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不值得感谢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xi2xjp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这是今年夏天一位即将进入北大的学子写的一篇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就引发了网友们的强烈反响。可能会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十分励志,或许还有和作者一样,同陷贫穷泥沼中的学生在看到这篇文章后,认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在我看来,她的成功绝不是因为她的家庭贫穷,而是她在家庭贫穷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她的成功是她努力奋斗的结果,而不是贫穷的生活状态导致的结果。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父母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老师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久而久之,我们产生了一种思维定式:认定苦难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苦难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可仔細想来,成功并非是苦难的结果,而是我们在经历苦难后,自我觉醒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感谢的,绝不是苦难,而是于苦难中奋发图强的自我。柴静曾说过一句话:“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的。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假如人在面对苦难时,只知道一味地怨天尤人,那么这样的苦难绝不会结出成果的果实;只有当你对苦难有所思考,找寻出路时,可能才会有通向成功的道路。之所以说可能,完全是因为人于苦难中,即使有所思考,但是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下,依然有可能无法获得成功。
  苦难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苦难给我们带来的是对敏感的心灵的冲击,是对沸腾的灵魂的压制,是将人们折磨得不成样子,还是懦弱、保守,是一个又一个的人间悲剧。正如那位北大学子所言,贫穷狭窄了她的视野,刺伤了她的自尊。贫穷将她变成那井底的青蛙,即使将她放出那口“井”,她也只会害怕地不知所措,然后重新跳进去。
  既然苦难不值得感谢,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宣扬“人就是要多吃点苦”呢?王小波在《人性的逆转》中写过一段话,很有意思,他说:“人是一种会骗自己的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但在这背后隐藏着的可能是人们在想尽办法合理化自己受到的苦难。他们会觉得这些苦难都是对他的磨练,这样才能暂时逃离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那种无助感。”这也是很多商界名人在讲述自己的创业史或人生经历时必然会出现的桥段,就是自己在成功之前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磨难,于是粉丝们便会无比崇拜这些成功人士的苦难经历,甚至把自己的每一段苦难经历都当成是通往成功必经之路,然而他们并不知道,促使这些人成功的并不是吃了多少苦,而是他们在吃苦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觉醒,寻找新的出路,以期摆脱正在经历的苦难的精神。弗洛伊德对受虐狂也有过如下解释:“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一些。”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手段罢了,一旦真相被外人揭露,受虐狂便会歇斯底里,无力承受,直至崩溃。
  那么那些从苦难中挣扎出来,最终坚强地克服困难成为人生赢家的励志故事又从何而来?这其实是“幸存者偏差”。“幸存者偏差”意思是指,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因为死人不会说话),此资讯可能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偏差。最好理解幸存者偏差的,就是“死人不会说话”。比如打架斗殴死的为什么都是先动手的人?这个曾经让警察困惑不已的悬案,仔细想想就会明白,原来死人是不会录口供的,那些活下来的人,无一例外的都会说,是死者先动手。于苦难中获得成功的人属于少数,他们的励志故事往往加入了一些虚构的色彩,粉丝们也乐得倾听这样的故事来激励自己,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苦难可以相似,但成功的经历不可复制,更不能模仿,因为成功不是苦难的直接结果,光靠吃苦头就能获得成功,显然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成功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苦难如同一双巨大的无形的手,将人们一下一下地压进地里,压得人喘不过气。软弱的人或许就此倒下,只有坚强的人会拼尽全力,去冲,去撞,一下又一下,直到裂缝出现,那里是成功溜进来的地方。
  苦难没有意义,战胜苦难,如何摆脱苦难才有意义。“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状态不值得赞美和鼓励,值得赞美和颂扬的是这种状态下“动心忍性”的精神,方可能达到“曾益其所不能”的结果。
其他文献
民进会员、民进常州市委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青年艺术家许琪萍的彩墨平面作品《太阳光》是一幅结合中国画元素和西画元素的艺术作品。在绘画题材上以中国民族、 Jin Ji
一曲《梅花落》悠然扬起,林容一袭深衣,款步登台。提襟,甩袖,莲步微移,轻盈之中,似有“卧听疏雨梧桐,雨余淡月朦胧”的风骨;圆拧之中,又有“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的孤绝,墨起,袖翩;彩动,韵扬,一气呵成。  衣袂飘飘间,汉唐飞扬,盛世风华自无穷。  可惜,舞毕,掌声却寥寥。  目光扫过台下稀疏的观众,林容心底不禁一声轻叹,瞬间,又倔强地扬起自信的面庞,微微欠身,翩然离去。  台下为数不多的
期刊
目的:构建针对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transcriptase,hTERT)基因的H1/U6双启动子表达框架(siRNA expression cassettes,SECs)并研究其转录生成的siRNA/miRNA
漫长的海岸线仿佛一条波动着的游龙吞吐着海水。海面似乎凝固了起来,就像浮动着一层薄膜。海浪涌过,没有翻腾的浪花,只是单纯而悠远的起伏。远处的天空灰蒙蒙的,初升的太阳也懒洋洋地挂在海平面上,好像一幅大师的彩墨画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不远处密密麻麻的烟囱,就像长着一群浓密黑胡子的卫士坚韧地守护着罗珀的家产。  罗珀满意地笑了。作为地中海北岸的一个身世显赫的年轻城堡主,那些喷着黑烟的烟囱让他的财富日益增多
期刊
“寒风飘飘落 军队是一朵绿花 亲爱的战友你不要想家 不要想妈妈……”粗犷但又年轻的声音让我们惊讶而好奇,在烈日的灼烧下,我们无暇顾及屋子里的男人,但随后几天,在这个贫困县唯一一所的孤儿院里,我们与这位高大而神秘的男人成为好友。  我们志愿小组一行八人,但却只有一位男生。我们拖着粉的、红的、蓝的各色行李箱,几经转车,终于来到了宁县,走在烤焦了、空无一人的柏油马路上,行李箱轮子和肚子的咕噜声在回响,每
期刊
作者简介:刘姝华(1998.1-),女,汉族,北京人,本科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写作。  周五的晚上,老何下了班回家,一脸疲惫地倚在沙发上,什么都不想干,头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一周到头终于可以放松放松了。  卫生间的灯亮着——许是妻子在洗衣服——厨房里也是灯火通明,锅子里应是在炖着什么,抽油烟机嗡嗡地响着,他转头一看,果然,小卧室的门虽一如既往是关着的,然而那灯光却从磨
期刊
受卜正民(Timothy Brook)教授新作的影响,近期开始关注一门特别的学科——地理历史学,即用地理学的知识解释和分析历史现象.复旦大学的研究员韩健夫这样评价:“气候变化作为
期刊
用中晚熟早稻品种(组合)与郴晚3号等晚稻品种混合栽培,研究不同品种搭配及种子不同混合比例下的早晚稻产量.结果表明,混合比例以早七晚三较为理想,中晚熟早稻品种(组合)配郴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自信的民族,它历经五千年的世事变幻,云波诡谲,千古江山,人才辈出。即便往日沧海已然变为了桑田,无数杰出人才流逝于时间的长河中,君子们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使中华民族始终散发着古老却蓬勃、清淡而耀眼的光芒。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曾指出社会是一座高塔,所有人都沉睡于此,但当第一缕阳光从高窗照耀进来的时候,君子应是塔中率先苏醒过来的人,他们敢于直
期刊
有一女子名叫小阮.她是巷子口茶舍的老板娘,年龄算来将近三十,但目光顾盼流转,常让人恍然她不过是一妙龄女郎而已.茶舍老板刘七是一勤于算计的酸人,经营小店二十余年,约莫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