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找到你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m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一月的时候,刚刚加入未读的第二天,我的同事、“未读”公众号的主编白明辉推荐过来一篇微信文章,是《新京报》书评周刊当天刊发的《91岁外婆和她毕业册里的青春》。毕业册是作者张哲在外婆因脑出血手术时,从外婆的杂物中意外发现的。这一件穿越70年时光的旧物,在今天读到,仍然能感受到其中跳动的脉搏。
  得益于《新京报》的平台,这篇文章当天的点击量就超过三万。新媒体的时代,出版不再只是从作者创作到编辑出版的单向度过程,这三万多的微信点击实际上让读者提前参与到了出版进程中。换句话说,现在出版也可以是读者先找到一本(仍未/可能将要成型的)书,然后这本书找到了编辑(比如我)。
  关于全世界最大的二手书店——纽约的思存书店(Strand Bookstore)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当你走进思存,不要去找书,让书来找你。”这句话似乎也可以用在这本书的出版上。我直觉感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图书选题,这既源于我个人的阅读取向——对非虚构的个体叙事一向情有独钟——也源于自己的一点生活经验。
  张哲的外婆刘梅香1941-1945年在流亡中的一所乡村师范学校就学,毕业纪念册的同学题字多写于临近毕业的1944年春夏。那是抗日战争最后的艰苦时期,当时生活于其中的人仍难看到曙光的来临。而2015年恰好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官方安排了一系列盛大的纪念活动。但脱去这层鲜亮的外衣后,当你试图寻找关于这段历史细节的文字和影像材料时,不是语焉不详,就是观点陈旧,甚至混淆是非。相比于欧美关于战争记忆和反思浩如烟海的论文、专著、影像、口述遗存,我们忘记历史的速度如此之快,态度如此之决绝。而外婆刘梅香保存下来的留言和回忆,无疑可以成为我们再次走近那段历史的一个契机。这是一份亲历者的个人见证,是平凡人对一个大时代独有的个人观感。
  而从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我对外公外婆那一辈的生活经历也相当感兴趣。不同于我们这个“扁平化”“人机交互”“娱乐至上”“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的生活局限在自己周围的小圈子,但人际关系也更加紧密;娱乐生活也许单调,但不见得过得不快乐;对信息的极度渴求,则使他们对知识有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态……不过是两代人的时间,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发生了这样翻覆的巨变。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呢?回去看看走过的来路如何?从那个年代的旧人手里,我们能学到些什么新知识?我觉得这些问题,都能从一部外婆的口述回忆录中找到部分答案。这答案正是我们形塑自己的重要材料——家族记忆、家世传承这种材料,我们今天已经越来越缺货了。
  基于这样两个理由,我打算跟张哲约稿,让他把外婆求学和年轻时的故事写下来。八个月后,终于打磨出了这部《梅子青时;外婆的青春纪念册》。梅子青时——“梅子”是指外婆梅香,“青时”意谓外婆的少时故事;简简单单四个字,希望传达给读者一种即便身处扰攘的战争年代,青春少年的生命能量仍跃然向上的感觉。如果这种能量能传递给下一代、下下代的我们这些读者,这本书的使命也就达成了。
  从一月约稿到九月成书,我都还没有和张哲见过面,电话也没有通过几次,大部分的沟通都是在微信上完成的。编稿子的时候,他常冷不丁给我发过来一两张老照片,都是他和外婆聊天之余的意外收获——从外婆那搜罗不尽的回忆和杂物中发掘出来的新鲜“尖儿货”。这些本是别人家族记忆的东西,却常常让我眼泪盈眶。张哲是幸运的,有这样一位记忆超群、仍然健在的九十岁外婆;外婆也是幸运的,还有一位愿意溯流而上,去寻找家族记忆的80后外孙。书出版后,好几个朋友和媒体人都反馈给我,说自己受到启发,也打算或已经开始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做这样的口述回忆了。这是完全意料之外的收获!
