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M的使命、困境与出路

来源 :清华管理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bao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下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大变革、大动荡时代,HRM要想真正成为构建企业独特竞争力的源泉,既不能过度强调自我价值而越位,导致企业垮得更快;也不能仅限于传统的招聘甄选、培训开发、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等职能模块而落伍。应该把主要力量转变到三类功能上:HRM规划、组织开发、HRBP。这三类功能分别对应着组织三个层面:战略层面、组织整合层面和业务层面,而且需要三路并举,协调发展,才能回应时代赋予HRM的使命。
  最近,一份《某企业CEO骂HRD及HRD的反驳》的邮件在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双方互怼,已彻底决裂。
  例如:“‘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句话,早已不是这个时代对于一个人价值判断的标准了"怼“‘我太南了’这句话,早已不是对一个企业经营者价值判断的标准了”、“你们HR不是员工的心灵伙伴吗?为什么在你的报告里没有这些内容?收起你那一套官僚习气吧”怼“HR的角色是专家、顾问、教练、引导者和帮手。你,CEO,才是一个企业最大的HR负责人!我不可能替你‘管人’,否则我就是CEO了”、“你所提交报告,洋洋洒洒近百页,结构工整,图文并茂......难道你和你的团队就只会算工资管考勤,然后用无数所谓的专业工具去工作吗?你到底有没有想过公司的处境?你到底有没有真心的去面对疫情挑战”怼“我作为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用数字、图表、雷达图、法规给您提供了决策依据,提供了专业意见,作为HRD我做了我应该做的工作。可您又做了什么呢”、“难道HRD真的就是你职业生涯尽头吗?”怼“您呢?这家公司会不会是您职业生涯的尽头呢”......
  这里不想陷入谁是谁非的争论。在面对重重挑战的重压之下,企业各部门各层级的活动已脱离正常秩序,情绪多于理智、冲动多于淡定、盲目多于清醒、应急多于谋划、争吵多于协同的现象可能会越来越普遍,也并非仅限于HR部门。这时候,如果不能基于一种整体的、动态的、本质的系统思考角度做冷静分析,单纯就事论事或评价个人长短,只能激化企业内部矛盾,使局面变得不可收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这些年“做人事的不干人事儿”的批评早就不绝于耳,这就逼迫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以下问题:为何人人痛恨HRM?为何拉姆·查兰声称应“分拆人力资源部!”(《哈佛商业评论》2014)?HRM在企业中的功能和角色到底是什么?对于人的选培用留,HR部门与业务经理的权责界限在哪里?为什么HR部门忙忙碌碌,但总好像干不好自己的工作?是平时被长期忽略,出事则成为替罪羊,还是手伸得太长,才引发了其它部门的警惕和反感?HRM到底还有没有前途?如果有,出路在何方?对此,将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
  HRM的使命与挑战
  随着近年来新技术革命与知识经济的兴起,企业创造价值的模式已发生根本变化。从以往主要依赖物质资源(如土地、矿藏、资金、设备),转为通过对数据、信息、知识等无形资产的处理和转化创造巨大价值。所以谷歌、脸书、亚马逊,几乎是一夜之间就超越了美国钢铁、福特汽车和通用电气。作为数据的处理者、信息的提取者、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利用者,人力资源在新经济中的作用越发凸显。“智慧就是金钱”、“人力就是生产力”的说法已成为现实。进而,在“以人为本”的时代理念下,HRM通过对组织内人力资源的有效运用,以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成员个体的发展,在企业中被寄予厚望。将人的潜在能力成为显现能力,保有能力化为发挥能力,个人能力融入集体之中,没有的能力在组织中培养锻造出来,是HRM的神圣使命。
  特别是对于我国,HRM更是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我们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民勤劳勇敢,劳动者工作时长常年居世界首位,但人均GDP近年来一直在世界70多位徘徊,HRM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潜力的制约已不容置疑。如能将14亿国民的潛在能力显现出来,保有能力发挥出来,个人能力有效融合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重现中华民族的辉煌就会成为现实。因此,需要我们大力加强HRM工作,提升HRM水平。
  在产业社会中,企业是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主体,既要面对市场竞争,又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大部分社会成员需要在企业中通过劳动回报实现自身的各种欲求,HRM的能力和水平,是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但现实中,往往是HRM的体系越完整、权限越大、工作越努力,反而企业绩效越差。原因何在?
