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的歌词作家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是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它的发展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辟为国际通商口岸,各国列强纷纷在此瓜分租界,随着洋人的流入,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也融入上海。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成功,大批侨民再次进入上海,客观上促进了上海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20世纪初,学堂乐歌引入课堂,产生了我国近代歌曲。那时的歌曲是选曲填词,其代表人物是李叔同、沈心工,他们当时都在上海生活和工作。寻根溯源,他们是上海乃至中国歌曲创作第一批词作家,是中国歌词艺术的开创者。
   谈到歌词创作,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李叔同。李叔同(1880—1942)浙江平湖人,生于一个富有的盐商家庭,自幼熟习书经,同情康有为的变法维新。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来上海,寻求心中的梦。1901年秋入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师从蔡元培先生。1905年东渡日本,主修绘画,兼习钢琴和作曲理论,同时创办《音乐小杂志》。1911年春,李叔同受聘担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习,翌年,受聘于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图画、音乐教员,培养了刘质平、吴梦非、丰子恺、潘天寿等一批音乐美术人才。1918年剃度出家,法号弘一。李叔同生前创作了很多填词歌曲,如《祖国歌》(根据民间乐曲《老六板》填词而成)、《送别》(根据美国作曲家奥德威《梦见家和母亲》填词而成)、《大中华》(根据意大利作曲家贝里尼的歌剧《诺玛》填词而成)等歌曲,无不洋溢着爱国情怀,影响甚广,传唱不衰。与李叔同一样,沈心工也是我国歌词创作的开先河者。沈心工(1870—1947)上海人,学堂歌曲作者,音乐教育家。他原名庆鸿,心工是他的笔名。他的家庭原是名门望族,父辈时家道中落,他只得靠教书维持生计。1897年南洋公学创办,他考入该校学习,1902年4月东渡日本,学习音乐并创作乐歌《体操一兵操》(即《男儿第一志气高》),旋律是日本童谣《手戏》的曲调。这是我国第一首学堂乐歌,也是我国近代第一首歌词作品。为此,沈心工被尊为“学堂乐歌之父”。回国后,他在南洋附小任教,同时创作乐歌,创作了《小兵队》《黄河》《同胞同胞须爱国》《革命歌》等180余首,其中160首采用欧美和日本的民歌、民谣填词而成。还有一位歌词大家,叫刘半农。刘半农(1891—1934)江苏省江阴人。他出身于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自小聪慧好学,成绩优秀。由于战乱,生活无着,早年他带着二弟刘天华(后来成为我国二胡大师)来到上海,做过演员、编剧、编辑,搞过翻译,在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引导下,走上文学革命的道路。他发表了大量文章,创作了各类小说,翻译了外国文学作品,终于声名鹊起,被陈独秀看中。经推荐被北京大学破格录用,担任该校预科国文教授,同时参与《新青年》杂志编辑。当时,他的学历只是中学肄业,竟然收到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聘书,这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1920年2月,北大校长蔡元培保送他赴英留学,留学期间,他创作了《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脍炙人口的情诗。随后,诗歌被谱成曲,作曲者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语言大家,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同为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赵元任。这首歌最早由百代唱片公司制成唱片,斯义桂演唱。此外,刘半农还有诗集、民歌集(采编)及语言学方面的专著。
   另一位歌词大家现在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当年可是赫赫有名的,他叫韦瀚章。韦瀚章(1906—1993)广东省香山县人。1929年上海沪江大学毕业,先后担任上海国立音专教师,商务印书馆编辑,上海沪江大学教授。在上海音专期间,他结识作曲家黄自。当时,黄任教务主任,韦是注册主任,两人遂成莫逆,合作写了一批团结御侮的爱国歌曲《九一八》《旗正飘飘》《思乡》《春思曲》等,1934年(一说1932年)他又与黄自合作,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韦瀚章一生写歌500多首,是我国一代歌词大师,我国“歌词”和“清唱剧”两个专用术语,均由韦瀚章创名的。1950年定居香港,逐渐淡出词坛。
   与以上几位大师相比,田汉更为人们所熟知。田汉(1898—1968)湖南省长沙人。19岁随同舅父赴日留学,1922年回国,在上海中华书局当编辑,在大夏大学和上海大学任教。1930年前后参加左翼作家联盟,组织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央文委委员,兼左翼联盟党团书记。在这期间,他写了《扬子江暴风雨》《名优之死》《月光曲》《丽人行》等有影响的戏曲和话剧,还创作了不少优秀的歌词。1933年田汉结识聂耳,两人多次合作,先后写了《开矿歌》《大路歌》《毕业歌》《梅娘曲》《义勇军进行曲》等14首歌曲。此外,他还写了《夜半歌声》《热血》(均冼星海曲),《四季歌》《天涯歌女》《垦春泥》(均贺绿汀曲),《新闺怨》(王云阶曲)。其中,《义勇军进行曲》(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流传最广,建国后被选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田汉于1968年含冤离世。
