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好日子到头了吗

来源 :理财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ta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银监局近期叫停个人消费贷款购买商业用房,乃至要求本地各商业银行必须在商业用房竣工验收、成为现房后,才能对买房人发放贷款。此一商业地产新规的出台,引起市场诸多揣测:红火半年有余,不限购、不限贷的商业地产,终于走到路的尽头。上海打了第一枪,接下来是否引发各地响应……
  蜂拥取商地,前景足堪虑
  事实上,近三个月来,愈来愈多的人在判断商业地产前景时,总是发出悲观的评估,而我始终不轻易触碰这类话题,因为我知道今天商业地产的“蓬勃发展”,有其不得已的“苦衷”
  如果不是住宅受到严厉调控,乃至土地供应过多地以商业用地为主,又有多少开发商会对其产生兴趣?兹以实际数据说明之——上半年全国130个城市共推出土地11706宗,其中住宅类用地仅占3495宗,足可显示内情並非如表象般单纯,甚至可以这么说,开发商蜂拥取得商地,或多或少是无可奈何的选择。毕竟,那根本是他们之前从未碰触过的“软肋”!
  尽管不少大型开发商针对商业地产发出过不少豪言壮语,包括万科、保利、金地、远洋、合生创展等地产大鳄在内,均曾在公开场合信誓旦旦地表示,将在若干年内使商业地产占公司赢收的三成以上云云。我却担心这种表态,只怕又是“半夜逛坟场”——吹口哨给自己壮胆!
  没人问消费力从何而来
  需要知道的是,商业与住宅地产最关键的差异,是住宅盖完就结束,基本获利了结,而商楼盖好却才刚刚开始。既然是启程、萌芽阶段,又必需考虑周边竞争态势与本身产品辐射力的变数,收益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我看恐怕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距离现实何其遥远。
  尤其值得玩味的是,每个商业地产商都说自己产品的辐射能量可以覆盖周边方圆多少多少公里,都说自己是与众不同的特甲级写字楼、五星级商场、六星级宾馆,却没有人问消费力从何产出?这不是很荒谬吗?以“临港新城”为例,总建面2200万平方米,其中商业面积高达1000万平方米,配比之悬殊令人结舌膛目!至少我的内心是充满疑问的:如此庞大的商业量体到底将来要给谁使用?需要“养”多少年?最后“养”出来的,是人气、商机?还是蚊子?
  商地迎来“冰火两重天”
  因此每当有人说,未来是“商业地产的黄金十年”时,我都有种不寒而栗的感受。的确,在“调结构、促增长”的大政方针的引导下,以内需为主之零售、服务业必然迎来春天,各种连锁、加盟行业将大行其道,中长期商业地产的需求大爆发已势所难免!但同样可以预见的是,如雨后春笋般出世的商业用房,却将与繁荣的商业形成“冰火两重天”,而“争相追捧”与“乏人问津”的比例,应是三七开。换言之,相对多数的商业地产会有一个历经磨难之“凤凰涅槃”的溃败与重生过程。比较不幸与令人担忧的是,我判断这其中至少超过一半,会一蹶不振、就此沉沦。
  也就是说,商业地产之未来十年,有的真的成了人见人爱的黄金,有的则蜕变为黄澄澄的狗屎!
  我记得在今年1月26日以“限购”为首的第三波政策调控启动时,潘石屹曾“幸灾乐祸”地说:未来五年开发商会倒掉一半!借以表达自己及早转型进入商业地产的先见之明。而我认为小潘的判断太过乐观,也存在一定的误导性。的确,过半的开发商有可能会因为土地取得困难、地价高不可攀乃至政策强力打压,在五年内面临倒闭厄运,但小潘藏着、掖着没说出口的下半段话是:没倒的那一半,会在转进商业地产后,再倒一半!
