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各种知识点的讲解方法进行了分析,目的是有利于学生对各类政治知识点的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分层对比图示联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但由于其是理论性极强的科目,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许多思想政治课教师甚至发出了“政治课没法上了”的哀叹。如果教师只重视分数,要求学生对教材中涉及到的众多概念或知识要点强记硬背的话,只会带来适得其反的作用:学生只想着到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来通过考试,平时则会对政治课学习抱着得过且过的想法,使政治课和学生的距离愈拉愈大。因此如何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能更加简单地理解相关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政治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大致可以采取以下的几种方法来进行知识点的讲解:
1 分层法
思想政治课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不同的层次。分层法就是把这些知识点分成不同层次,用互相关联的逻辑思维一层层推出,然后进行层层讲解,从而达到对知识点全面深刻的理解。如“按劳分配”这一概念就可分成以下三个层次:(1)分配什么:个人消费品;(2)分配标准:按提供给社会的劳动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来分配;(3)分配内容: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的人不劳不得。还有市场经济也可以以此方法来分解:(1)资源配置的必要性:经济资源的稀缺;(2)谁来资源配置:(3)总结: 市场经济只是资源配置手段。
2 图示法
对互相之间有包含关系的概念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来直观地加深理解,上课时也可以让学生上来亲自完成这个步骤,如经济政治常识中的“物品、劳动产品和商品”的讲解中就可以图示完成,以表示它们包含的范围大小:
其它如“公司、无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及上市公司”关系的讲解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进行。
3 对比法
政治学科中的许多基本原理往往是概念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也容易混淆。对比法就是把两个相近相似的概念进行比较,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把易混淆概念区分开来。例如在经济常识中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概念,它们共同点在于都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经济形式”,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范围和程度的不同,前者的范围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而后者的范围是“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例如新事物与新产生的事物,学生经常会错判,而且搞不清错误的原因所在,我就运用概念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让学生首先把握: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有着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的东西。这不是以时间先后来区分的,因此,它既可以是新产生的,也可以是以前产生的;同时,对新产生的事物进行分析,指出新产生的事物既可是符合客观规律、有着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的东西,也可能不是的,也就是说新产生的事物既可能是新事物,也可能不是新事物。因此,新事物和新产生的事物之间是交叉关系,纠正了同学中存在的包含关系、排斥关系的错误认识。类似的知识还包括公民和人民的关系、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所有制的内在关系、阶级和国家、政党三者之间的关系等等。
4 联系法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和周围事物没有联系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有些思想政治课概念往往是从相互关系中来下定义的,因此掌握相互关系,就可比较完整准确地把握它们。例如“物质”和“意识”这两个概念就是从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中把握的,物质即“客观实在”,这一“客观实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而意识本质上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发达高度完善的物质的特有机能,是物质的反映。”当然我们还可以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把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从是否承认事物的联系、发展、矛盾来把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概念,这样既把握了关系,又从关系中把握知识,对学生来说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5 比喻法
政治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提高自己思想认识水平。尤其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理解,加深印象,加强巩固。
如在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道理,可以用“脚”和“鞋”打比喻,即把生产力比作人的脚,把生产关系比作鞋。并说明人的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不断增大,所穿的鞋也要随脚的变化而不断更换尺寸,这样鞋穿在脚上才舒服,否则就会妨碍脚的正常发育。以此来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把这一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了,比喻贴切,印象深刻。这比泛泛地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效果要好得多。再比如“经济发展速度不宜过快”时,可以用倒可乐来打比方,倒的越快,最后得到的却越少,经济发展也是如此,太快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问题,这样可以通俗易懂地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问题。
总之,讲解是否得当是关系到思想政治课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当然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并不一定局限于某种方法,也可以用多种方法多管齐下,这最主要的还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那么就可让学生掌握方法技能,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分层对比图示联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但由于其是理论性极强的科目,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许多思想政治课教师甚至发出了“政治课没法上了”的哀叹。如果教师只重视分数,要求学生对教材中涉及到的众多概念或知识要点强记硬背的话,只会带来适得其反的作用:学生只想着到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来通过考试,平时则会对政治课学习抱着得过且过的想法,使政治课和学生的距离愈拉愈大。因此如何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能更加简单地理解相关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政治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大致可以采取以下的几种方法来进行知识点的讲解:
1 分层法
思想政治课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不同的层次。分层法就是把这些知识点分成不同层次,用互相关联的逻辑思维一层层推出,然后进行层层讲解,从而达到对知识点全面深刻的理解。如“按劳分配”这一概念就可分成以下三个层次:(1)分配什么:个人消费品;(2)分配标准:按提供给社会的劳动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来分配;(3)分配内容: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的人不劳不得。还有市场经济也可以以此方法来分解:(1)资源配置的必要性:经济资源的稀缺;(2)谁来资源配置:(3)总结: 市场经济只是资源配置手段。
2 图示法
对互相之间有包含关系的概念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来直观地加深理解,上课时也可以让学生上来亲自完成这个步骤,如经济政治常识中的“物品、劳动产品和商品”的讲解中就可以图示完成,以表示它们包含的范围大小:
其它如“公司、无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及上市公司”关系的讲解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进行。
3 对比法
政治学科中的许多基本原理往往是概念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也容易混淆。对比法就是把两个相近相似的概念进行比较,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把易混淆概念区分开来。例如在经济常识中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概念,它们共同点在于都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经济形式”,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范围和程度的不同,前者的范围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而后者的范围是“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例如新事物与新产生的事物,学生经常会错判,而且搞不清错误的原因所在,我就运用概念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让学生首先把握: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有着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的东西。这不是以时间先后来区分的,因此,它既可以是新产生的,也可以是以前产生的;同时,对新产生的事物进行分析,指出新产生的事物既可是符合客观规律、有着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的东西,也可能不是的,也就是说新产生的事物既可能是新事物,也可能不是新事物。因此,新事物和新产生的事物之间是交叉关系,纠正了同学中存在的包含关系、排斥关系的错误认识。类似的知识还包括公民和人民的关系、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所有制的内在关系、阶级和国家、政党三者之间的关系等等。
4 联系法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和周围事物没有联系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有些思想政治课概念往往是从相互关系中来下定义的,因此掌握相互关系,就可比较完整准确地把握它们。例如“物质”和“意识”这两个概念就是从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中把握的,物质即“客观实在”,这一“客观实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而意识本质上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发达高度完善的物质的特有机能,是物质的反映。”当然我们还可以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把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从是否承认事物的联系、发展、矛盾来把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概念,这样既把握了关系,又从关系中把握知识,对学生来说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5 比喻法
政治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提高自己思想认识水平。尤其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理解,加深印象,加强巩固。
如在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道理,可以用“脚”和“鞋”打比喻,即把生产力比作人的脚,把生产关系比作鞋。并说明人的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不断增大,所穿的鞋也要随脚的变化而不断更换尺寸,这样鞋穿在脚上才舒服,否则就会妨碍脚的正常发育。以此来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把这一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了,比喻贴切,印象深刻。这比泛泛地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效果要好得多。再比如“经济发展速度不宜过快”时,可以用倒可乐来打比方,倒的越快,最后得到的却越少,经济发展也是如此,太快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问题,这样可以通俗易懂地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问题。
总之,讲解是否得当是关系到思想政治课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当然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并不一定局限于某种方法,也可以用多种方法多管齐下,这最主要的还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那么就可让学生掌握方法技能,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