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采用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两种方法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7年2月至2011年2月这四年时间里,抽取120例在我院就诊的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再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60例。A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方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溶栓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相关生理指标、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表明,A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B组患者比较,其有效率要高出很多,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该组患者的LVEF值和LVEDD值明显比A组患者高出很多,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没有出现特殊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介入治疗方法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明显,治疗过程中患者不会出现特殊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可以作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的首选方法,值得进一步使用和推广。
【关键词】介入治疗;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
【中图分类号】R86.5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208-02
急性心肌梗死指的是心肌缺血性急性坏死,其发病机制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之上同时发生的粥样斑块出血、破裂、血管腔内了血栓,动脉内膜的下方发生出血现象,或动脉出现持续性痉挛的症状,使得管腔发生长期迅速闭塞时,导致相应心肌持续性的出现严重缺血现象,使心肌发生坏死[1]。为了对采用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两种方法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更有效的治疗,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使患者转归更加理想,提供一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7年2月至2011年2月这四年时间里,抽取120例在我院就诊的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再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相关生理指标、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7年2月至2011年2月这四年时间里,抽取120例在我院就诊的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再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患者年龄在33至84岁之间,平均年龄53.7岁;其中包括58例男性患者和62例女性患者;两组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方法:
将抽样中的120例患者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60例。A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方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溶栓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相关生理指标、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用药方式和剂量
A组:术前常规服用阿司匹林300mg和氯吡格雷300mg,术中常规给予8000-10000U普通肝素,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 同时予低分子肝素5000U,1 次/12 h,皮下注射,疗程为1周[2];B组:病人入院后即刻嚼服肠溶阿司匹林300mg,给予尿激酶150万U,30min内静脉滴注,然后再予低分子肝素5000U,1次/12h,皮下注射,疗程为1周[3]。
1.4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差异性显著(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A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B组患者比较,其有效率要高出很多,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该组患者的LVEF值和LVEDD值明显比A组患者高出很多,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没有出现特殊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由于支架的置入,会使IRA的管腔扩大、血管壁变得光滑,使其对血小板聚集的刺激作用显著减轻,因而使得血小板聚集现象减少,从而使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和IRA再闭塞率显著降低,使冠状动脉的储备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并使缺血事件的发生率降低[4]。溶栓剂只能解决冠状动脉内的血栓而不能解决原有粥样斑块所造成的固定狭窄现象,溶栓再通后可以达到TIMI3级血流者在1/3以下,残余狭窄的程度相对较重,IRA不能达到充分开通的效果[5]。而介入治疗可以使IRA持续有效地开通,使残余狭窄现象减少,使93%~96%患者获得TIMI3级血流,从而使心肌得到最大程度的再灌注,限制了梗死范围的扩大,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存活心肌,减轻了梗死后的心肌重塑,改善了室壁运动,使患者泵功能及心功能贮备得到保护[6]。
采用介入治疗方法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明显,治疗过程中患者不会出现特殊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可以作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的首选方法,值得进一步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马礼坤,余华,冯克福,等.急性心肌梗死转运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6(6):485.
[2]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参考方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27(12):737-750.
[3]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0(09):709-710.
[4]张丽琨,李钢,杨家声.急诊冠脉介入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2(22):622-623.
[5]吕俊升.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研究进展[J].急诊医学,2006,5(13):247-249.
[6]庞霞,李平,凌政,等.静脉溶栓及直接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06,26(6):329-331
作者单位:8380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人民医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介入治疗;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
【中图分类号】R86.5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208-02
急性心肌梗死指的是心肌缺血性急性坏死,其发病机制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之上同时发生的粥样斑块出血、破裂、血管腔内了血栓,动脉内膜的下方发生出血现象,或动脉出现持续性痉挛的症状,使得管腔发生长期迅速闭塞时,导致相应心肌持续性的出现严重缺血现象,使心肌发生坏死[1]。为了对采用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两种方法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更有效的治疗,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使患者转归更加理想,提供一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7年2月至2011年2月这四年时间里,抽取120例在我院就诊的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再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相关生理指标、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7年2月至2011年2月这四年时间里,抽取120例在我院就诊的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再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患者年龄在33至84岁之间,平均年龄53.7岁;其中包括58例男性患者和62例女性患者;两组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方法:
将抽样中的120例患者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60例。A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方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溶栓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相关生理指标、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用药方式和剂量
A组:术前常规服用阿司匹林300mg和氯吡格雷300mg,术中常规给予8000-10000U普通肝素,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 同时予低分子肝素5000U,1 次/12 h,皮下注射,疗程为1周[2];B组:病人入院后即刻嚼服肠溶阿司匹林300mg,给予尿激酶150万U,30min内静脉滴注,然后再予低分子肝素5000U,1次/12h,皮下注射,疗程为1周[3]。
1.4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差异性显著(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A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B组患者比较,其有效率要高出很多,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该组患者的LVEF值和LVEDD值明显比A组患者高出很多,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没有出现特殊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由于支架的置入,会使IRA的管腔扩大、血管壁变得光滑,使其对血小板聚集的刺激作用显著减轻,因而使得血小板聚集现象减少,从而使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和IRA再闭塞率显著降低,使冠状动脉的储备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并使缺血事件的发生率降低[4]。溶栓剂只能解决冠状动脉内的血栓而不能解决原有粥样斑块所造成的固定狭窄现象,溶栓再通后可以达到TIMI3级血流者在1/3以下,残余狭窄的程度相对较重,IRA不能达到充分开通的效果[5]。而介入治疗可以使IRA持续有效地开通,使残余狭窄现象减少,使93%~96%患者获得TIMI3级血流,从而使心肌得到最大程度的再灌注,限制了梗死范围的扩大,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存活心肌,减轻了梗死后的心肌重塑,改善了室壁运动,使患者泵功能及心功能贮备得到保护[6]。
采用介入治疗方法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明显,治疗过程中患者不会出现特殊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可以作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的首选方法,值得进一步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马礼坤,余华,冯克福,等.急性心肌梗死转运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6(6):485.
[2]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参考方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27(12):737-750.
[3]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0(09):709-710.
[4]张丽琨,李钢,杨家声.急诊冠脉介入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2(22):622-623.
[5]吕俊升.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研究进展[J].急诊医学,2006,5(13):247-249.
[6]庞霞,李平,凌政,等.静脉溶栓及直接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06,26(6):329-331
作者单位:8380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人民医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