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从井观天》教学设计谈低段的阅读教学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chao0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出以下阐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就此,本人在进行《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就侧重从以下四个方面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关注字词教学与书写指导,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审美能力
  
  字词教学是低段教学的重点之一。要求教师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记忆的方法,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是要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以及声母是F和H的音,这是我们南方人读音上的死穴;帮助孩子认清字形,特别是一些形近字的字形;帮助学生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字词的意思,特别是一些多音字和同音字。这一切都是在为学生将来正确使用汉字,少写错别字奠定坚实的基础。
  《坐井观天》是人教版第三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本课的生字只有三个——“沿、际、信”,是全册教材中最少的,而且还不难。在读音上只要抓住“沿”“信”,帮助学生读准前鼻音就好;倒是“沿”和“际”的字义理解有点难度,所以,我将这两个字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进行;字形上这三个字原本就不难,学生完全可以动用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来帮助记忆。但是为了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好地记忆,教师不妨也可以自编一些与字形相关的形象、联想的方法帮助孩子更快、更牢固地记忆字形。如:“际”——两(“二”)只“小”“耳朵”(左耳旁)安放在脑袋的两边,边就是“际”,“际”就是边的意思;“沿”——有“几”“口”井就有几个井沿,井沿上有水,所以是“三点水”旁的;“信”——我们的“言语”要让你旁边的“人”相信哦。“人”之“言”,要有“信”,言而有信等。这样将字形与字义紧密地联系起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生字学习还有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写。我们中国的方块字除了要求孩子能正确按照笔画的顺序书写外,还很讲究汉字的形体美。现在,很多人在网络上能很快地打字,与人交流,但提起笔来却写不出个像模像样的方块字。有的成年人写出的字还不如一个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这就是写字基础没打扎实造成的。其责任在于我们小学教师。
  写字教学在一年级时,教师要逐个范写,让学生学习横竖撇撩点如何起笔、如何收笔,竖有几种,撇有几种,点又有哪几种,每一种要怎么书写;教给孩子“读字”的方法:观察一个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每一笔起笔和收笔的位置,以及田字格中横中线与竖中线上的笔画等……这一切都要手把手地教给孩子,让他们把字写正确、写漂亮、写得有韵味儿、有美感。到了二年级,学生有了这些书写的基础,掌握了一些写字的技巧,教师可由扶到半扶半放,再慢慢过渡到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认真读字、描红、书写。教师则可选择每一课中有共同点的字,或容易写错的、不易写好、笔画特别多或特别少的字,教学生读字,进行一笔一画的范写,教给孩子把字写漂亮的技巧,培养孩子们对汉字的审美能力。所以,本节课,我就抓住这三个生字结构上十分明显的左窄右宽的共同点进行书写指导,以“信”和“沿”为例。教学生如何读字,如何审美。即“沿”的右上方是“几”的变形,第二笔是“横折弯”,没有“勾”,否则就错了;“信”右边的“言”字的二三两个横要明显比第一个横短,写出来的字才漂亮。
  
  二、注重朗读指导,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课标要求我们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句号、问号与感叹号的语气,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获得情感的体验,学会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本人认为朗读有三种功能:一是在读中帮助理解文本内容;二是理解文本后进行表达性朗读,向听者传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三是进行语言的内化与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所以,朗读教学很重要,它不仅是低段的教学重点,也是每个学段的重点。课堂上如何引导孩子理解、体会,并读出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在低年级教学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把自己当做故事中的主人公,心里想着,嘴上说着,人情人境地去理解、体会主人公内心的想法,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与表达意愿,这样,很自然地就能够让学生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表达出来了,朗读就有了感情依托。这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朗读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开朗、外向的性格特点。
