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要素的文化分析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wt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植于中华传统文脉,又因其独特的人文情怀、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苏州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与装饰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故而,通过深入的现场考察调研和对文献资料的分析,从艺术设计理论、文化元素构造等视角进行研究,分析与梳理了苏州一定时期内传统民居装饰形成的背景、种类、属性等,揭示其地方文化的丰富性。
  关键词:苏州;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文化元素
  面对全球一体化趋势,正处于经济、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的中国,在建筑设计方面需要引入国际新思潮。但同时,面对拥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灿烂文明,新时代的设计理念不应该割裂中国的历史传统,一味照抄西方。我们民族伟大创造力的蓬勃发展必然根植于自身文化之中。新时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可以将挖掘本民族造物文化传统和西方理论相联系、融合。追溯传统,憧憬未来,对于江苏地区传统现代民居建筑风格与装饰艺术的研究为当代民居建筑的生态化、人类文化的演变与发展探讨提供了基本规律与历史体系的理论范畴的有力依据与支撑。这一研究也进行了古今以及中西建筑设计理念与思潮的相互比照,为文化再生提供了研究新视角。
  我国对于传统建筑装饰的研究从20世纪开始,其最初是民居研究的附属部分,后来逐渐转变为研究的主体。研究观念的变化促使本领域不断细化,对于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研究已从单纯的装饰式样扩展到生活方式、文化结构等文化范围的研究,这种研究视角使我们从宏观认识历史的演变。从传统建筑的装饰样式到各地域的文化、人物风情,再到历史和文化层面的研究和再开发利用,均可以帮助促进我国古今传统建筑艺术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弘扬世代相传的人文艺术、生活哲学和工匠精神。
   一、苏州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生成背景
  (一)自然与经济环境
  地域特点包含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殊自然生态和环境的属性,文化历史资料信息和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价值等各种社会人文资料,是影响民居建筑外观和装饰形式发展的首选因素。而苏州地处江南,具有丰富的天然资源,自古就有“魚米之乡”的美誉。《吴县志》中“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石”,道出了江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水利资源和重要的矿产资源,这些都为苏州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提供了丰厚的物质资源。苏州传统民居作为中国传统水泥土木建筑结合的建筑构筑方式,其空间装饰风格充分利用了木、砖、瓦、石等原始的民居建筑材料和艺术语言,在建筑空间中充分展现出了质朴的特性和与自然的接触性,并从界面设计中体现了柔软与坚硬、粗糙与细腻等多种空间肌理结构变化。苏州传统民居特定的装饰材料和设计技法,使空间功能与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发展农业和自然经济为主,基于封建政治和宗族体制的传统农业社会。至宋代以来,随着“工商亦为本业”这一思想的产生和推广,苏州的地方商品经济开始有了新的迅猛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大批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富商纷纷聚集于苏州,这直接促使苏州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苏州沿河或是沿街建造了大量商居结合的两进三合院或两用式二合建筑,或是前门后宅,或是下街后门楼上宅,形成一种完全具有自己沿河水系建筑特点的新型建筑和室内装饰艺术风格。
  (二)工匠制度的演变
  工匠作为建筑的设计师与施工者,其制度的演变直接影响了传统民居建筑装饰风格的形成。工匠从事营造和组织活动的多样工作,其角色承担着建筑文化继承、创新与传播的责任,在我国建筑装饰风格和营造系统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清时期,工匠体制进行了多次变革。匠籍的废除让工匠们对于创造性劳动的热爱和激情明显增强。工匠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使得民间传统手工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变得更加宽松,为工匠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地发挥其建造工艺特长的机会与场所。
  (三)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动力,它拥有着很强的社会作用。苏州传统的民居建筑风格装饰深受古代儒家思想和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民居的空间布置与装修艺术体现出它们有传播意识形态的作用。在以提升建筑功能性为设计宗旨的各类民居建筑中,不同功能的空间在序列分布、空间尺寸、构件形制上亦均遵循着封建礼制所规定的各种人伦道德和社会伦理。
  (四)相关艺术的促进与影响
