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枯坐三夜,一字未得。
诸多改革现象散落眼前,笔端悬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一时找不到落点。案头这6万余字的文稿,甚至无法勾勒出历史的大致轮廓,当身后那幅改革开放30年画卷徐徐展开,这些质朴的文字顿显苍白。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源地,安徽在过去的30年里发生过许多波澜壮阔的改革故事。从凤阳小岗村到芜湖“傻子瓜子”,从农村税费改革到企业自主创新,可谓不胜枚举。
一段纵长30年的大历史,我们无力叙述。因此,只能截取历史的一些横断面,找到这些时间节点上的见证者,并在他们的引领下去触摸富有质感的历史纹路。
好在,历史的变化并不独存于惊天动地的大事件,细微之中反倒能真切地体味到时代变迁。我们就按照黄仁宇先生所说的“表面看起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質确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这一标准,将那些不容遗忘的故事收集起来。
这些故事,都发生在安徽改革开放过程中,新与旧、先进与落后、开放与保守的交锋处于胶着状态的关口。
那么,改革何处为“关口”?
1978年,安徽农村改革发端,强烈的改革冲动犹如一团奔突的地火,在脆弱的地表撕开几道裂缝。当年,小岗村18个农民用最真实、最质朴的方式按下了“红手印”,但是这样的历史瞬间,还不足为改革的关口。此后,思想冲突与观念交锋长达一年之久,安徽“大包干”也几乎命悬一旦,直到1980年初,安徽农村工作会议的召开才驱散了重重迷雾。因此,我们将冲突即开,改革冲过重重阻力,取得关键性突破的时刻称为“关口”。
改革就是闯关,纵观安徽改革开放30年,无论是以经营权为核心的土地承包制改革、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还是以产权为核心的厂长承包制、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战略重组,每一项改革莫不存在关键点的突破,莫不存在利益攸关方博弈的胜负分界线。恰恰就是发生在这些关口的改革故事,隐藏着改革者的大勇气和大智慧。
回顾30年改革开放,我们发现,农村与城市的社会变迁是两个杠杆作用的结果,其一是微观层面的利益杠杆。改革的本质就是要打破旧的利益格局,建立新的利益均衡。因此,在一个“搬动一张桌子都会流血”的中国,改革阻力之大、开放风险之高可想而知。随着利益分配格局逐步完成,改革的动力却在消解,改革的阻力更呈隐性化趋势,“无物之阵”已经成为改革者面临的最大困境。在今天,人人都谈改革,但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支持改革,只要出现挫折和停顿,好不容易积聚起来改革的“一两”,就容易被折销冲兑为逆改革的“十斤”。正因如此,过去30年中,那些闯关者身上的大勇气,就是我们下一步深化改革需要继承的一笔精神财富。
30年,发生于农村和城市的社会变迁,同时还受到宏观层面的政策杠杆作用。激越或者徐缓,中国改革按照张弛有度的节奏向前推进。基层富有创造性的改革智慧,往往体现在如何抢抓机遇这条主线。“绿灯快跑,红灯绕行”,“先生孩子,后起名字”,这些朴素的策略往往为地方改革争得宝贵的“一秒”。在我们记录的这些闯关故事中,总有“山重水复”,也总会“柳暗花明”,迂回、渐进,甚至以退为进,都是改革闯关不可或缺的大智慧。
站在2008年底蓦然回首,我们发现,中国的改革开放就像一个长长的隧道,今天才走过30年纵长而已。因此,对改革开放30年的纪念,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更要由此获得继续深化改革的动力、勇气与智慧。这也是本刊以“闯关”为题,推出这组策划文章的本意。
诸多改革现象散落眼前,笔端悬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一时找不到落点。案头这6万余字的文稿,甚至无法勾勒出历史的大致轮廓,当身后那幅改革开放30年画卷徐徐展开,这些质朴的文字顿显苍白。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源地,安徽在过去的30年里发生过许多波澜壮阔的改革故事。从凤阳小岗村到芜湖“傻子瓜子”,从农村税费改革到企业自主创新,可谓不胜枚举。
一段纵长30年的大历史,我们无力叙述。因此,只能截取历史的一些横断面,找到这些时间节点上的见证者,并在他们的引领下去触摸富有质感的历史纹路。
好在,历史的变化并不独存于惊天动地的大事件,细微之中反倒能真切地体味到时代变迁。我们就按照黄仁宇先生所说的“表面看起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質确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这一标准,将那些不容遗忘的故事收集起来。
这些故事,都发生在安徽改革开放过程中,新与旧、先进与落后、开放与保守的交锋处于胶着状态的关口。
那么,改革何处为“关口”?
1978年,安徽农村改革发端,强烈的改革冲动犹如一团奔突的地火,在脆弱的地表撕开几道裂缝。当年,小岗村18个农民用最真实、最质朴的方式按下了“红手印”,但是这样的历史瞬间,还不足为改革的关口。此后,思想冲突与观念交锋长达一年之久,安徽“大包干”也几乎命悬一旦,直到1980年初,安徽农村工作会议的召开才驱散了重重迷雾。因此,我们将冲突即开,改革冲过重重阻力,取得关键性突破的时刻称为“关口”。
改革就是闯关,纵观安徽改革开放30年,无论是以经营权为核心的土地承包制改革、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还是以产权为核心的厂长承包制、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战略重组,每一项改革莫不存在关键点的突破,莫不存在利益攸关方博弈的胜负分界线。恰恰就是发生在这些关口的改革故事,隐藏着改革者的大勇气和大智慧。
回顾30年改革开放,我们发现,农村与城市的社会变迁是两个杠杆作用的结果,其一是微观层面的利益杠杆。改革的本质就是要打破旧的利益格局,建立新的利益均衡。因此,在一个“搬动一张桌子都会流血”的中国,改革阻力之大、开放风险之高可想而知。随着利益分配格局逐步完成,改革的动力却在消解,改革的阻力更呈隐性化趋势,“无物之阵”已经成为改革者面临的最大困境。在今天,人人都谈改革,但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支持改革,只要出现挫折和停顿,好不容易积聚起来改革的“一两”,就容易被折销冲兑为逆改革的“十斤”。正因如此,过去30年中,那些闯关者身上的大勇气,就是我们下一步深化改革需要继承的一笔精神财富。
30年,发生于农村和城市的社会变迁,同时还受到宏观层面的政策杠杆作用。激越或者徐缓,中国改革按照张弛有度的节奏向前推进。基层富有创造性的改革智慧,往往体现在如何抢抓机遇这条主线。“绿灯快跑,红灯绕行”,“先生孩子,后起名字”,这些朴素的策略往往为地方改革争得宝贵的“一秒”。在我们记录的这些闯关故事中,总有“山重水复”,也总会“柳暗花明”,迂回、渐进,甚至以退为进,都是改革闯关不可或缺的大智慧。
站在2008年底蓦然回首,我们发现,中国的改革开放就像一个长长的隧道,今天才走过30年纵长而已。因此,对改革开放30年的纪念,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更要由此获得继续深化改革的动力、勇气与智慧。这也是本刊以“闯关”为题,推出这组策划文章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