  如,在教学朗读小鸟和青蛙之间的第二组对话时,我就启发学生:你这只小青蛙听了小鸟的回答,心里在想些什么?你会怎么反驳小鸟?读出你的不服来!等。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中,学生很快地就进入了角色,将自己当做了文本中的小青蛙,把自己对小鸟回答的不满,把它自以为是的情绪通过朗读统统表达出来了,既理解了文本的内涵,又训练了朗读,完成了我们预设的教学目标。
  除此之外,适当的朗读技巧的指导也是必要的。比如,教师要教给学生读好问话的语气,读出语言的重音与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我在教学《坐井观天》中青蛙的第一次问话“你从哪儿来呀”时,我先是启发学生了解在青蛙的视线中,突然多了一只小鸟,它会感到非常惊讶,那要怎么问?教学生读出问话的语气,读好问号;之后,我又发现学生虽然读出疑问的语气了,但找不到重音,这时,我就直接告诉学生:问话是有技巧的,一定要把重音放在你想问的关键字眼上。经我这样一点拨,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重音的落脚点“哪儿”,把这个问句读好了。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教给孩子们朗读、说话的技巧。
  在朗读指导中,教师的范读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模仿也是一种很好学习方式。当学生读得不理想时,教师可以亲自上阵为学生作示范,为他们提供相对的范例。如,在青蛙与小鸟的第二组对话中,刚开始,学生老是读不出青蛙反驳的味儿,于是,我就将文中的反问句“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改为陈述句“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的。”教师通过示范读这两句话,让学生进行对比,学生很快从教师的示范朗读中领悟到了反问句的作用与反问句朗读的语气,读出了青蛙反驳小鸟的口吻。
  
  三、进行读说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说和写是表达中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大类。
  口头表达的训练和培养,本课主要体现在让学生对青蛙的错误观点进行劝说,帮助它了解井口以外的精彩世界。此处,笔者在课堂上通过创设争论的情境辅助学生表达,为他们提供说服的素材,如前面课文中学过的秋天山野的美丽插图、北京的立交桥和草坪插图等,启发他们应用学过的课文语言和积累的词汇来描绘大千世界。此处的说,既训练内容的表达,又培养了孩子使用口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虽说口头表达是书面表达的基础,但从说到写还是有一大段距离。写需要学生对口语进行适当的筛选与加工、美化。它应是更有条理的,更完美的文字作品。根据低年级孩子的想象能力特别强,想象特别大胆、丰富的特点,结合本册教材前面所学的内容和积累的语言,我在让学生劝说青蛙要跳出井口来看一看这一环节之后,又设计了读说写结合的环节:
  小青蛙终于从井底出来了。他抬头一看,天原来______________。他经过大街小巷,看到______________;他来到公园,看到______________;他还来到了我们的校园,看到______________;他又来到了大海边,兴奋地发现______________。小青蛙情不自禁地说:“______________”
  这种写不是完全放手的,而是给了学生台阶,为学生搭建了写话的框架,让学生将之补充完整,降低了写的难度。而且是让学生先说后写,说后落实到写上,为不同层次的孩子提供了写的可能。水平差一些的孩子可以根据刚才同学说的写,水平高一些的孩子可以自己再想象、发挥。这样就给了不同层次的孩子体验写的快乐与成功的平台,增强了他们写话的信心与兴趣。
  
  四、引导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在引导、指导学生有滋有味地进行阅读的同时,教师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要将学生的阅读注意力从课内引向课外。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面、增加其阅读量,丰富他们的阅读积累,让他们的语文能力能够厚积薄发,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在学生正确掌握了故事的寓意后,我特地帮助学生将本课的学习与已有的旧知——《识字4》中认识的成语进行联系,明确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等成语都是表示同一种意思。之后,我引导孩子课后再去寻找这些故事来阅读,提高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而且,低段孩子最需要的是亲子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让他们回家之后与父母亲共同分享这些成语故事,将课内学习引向了更为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我们的语文教师如果能够时刻注意提醒自己利用课内的资源将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向课外,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会更多地将精力与兴趣转移到阅读文学作品上,文学修养会加深,文学功底会加厚,语文能力会加强。这种一举多得的方法又何乐而不为呢?
