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武男:国家软实力核心是文化

来源 :中国慈善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st_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记者 毕维尹整理
  国家软实力最核心的是我们的文化特点,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未来的出路,是为当下服务的文明
  回顾过去,中国一直重视国家软实力,投了很多钱,却没达到相应的效果。软实力体现得最好的是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派医疗队援助非洲、修建铁路等等。那是经济援助,实际上是国际主义,确定了中国在世界的政治光谱、国家角色和价值基础。还有在朝鲜战争、越战、非洲问题上,也体现了自己的软实力。对于这段历史,人们有褒有贬,那时候中国并不富裕,勒紧裤腰带去支持世界革命。我们常在国外的人知道,中国的国家形象在那时候是最好的。我个人认为,那个时候软实力的具体体现是输出革命,三个世界的划分。
  国家软实力是很具体的体现,比如,现在中国的护照在世界上并不好用,外交部部长王毅说了一句话很到位,“要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的‘含金量’”。
  改革开放后,中国也进行过很多国家软实力建设,包括孔子学院、奥运、世博、广州亚运会、大运会。但是,今天国家软实力的建设,比较局限于用另外一个表达—国家形象建设。这实际上是从对外宣传的角度,把国家软实力和国家形象建设连在一起。
  国家软实力离不开价值观
  多年来,国家软实力建设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有进步空间。这个进步怎么取得?国家软实力离不开价值观。我印象非常深的是,2005年文化部第一次带了五个剧目到林肯艺术中心,北京人艺一定要带老舍的《茶馆》,认为它是国家的经典。但很多美国人看完后没明白。美国人讲的是正义、善良、和平,这些普世价值的东西,他们没有新旧社会的概念。因此他们想不通—不就是换届总统嘛,怎么这届总统就认为那届是万恶的呢?
  当初选择的所有剧目,第一展示的是我们判断价值的标准,第二重点表现的是艺术形式。西方人认为艺术形式没有高低,最重要的是你所反映的价值观。可见我们在对外宣传上,一直轻价值观,重文化形式。
  张艺谋搞的文化符号,比如大红灯笼,满足的是西方人的好奇心理。这就像我们到烟袋斜街,看到一个鼻烟壶,你不是喜欢,只是好奇。所以我们把外国人因为文化差异而对中国文化的某种接受定义为喜欢,这是错误的。再回想李安,他的《喜宴》《推手》《饮食男女》,讲的全都是东方人的人性、家庭理念和人生理念,这些是西方人喜欢看的。中国人为什么拍不了国际题材的电影,因为我们不了解需要用价值观进行沟通。
  《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没法走出去,因为外国人很难想象,杀南霸天可以不经过法律程序,白毛女可以借钱不还,所以我们的作品走出去时,最大的挑战就是我们宣传的价值观西方人理解不了。价值观分两类,一类是人类共同认定的,比如善良、美、勤劳、正义,另一类是政治上的,比如西方的三权分立、民主化。让西方看得懂,达到效果,首先要懂得宣传的是什么,这一点很重要。
  2003年,我们去参加日本名古屋世博会,偌大一个中国馆,搞了一个像夜总会一样的伪女子十二乐坊,然后全是浙江小商品交易柜台。二楼整个墙都是龙,阴森森的。我们对龙的表达有问题,没能借机扭转西方人对龙的负面印象。中国馆旁边是印度馆,里面用英文写着“印度—一个古老国家对世界哲学的贡献”,而日本所有馆都在讲环保,叫“爱知县,爱地球”(爱知县是名古屋所在地)。
  到了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海倒退到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看事情的层次太低了—中国8亿农民会怎么想呢?所以实际上,国家软实力是价值观的问题。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出路
  《亚洲周刊》总编邱立本说过一句话,“中国是有文化没文明,西方是有文明没文化”。我们说的文明,更多是聚焦在个人的教养、社会公共意识和法制意识。为什么今天我们讲公共外交,就是强调人民之间的交流?国家是抽象的,国家形象全体现在人身上。作为中国人,你要走出去传播你的价值观,首先要有文明的方式。很多中国人把卫生间搞得很脏,说话声音很大,走路不看人,何谈文化?一些人经常说中国文化很伟大,要征服西方,但自身文明礼貌都不够,何来征服?
