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灰暗的黎明中瞥见军营里这一小景,
那时我因失眠清早走出了帐篷,
我在清冽的晨风中缓缓地漫步,沿着医院营帐附近的小径。
我看见三个形体僵直地躺着,抬出之后无人照应,
每一个都盖着毯子,宽大褐色的羊毛毯子,
灰色沉重的毯子,合拢着,笼罩着全身。
我好奇地停下来,静静地站在那里。
然后以轻轻的手指,从最近那一个的脸上把毯子揭起:
你是谁呀,这上了年纪的人,那么干瘦而阴冷,
头发灰白,眼睛周围全枯陷了?
你是谁呀,我的亲爱的同志?
然后我走向第二个一你又是谁呀,我的孩子,亲爱的?
这个双颊犹红的可爱的小伙子,你是谁?
然后到第三个一一张既不幼小也不衰老的脸,
非常镇静,像嫩黄的牙雕那么美丽,
年青人,我想我认识你,——我想这张脸就是基督自己的,
死了的、神圣的、全人类的兄弟哟,他又躺在这里。
评介
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19世纪美国诗人,在他生活的时代,美国发生了著名的因废除奴隶制而引发的内战[1861-1865],林肯总统率领北方军队与维护奴隶制的南方军队进行了长达年的战争,最后取得胜利,废除了奴隶制,保证了美国国家领土的统一。惠特曼没有参加过美国内战,但他亲眼见证过内战,并且发表过以这次战争为题的诗歌集《桴鼓集》。他的兄弟乔治·华盛顿·惠特曼作为北方士兵参加了这次战争,并且在战争中光荣负伤。惠特曼曾经到前线去看望他,并在战地医院救助伤员,本诗描述的就是他在战地医院的经历。
诗歌描写了战争中天天都在发生的事情:伤亡。今天的我们能够体会到惠特曼给我们描绘的情景,能够理解他向我们传达的信息:战争是残酷的,流血和牺牲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在当时的美国,前线和后方沟通不畅,前线的恐怖后方并不一定能够充分了解。因此,惠特曼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讲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让后方的美国人能够充分了解战场上都在发生些什么事情。
惠特曼向我们传达的另一个信息是战争是非人道的。士兵不仅在战争中死去,而且死后得不到应有的尊严。“三个形体僵直地躺着,抬出之后无人照应”。为国捐躯是一件光荣的事情,死者应该得到嘉奖和荣誉。但是这些士兵往往得不到“照应”,可以说无人看管,更不要说有一个像样的葬礼和家人的哀悼。有时候他们的尸体就被抛弃在野外,任凭大自然的风吹雨打。
这些士兵虽然是为了理想而战,但是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和牺牲是前所未有的。惠特曼所描绘的三具尸体代表了老、中、青三代美国人为战争作出的努力。上了年纪的人“干瘦而阴冷,头发灰白,眼睛周围全枯陷了”,他本应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但却在战场上死于非命。小伙子“双颊犹红”,还是一个可爱的男孩,犹如“我的孩子”。中年人“非常镇静,像嫩黄的牙雕那么美丽”。这些描写给人的印象是,牺牲是可惜的,代价是巨大的。
在这里,诗歌落下了它的点题之笔:“我想我认识你,——我想这张脸就是基督自己的”。惠特曼在这些牺牲的士兵中,看到了耶稣的影子:耶稣背负着十字架,为全人类的救赎,承受了巨大的痛苦。而这些士兵为美国的未来而牺牲,他们的无私行为、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可与基督相比。从这个意义上说,惠特曼对这些士兵的贡献给予了肯定,对他们的精神进行了弘扬。
美国内战是美国人之间的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兄弟之争。惠特曼在对内战进行书写的过程中,避免了谴责,避免了批评。他的主旋律是和解,团结。他揭露战争的残酷,传达战争的讯息,对军队的英勇进行弘扬,对流血牺牲抒发惋惜。他在对待美国内战上所表现出的智慧,是值得有过内战经历的中国借鉴的。
那时我因失眠清早走出了帐篷,
我在清冽的晨风中缓缓地漫步,沿着医院营帐附近的小径。
我看见三个形体僵直地躺着,抬出之后无人照应,
每一个都盖着毯子,宽大褐色的羊毛毯子,
灰色沉重的毯子,合拢着,笼罩着全身。
我好奇地停下来,静静地站在那里。
然后以轻轻的手指,从最近那一个的脸上把毯子揭起:
你是谁呀,这上了年纪的人,那么干瘦而阴冷,
头发灰白,眼睛周围全枯陷了?
