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转变教育理念,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就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关系阐明观点,既要落实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教与学的关系,以后我们要创建一个配套的课程服务体系,把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加以归纳、总结和推广,从而推动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和进一步的完善。
关键词:落实 发挥 努力方向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模式。作为一名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教师,应探讨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多年的学科教学中,我在改进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上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就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关系谈几点体会。
首先,要落实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即“四导”
一是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探索新知识,变成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控制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作为个性心理特征之一的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激发,不断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第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时候,我用FLASH软件做了一个雪村的歌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MTV让同学们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同学们都跟着唱了起来,最使他们感兴趣的是影片中的动画,都喊着说“真有意思,我也要学”,使得课堂的气氛异常活跃。
二是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事物的特征、本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例如在文字处理章节中,在编辑方法、编辑技巧的学习上,如果理论上讲单调枯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实际操作应用起来还是不知怎样用,费时费力。两次课后,学生会觉得没意思,枯燥无味,结果兴趣全无。所以第三章我少讲、精讲,一般演示一下。然后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去掌握方法和技巧,这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如我让每位同学给自己设计一张名片,最后给印出来,看谁的漂亮。名片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加上学生都有一种好奇和好胜心理,为了让自己的名片美观大方,必须努力去掌握基本方法和技巧,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设计、去美化。
三是和分层法教学横向联系,疏导个别学生受阻或偏差的思维,变“难学”为“易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础性课程,其操作性和实践性强.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上机练习之后,学生才能熟练掌握。但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进度、理解水平均不相同.在上机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问题,教师就应发挥其“主导”的作用,实施分层教学,以便学生达到好学、乐学的目的。
四是教师要结合学习内容提供与知识有关或类似的情境,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
结合仿真虚拟技术,创设逼真的"现实世界",以利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探索学习,把学生置身于计算机学习与真实世界知识学习的氛围中,为学生建构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体系,利用自己的课件设计, 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有效的策略去主动获取新知识、处理信息并能及时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控,发展其学习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三条”。
一是提供时间条件。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每节课要留下不少于2/3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二是提供空间条件。课堂学习空间在结构上要多样化,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我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不同的小组,开展合作学习。由于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提高。
三是提供表现能力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促进课堂上师生间的有效互动,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现自己能力的条件。
最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之间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教与学的关系
(1)他们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
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的闭门造车,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带有自主能动性的同时又能融入和谐友好的协作氛围。老师可组织学生借助小组讲座协商甚至于网络漫游,广泛接受各种意见建议,交流观点,共享集体智慧成果,从中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效、最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法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脱离教学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防止学生放任自流的学习,另一方面老师又要尽力了解每个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不同程度。人的学习习惯类型大体有四类即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和综合型,所以老师应采用因材施教、热情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使老师的主导性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体性。
(2)要在这种关系中,努力渗透“信息反馈”的教学形式。
常听学生问老师:“您一讲我就明白,可是一放就忘、一用就错,这是怎么回事?”其实,这种懂只是表面的,至多也是一知半解,不是过程性知识,实质上并没有真正学懂。这种似是而非很误事,必须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来揭穿这个“一讲就懂”的假象。
运用“信息反馈”,对“教”来说,调节教师的教学计划,根据反馈的信息,确定教学的重点,针对缺陷应在哪些方面多"加油"。根据各阶段各课程的进度可在不同时间里将精力稍作不同的分配。对“学”来说,学生积极、灵活的调整自身的状态,及时将学习的目标对准未知、难懂的方面。这一教学形式更是对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关系的补充。
今后的努力方向:信息技术课程要有一个基本配套的课程服务体系,建立相关的教研机构和协会,真正的把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加以归纳、总结和推广,从而推动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和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罗冬梅.新课程改革下关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外教育研究
[2]阳友凤.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版)
[3]喻一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新探讨[J].中小学电教
关键词:落实 发挥 努力方向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模式。作为一名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教师,应探讨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多年的学科教学中,我在改进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上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就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关系谈几点体会。
首先,要落实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即“四导”
一是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探索新知识,变成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控制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作为个性心理特征之一的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激发,不断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第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时候,我用FLASH软件做了一个雪村的歌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MTV让同学们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同学们都跟着唱了起来,最使他们感兴趣的是影片中的动画,都喊着说“真有意思,我也要学”,使得课堂的气氛异常活跃。
二是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事物的特征、本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例如在文字处理章节中,在编辑方法、编辑技巧的学习上,如果理论上讲单调枯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实际操作应用起来还是不知怎样用,费时费力。两次课后,学生会觉得没意思,枯燥无味,结果兴趣全无。所以第三章我少讲、精讲,一般演示一下。然后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去掌握方法和技巧,这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如我让每位同学给自己设计一张名片,最后给印出来,看谁的漂亮。名片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加上学生都有一种好奇和好胜心理,为了让自己的名片美观大方,必须努力去掌握基本方法和技巧,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设计、去美化。
三是和分层法教学横向联系,疏导个别学生受阻或偏差的思维,变“难学”为“易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础性课程,其操作性和实践性强.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上机练习之后,学生才能熟练掌握。但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进度、理解水平均不相同.在上机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问题,教师就应发挥其“主导”的作用,实施分层教学,以便学生达到好学、乐学的目的。
四是教师要结合学习内容提供与知识有关或类似的情境,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
结合仿真虚拟技术,创设逼真的"现实世界",以利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探索学习,把学生置身于计算机学习与真实世界知识学习的氛围中,为学生建构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体系,利用自己的课件设计, 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有效的策略去主动获取新知识、处理信息并能及时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控,发展其学习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三条”。
一是提供时间条件。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每节课要留下不少于2/3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二是提供空间条件。课堂学习空间在结构上要多样化,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我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不同的小组,开展合作学习。由于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提高。
三是提供表现能力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促进课堂上师生间的有效互动,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现自己能力的条件。
最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之间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教与学的关系
(1)他们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
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的闭门造车,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带有自主能动性的同时又能融入和谐友好的协作氛围。老师可组织学生借助小组讲座协商甚至于网络漫游,广泛接受各种意见建议,交流观点,共享集体智慧成果,从中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效、最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法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脱离教学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防止学生放任自流的学习,另一方面老师又要尽力了解每个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不同程度。人的学习习惯类型大体有四类即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和综合型,所以老师应采用因材施教、热情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使老师的主导性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体性。
(2)要在这种关系中,努力渗透“信息反馈”的教学形式。
常听学生问老师:“您一讲我就明白,可是一放就忘、一用就错,这是怎么回事?”其实,这种懂只是表面的,至多也是一知半解,不是过程性知识,实质上并没有真正学懂。这种似是而非很误事,必须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来揭穿这个“一讲就懂”的假象。
运用“信息反馈”,对“教”来说,调节教师的教学计划,根据反馈的信息,确定教学的重点,针对缺陷应在哪些方面多"加油"。根据各阶段各课程的进度可在不同时间里将精力稍作不同的分配。对“学”来说,学生积极、灵活的调整自身的状态,及时将学习的目标对准未知、难懂的方面。这一教学形式更是对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关系的补充。
今后的努力方向:信息技术课程要有一个基本配套的课程服务体系,建立相关的教研机构和协会,真正的把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加以归纳、总结和推广,从而推动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和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罗冬梅.新课程改革下关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外教育研究
[2]阳友凤.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版)
[3]喻一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新探讨[J].中小学电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