  英国带向世界的,首先是绅士风度,使它成为全球文明准则。第二是很具象的英式红茶、下午茶、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华文化走到世界上,有什么是代表我们的?今天讲中国文化有点空,文化要有载体。
  法兰西在世界的体现是酒、美食、服装和创意,韩国有全世界都知道的韩国泡菜。中国泡菜历史那么长,但没人知道;韩医来自中医,但人家打向了世界。我们有时候批评韩国剽窃,我觉得没有道理,是我们自己缺乏传承和创新,也缺乏国际观。这就说明我们选择传播软实力的载体不够。
  软实力最核心的是我们的文化特点。中国文化是什么,现在很多人没讲清楚。我们过去一说到中国文化,第一是“悠久”,我觉得不对。我们能真凭实据展现给世界的,就是3500年左右的历史,其他的三皇五帝、大禹治水,毕竟都是演绎的,拿不出证据。中华文明是在人类文明的第二个阶段产生,第一阶段是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我们对中华文明强调悠久,有点站不住脚。你去大英博物馆,讲解人类文明的开始,没有提及中国文明。
  提到中国文化第二讲“灿烂”,也对也不对。相比文艺复兴时期,宋代的GDP、人口总数最多,这一定是我们灿烂文明带来的繁荣,但是,中华文明缺乏对当代世界的贡献。我们今天的每一样东西,几乎都不是中国人发明的,小到交通规则,大到现代科技和艺术。所以,文化的灿烂是要对今天人类的生活方式有贡献。
  中国的文化是看不见的,到了故宫才发现很多都是后来翻新的。在罗马的大街上,上千年的东西太多了,中国现在明清早期的建筑都没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是一个现代的中国,是跟过去文化没有关系的中国。
  我个人研究发现,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有两个。第一,中国文化是说给未来人类听的,中国人创造了一个非常大的哲学理念,就是平衡理论。中国一切是中道、中庸,西方是建立在二元基础上,非黑即白。中国讲平衡,今天人类出现的所有问题就是平衡问题—人与自然的平衡出了问题、人与人的平衡出了问题、内心与身体的平衡出了问题。
  西方所有哲学理念在于征服、创造、创新。今天乔布斯搞的是创新。2008年金融危机,所有刺激经济的计划都是刺激需求,但实际上不是需求问题,是人的需求过度,带来自然和环境的破坏。为什么有占领华尔街运动?大家发现西方资本主义确实把人的需求无限膨胀放大,最后经济走向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不平衡,才导致了金融危机,反过来,治理经济危机的手段又是继续刺激需求。这是不对的。
  宋代以后,中国没有发展科技,也没发展经济学,中国的“和”字,“禾”代表大地的供给,“口”代表我们的需求,只有大地的供给和我们的需求达到平衡的时候,才能走向和平。科技和经济学是不断拉动需求,所以要想解决问题,首先要把需求降下来。我觉得中华文明第一个伟大的发现,就是发现了平衡理论。
  中华文明第二个伟大的发现是,中国文化的一切建立在心性基础上,认为一切外在变化都不重要,佛教讲“降伏其心”,心学,包括今天的心灵修炼,只要全世界走这条路,一定要走到中华文明上,我认为,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出路。
  西方主流社会有三大标志:会不会说几句中文,家里有没有中国的古董,是不是信佛教。我指的都是像洛克菲勒这样上百亿资产的家族,沙特的王室就是信佛教的。我认为,中华文明是为当下服务的文明。
  所以回到软实力来讲,我们把软实力的问题、出路、构建软实力的中华文化搞明白,这样一步步去做才有意义。
  (本文由本刊记者毕维尹采访整理)
其他文献
书名:《走向共享—面向未来的思考与追求》  作者:卢德之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1月  如果有一种理论和方法,对全球及世界各国面临的问题,都能起到放之四海皆准的解决效果,它会是什么?  “21世纪的核心就在于你怎么能够创造一个有活力、有创造力的经济,但是这个经济成果又被全民所分享,有一个真正的社会团结和社会福利。”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第二届中国公益论坛”上表达了上述观点
期刊
Q:你参与了众多的公益组织,你正在或期待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A:我一直对自己有一个要求,扮演的主要角色不是领导人,因为很多组织都有领导人,我扮演的是协助他们完善治理结构的角色。  Q:企业家大多强势,参与公益组织,要想做得好,你的经验是什么?  A:参加阿拉善生态协会之后,让我意识到NGO的独立性、专业性和公益性。它是独立的,不依附于任何政府机构、企业,也不能简单地依附于某一两个人。  Q:阿拉
期刊
