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初中语文的教学方法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ming5201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有科学的依据,而不是对形式的选择,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有科学的依据,而不是对形式的选择,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那么,如何选择初中语文的教学方法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浅谈如下自己的一下体会:
  一、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就是要了解学生在课前已具备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学生的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学习本课时哪些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这是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是螺旋上升,逐步达到的,不能违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一蹴而就。我们只有了解学生,我们才知道课堂上要教什么,怎样教。
  二、以语文教学规律为依据
  教学规律是教学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里主要指语文教学中的认知规律,即学习过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注意教学的先易后难、先具体后抽象顺序。例如,语文教师在教一篇课文时,通常用诵读、评点的方法让学生熟悉课文,然后,再利用提问、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生在上语文课文前,已经对汉语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了一定量的积累。因此,语文教学要遵循母语习得规律,即“母语习得是一个缓慢经验积累的过程,语文教育则是利用学生智力发展,语言能力形成的最佳时机,科学地加速这一过程。”语文教学必须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把教学目标定在培养学生更好地运用母语的能力上。
  三、以语文教学目标与任务为依据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目标与任务,即“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培育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体到每一节课上,应有具体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选择运用各种不同的,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能够实现教学目标与任务的语文教学方法。如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新知识,教师就可采用讲授法;如要使学生掌握一些阅读、写作的技能技巧,教师就可采用练习法;要想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则采用提问或讨论法。
  四、以语文教学内容为依据
  教学内容决定了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因为方法是内容的运动形式,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形式。语文教学方法必須根据语文教材的具体内容特点来加以优化选择。例如,抒情散文和诗歌的教学多采用诵读的方法。因为抒情散文和诗歌都具有感情充沛、韵律整齐的特点,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就能体味散文、诗歌的美,达到抒发性情、陶冶情操的目的。而文言文的教学则是另外一种情况,大多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那些较难读懂的文言文。因为文言文在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极少使用,这就给学生造成一种陌生感,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弄懂文言文篇章的具体意义的基础上,适当了解一些文言词句的用法,才能消除这种陌生感,进而为达到文言文的教学目的奠定基础。
  五、从教师自身因素出发
  在课堂教学中,任何教学方法都必须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来实现。因此,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心理结构、品德结构等,都与教学方法的选用有关。
  所以,我们必须在执教之前,深入地研究自我,发现自我,界定自我,寻找自己的个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性质及内容去进行教法上的深层和广阔的思考选择。倘若我们凭主观臆想办事,不管自身情况如何,强行运用某种对自己并不适合的教学方法,或者盲目模仿某种教学方法的框架,“东施效颦”,那势必会落个“邯郸学步”的结果。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别人的成功经验不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借鉴,只要是遵循教学原则、服务于教学目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我们都认为是好的,应该借鉴之,并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去消化,借为己用,完善自己的教学。
  六、环境因素的制约
  教学环境包括大环境(即社会环境),也包括小环境(即校园环境),这多方面的因素,对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起着大小不等的制约作用。
  大环境包括社会发展趋势及对教育的要求,社会氛围及社会风气对教育教学的影响等等,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社会环境影响着教学,校园环境更直接地影响着教学,这主要是指学校领导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先进与陈旧,整个学校对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态度看法,这些都直接地制约着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所以,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不可能不顾及到教育环境这个因素的,我们需要的是:克服不利因素,利用有利因素,选择与我们适用的、顺应形势需要的语文教学方法。
其他文献
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实现自主发晨的前提。  首先,让学生明确将来社会所要求的人才是什么类型的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概况,使学生了解自己要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必须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其次,利用数学活动课等讲一些名人成才的故事,树立学习自信心,让学生确信自己具有可挖掘的巨大潜能,相信只要经过努力,自己的学习一定能取得成功。  另外,利用数学课等向学生介绍一些自主学习的方法以及可能达到的效果,使学生
期刊
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就是将传统的批注阅读法引入到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教师、阅读材料的实际情况加以改革、运用,旨在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实现真正阅读的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中该放手的时候要放手,不要总是怕这怕那。要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阅读。  批注式阅读教学做得好了,就能
期刊
数学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设计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权当抛砖引玉:  一、优化提问方式。  课堂提问要因题而异、因人而异,在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不能使用一种固定模式,这就是“大体须有之,定体则无之”。课堂教学中我
期刊
阅读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提高阅读能力能够带动识字写字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情感。如何创设好新课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自读提示,把握重点  自读提示是课前指导学生阅读的纲领性材料。学生通过阅读自读提示来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和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行文的目的和意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抓住文章总纲,进而开展有效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自读课
期刊
期刊
德育是塑造与改造人的灵魂的工作,素质教育是德育的灵魂。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要切实注重德育教育。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人生打基础的阶段,思想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可以说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和社会的进步。德育作为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政治态度、思想观点、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价值判断和自我教育能力,
期刊
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在音乐教学领域中,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幼儿园唱歌教学的最主要目的,便在于让幼儿学习自信和积极的演唱在歌曲教学中,让幼儿通过演唱,了解歌曲的艺术形象,理解歌曲的情感,掌握音乐的风格特点。  歌唱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自然形式,是音乐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唱歌
期刊
有效的阅读不能轻易在文字表面滑过,仅仅“了解内容”的阅读是最浅层的,其收效也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家长最好不要满足于孩子阅读后能讲故事给您听,会复述。小时这么做值得鼓励,到了高年级还停留在这个层面就要提出新要求了,但凡能看懂汉字,都应该达到这样的水平。有三个办法能让阅读“上位”。  一是对比读。读的时候多对比,越读越有味。例如读《水浒传》,不要只顾着读故事,可以尝试做同类对比。可以将梁山好汉中同样以
期刊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识字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一工具促进其他各门知识的学习质量。研究识字教学,探求出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质量的更科学、更艺术、更符合儿童接受能力的识字教学途径,实在很有必要。  一、识字教学要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  识字教学的对象是学龄初期的儿童,他们只有6—7岁。心理学研究证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好动、爱玩,不能长时间专
期刊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从教学的最初步起,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词汇,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口语和习作词汇贫乏,语句不生动,甚至乱用词语,词不达意,对于意思相近的词语更是无法辨别和正确运用。怎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的:  一、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语文课程标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