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风雨不惑 再谱新章

来源 :科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ghghjhghj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月更替,四季轮回,一叶知秋,片霜进冬。
  2020年,是个特殊年份。这一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即将圆满收官。这一年,《科学之友》迎来不惑之年。1980年,伴随着“科学的春天”的到来,《科学之友》杂志应运而生;2020年,沐浴着改革春风成长的《科学之友》迎来40岁生日。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
  40年间,我国科技发展硕果累累: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返航、“蛟龙”下海、“墨子”升空、“复兴”起航、“天宫”合體、“极地”科考、“北斗”组网、“天问”之旅……《科学之友》让读者目睹中国的腾飞发展。
  40年来,《科学之友》杂志始终高举科学的大旗,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大众热爱科学”为宗旨,关注科技热点话题,突出科技报道特色,展现科技工作者风采、展示最新科技成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40年来,《科学之友》杂志的样貌在变,传播载体在变,编辑记者在变,但始终不变的是科友人不曾忘却的“科普情怀”。历经40年的洗礼,《科学之友》杂志早已褪去了当初的稚嫩和单薄,在迈入不惑之年的当下,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新一代办刊人使命在胸、责任在肩。
  在2016年召开的“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新时代赋予科技期刊新使命,新使命催生科友人新思路。
  新时代,我们一定要坚持守正创新,坚定正确的办刊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严守新闻出版规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科普阵地,打造精品期刊。
  新时代,我们一定要坚持融合发展,积极拥抱智媒时代,为传统媒体注入新鲜血液,探索融媒体发展路径,拓展科普传播渠道,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努力满足不同层面读者对科普知识的需求。
  新时代,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培养人才,建好队伍,练就作风,使科友人以更加饱满的创新热情、更加求实的科学精神、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科学之友》杂志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不负韶华,斗志犹存。新起点再出发,科友人将坚守初心,与读者朋友们同进步、共成长,祝愿我们与我们的读者——历经风雨之后,归来仍是少年!
其他文献
今年愚人节刚过,国内媒体就报道了美国海军的一套“海水变油”的技术。年纪稍长的人大概还记得,早在1990年代,在我国曾上演过一场“水变油”的闹剧,闹剧最后以很多人受骗、骗子自己也坐牢收场。那么,这一次会不会是一场愚人节玩笑或者“洋骗局”呢?有人于是到美国海军的官方网站去查,结果发现人家是严肃的,虽然没直接说“海水变油”,而是说“从海水中提取燃料”,但最后得到的,的确是燃油。  如果从海水中电解出氢气
期刊
黑魔鬼竹节虫的眼睛与其他种类不同,看上去还有类似于脊椎动物的瞳孔;它展开的后翅露出艳丽的红色,这说明它感受到了威胁,正在以警戒色自卫。  巴布亚金色锹形甲虫是一种生活在巴布亚、澳大利亚的锹形甲虫,锹形甲虫中金色的算是比较稀有的了。它们扇形的前脚有刀片的作用,可以割破草本植物,吸食其汁液。别看它们外表上看起来很凶悍,其实它们很温顺。  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南部的巨大蝗虫。  生活在印度孟各地区的一种黄金
期刊
虽然野生大熊猫目前只分布在中国境内,但在远古,大熊猫是非常繁盛的动物,它们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  最近,科学家在西班牙发现了一种大熊猫祖先化石,包括了它的颚骨和牙齿,距今已经有1160万年了。在那个时代,西班牙气温适中,气候湿润,植被茂盛。这种大熊猫的牙齿表明,它是一种杂食动物,肉类、水果、植物茎干,甚至叶子都是它的食物。它的牙齿已经能够咀嚼坚硬的植物,也许那个时候大熊猫就能够吃竹子了。从体型上分
期刊
喜欢喝咖啡的朋友们,珍惜你唇齿之间的咖啡味道吧,也许再过一些年,咖啡将在世界上消失!  这绝非危言耸听,阿拉伯卡咖啡豆是制造咖啡的两大咖啡豆品种之一,占据了全球70%的市场份额。最近,研究人员实地考察了阿拉伯卡咖啡豆的生产地,发现这些产地的自然条件正在恶化,许多地区也许到2020年就不适合咖啡豆的种植了。而其他的地区由于全球气候巨变,咖啡树的开花率将下降,而且植物健康状况不佳,咖啡豆的口味会在未来
期刊
读“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的《我心归处是敦煌》,数次潸然泪下,怀着对敦煌艺术和敦煌守护者的崇敬之情,我走进千里之外的莫高窟,在大大小小的洞窟间赏游,感受莫高窟赋予樊锦诗的精神慰藉——为了躲清静,她会搬着小马扎躲进洞窟里,只要进到洞窟里,什么烦心事都会消失,心也會踏实……  窟前种了杨树林,崖顶建了风沙防护带,如今的莫高窟,经过多年的保护和开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而当年樊锦诗来时,这里风沙肆虐,破败不堪
期刊
美源自自然感受,艺术源自生命情感。大自然中的枯木断根蕴藏着自然之美和内在活力,它们一旦被雕刻家发现、挖掘,便会以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在刀刻斧凿中获得新的生机。  罗氏根艺木雕技艺在过去的百年之中历经三代传承,三代传承人苦心钻研,使这项宝贵技艺得以延续和发展。近年来,第三代传承人罗东创建“北木班鲁”品牌,在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巧用枯木、烂根、废弃船木等材料,制作根艺木雕。他秉承“三分人工、七
期刊
木雕是人们喜爱收藏的工艺品之一,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好的木雕作品不仅彰显着作品本身的立体之美和形态之美,而且能够体现出創作者的聪明才智和雕刻技术。罗氏根艺木雕造型独特、品类丰富,是艺术家心灵手巧的产物,它们集绿色、环保、观赏、实用、收藏为一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传承人罗东的作品来感受博大精深的木雕艺术。
期刊
木雕艺术创作是创作者心理多变而复杂的有意义的过程。所谓技法,就是创作过程中作者对于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这种手法主要体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与刻。确切地说,就是由外向内,一步步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地将图形挖掘显现出来。在一次次的减法造型中,创作者不仅能体会到作品即将“脱壳而出”的快感,而且有时会因木质特性或用力过猛削减了不该减去的地方,从而经历一番惊心动魄。然而,如果处理得当,创作者也可能会因险象环
期刊
天问一号探测器首次成功着陆火星  距离地球逾3亿千米的神秘红色星球火星第一次迎来了中国的访客。中国国家航天局2021年5月15日宣布,天问一号探测器于5月15日7时18分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区域,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
期刊
我们的太阳已经有50亿岁了,许多恒星都像我们的太阳这样古老,甚至还更古老。那么,恒星家族的“青少年一代”是否正在大量出现呢?  英国科学家利用大型天文望远镜研究宇宙中恒星的形成趋势。他们发现,目前宇宙中一半的恒星是在距今90亿到110亿年前形成的,那时宇宙才刚刚二三十亿岁,另外的一半则是后来才形成的。换句话说,随着宇宙年龄的增加,新恒星的诞生速度已经大幅度下降了。如今宇宙中恒星形成的速度,大概只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