  建筑艺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苏州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风格深受该城市及周边地区其他艺术类型的影响,互相借鉴,彼此推动促进,形成了共同繁荣的关系。苏州既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又是近代中国特色农副产品与工业发展重地。自古以来,苏州一直被认为是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的标杆、丰富人文之所在。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经济能力的文士、商贾云集苏州,他们的思想与价值追求、文娱意识融入苏州,从而促进苏州文化的繁荣和艺术的多样性与商业化发展。各类名家纷纷在此地隐逸生活,文化艺术兴盛。作为苏州文化艺术是重要代表,苏州评弹、清雅随性的文人画以及精致考究的明式家具,都极其深刻地影响着苏州传统民居装修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五)建筑装饰研究系统化趋势
   我国对于传统建筑装饰的研究从20世纪开始作为民居研究的一部分,从最初民居研究的附属部分逐渐转变为研究的主体。研究领域思想形态的转变促使本专业不断细化:研究方式从单纯的装饰样式逐步扩展到了对背景文化的研究,建筑装饰从纯装饰式样的研究到其背后各地域的人文,再到所处的历史背景文化的提取与利用。这些均有助于在世界建筑文化大同背景下我国古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有助于弘扬薪火相传的文化艺术情操和工匠精神。
   “传统民居包含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充分利用空间与风土环境相适应的正确建筑原则和经济观点”,在传统民居建筑上的装饰艺术也是如此。苏州地区经济发达,人文荟萃,也形成了独特的“吴侬软语”式建筑装饰文化。在建筑文化同质化的背景下,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遗产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学者及建筑师研究的热门课题。   二、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工艺与载体类型
  依据建筑装饰和传统民居建筑中主要承重结构之间的不同关系,将苏州传统建筑的装饰主要划分为结构式装饰和附加式装饰两种。结构化的装饰是在对其功能性和构成进行合理化的处置时产生的。它指的是对建筑物本身的结构进行理性化的艺术表现或者是一种自然的润色。这种寓于结构之外装饰方法,传递给我们的就是一种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其本身的形态之美。而建筑中的彩画装饰艺术则主要是作为一种艺术附加品来进行建筑装饰,苏式彩画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有着深厚的艺术渊源,因其悠久的文化历史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装饰在设计风格和技艺上表现得越来越多样化。一些大型建筑物的结构也能有灵活、生动、多彩的外观装饰,更为全面细腻地向人们传达住户的社会地位及文化志趣爱好,更为生动且充分地反映住户的真实内心与精神世界,塑造一个独立的文化载体。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是一种需要通过手工技术和操作来实现的装修艺术。它一方面可能会直接受到当地的气候环境、自然资源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还会直接受到当地的文化传统、工匠制度以及当地人生活方式的影响。明清时代,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兴建技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创造性的高峰。苏州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兴旺的商品經济和精湛的科学技艺。通过实地考察研究发现,集木雕、砖砌、石雕、彩绘等装饰工艺于一体的苏州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体系,具有精致、细腻、文雅、工巧等艺术性。
  苏州的木雕建筑艺术装饰产业发展的脉络很明确。明代至清代初,木雕艺术作品整体上呈现了简约素朴、文雅灵秀的艺术风格,体现苏州一带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及独特的艺术审美取向。这一时期建筑中使用木雕作品的部位数量相对较少,其创作的题材主要是几何图案和花卉图案,并且注重与整个建筑结构之间的协调和呼应。清代初期到清代中后期,木雕逐步走向了繁华,在建筑装饰上注重各个细节方面的表达。随着时代的发展,用于建筑装饰的木雕工艺日臻完善,发展出透雕、圆雕等工艺,形成不同的肌理表现和艺术效果。
  苏州夏季天气闷热潮湿,且偶有狂风暴雨,为了有效保护建筑多层木架构的结构,大多数会采用优质石材作基础以排水防潮。苏州香山匠人的艺术工匠雕刻技艺高超,直接促进了我国苏州大理石艺术雕刻加工技艺的快速发展。
  砖材与木材、石材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特殊优点。与木雕相比,砖雕具有抗蚀、防水、耐磨等优势。与石雕相比,砖雕更容易加工,并且可以进行雕、刻、镂、塑、镶嵌等多种类型的工艺设计。砖雕被称为古建上的“硬花活”,清代钱泳曾在《履园丛话》中说:“大厅前必有门楼,砖上雕刻人马戏文,玲珑剔透。”凡有古建筑处,都能看到砖雕的身影。
  三、结语
  苏州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形式是一种精神和审美的高度统一。它以丰富多彩的视觉形象赋予了民居空间特殊的文化寓意和审美观念,寄托着人们的文化信仰。苏州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各种题材蕴含着丰富内涵。作为“寓教于乐”的生活空间,苏州的传统民居建筑起到了弘扬传统礼制的重要作用。作为文化高地和经济富庶之地,苏州的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存在大批崇文尚教的装饰题材。苏州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作为世俗生活与时代文化的一个投射,反映出了营建者以及住户的兴趣爱好、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以及当时社会的流行趋势、社会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第4卷[M]//纪晓岚,陆锡熊,孙士毅,等.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陈从周.苏州旧住宅[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59.
