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未来,垃圾堆里“抢”针头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zheng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约有1亿糖尿病患者,那些被他们带回家注射过胰岛素的针头,都去哪了?当胡源知道答案时,他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
  针头到底应该去哪里
  胡源是无锡市中医院内分泌科的一名医生,看诊、开处方、查房是他的日常。
  2014年6月的一天,胡源像往常一样边接诊边与患者亲切交流,“刘大爷,您忘记拿针头了!对了,这针头每次用完,都怎么处理啊?” “扔垃圾筒里,这东西不是一次性的吗?”刘大爷这么一说,胡源顿时觉得后背发凉。这些长度不足一厘米的医用锐器,散落在垃圾堆里,可能会传播很多肉眼看不见的病原体。
  “你们也都扔垃圾堆里吗?”胡源又问其他患者。结果,所有人说都是将废弃针头和生活垃圾一起处理。没想到这些在医院被谨慎收集、处理的废弃针头,在院外却被随意丢弃。胡源意识到,这个问题很严重。
  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全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9.7%,这意味着,每年数以亿计的采血针和胰岛素注射针头由患者在家中使用,并存在随意被丢弃的风险。
  依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废弃针头等医疗废弃物属于危险废物,理应受到管理。我国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对医疗废弃物处理有严格规定,可当医疗废弃物产生地点为家庭、处理它们的人是患者时,就没有了约束力。”
  胡源找到某医药代表询问:“卖针头给患者的人,会不会说明一下针头的处理方式?” “药店只管卖药卖针,哪会说那么多?”原来谁都知道危害,却都心照不宣地回避了这个问题。
  自掏腰包购置锐器盒
  经过一番调查研究,胡源决定自费购置一些收集废弃针头专用的锐器盒,免费发放给糖尿病患者,并指导他们将废弃针头交回医院。
  几个月后,胡源发现锐器盒没有发出多少,更收不回来。他向50个糖尿病患者发放调查问卷,想弄明白原因。当看到问卷结果时,他傻眼了。“太麻烦了!”“这么多年都是直接扔垃圾桶里,没有什么问题啊!”只有1个患者能做到回收废弃针头。
  胡源没有灰心,他决定采用“以旧换新”的方法,病人攒满一个锐器盒的废弃针头,便可以交换一盒新针头。很多人奔着新针头而来,很多不满的声音也随之传来。“我交了那么多针头,怎么只送一小盒新针头,你们也太抠了!”“你们收废弃针头肯定有利可图,不然怎么可能还送我们新针头?”“你们是不是收回去消个毒,又拿来给我们用?”面对种种质疑,胡源耐心解释。渐渐地,质疑少了,理解多了。
  “锐器盒并非完全不受欢迎,总有些病人复诊时会讨要新的锐器盒,还有腿脚不便的老人让儿女来要。”护士长朱丽萍对胡源说。作为一个每天都可能被针头扎伤的护士,她非常支持推广锐器盒。“主要是让患者知道乱扔针头的危害,引发他们的‘同理心’。”她把这些思考写进了科室的科普章程。越来越多的患者明白了,用锐器盒不只是为了保护环境,更是保护自己,保护他人。
  看到锐器盒被领走的速度变快了,胡源拓宽了思路:是不是可以在全国各大医院铺开这项活动,让更多人接受?胡源开始奔走在各大医院。他拉着医护人员讲道理,一次不行,就去两次,再不行就磨,直到对方同意。
  苏州市中医院是最早响应的医院之一,医生黄菲经常对病人说:“你们一定不要随便乱扔针头,这是在做善事。放心带回来换,不用你们出钱。”这家医院目前锐器盒的回收率接近90%,年回收针头近4万个。
  渐渐地,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以及无锡市所有三甲医院内分泌科都开展了这一活动。
  “小盒大爱”推动社会公益
  胡源为此发起了公益组织“爱未来”,同事、亲友、患者、大学生志愿者纷纷加入进来。“爱未来”通过募捐筹款来购买锐器盒。一位80岁的患者是固定的捐赠者之一,他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托子女来捐款,还会顺带问问进展。越来越多的医院主动找上门来谈合作,甚至有医院愿意自行承担购买锐器盒的费用。
  锐器盒的费用已不是问题,最让胡源烦恼的是如何进一步推广相关理念。机缘巧合,锐器盒项目受到了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工业设计学院的关注。胡源由此认识了西交利物浦大学的讲师黄淑君。“我来帮你,我正想给学生上一堂关于社会责任的课呢。”黄淑君和学生说:“真正的设计是有社会属性的,它是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江南大学副教授肖东娟把锐器盒项目放进了教案,她领著一群学生研究“如何更好地生活”,希望学生真实地接触患者、医护人员、医疗器械公司和病人家属,以此去理解设计。
  胡源没想到这场跨界的参与,最后会留下很多很棒的设计成品。糖尿病人专用旅行包,既方便整理,也不易丢失小件。重新设计的锐器盒上简明的卡通形象和文字,对常人更具吸引力。从一个针头起步的小小设想走到这一步,推动胡源继续向前的力量越来越多。
  如今,锐器盒已被发放到长三角地区14家三级甲等医院和数不清的一二级医院里,至少从垃圾堆里“抢”回了50万个废弃针头。胡源说:“相比每年使用量上亿的采血针和胰岛素注射针,50万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分子。但有了这个分子,就可以聚能出更好的未来。”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
其他文献