   与田汉一样,安娥也是一位剧作家、词作家。安娥(1905—1976)河北省获鹿县人。20岁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两年后回国,在上海中央特科工作,在陈赓同志直接领导下,从事秘密工作。受组织派遣,她曾担任国民党中统驻上海特派员杨登瀛的秘书,将杨(杨也为中共工作)的重要情报呈交中央特科。抗战时期,安娥以战地记者身份赴战区采访。1946年回上海,在上海市实验戏剧学校执教。建国后调往北京,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实验话剧院、中国戏剧家协会任创作员。她写过话剧、歌剧、童话剧和戏曲剧本,写过大量的歌词,知名的有与聂耳合作的《卖报歌》(1933年),与任光合作的《渔光曲》(1934年)、《抗敌歌》(1934年),抗战期间,与冼星海合作创作了参加台儿庄战役的第60军军歌。她还写过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作家。
   上个世纪初开始,一大批知识分子汇聚上海,在“五四”进步思想和抗日救国思想的影响下,许多著名诗人纷纷加入到歌词创作队伍,他们是:塞克、徐志摩、戴望舒、范烟桥、陈蝶衣、关露、任钧等,如:塞克的《救国军歌》(冼星海曲),徐志摩的《山中》(陈田鹤曲),戴望舒的《秋天的梦》(陈田鹤曲),陈蝶衣的《香格里拉》(黎锦光曲),关露的《春天里》(贺绿汀曲),当时都有广泛的影响。此外,一些作曲家自己动手创作歌词,也给乐坛带来清新的空气。他们中有麦新的《大刀进行曲》,有贺绿汀的《游击队歌》,有黎锦晖的《可怜的秋香)),有陈歌辛的《度过这寒冷的冬天》等。这里还要补充几句,黎锦晖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创作了很多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流行歌曲,他创建的明月音乐社,培养了周璇、白虹、王人美、黎丽丽、黎明晖等一批著名歌星、影星。黎锦晖不愧为中国流行音乐的鼻祖。
   半个世纪之前,上海风云际会,彦俊荟萃,一大批文化人凭借这个繁华的舞台,演出了一幕幕有声有色的精彩剧目。老音乐家们为上海增光添彩,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他们都已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们的歌声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其他文献
数据挖掘主要是用来找出隐藏在数据库当中那些有用的而未被发现的知识。该文引入模糊关联规则的概念,并给出确定这些规则是否意义的计算方法。
数据挖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综合了机器学习、统计学、数据库等众多领域的新技术。目前国内许多机构已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但还没有看到实际应用的案例〈’[1]〉。该文将数据挖
提出了一种新的关联规则发现算法。 该文结合概念格与Rough集理论,即所谓的Rough概念格理论(Rouhg Concept Lattice Theory:RCLT),提出一种新的关联规则获取方法-基于感光趣Roug
提出了一种快速构造概念格(Concept lattice)的方法。 概念格是数据挖掘中进行数据分析和规则提取的一种有效工具,而对一数据库创建概念格的时间复杂度与数据量成指数关系,尤其
会议
分析了分布式信息环境下挖掘路径遍历模式的方法,并对转化遍历日志的MF算法提出了改进。
去年6月,文洁若老师赠送我萧乾所著《从滇缅公路走向欧洲战场》一书。高兴之余,我不禁回忆起十四年前见到萧老的情景。   那是1998年春,萧乾先生及夫人的一位老友、我在外交部的老同事成幼殊约我同去看望住在北京医院的萧老。当时,这位享誉中外的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正坐在堆满书报、放置着各种治疗仪器因而颇显拥挤的病房中休息。见我俩进去,萧老喜悦相迎。我们刚挨近他坐定,就有全国政协机关的两位工作人员
网络有言: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2000年过后人们开始传说关于木心,这位1927年生于浙江乌镇、不太成功地在国中隐居55载、于1982年由沪离境直赴纽约的神秘客。其间虽绘画无数笔耕不缀,临行时人们只知道他是个商标设计者。可资记录的是:文革后期,他被时任手工业局局长胡铁生所看重(老革命、书法家、革新家,极其重才),任命为首席设计师,设计有一个旅游产品的会标,并衍生出一个塑料袋,在沪上也算是热门货,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在人民日报撰文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文化创新的能力不强,或者创造力低下,这个国家和社会也就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北京有一座现代文学馆,馆内主要陈列现代文学史上的七位大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冰心。除了鲁迅,其他六位都活到了解放后。据研究,这些大家解放后的作品没有一部能够超越自己解放前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陈毅副总理有个讲话(即1962年的广州讲话
张汝伦在《中国青年》上撰文说,前几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党委分别在两所学校作调查,询问学生的人生理想。大部分学生都说想当外资白领,这一结果令人非常震惊。理想是人类一切伟大事业的必要条件和动力,没有远大理想就走不远。   大学应培养出一些“傻瓜”,他们能不为外在物质利诱所动,行事时只考虑事情本身的意义。爱因斯坦拿了两次诺贝尔奖,第二次获奖时正值壮年。如果之后他选择一个能较快出成果的研究方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