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新课标高三的历史复习面临着重大的调整。历史科教材体系的调整,如何开展复习备考,针对新形势下高考的变化,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果,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主干 拓展 获取信息 地方特色。
教育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在给一线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的同时,更给教师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让教师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教学注入活力.机遇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新教材的特点,以专题为框架,专题式的学习方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探究性学习,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好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发现与探究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本人根据高考形势的发展,从解读课标(突出三维目标)和《考试大纲》及《考试大纲说明》中得到了不少启示;在高中新一轮的教学和复习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同时吸取一些同行的经验,形成科学、系统、具有针对性的复习方法.
“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兴趣是创造的源泉,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是第一重要的.历史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必须考虑: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课题的注意,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历史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和复习当中应当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只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历史教学情景的创设应该多种多样.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
一、依据考点,构建主干知识结构
由于三本必修的所涉及的内容多、广、杂,而且结构混乱,学生自学起来难度很大,觉得乱糟糟,无可适从,很难掌握;其二是基础科的考试一般以主干知识为主,难度不大;再而作为基础科,学生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依据考点构建主干知识结构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又能适应高考的方向。学生通过主干知识结构,对历史知识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又可以减轻学习负担,更轻松地掌握知识。如在复习“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这一单元中,根据学生应知的有关于古代农业的知识,构建一个系统的主干知识结构:
每一个主干再分子目展开,形成一个系统的主干知识结构体系。在复习中,把编写的知识结构体系印发给学生,在课堂中结合使用,减轻了学生的时间投入,又有利于学生更轻松、更系统地掌握知识。
二、拓展课标知识
拓展,就是要对现行历史教材岳麓版的知识范围作出适当的延伸和补充。这是由当前高考改革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由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岳麓版本身存在的局限和不足所决定的。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岳麓版本,内容过于压缩,学生应知的知识有所欠缺,另外,许多重要知识点仅一笔带过,交待不详。考试大纲说明中明确强调:考查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所谓“应知、应会”,本人如是解读:一是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即主要知识;二是站在出题人的角度上认为中学生应该知和应该懂的知识,即也包含中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因此,教学时必须针对具体情况予以补充、拓展。有不少老师认为,补充和拓展知识会加生学生的负担。本人则认为,这不等于、也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首先,补充的应知应会的知识多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高,易掌握;其二,出卷人是根据考纲出题,教材欠缺的内容一定要补充,谁也不知道高考会出什么题。本人在复习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一) 补充相联系的、重要的知识。
知识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现象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认识。如复习“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就有必要将其形成的原因给学生适当介绍和补充。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中国这一重要制度,同时也为后面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原因作比较做准备。又如,在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就有必要介绍和补充土耳其控制东西方通商要道这一直接原因以及宗教因素;讲述条件时,就必须补充“罗盘针”甚至“火药”在新航路的开辟中的作用。再如,在讲“文艺复兴”时, 就必须补充其产生的原因。
(二)补充“应知、应会”的知识。
学生应该知和应该懂的知识,历史教材岳麓版大为欠缺,许多历史知识的介绍可谓“点到为止”,漏掉了许多基本知识。如“文艺复兴”的成就,就应知道但丁、和彼特拉克;认识毛泽东思想就应了解其外交、文艺等理论;了解“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就应该知道:海明威、高尔基;约翰斯特劳斯、舒伯特、爵士乐、摇滚乐等;了解互联网,就应该知道其在中学生日常生活中影响。应知、应会究竟应达到哪个“度”,哪就只能让教师们自己去体会和把握了。
(三)深层延伸。
《考试大纲说明》中明确要求学生具备有“在历史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行教材侧重于历史过程的讲述,而疏于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归纳,并提升到理论层面上。所以有必要補充一些方法论,即教会学生如何评价事物,用什么标准和用什么方法去评价。同时在课堂上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运用辩证法,运用发散思维对历史事物进行评价。评价历史事物,既提高了学生的学科分析能力,又加深对历史事物的理解,使历史知识得到深层的延伸。
新课标、新高考下如何形成科学、系统、具有针对性的复习方法,只是刚刚一个开端和探索阶段。本人在深入研究“课标”、“考纲”和分析近二年来高考试题的基础上,在教学和备考复习中作了较大的调整,并取得较大的效果。本文只是个人一些粗浅看法,希望能给同仁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叶小兵:《历史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教育部
关键词:主干 拓展 获取信息 地方特色。
教育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在给一线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的同时,更给教师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让教师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教学注入活力.机遇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新教材的特点,以专题为框架,专题式的学习方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探究性学习,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好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发现与探究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本人根据高考形势的发展,从解读课标(突出三维目标)和《考试大纲》及《考试大纲说明》中得到了不少启示;在高中新一轮的教学和复习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同时吸取一些同行的经验,形成科学、系统、具有针对性的复习方法.
