格,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判断和评价。除了阐述艺术品与艺术现象的含义以外,艺术批评还应评价和判断艺术品的价值,包括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两方面。这两个方面是同等重要的,不能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
  引申和发挥。艺术批评是以艺术理论为基础的,艺术批评离不开对前人理论观点的继承和运用,但同时,还应该在实践中发现和总结新的理论和方法,这就是艺术批评的引申和发挥。   艺术批评的作用与艺术批评的任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以上艺术批评任务的分析,我们可知艺术批评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艺术批评能够有效的提高民众的艺术素质和艺术欣赏水平。艺术批评分析和揭示艺术品的内在含义和价值,对大众起到引导、指导的作用,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欣赏水平,促使大众更好的感知、理解以及消费艺术。
  第二,艺术批评促进艺术创作。艺术批评同时对接受者与创作者双方产生着影响:它不仅可以引导接受者挑选、理解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创作者正确认识自己及自己的作品,坚持或调整创作方向。艺术批评对艺术思潮、艺术现象的分析,也引导和启迪着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艺术行为,有助于升华艺术家的创造实践,提高创造水平。
  第三,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艺术批评批判地整理、研究、评价艺术遗产,总结艺术生产的经验教训,研究当前艺术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了艺术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艺术批评基本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情感式的批评,主要从批评家主观感受来描述;第二种是形式主义的艺术批评,描述作品的特性和品质;第三种是背景主义的批评,主要从影响艺术作品形成特定形式或某种特别含义的因素和力量。在实践中,这三种批评类型并无严格界限,三种类型总是相互融合。
  情感式的艺术批评,是最普遍的一种艺术批评,出现在19世纪。起初情感式的艺术批评主要体现在对艺术家的生平和个性的描写,集中于艺术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恪守官方准则的批評风格。后来,一些先进的艺术批评家则强调艺术批评的主观性,代表人物有奥斯卡·王尔德、阿纳托尔·弗朗士和沃尔特·佩特。这些艺术批评家反对批评中的客观性,对情感的表达充满赞同。情感式的艺术批评的写作要求明确的表达艺术作品在我们内心的反应,具有复杂的主观感情。情感式的艺术批评也是一种难以把握的类型,写得不好,文章就会不严谨,明显带有个人色彩,而把握得当,则可以生动活泼吸引读者。然而,情感式的艺术批评往往喧宾夺主,把人们对艺术品的关注和理解引到对批评家的注意上,使批评成为批评家发表意见的窗口而忽略了阐述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形式主义的艺术批评,主要从艺术作品本身出发,认为一件艺术品的构思和创作形式是最为重要的,它们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性和意义,代表人物有罗杰·弗莱和克雷芒·格林伯格。“19世纪中叶以来,现代主义作品预示着艺术表达方式的巨大变化。形式主义艺术批评家坚持认为,不论是塞尚、修拉到立体派艺术家和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还包括20世纪中叶的几何图形画家和还原艺术画家,没有对现代艺术形式的详尽分析就不可能恰当的评价现代艺术。”④形式主义的艺术批评坚持对艺术作品的结构分析,形式是艺术家传达创作构思、感情、思想的主要线索,批评家通过对作品形式的阐述达到理解艺术品和发掘艺术品价值的目的。罗杰·弗莱就极力强调“有意义的形式”。他是20世纪前30年的重要批评家,正由于他相信视觉艺术的特点是其形式的可塑性,才产生了对塞尚的艺术的发现。另外一位重要的形式主义艺术批评家格林伯格认为:主题的内容与艺术评价没有实质关系。它纯粹是个主观的,不相关的因素,因此在艺术批评中没有重要的意义。艺术批评必须始终保持客观,注重与形式有关的问题。形式主义的艺术批评在对艺术作品的结构特点方面分析独到,但是对于主题内容、表现方法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缺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背景主义的艺术批评,包含的范围更为广泛,包括从艺术史、社会学、心理分析等各个方面的入手的批评。艺术史艺术批评的批评家总是不会忘记从艺术史的角度来思考,但却不能把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历史存在或在某一传统中的发展轨迹来研究,相反他们往往更需要排除“什么是伟大的艺术”的偏见,去发现和探索新的艺术作品的价值。艺术史艺术批评代表人物利奥·斯坦伯格。