“大自然似乎仅仅完成了人的一半就让其上路了,而将完成人的另一半留给了人类自己。”  ——尼采  站在洞穴的深处,头灯照射到的钟乳石闪烁着微弱的蓝光。周元杰沉浸在地底洞穴的世界里,用相机记录下了石壁上数千万年延绵着的石膏晶花。在周元杰眼里,这些地底的花盛开得非常美丽。  当热爱超越了恐惧  洞穴摄影是艺术,更是冒险。  深入到地下数十米、数百米的未知洞穴世界中,可能会有突然涌来的暗流,可能会有脆弱的
期刊
2013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访巴基斯坦。当总理的专机进入巴基斯坦领空后,巴方派出六架枭龙战斗机全程护航。熟悉这款飞机的人都知道,枭龙战机是中国和巴基斯坦联合研制的。而枭龙战机的总设计师,就是航空少帅杨伟。  三次一分之差  在杨伟的记忆里,有三次1分之差的考试,扭转了他的人生轨迹。当年, 15岁的他,中考十门功课里仅有一门因1分之差与满分失之交臂。因为成绩优异,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破例允许
期刊
凡是到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观过的人,都会对一条环状轨道印象深刻:在半径6米、周长45米的环形轨道上,罩着一层由钢架和有机玻璃做成的全封闭管道,像一颗透明的胶囊。管道里面有一辆可供一人乘坐的磁悬浮车,只需轻触遥控器,它就能以空载50公里/小时的速度跑起来。当然,如果是在直道上,理想状态下可以实现时速大于1000公里。这就是未来高速列车的原型——国际首条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悬浮车的环形实
期刊
立政之本存乎农,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探索乡村振兴路径的过程中,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以文化立村,趟出了一条新路子。在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2月视察过的这座村子里,村民们用不懈的奋斗精神,再塑了乡村气质,让马庄焕发出新的精神风貌。  从徐州东站到马庄的公交车上,司机张翠打开了话匣子,她从小生活在马庄附近,谈及马庄,眼里透着些羡慕,“现在,马庄建设得不得了,那里的人都能歌善舞,氛围特
期刊
走下舞台,褪去身上的诸多标签和光环,廖昌永只是平凡生活中一个拥有美满家庭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他说,在自己的成长之路上,有三所令他获益终生的学校:一所是小时候让他释放天性的山野;一所是他至今供职并始终热爱着的上海音乐学院;一所则是他的爱妻——王嘉。  天使寄来的匿名汇款单  廖昌永出生在四川省成都市郫县一个农民家庭。他7岁那年,父亲意外去世,母亲带着廖昌永兄妹四人辛苦度日。内心倔强的廖昌永总是独来独
期刊
39年前,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部风景爱情故事片《庐山恋》在江西庐山风景区首映,影片中男女主人公至纯至美的爱情打动了观众的心。至今,这部影片在庐山恋电影院放映了4万多场,创造了“在同一影院放映场次最多的单片”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鲜为人知的是,该影院的放映员杨霖、吴惠因此结缘,39年相亲相爱,演绎了一场令人感动的现实版庐山恋。  《庐山恋》为媒,缔结良缘  当年,20岁的吴惠从师范院校毕业后,被分配到
期刊
雨夜闲翻书,读到海桑的小诗《那些单纯的快乐》:“那些单纯的快樂/那些一碰就响的快乐/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我现在的快乐是混浊的……”掩卷细思,那些单纯的快乐去哪儿了呢?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没有任何附加,干净,纯粹,美好。  周末天气晴好,散步的时候,看到一个年轻妈妈带着孩子在小游园休息。  妈妈把孩子放在自己腿上坐着,双手环抱,二人面对面。她用额头轻轻碰了一下孩子的头,然后迅速离开,孩子就笑起来
期刊
中国人每个季节都有当季的吃食,早春宜食抽芽的嫩笋,酷夏则用甘甜的蓮子消暑,金秋正是鲈鱼欲上时,寒冬则围成一圈乐乐呵呵吃火锅。千百年来形成的吃文化里,不仅有中国人对吃饱的渴望,更有对美食珍馐的追求,并由此衍生出对礼的遵守,同时,吃在社交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古汉语中分别用“食”和“饮”表示食用固体食物和流体食物。大约在魏晋时期,开始用“吃”来表达这两个概念,到了宋代,“食”字被淘汰出口语,变成书面
期刊
爱的奉献,为他退役  2003年8月,13岁的许昕和15岁的姚彦一同加入上海乒乓球队。当时,许昕比姚彦矮半头,笑起来憨头憨脑,但令姚彦刮目相看的是许昕的实力。入队一年,许昕就在世界少年挑战赛上同时获得男团、男单、男双冠军。  2006年,由于各自的优异表现,许昕和姚彦双双入选国家一队。从上海来到北京,他们日渐亲密起来。2009年8月,两人一起备战全运会,每次训练课后,他们都会练到最晚,然后一起去食
期刊
传说古时候,心里藏着秘密又希望倾诉的人,会跑到森林里找一个树洞对其倾诉秘密。在当代,人们常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倾诉想法,在社交媒体这个“树洞”里,隐藏着大量的抑郁人群,是自杀的高危群体。  一直研究人工智能的华人科学家黄智生了解这一情况后,决定成立 “树洞救援团”,利用智能机器人分析有意轻生者的自杀倾向等级。  树洞救援行动  黄智生是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人工智能系终身教授,同时受聘于首都医科大学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