  组织绩效的形成机制与HRM的尴尬
  HRM往往帮倒忙的原因,主要是其个别绩效与组织整体绩效相冲突的缘故。而且这与近年来中国企业强烈的扩张导向、指标化管理(注意:不是目标管理)、绩效薪酬有关,板子不能只打在HR身上。
  企业绩效的基本形成逻辑可如图1所示。

  基于对内外环境的分析,企业确定了战略定位。在战略指导下,企业构建出业务流程,如研发-生产-营销。而各种业务活动都需要人、财、物等资源的调配,所以供应链管理(物质流)、财务管理(资金流)、HRM(人力资源流)作为辅助部门提供以上服务,以保障业务流程的正常运行。对物质流的管理最终会体现为运营绩效,如原材料成本、能耗、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对资金流的管理可体现为财务绩效,如财务成本、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现金流水平等。这两者合在一起,基本上就保障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但唯独从事所有环节的“人-事匹配”的HRM,从来无法体现出直接的绩效。   总之,本质上HRM的功能在于基于企业战略要求,为企业价值创造过程提供必要、准确、及时的“人-事匹配”服务,它是一项职能、一种媒介、一个服务平台,其独立绩效无法衡量,难以考核。
  越位:HRM自我绩效与组织绩效的背离
  由此产生一个悖论。即在处处强调指标考核和绩效薪酬的今天,HRM没有独立绩效如何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HRM部的员工也是要养家糊口,追求进步的。很多人很有能力,工作也很出色,他们不会甘于永远被别人吆来喝去,永远只能拿二线平均奖的。所以这几年,HRM部门的行为出现了扭曲,越来越追求体系完整、功能自洽、权限扩张、地位提升,通过强化各种HRM制度和活动,不断与业务部门争夺员工“选培用留”的权力,试图从一个服务角色,变为主导角色,从辅助部门,变成实权部门。
  然而,这种自我证明的结果,并没有带给HR部门真正的尊重和地位上升,反而招致所有部门管理者和员工的反感和抵制,使其正常的制度和活动都难以顺利实施。HR部门的自利行为,破坏了应有的分工协作体系,激化了组织内在矛盾,最终导致企业整体绩效下降。在错误的理念引导下,他们工作越努力,活动越频繁,企业绩效越差。怎么办?
  出路:向上、向中、向下
  我们认为,在当下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大变革、大动荡时代,HRM要想真正成为构建企业独特竞争力的源泉,既不能过度强调自我价值而越位,导致企业垮得更快;也不能仅限于传统的招聘甄选、培训开发、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等职能模块而落伍。应该把主要力量转变到三类功能上:HRM规划、组织开发、HRBP(注意,不是现在流行的所谓“HR三支柱”)。这三类功能分别对应着组织三个层面:战略层面、组织整合层面和业务层面。而且需要三路并举,协调发展,才能回应时代赋予HRM的使命。
  1.向上:战略HRM——HRM规划与“先人后事”
  在战略层面上,HRM的功能首先是要通过HRM规划,来实现人力资源与组织内外部环境变化下企业战略调整的动态匹配。俗话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近年来,大量企业试图通过战略变革与转型,争取在动荡复杂的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但往往陷入了“不变革等死,乱变革找死”的怪圈。深究其原因,很多并非是战略方向和业务选择上的失误,而是内部人才瓶颈和组织惯性拖了后腿。传统的战略理论过于轻视了组织与HRM状况对战略选择的重大制约作用,误认为只要战略定位一旦确立,组织与HR就会主动跟随。这种设想过于理想化,与战略的实践严重不符。现实中,任何战略变革的推行,事先都需要进行一场内部成员的“心理革命”做预热。所以“战略未动,人力先行”。而HRM规划的作用,就是要将组织内人力资源存量(数量和质量)和增量(组织向心力、积极性与变化性),与企业战略发展之间进行长期动态的匹配,进而为各层级、各业务领域的转型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支撑。不同的战略类型对人力资源有不同的要求,在规划指导下HRM各项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激发、维护与组织战略要求相匹配的员工技能和工作积极性。
  进而,HRM要争取参与战略的形成、执行、修正及变革的全过程。即不仅限于被动的适应和匹配去支持已有战略的实施,还要不断扫描内外环境的变化,分析挑战和机遇,积极引导战略变化,即卓越企业的“先人后事”(可参见柯林斯《从优秀到卓越》2009)。
  2.向中:组织开发(OD)——组织整合、组织开发、组织学习和价值观管理
  任何组织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隐含着各类矛盾(高-中-基层之间的矛盾、研发-生产-营销之间的矛盾、业务部门与职能部门的矛盾等),使組织的分工协作体系屡屡出现“断片”,造成各级管理者花费在内部沟通和协调上的成本,远远高于外部竞争与顾客服务之上。所以,“不是对手打败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打败了自己”。面对这种状况,在几乎所有企业都缺乏一个整合部门间矛盾冲突的“组织管理部”的情况下,HRM部门应主动承担起这一重要职责,将自身功能从各职能模块向更高的组织层面转移,通过从事组织整合、组织开发、组织学习和组织文化建设等工作,减少部门间的相互摩擦,清除组织隐患,使组织真正成为一个1+1>2的协动体系,以保障各项业务的顺利实施和企业战略方向的发展。
  向下:HRBP——业务部门“人-事匹配”问题的合作伙伴
  德鲁克早就指出:“HRM的价值在于成为业务伙伴”。“有效地服务工作,不能制造千篇一律的方案和备忘录,而应该释放价值创造工作的潜能。愿意在一线深入思考并对绩效贡献负责的通才,比那些拥有高深知识的专家,做得更好”。
  在业务层面上,HRM的功能是充当各业务部门的合作伙伴。即向业务部门派驻HRM人员,通过协助业务管理者做好员工的职业发展、技能开发、工作的扩大化和丰富化、团队建设等工作,将HRM的功能真正嵌入到各业务单元的价值创造过程之中,进而促进组织绩效的提高。这就要求HRBP能针对各业务部门的不同特点和任务要求,提出独特的“人-事匹配”方案并付诸实施。
  本文责任编辑:周扬zhouyang@sem.tsinghua.edu.cn
  杨斌:南开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教授
  魏亚欣:南开大学商学院管理学博士
其他文献