其他文献
《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其实质就是交往。交往是共存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而互动教学,能让课堂成为充满生命力的“动感地带”。    一、师生互动,创设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心理充分自由、安全的环境中展开自主学习的自由空间,树
期刊
一周时间里,我听了两位教师教学古诗词《渔歌子》,教学对象都是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两位教师都重视运用教学手段获取诗词所描绘的意象,尤其两位教师都重视引导学生获取前两句诗句的意象,但两位教师采用的教法却又截然不同,课堂状态也大相径庭。那么,如何引导才能有效地获取意象,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与玩味的。下面我们来比较这两位教师的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一    课件出示《渔歌子》前两
期刊
“指导——自主学习”三条教学原则中第二条“先教后学”原则的表述是这样的:“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处于依靠教师的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这同样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当然,教师不能脱离学科性质、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来单独传授所谓的方法,而应该把方法传授有机地渗透和溶入到知识的教学中,并引导和教育学生保持对学
期刊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字。能正确读写“碧玉、裁出、剪刀”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认识美  1.教师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吗?你能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或一首诗来描绘春天吗?  2.动画展示春景,定格河边垂柳婆
期刊
语文怎么教,语文教什么?我们以为“阅读、感悟、质疑、运用贯穿始终,听、说、读、写训练扎实”,才是教师应追寻的本色语文,学生需要的实效课堂。    一、质疑问难。激发学习潜能    “学贵有疑”。疑是探究新知的开始,也是探究新知的动力。只有有所发现,有所探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学生每学习一篇文章,学前、学中、学后都会发现一些疑问,我鼓励学生不懂就问,提出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可以从课题、课文内容
期刊
近年来,在教师招考和职称晋升中,传统的说课考核被“片段教学”所取代。在与不少“备考”教师的接触中,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教师四处拜师研究片段教学的技巧,期望在技巧中能取得真经。殊不知,这种努力却犯了致命的方向性错误。  片段教学能否成功与教师常态教学的质量息息相关,只有常态教学的卓越,才能有片段教学的精彩。那么,如何在常态教学中苦练内功从而获得片段教学的成功?    一、读懂教材是前提   
期刊
诗人在诗词中凭借鲜明的意象来表情达意,观照人生世相,意象是诗人返照生活的意化之物,物化形态。古诗词教学着力点在于:教师引导学生透过古诗词中的语言文字,于文字中展开想象,目视语言生发联想,沉浸文字体蕴形象,学生凭借主体体验,还原诗中的画面,再现诗人心中的意象,以披文得象,以见象生情,以入境悟意。在体味诗句中获得意象,是实现悟情得意的必然前提,离开它,悟情得意如“水中月”“镜中花”。    一、获取意
期刊
一、降低门槛,树立写话信心    对刚接触写话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培养写话兴趣、树立写话信心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让学生由愿意写到能动笔写进而向顺利写过度。所以我始终注意从儿童实际出发,贴近儿童的心灵,降低写话的入门难度,让他们感到写话是件快乐、有趣的平常事。  在学生写话的初始阶段,我主要选择最贴近孩子生活的话题,如:问孩子们今天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有孩子说:“我最高兴的事是在超市买东西时阿姨表扬了我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这里,就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话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趣”为先行,使学生愿读书    1.以听讲故事——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愿意接受。教师若能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学生一定能人情人境。每节语文课,利用课前3分钟给学生讲神话故事、中外民间故
期刊
校本教研中的“同课多轮”课例研讨是任课教师选定的某一节课按照“原行为——新设计——新行为”的模式由教师自己与同伴共同反复经历多次,对“原行为”和“新行为”的不断反思与修正,从而力求有效的行为过程。这种案例研究不仅能“打磨”出有实效性的课,而且能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培养教师反思教学的意识,并促进教师间团结协作、共同成长。    一、审视自己,自我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