  社会学艺术批评,主要从社会政治、思想等方面进行的艺术批评研究。这种批评更能反映某一国家官方的观点,或者常常代表着不同社会和团体的利益,例如女权主义批评从接受和效果的角度,发掘了很多长期被淹没的女性文学,重建了女性文学史。20世纪最为流行的一种社会政治性的思想文艺批评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并不否认审美价值和审美欣赏,而是认为批评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审美价值的鉴赏之上,这种批评强调对艺术作品的政治价值作出评价。
  心理分析艺术批评,对艺术家的下意识心理动机做出种种推断,对他们作品隐含的象征意义做出猜测。弗洛伊德对达芬奇作品的接受就是属于心理分析的艺术评价。对艺术作品加以心理分析,必须依赖其作品本身的象征,这样的阐释才具备可信性,这种评价往往也可以更好的深化我们对艺术品的理解。
  四、接受艺术教育的观众
  艺术教育可以分为学校艺术教育和非学校艺术教育。学校艺术教育是普通教育的一种,遵循教育学的一般原则,包括专业艺术教育和非专业艺术教育两种形式。专业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非专业艺术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而学校艺术教育以外的一切艺术教育形式被称为非学校艺术教育,这类的艺术教育也主要是以推广美育,提高大众的艺术修养为目的的。可见艺术教育不仅培养艺术的创作者,也培养艺术的接受者和消费者。艺术教育与艺术接受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关系:
  第一,艺术教育培养艺术接受者。要欣赏艺术品,首先要懂得艺术的语言,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教育正是向人们教授艺术技巧,传播艺术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人们在艺术接受活动中,真正的、充分的得到艺术的享受。
  第二,艺术接受也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艺术接受包括艺术欣赏和批评,也是艺术教育中重要的课程内容。艺术欣赏和批评教育涉及的领域十分宽广,艺术历史,艺术作品赏析,艺术美学以及周围环境中艺术品的评价等等,都是属于艺术接受的内容。除此之外,艺术欣赏还是艺术教育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尤其是在学校艺术教育领域。也有学者提出把艺术批评引入课题的主张,如美国的沃尔夫和吉伊根就指出“虽然艺术批评作为一个学科仍处在形成阶段,但我们仍应该在课堂上讲授艺术批评,因为它与美学、艺术史和艺术制作一起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艺术品艺术性和重要意义的感受和认识。” ⑤   第三,艺术教育本身也是艺术接受的过程。艺术教育主要是以艺术品为媒介进行的教育活动,人们在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对艺术品进行感受、领略和理解,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满足,这也是欣赏艺术的过程,是艺术接受的过程。
  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就必须通过艺术教育才能达到目的,艺术教育提高人们的艺术接受水平和能力,这体现在审美能力的培养的基础上。
  其一,艺术教育培养审美感知力。艺术教育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艺术审美的方式方法,促使人们发现艺术和自然中的美,使审美主体的审美潜能得到发挥,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感知力,最终造成审美心理结构上的变化,使人们的审美精神愉悦越来越深入。
  其二,艺术教育培养审美想象力。想象是审美心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艺术教育促使受教育者接受各种丰富的审美对象,形成深厚的意象信息,开拓审美视野,促使审美想象更加自由、活跃。
  其三,艺术教育培养情感体验。艺术活动中,情感是重要的审美心理因素,强烈的情感体验是艺术活动区别科学活动和道德意识活动的一个显著标志。艺术教育,向受教育者传递艺术语言所代表的思想感情,通过艺术作品感受其中的情感,从而使自己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
  注释:
  ①顾永芝:《艺术概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74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原著导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2页。
  ③刘西渭、李健吾:《咀华集》,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51页。
  ④[美]沃尔夫·吉伊根:《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滑明达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⑤[美]沃尔夫·吉伊根:《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滑明达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页。
  作者简介:
  耿纪朋,河北邯郸邱县人,副教授,曾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秘书长,现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教学科研处处长,研究方向:宗教美术史、艺术教育与管理、艺术经济学等;
  郑小红,女,重庆北碚人,主要研究美术史與美术理论。现任教于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讲师;
  龚珍旭,四川绵阳人,博士,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投资实业公司董事长、世界文化教育基金会执行会长、绵阳市政协委员、全国教育管理委员会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执行院长。
其他文献
摘要:在今天似乎没有相对统一的艺术标准的当代艺术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艺术形态,身在美术学院,作为艺术创作者,对身边正在发生和出现的状态不免之质疑,本文即就评论家提出的“过去是艺术家在主宰着艺术界,而今天是批评家将主宰艺术界的时代”,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当代;批评家;艺术艺术家;艺术界  中图分类号:J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72-1  之前
文中实现了一种普通单片机实验板的软硬件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利用LabWindows/CVI语言,通过RS232总线使实验板具有了虚拟仪器的功能.从而提高了实验板的整体性能和应用范围。
201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生死疲劳》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通过分析六道轮回的独特情节和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可以发现该小说的主题是揭示出一个以月亮
摘要:《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励志型影片。它给人一种无形的力量,让我知道人的一生中所应该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从而珍惜你现在还拥有它的机会。因为我们人类始终是这样:只有失去了,才真正意识到它的价值,才又拼命地去争取夺回来,然后又不去珍惜。  关键词:体制化;希望;自由;友谊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43-1  一、《肖申克的救
摘要:冯小刚对于底层人群的生活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洞察力,这使他某种意义上成为市民文化的代表。他以平实镜头捕捉着普通人的生活片段,讲述着他们的卑微和梦想。他关心穷人苦乐,解构权威的神圣,揶揄现实的荒诞。在他电影中,单纯与善良是一种信仰,而这种信仰植根于底层人心中。他的电影结合社会热点,很容易引起观众共鸣。冯氏喜剧以其对平凡人的心灵抚慰俘获了大批影迷,这种文化现象值得人们进行更深的解读和研究。  关键词
通过对宋代崔白《双喜图》的赏析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这段时间,因为北宋水墨山水画突飞猛进,从而影响花鸟画,已开始尝试以墨笔为骨敷彩的方法,使以成熟的水墨山水画技法融入花鸟画之
摘要:定格动画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了,随着科技的发展,定格动画艺术不但没有衰竭反而影响力更加壮大。本文以定格动画的经典影片《超级无敌掌门狗》为例,分析定格动画的形式语言表现和材料质感表现,并提出《超级无敌掌门狗》对我国定格动画的启示,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定格动画;形式语言;《超级无敌掌门狗》  中图分类号:J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61-1  前言
摘要: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当下,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发生着猛烈的冲撞。互联网的发展兴起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网络社会”或者叫“虚拟现实”。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似乎一切都可以被虚拟代替,社交、购物、新媒体互动等等。“人”的价值、精神甚至是存在的本质都在悄悄发生这异化。存在主义是对人的存在以及意义进行终极追问的学科,它是一种深层次的研讨,是一种本质性的探寻,是对于现代“虚拟”社会中同样存在的人的意义的关
运用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爆震流场的数学模型,确定了CE/SE方法的守恒元与求解元,对氢氧爆震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将计算结果与逐次迭代法计算结果和实验
作为三集电视纪录片《延陵季子》的创作谈,从季子是儒家理论的践行者和先行者,及季子是当时的精神领袖和道德楷模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