如何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当下以及未来中国社会的核心议题之一。高质量发展依托于创新,表现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本质是一种资源配置效率,即创新意味着资源的重新配置。正如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的精辟阐述: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以新的方式使用资源,新组合能否实施起来,要看能否能将生产资源从既有体系中腾挪出来。对既有体系来说,创新具有破坏性,资源的重新配置伴随着竞争,考虑到创新具有规模收
期刊
崛起中的區块链产业  战略管理大师、动态能力理论的提出者大卫·梯斯(David Teece)曾经指出,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创新都会引发商业模式的重大变革,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想从创新过程中充分获益,就不能只关注新技术对产品带来的影响,还应该重视创新对于商业模式的潜在影响。纵观整个商业史,我们可以看到梯斯的上述判断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了验证——无论是互联网的大发展,还是人工智能的突破,从这些技术变革中获益最大的
期刊
究竟什么是未来产业?恐怕连科学家都说不清,更不要说经济学家了。理解未来,我们不妨回顾过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电力”作为通用目的技术出现,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领域,渗透至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最终促生了通讯、娱乐、家电制造等新兴产业,也成就了一批伟大的企业。站在当时的时间节点上,这些都属于未来产业。同样,我们曾经于2016年出版过《影响未来的新科技新产业》一书,认为新产业一定是由新科技所触发
期刊
愚笨的源起  在过去的六十年里,管理实践越来越多地立足于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1959年,福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发表了《高等工商管理教育》(Higher Education for Business),卡耐基基金会(Carnegie Foundation)的《美国商人的教育:针对大学及学院级别工商管理项目的研究》(The Education of American Busine
期刊
战略实务者应如何开展产业分析?产业分析不仅是战略规划的首要模块,也是战略决策不可或缺的支持素材。产业分析通常面临两个挑战。一是没有合用的框架对产业展开缜密的分析。随着VUCA(动荡、不确定、复杂、模糊等环境特征的首字母缩写)特征日益突出,未来产业适用于何种分析框架越发棘手。二是分析的内容和后续战略制定的需要脱节,陷入为分析而分析的尴尬。比如,生态战略的产业分析与传统战略规划的产业分析是否有不同逻辑
期刊
引言  科技类中小企业因缺乏固定资产抵押、商业模式迭代较快,在贷款融资方面受到很大制约。授信量的不足与较高的贷款利率,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科技類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利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宏观战略执行。仅靠现有的金融风控框架,难以为解决科技类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痛点提供突破式创新的路径。最新的理论与实践证明,“整合式创新”范式往往能为后发者提供弯道超车的机会(陈劲等,2017),例如中国高铁、中广核、
期刊
当前,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生活组织规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经营管理深度融合,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面临潜在的、跨行业颠覆的未知势力,企业若要拥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保持成功,必须要在所处领域中深耕细作,不断创新。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智慧企业,它们依靠前瞻性的精准判断与决策能力构筑企业竞争优势。这一能力可以理解
期刊
2020年2月2日,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如期竣工,开始接诊新冠肺炎患者。看到新闻中的这一幕,东华软件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东华软件”)董事长薛向东长长地舒了一口气。1月24日,东华软件的子公司东华医为被确定为火神山医院信息系统的承建主体。这意味着,在短短9天内,东华软件要高质量地完成以往需要耗时3个月的项目,压力空前。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农历除夕,东华紧急组建起300多人的“突击队”,日夜攻关,在约
期刊
新一轮工业革命深入演化的背后,是以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如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等重塑经济形态,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与智能化为根本标志的数智技术逐步将人类带入数字智能社会,万物互联与智能分析与决策成为引领未来数字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其中,人工智能是基于数学模型为基础,以智能程序与计算机为内在核心技术与应用载体,通过大数据、机器学习等过程使得“智能机器人”形成具备人的判断分析能力,
期刊
“创新不一定必须与技术有关,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是一个实物;一个看似伟大的创新,结果可能除了技术精湛以外什么也不是”。  ——[美]彼得·德鲁克  双创实践如火如荼,但热潮背后的成果、价值及效用等落地成效仍有待提升,尤其是基于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先进成果在面临社会现实需求问题时,其针对性作用亟需加强。  如今,我国社会中出现了众多科技园、创业创新园、技术创新示范园区等双创孵化空间,创造出大量“高精尖”技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