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生物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生物课堂教学中,使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为师生打开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生物世界,增强了教与学的主动性,优化了课堂教学,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而且突出了教材的重难点,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改革。因此,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应积极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使生物课堂教学因信息技术而精彩。
关键词:教材重点 教学情境 创新
生物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生物课堂教学中,使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发生重要的变化,为师生打开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生物世界。下面我就结合生物课程特点,对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进行整合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与看法。
一、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能综合地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及视频影像等多种信息,合理地利用以其形、光、声、色等多种图文声像并举的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刺激学生对信息的兴趣,从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求知欲望增大了,对学习不再是被动了。例如,在“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一节课的教学中,把生物多样性的情况转化成图片或者影像放映给学生,这一个做法将之前课堂上枯燥的文字和语言转化成了丰富多彩的图片和影像,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也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越来越感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我在设计课件时,特别注重导入的环节,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创设情境才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如在制作《花的结构》课件时,截取各种花朵争相开放的画面,并配上优美的音乐,上课前进行播放,学生们一走进教室,便一下子被屏幕上各种花朵争相怒放的画面吸引住了。上课时,教师发问:“屏幕上的画面显示的是植物的哪一个生理过程?”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到:“是开花。”“那么什么是开花?植物为什么要开花?为什么开了花才会结果?”内容问题就一个一个提出,学生心中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这时再慢慢地导入新课的学习。在整个课堂中,学生们都很积极地进行观察和思考,将被动的接受变为了主动获取,有利于加深课堂上教师所教授知识的印象,从而更好地去掌握知识点。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在进行动植物生长发育的教学时,旧式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立体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再现家蚕、蝗虫、青蛙等生物生长发育的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所学内容。但是在教学中要注意的还有很多,比如选择多媒体材料时,一定要选择能表述所教授课堂的材料,让学生在媒体和材料的运用中不断地思考,从而提升认识的感念,加深课堂讲述的内容和知识的印象。
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信息技术可使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宏观,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降低教学时的难度,同时动态的画面会给学生一种不一样的感觉。面对新的教学方法,学生也会有好奇和积极探究的心情,进而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如在讲《根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土壤中的水分是怎样进入到根的导管中去的”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根部吸水的过程,让学生很快地明白了所要讲述的问题。信息技术使得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不仅突破了重难点,还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往的生物教学过程中,都是普遍采用一些“传递”的形式来授课。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动的,进而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新形势下的教学运用了信息技术,这一个新的方式不但给学生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在已有的基础上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过程是多向互动的,学生要学会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通过教学方案认识、思考,形成有效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多样化的环境下,敢说敢答,确定自己的认知方式。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教学观念的转变。我认为,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多加尝试、多用心机,就可以将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就像在传统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流畅、自然!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孙福海.信息技术整合学科课堂的层面及角色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1).
[3]卢盛明. 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整合.教育观察,2012(3).
[4]田伟华. 认识三个特性 把握三个原则——论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中的应用.浙江教育技术,2013(3).
[5]黄华. 假信息技术驭生物课堂教学——指导生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谈.才智,2012(24).
本论文属甘肃省酒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规划课题《初中生物课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责编 张宇)
关键词:教材重点 教学情境 创新
生物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生物课堂教学中,使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发生重要的变化,为师生打开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生物世界。下面我就结合生物课程特点,对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进行整合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与看法。
一、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能综合地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及视频影像等多种信息,合理地利用以其形、光、声、色等多种图文声像并举的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刺激学生对信息的兴趣,从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求知欲望增大了,对学习不再是被动了。例如,在“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一节课的教学中,把生物多样性的情况转化成图片或者影像放映给学生,这一个做法将之前课堂上枯燥的文字和语言转化成了丰富多彩的图片和影像,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也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越来越感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我在设计课件时,特别注重导入的环节,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创设情境才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如在制作《花的结构》课件时,截取各种花朵争相开放的画面,并配上优美的音乐,上课前进行播放,学生们一走进教室,便一下子被屏幕上各种花朵争相怒放的画面吸引住了。上课时,教师发问:“屏幕上的画面显示的是植物的哪一个生理过程?”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到:“是开花。”“那么什么是开花?植物为什么要开花?为什么开了花才会结果?”内容问题就一个一个提出,学生心中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这时再慢慢地导入新课的学习。在整个课堂中,学生们都很积极地进行观察和思考,将被动的接受变为了主动获取,有利于加深课堂上教师所教授知识的印象,从而更好地去掌握知识点。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在进行动植物生长发育的教学时,旧式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立体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再现家蚕、蝗虫、青蛙等生物生长发育的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所学内容。但是在教学中要注意的还有很多,比如选择多媒体材料时,一定要选择能表述所教授课堂的材料,让学生在媒体和材料的运用中不断地思考,从而提升认识的感念,加深课堂讲述的内容和知识的印象。
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信息技术可使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宏观,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降低教学时的难度,同时动态的画面会给学生一种不一样的感觉。面对新的教学方法,学生也会有好奇和积极探究的心情,进而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如在讲《根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土壤中的水分是怎样进入到根的导管中去的”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根部吸水的过程,让学生很快地明白了所要讲述的问题。信息技术使得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不仅突破了重难点,还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往的生物教学过程中,都是普遍采用一些“传递”的形式来授课。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动的,进而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新形势下的教学运用了信息技术,这一个新的方式不但给学生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在已有的基础上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过程是多向互动的,学生要学会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通过教学方案认识、思考,形成有效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多样化的环境下,敢说敢答,确定自己的认知方式。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教学观念的转变。我认为,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多加尝试、多用心机,就可以将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就像在传统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流畅、自然!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孙福海.信息技术整合学科课堂的层面及角色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1).
[3]卢盛明. 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整合.教育观察,2012(3).
[4]田伟华. 认识三个特性 把握三个原则——论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中的应用.浙江教育技术,2013(3).
[5]黄华. 假信息技术驭生物课堂教学——指导生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谈.才智,2012(24).
本论文属甘肃省酒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规划课题《初中生物课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责编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