你是谁呀,我的亲爱的同志?
然后我走向第二个一你又是谁呀,我的孩子,亲爱的?
这个双颊犹红的可爱的小伙子,你是谁?
然后到第三个一一张既不幼小也不衰老的脸,
非常镇静,像嫩黄的牙雕那么美丽,
年青人,我想我认识你,——我想这张脸就是基督自己的,
死了的、神圣的、全人类的兄弟哟,他又躺在这里。
评介
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19世纪美国诗人,在他生活的时代,美国发生了著名的因废除奴隶制而引发的内战[1861-1865],林肯总统率领北方军队与维护奴隶制的南方军队进行了长达年的战争,最后取得胜利,废除了奴隶制,保证了美国国家领土的统一。惠特曼没有参加过美国内战,但他亲眼见证过内战,并且发表过以这次战争为题的诗歌集《桴鼓集》。他的兄弟乔治·华盛顿·惠特曼作为北方士兵参加了这次战争,并且在战争中光荣负伤。惠特曼曾经到前线去看望他,并在战地医院救助伤员,本诗描述的就是他在战地医院的经历。
诗歌描写了战争中天天都在发生的事情:伤亡。今天的我们能够体会到惠特曼给我们描绘的情景,能够理解他向我们传达的信息:战争是残酷的,流血和牺牲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在当时的美国,前线和后方沟通不畅,前线的恐怖后方并不一定能够充分了解。因此,惠特曼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讲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让后方的美国人能够充分了解战场上都在发生些什么事情。
惠特曼向我们传达的另一个信息是战争是非人道的。士兵不仅在战争中死去,而且死后得不到应有的尊严。“三个形体僵直地躺着,抬出之后无人照应”。为国捐躯是一件光荣的事情,死者应该得到嘉奖和荣誉。但是这些士兵往往得不到“照应”,可以说无人看管,更不要说有一个像样的葬礼和家人的哀悼。有时候他们的尸体就被抛弃在野外,任凭大自然的风吹雨打。
这些士兵虽然是为了理想而战,但是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和牺牲是前所未有的。惠特曼所描绘的三具尸体代表了老、中、青三代美国人为战争作出的努力。上了年纪的人“干瘦而阴冷,头发灰白,眼睛周围全枯陷了”,他本应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但却在战场上死于非命。小伙子“双颊犹红”,还是一个可爱的男孩,犹如“我的孩子”。中年人“非常镇静,像嫩黄的牙雕那么美丽”。这些描写给人的印象是,牺牲是可惜的,代价是巨大的。
在这里,诗歌落下了它的点题之笔:“我想我认识你,——我想这张脸就是基督自己的”。惠特曼在这些牺牲的士兵中,看到了耶稣的影子:耶稣背负着十字架,为全人类的救赎,承受了巨大的痛苦。而这些士兵为美国的未来而牺牲,他们的无私行为、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可与基督相比。从这个意义上说,惠特曼对这些士兵的贡献给予了肯定,对他们的精神进行了弘扬。
美国内战是美国人之间的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兄弟之争。惠特曼在对内战进行书写的过程中,避免了谴责,避免了批评。他的主旋律是和解,团结。他揭露战争的残酷,传达战争的讯息,对军队的英勇进行弘扬,对流血牺牲抒发惋惜。他在对待美国内战上所表现出的智慧,是值得有过内战经历的中国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