  [3]苏简亚.苏州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朱栋霖,周良,张澄国.苏州艺术通史[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对于1997年《刑法》生效前实施的犯罪行为,“不受追诉期限限制”规则的新旧法律适用问题和法定要件判断问题一直未形成一致意见。在解决《刑法》第88条的溯及力问题时,需对《刑法》第12条、1997年《时间效力的解释》第1条以及相关规范做体系性解释,并通过对“两款法定情形发生时”与“新法生效时”“超过追诉期限时”的先后比较,确定具体情形的溯及力规则。司法实务中,对于“立案侦查”要件的判断须改变“对人立案”“对事立案”等形式化标准,重点关注侦查过程中是否“已确定嫌疑人并对其展开侦查”;对“逃避侦查”行为的判断则须
澜湄流域地缘政治复杂,跨境犯罪形势严峻,防控犯罪需要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当前澜湄合作机制因其关注安全问题和执法合作,从众多机制中脱颖而出,但如何搁置争议,形成共识,依然需要找准切入点进行路径探索以明确方向。文章从遏制各类严重跨境犯罪资金清洗的反洗钱合作楔入,以此为共识平台,结合实证研究和思辨分析,检视当前澜湄流域联合执法需求与供给,深入剖析当前防控跨境犯罪合作机制利弊,并在完善路径构建方面提出国际、区域、中国3种方案,尤其强调中国路径所倡导的呼吸与共,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
摘 要:建筑艺术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已有几千年的经验积累,其中,中国建筑是世界上历史非常悠久、体系非常完整的建筑体系之一。建筑是一种综合艺术,中国建筑在建筑风格、建筑结构、建筑造型、建筑环境中都蕴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文化内涵,并且与时俱进,创造一种视觉盛宴。建筑具有的造型艺术的传神之美,能够出色地表现出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受。  关键词:建筑;艺术美学;风格;结构;造型;环境;色彩  建筑
基层派出所警情处置中,因民间纠纷产生的警情通常适用治安调解处理。但公安机关适用治安调解时,存在着案件范围界定不严格、任意性规范被“任性”自由裁量、程序操作不规范等问题,许多民间纠纷因此得不到及时、有效、公正、妥善的处理,公安干警的工作业绩和公安机关的执法效果也受到了影响。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公安干警严守法律规范限定的治安调解案件范围,适度控制自由裁量权,以科学有效的流程操作治安调解程序。
随着扫黑除恶工作的不断深入,司法实践中逐渐呈现出相关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恶势力犯罪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不同,其是先有司法实践和惩罚处理的需求,后才有相应司法解释。因相应立法的相对滞后,司法机关在打击恶势力犯罪过程中存在的分歧和问题不断出现。从C市Y地区司法机关的实务工作进行观察审视,当前的恶势力犯罪司法认定工作中还存在着刑法罪名不全面造成定罪量刑不规范,违法事实与犯罪事实重复评价处理,恶势力在法律文书中的表述不统一等问题。为科学合理地认定恶势力违法犯罪活动和明晰相应刑罚标准规范,有必要从限制恶势力罪名的
潮汕传统村落是潮汕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故以汕头市程洋冈村为研究对象,引入“三生空间”理念,分析程洋冈村不同空间的构成要素与分布特征,阐明街巷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程洋冈村“三生空间”的保护与优化提供基础依据.
检察长列席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是司法体制改革成果的法律化、制度化体现。修订后的《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对检察长列席监督制度都给予立法上的全面确认。在新时代检察工作格局中,新的监督理念和监督方式都给列席监督提出了新的课题。为此,有必要调整列席监督的职能定位,深刻认识检察监督工作面临的挑战,完善列席监督的立法规定并构建相应的工作机制。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赋予了未成年人参与家庭、学校和社会事务的权利。未成年人参与权的内涵复杂,权利配置尤为困难,是家庭事务中最容易受到忽视也最难实现的权利。未成年人实现家庭事务参与权面临着参与主体性不足和参与能力不足的困境。对此,应当从未成年人参与家庭事务的事项范围、重要程度、认知能力、方式途径和救济途径五个方面健全法律规范,促进未成年人家庭事务参与权的实现。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有中国特色的协商型的公力合作诉讼模式。然而,我国由于认罪认罚量刑协商制度尚未真正确立,仍然存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值班律师作用受限、程序规范空白、量刑协商配套机制不完备等实务问题亟需解决。对此,应当从认罪认罚量刑协商的程序价值、现实困境出发,分析研判认罪认罚量刑协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完善路径。
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制度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项制度的主要环节已经建立起相关机制,但这些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加强政府诚信机制建设,规范法律服务购买程序,建立多元的考核评估体系以及健全纠纷解决机制,是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制度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