其他文献
符先生今年28岁,提早一年读书的他在2005年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如今已经在上海拥有了首套住房,月薪也突破了两万元。如何利用结余聪明投资是他现在所要解决的问题。  花销不多月薪节节高  1984年出生的符先生老家安徽,在北京本科学业后,他先留在那里工作了两年,后来在2007年到上海工作。  “我本科的专业是计算机,毕业后一直在金融机构工作。”符先生说,他曾在外资银行就职,不久前又跳槽到了另一家金融
期刊
现年35岁的史密斯是英国的一个自由撰稿人。他热衷微博,三年前就注册了自己的“推特”账户。2009年的一个下午,他在买面包的路上突发奇想,希望完全依靠各地“推特”博友的帮助,在一个月内免费到达新西兰坎贝尔岛。史密斯把自己的计划发到了“推特”上,得到各地博友的热烈响应。他于去年3月1日出发,途经荷兰、法国、德国、美国,最终于当月30日到达新西兰。  作为推特的狂热粉丝,史密斯为做到完全依靠推特资源旅行
期刊
曾创作过《山乡巨变》、《朝阳沟》等中国连环画经典作品的贺友直老先生,前年荣获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共同颁发的“终身成就奖”,成为建国60年以来首次获此殊荣的六位艺术家之一。      宝刀不老 炉火纯青  贺老虽已年届90高龄,但其在艺术创作上依旧充满热情,观察生活和思维能力还是十分敏锐,可说不减当年。今年贺老新创作的《城市边角》组画,共有十二幅作品,出神入化,充分体现了画家的幽默、睿智、隽
期刊
女方装修可获补偿  上海的董小姐这些天正在忙着婚房装修的事情,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发布后,她的心里起了一些微妙变化。  在司法解释出台之前,董小姐认为,婚前买房男方出首付,自己来装修,房产两人共同拥有,但司法解释发布之后,如果没有加名,房产基本上与自己无关。更让她闹心的是,自己掏了巨额装修款,却很有可能在若干年之后倘然无存,因为装修部分是贬值的,
期刊
收藏的前提是兴趣  首先,艺术品的价值正在于它的文化性、艺术性、历史性等等。那么,这就使得收藏不同于一般的投资行为,它蕴含着深层次的人文气息和个人爱好在里面。不难看出,想要搞好一种收藏,最基础的是要先喜欢上收藏这件事本身,能从中获得乐趣、成就感或是满足感。继而,再要找出适合自己口味的收藏种类和方向。这就会有一个很好的基础,之后无论是学习、积累、寻访,还是把玩、欣赏、体悟,都以此为前提。  收藏不仅
期刊
重树市场标杆  在2011上海艺博会上,“新海派”将作为上海本土艺术的“特色产品”,成为艺博会的重头戏。在业界享有相当声誉的路画廊艺术机构,将特辟占地240平方米的专门展区,集中展示方增先、施大畏、张桂铭、周慧珺、韩天衡、马小娟、韩硕、卢甫圣、张培成、萧海春、乐震文、何曦、朱敏、丁筱芳等当代海派名家的100余幅精品力作,扛起“新海派”的大旗,力图重振“新海派”声威。这也是上海艺博会历史上规模最大、
期刊
从喜欢到学习  说起紫檀,赵方明仿佛是在回忆和描述一位老朋友,一点一点地,娓娓道来。“最初开始接触紫檀这方面的收藏,大概就是十多年前。”赵方明回忆说,“现在知道我的人都喊我‘木痴’。其实从蛮早开始,我就特别喜欢一些木制品,机缘巧合就开始接触紫檀木了。”  刚开始的时候,赵方明是出于兴趣,先是自己在新华书店购买了一些相关的书籍来阅读。后来渐渐地也到各地的博物馆、北京的故宫等地去参观,目的是去多学多看
期刊
年轻的“骨灰级”泉友  初次结识程程,已是去年的事情。那是在一次由上海东方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举办的当代金银币专场拍卖会之后的泉友(指金银币藏友)聚会上,作为杭州地方泉友的代表,他做了发言。给记者的初步印象是一个在泉友中间很活跃的人,当然,他的一些收藏观点也很有见地,仅此而已。当时记者也压根没把他当成一个“骨灰级”泉友。  但当他跟记者聊了自己的金银币收藏经历之后,记者知道自己彻底错了。这位见到珍
期刊
与石头有缘  李亿在上海一家私营企业上班,是个金领。年纪不大,但在翡翠收藏方面,却显得很老到。  之所以会喜欢上翡翠,是因为他跟石头有缘。父亲在上海一家杂志社工作,自小李亿也没少受艺术熏陶,比如练书法等。为了让李亿“学一技”,父亲便把他送到同事那里学习篆刻技艺。这位同事来头不小,是国内著名篆刻书法家钱君匋先生的关门弟子。就这样,李亿便对各种各样的石头着了迷,什么雨花石、青田石、田黄石、鸡血石,都曾
期刊
收藏乾坤大挪移  这是一个收藏的大时代,有越来越多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与此同时,艺术品投资市场也在不断走强,收藏的乾坤天地之间更是波涛汹涌。  现实中的市场就是这样的高潮迭起,不少新的亮点也时时撞击着人们的神经。5月底香港佳士得举行的2011春拍唯一一场夜场拍卖“亚洲20世纪及当代艺术”中,全场46件拍品共拍出4.84亿港元。其中有16个拍品成交价超过1000万港元,5个拍品成交价超过 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