推广高端礼仪课程源于何佩嵘在哈佛读书时发生的一件事情。  那年春节,何佩嵘看到美国媒体广泛报道中国一些“有钱人”在美国购物中心大肆购买奢侈品的场面,并称呼中国人为“会走路的钱包”。在报道购物之外,何佩嵘感觉字里行间还流露出许多对中国人的轻视,比如提到他们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在高级餐厅拿顶级葡萄酒当水喝,在街道随地吐痰等。  作为一个中国人,何佩嵘在和朋友谈论起这些的时候,涌起许多尴尬。她意识到,这
期刊
多位一体地解读《决定》  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谈到公益慈善行业时提出一句话:“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对此,我们不能表现出悲观情绪,认为三中全会把慈善定位为扶贫济困,范围缩小了。  这其中有一个解读的方法论问题,我们应该从根本上来解读。正如《决定》首先强调的,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
期刊
35岁时,已是万邦航运公司执行董事的曹慰德,开始系统研究管理学。遍翻中外管理书籍后,唯有中国一本古老的《尚书》,让他痴迷不已。“在《尚书》里,现在管理学的内容它都有;现在管理学没有的东西,它更有。”曹慰德说。  1957年出生于香港的曹慰德身材魁伟,戴一副银框眼镜,相貌酷似其父曹文锦—万邦航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作为富家公子,曹慰德在北美接受了良好的西方教育,加拿大读的中学,美国读的大学。  曹慰
期刊
企业家应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作为李嘉诚基金会捐赠的项目,长江商学院正是公益和慈善的产物,你最初是怎么想到用公益和慈善的方式来推动商学院的发展的?  项兵:在美国,几乎所有的顶级大学都是私立的,都得到了大量社会资金的支持。从斯坦福到哈佛,从普林斯顿到耶鲁,无不如是。建立一所世界级的教育机构需要大量的资金,多则数百亿美元,同时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的积累与沉淀,才能成就世界级
期刊
2013年9月29日,“华人首富”、香港长江实业集团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李嘉诚,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与以色列理工学院签署合作备忘录,李嘉诚基金会同时宣布捐资1.3亿美元,协助全球知名的以色列理工学院落户中国,在汕头大学旁兴建一所全新的理工学院,命名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李嘉诚表示,期望学院引领中国发展工程科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推动研究和创新。  此前二十余天,9月4日,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开学典礼在贵州省惠
期刊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记者 毕维尹整理  “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句话是最本质的东西。"去行政化"是社会领域最重要最具挑战的改革  从根本上来讲,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一些大的观点都有改革的制高立足点。  首先,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意味着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要起
期刊
年轻人并不缺乏理想和抱负,关键在于如何帮助他们去实现,公益领域应该给年轻人提供实践的机会,我们更需要全球的青年来引领我们的未来  气候变化得到中国和全世界的关注,是非常重要和令人鼓舞的一件事情。例如投资未来这样的全球项目,有助于我们理解气候变化,使我们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2013年5月,我们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比例每百万当中已经超过了四百的浓度,这就表明,我们需要花200年的时间,才能使二
期刊
互联网正颠覆一切,公益慈善也不例外。互联网让公益项目的传播变得快速高效,让公益资金的筹集变得简单便捷,让公益组织的执行变得透明公开。然而,这必将是一场优胜劣汰的生存竞赛,只有那些主动进行公益产品创新的互联网公司,以及积极寻求与互联网结合的公益机构,方能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决胜千里,赢得发展新机  2014年3月22日9时8分,“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一条消息,标题为“腾讯公益,救助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