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受难——解读《少年维特的烦恼》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LD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74年莱比锡秋季博览会开幕时,《少年维特的烦恼》面世了,它像一块巨石扔进当时一潭死水似的沉寂的社会,激起层层波澜。一代人的心翻腾了.千千万万人的心里燃起炽烈的热情,许多人对小说中美妙的爱情描写大为赞叹.也有些人忧心忡忡。认为这种狂热的激情将导致道德沦丧。爱情,这种既具有审美形式的感官愉悦和激情浪漫.又具有相磨相厮的血肉慰藉和情感交汇.同时更赋予生命和世界意义和价值的美好事物。由于其具有了多层面性,因此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中,作者通过维特、绿蒂和阿尔伯特三者之间的情感纠葛.
其他文献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口头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判断、推理来巩固旧知、发展智力而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记》中也把“善问”看成是“进学之道”。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
精美玉器,离不开工匠娴熟的刀法和巧妙的构思。成名佳作。也少不了作者熟练而得体的表达。诗人塑造意象,抒发感情,更要借助多种技巧。因此要把握诗歌内容。感悟诗歌魅力,就必须熟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
诗歌是作者以丰富的感情和想象,鲜明的节奏,和谐而精炼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古代诗歌尤其如此,由于时代久远,语言形式有了较大的发展,语法规范有了进一步变化。阅读古代诗歌往往令人头痛。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虽说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有些环节还是有章可循的,特别是古代诗歌的鉴赏。鉴赏诗歌要注意抓整体性,在具体的诗歌欣赏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    一、谙熟各种艺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我们提倡“以学论教”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方式,让“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     一、发展性教学评价背景下突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阅读教学方式的尝试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
古诗鉴赏题是考试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往往答不好。而究其原因,很多学生根本就没读懂诗。诗词解读和理解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但熟悉一些切入角度,对学生理解诗也很有帮助。    一、从分析形象的特点入手解诗    诗是要靠形象说话的,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忧乐、社会的治乱、个人的遭遇、情感的纠葛,都要借助形象来表达,理解一首诗。首先就要从分析形象的特点人手,进而把握诗的主旨。诗中的形象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或物,
在叙述过程中,“第二人称”的“你”和“你们”,是客观存在的。只承认“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而不承认“第二人称”叙述是不妥的!不承认“第二人称”叙述存在,原因何在?
毫无疑问,对话理论给语文教学改革及其实践带来了崭新的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的课程标准中这句纲要性的话,其实包含着两层意义:一、阅读是读者(包括教师和学生)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不妨称之为阅读对话;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不妨称之为教学对话。在时下许多论述中将此二者分别所属的阅读观和教学观几乎混为一谈。我以为,弄清此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
林徽因(1904~1955年)是20世纪30年代初活跃于文坛的才女,她的小说、散文、剧本都具有一定的艺术功力,本文仅以诗歌为研究对象,着重从其思想特色方面进行评述。  文学是受环境影响的,所谓“时运推移,质文代变”是也。诗人的生活经历对她的思想产生着重要影响,前期生活较为优裕,因此诗作中多轻柔的感情,把劳动人民隔在窗子之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的年代,也是中国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