“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兴趣是创造的源泉,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是第一重要的.历史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必须考虑: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课题的注意,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历史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和复习当中应当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只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历史教学情景的创设应该多种多样.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
一、依据考点,构建主干知识结构
由于三本必修的所涉及的内容多、广、杂,而且结构混乱,学生自学起来难度很大,觉得乱糟糟,无可适从,很难掌握;其二是基础科的考试一般以主干知识为主,难度不大;再而作为基础科,学生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依据考点构建主干知识结构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又能适应高考的方向。学生通过主干知识结构,对历史知识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又可以减轻学习负担,更轻松地掌握知识。如在复习“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这一单元中,根据学生应知的有关于古代农业的知识,构建一个系统的主干知识结构:
每一个主干再分子目展开,形成一个系统的主干知识结构体系。在复习中,把编写的知识结构体系印发给学生,在课堂中结合使用,减轻了学生的时间投入,又有利于学生更轻松、更系统地掌握知识。
二、拓展课标知识
拓展,就是要对现行历史教材岳麓版的知识范围作出适当的延伸和补充。这是由当前高考改革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由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岳麓版本身存在的局限和不足所决定的。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岳麓版本,内容过于压缩,学生应知的知识有所欠缺,另外,许多重要知识点仅一笔带过,交待不详。考试大纲说明中明确强调:考查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所谓“应知、应会”,本人如是解读:一是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即主要知识;二是站在出题人的角度上认为中学生应该知和应该懂的知识,即也包含中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因此,教学时必须针对具体情况予以补充、拓展。有不少老师认为,补充和拓展知识会加生学生的负担。本人则认为,这不等于、也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首先,补充的应知应会的知识多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高,易掌握;其二,出卷人是根据考纲出题,教材欠缺的内容一定要补充,谁也不知道高考会出什么题。本人在复习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一) 补充相联系的、重要的知识。
知识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现象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认识。如复习“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就有必要将其形成的原因给学生适当介绍和补充。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中国这一重要制度,同时也为后面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原因作比较做准备。又如,在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就有必要介绍和补充土耳其控制东西方通商要道这一直接原因以及宗教因素;讲述条件时,就必须补充“罗盘针”甚至“火药”在新航路的开辟中的作用。再如,在讲“文艺复兴”时, 就必须补充其产生的原因。
(二)补充“应知、应会”的知识。
学生应该知和应该懂的知识,历史教材岳麓版大为欠缺,许多历史知识的介绍可谓“点到为止”,漏掉了许多基本知识。如“文艺复兴”的成就,就应知道但丁、和彼特拉克;认识毛泽东思想就应了解其外交、文艺等理论;了解“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就应该知道:海明威、高尔基;约翰斯特劳斯、舒伯特、爵士乐、摇滚乐等;了解互联网,就应该知道其在中学生日常生活中影响。应知、应会究竟应达到哪个“度”,哪就只能让教师们自己去体会和把握了。
(三)深层延伸。
《考试大纲说明》中明确要求学生具备有“在历史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行教材侧重于历史过程的讲述,而疏于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归纳,并提升到理论层面上。所以有必要補充一些方法论,即教会学生如何评价事物,用什么标准和用什么方法去评价。同时在课堂上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运用辩证法,运用发散思维对历史事物进行评价。评价历史事物,既提高了学生的学科分析能力,又加深对历史事物的理解,使历史知识得到深层的延伸。
新课标、新高考下如何形成科学、系统、具有针对性的复习方法,只是刚刚一个开端和探索阶段。本人在深入研究“课标”、“考纲”和分析近二年来高考试题的基础上,在教学和备考复习中作了较大的调整,并取得较大的效果。本文只是个人一些粗浅看法,希望能给同仁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叶小兵:《历史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