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ellyai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世界上不能只有一朵花,而应当有多种样式的花。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来,它就有生命。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创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1 导语精妙,能抓住人心
  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看到一些著名教师的教案,会发现他们对导语的设计无不精心备至。从一定程度上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导语设计。那么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导语呢?是不是一定要像小说一样充满悬念,跌宕起伏,极尽峰回路转、一波三折呢?其实不然,成功的导语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即可深入人心:
  1.1 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
  1.2 触及重点,短小精悍。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的简单罗列;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1.3 创设气氛,营造氛围。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2 教学过程
  2.1 脱去老师的外衣,尊重学生,教态亲切,平等待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的美的散文。对一个老师来说,他不但要有又专又博的知识,还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教师运用这种审美化、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讲课,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
  2.2 课堂提问的整体优化。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课堂上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选择不当则可能弄巧成拙,破坏课堂气氛。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基本可以从课堂设问的性质和方法上做出评价。提问应掌握火候,选准时机,巧设疑难。
  2.2.1 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2 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3 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语文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的改革是一项由观念到行动,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作,需要教师付出开创性的努力。我们已经迈出了开创性的第一步,但是我们的研究还相对滞后,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创设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还需要语文老师们不断探索。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班级管理中应用伙伴教育理念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我们要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构建有效的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伙伴关系、良好的师生伙伴关系、积极的生生伙伴关系等,切实提升班级管理效率,将班级管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 伙伴教育 班级管理 应用  1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班级管理理念要求我们转变理念,改变传统以班主任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在班主任的组织下
期刊
【摘 要】 当前,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着课堂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够显著的问题。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是十分感兴趣,这造成了数学教学的难度,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数学课比较枯燥,缺乏生动和活泼,学生提不起兴趣;②搞“题海战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每天为了做题而做题;③“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法,学生被动接受,没有消化的时间和空间;④课堂教学没有针对性,重点不突出。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
期刊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语感强的人话听得明白,说得得体;文读得透彻,写得畅达。语感弱的人则反之。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因此,叶圣陶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
期刊
【摘 要】 针对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持续时间不长,好奇,喜欢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不喜欢抽象的概念、定理,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我们希望能够探索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迅速而持续地提高小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与素质。具体策略如下: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有效策略  1 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科学的欲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结合新课程改革新课标的实施,我在教学中以多媒体视频技术应用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结合初中物理教学的特点做了一些尝试,课堂教学效果很理想,并得出几点认识,阐述如下:  1 借助多媒体,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在教室里上课
期刊
【摘 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它是“破旧立新”、是“标新立异”、是“独辟蹊径”。在研究性地理学习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主动获取课本及课本以外的知识,提出一个又一个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或见解,其中会有许多有新意的建设性意见,从中会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
期刊
【摘 要】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学好数学对我们的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初中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并且进入初中之后,数学知识的难度有所增加,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才能够使数学教学的效率更高?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不断摸索,合理组织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下面,笔者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
期刊
新课程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而且每一位学生都是感情丰富个性鲜明的,所以说,教师要正视学生间存在的差距,采用赏识教育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地融入课堂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心理需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和承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
期刊
教育要改革、创新,以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这是我们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创新能力是人类突破旧认识、旧事物,探索和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今后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问题。这里,我就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问题来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1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质疑情境,并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
期刊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受。  1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让习作成为学生生活的有趣部分  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来源。习作时,学生感到无事物可写,其实并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