  从一篇微信文章,到一部反复打磨成型的稿件,再到书名的权衡,排版、设计、印刷过程中无数“不堪回首”的辛苦与委屈……然而当第一次拿到书的时候,还是被它惊艳到了。张哲收到样书的时候,给我发来一条微信;“书收到了,美不胜收!谢谢!”虽然它还有这样那样的瑕疵,但这一刻还是有一种努力终被奖赏的欣喜。
  我不知道最后这本书会卖出去多少本,有多少人有幸(没错,是有幸)能读到这个关于外婆的故事。就像传记作家皮埃尔·阿苏里在《加斯东·伽利玛;半个世纪的法国出版史》中所说的;“你永远无法预知一本书的命运。”但我仍然很高兴,在成为过去的2015年,这本《梅子青时》找到了我。
其他文献
年度两岸书籍设计大赏初选
期刊
只有一百本书的书店,你能开吗?  在侯季然执导的纪录片《书店里的影像诗》中,新手书店赚足了噱头,因为店里只有一百本书。恐怕只有仅卖一本书的东京森冈书店能比拼人气。不过新手书店并非为了噱头而造势,一来是受限于空间和进书成本;二来,对于人生来说,阅读一百本真正有价值的书,难道不够吗?况且,店主郑宇庭每周都会为这百本书“换血”,以“质”换“量”,你每次入店遇到的都不尽相同。  郑宇庭是台湾台东大学的教师
期刊
“有个客人让我帮他只看网络小说找个别样的娱乐,我推荐了劳伦斯·布洛克的侦探小说。《不二》这次终于进多了,冯唐的另外几本也卖不出去了,他这风终于吹过去了。有人来买了长销书《我们仨》,就让我感动了,因为回声无折扣的,我知道这是一个几年。有人拿着长书店来给我,让我帮她买,说她不在网上买书。有学生买了基本港版书,还有indie乐队的CD,说不敢再看书架了,不然没钱回不了家了。有人洋洋得意只买了几本绝版低价
期刊
写在前面    作为一个路翎研究者,我深为路翎的悲剧痛心。特别是看到他的悲剧还在行进,(酷似他的聪慧的女儿——三个女儿中的一个,前些时候曾被送进她父亲住过的同一家精神病院——请原谅我说出了这样令人难堪的事)我有几句话要说。尽管未经历过路翎们的那场灾难,但类似的情境却也感同身受。比如“文革”。我们应当看到那一代人所处的历史环境的特殊性,所以,对舒芜的行为不应特别苛求。然而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因为人
期刊
2020年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原本在自然的时令中,只是冬春交替的日子,却因一场疫情,恰巧也成为人文世界冬春交替的时节。图书,是构成人文世界的基石,而书店则为这块基石提供了有尊严的容身之所。汹涌的疫情,一度给实体书店笼罩空前的严寒,广西师大出版社联合浦发银行与200余家书店发起的“书店燃灯计划”应运而生,邀请李浩、计文君、顾湘、贾志刚、苏七七、骆降喜、萧易、走走、周云蓬、吴钩、韩浩月、于赓哲等知名作
期刊
这是一本有点危险的怪兽书(当然比不上哈利·波特书里会咬人的那一本),封面设计廖韡选择使用原书插画家戴维·塔斯细腻的生物插画,以略带漫画动感的方式切割版面,并带入些许色彩做色彩变化,选图上刻意让上方较有动感,带起被武器威胁的感受,下方则以不同的方块切割出一个人兽对峙的场景,与上方的动态感做出区隔。标题部分以圆弧字英文与烫金字搭配,营造武器闪闪发亮的视觉印象。  请和我们一起享受这本野性十足的书吧!当
期刊
最初知道张爱玲,是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连载的《张爱玲传》,看到胡、张之恋的那部分,写得很富诗情画意,比如张在给胡的照片背面题上这样的话:“见到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那时我正处纯情年代,张爱玲的恋爱情节是我在猎奇心理的支配下一个带有浪漫色彩的发掘。  后来张爱玲红紫一时,有关传记书店里满眼都是,而我在历经世事并熟读张的作品之后,对关于她的传记有本能的排拒
期刊
《日光绵羊》  设计:张岩  出版方:南方家园  远看只见大片白底上的一只黑羊,实际拿在手上细看才会发现,封面所有元素都有影子,影子的效果是运用描图纸微透的特性,将书衣与内封的图案和文字错开,迭加在一起產生日光照射的光影感,并透出一点点内封的斑驳底色。更进一步触摸,会发现书腰与书衣虽均为描图纸,却刻意采用不同纸质。本书整体设计简单精确,从图像的选用到素材应用等执行都相当到位,书中的内页选用图像也呼
期刊
说话还奶声奶气、跟老爸一起逛大大小小的书店的时候,上学后站在图书馆的一排排书架前、挑书挑到肚子痛的时候,我还没有想过自己今后会每天和一堆书稿打交道,会成为一个被外文稿子里的各种名词搅得头晕、拿到样书却还是忍不住心潮澎湃的别扭的小编辑,更没有想过,我有一天会做一套“和书有关的书”。  日本x-Knowledge出版社编著了一系列图文并茂的好书,第一次翻开样书的时候,整个编辑部的人立刻被海量的精美照片
期刊
2015,出版业迎接了奇诡的外一章,像是一列火车突然停靠在一个时刻表上未曾告知的站。  博客来、诚品、金石堂,三大排行榜的年度畅销第一名都是《秘密花同》,作者乔汉娜·贝斯福。这个名字大多数人记不住,不过我们都知道,这是一本没有文字的书,一本给大人的着色书,你必须购买很细、很多种颜色的笔,花两天或更长的时间,在纤密如毛的黑白图案内涂满颜色,很久没有这种认真投入一件事的感觉了,于是你凝望着你认为相当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