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记述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在桂东南发生和危害特点,回顾国内松突圆蚧防治历程,天敌真菌发现、试验和利用推广,证明生防菌是防治松突圆蚧的有效生物制剂,可在松突圆蚧发生区大范围推广,保护松林正常生长。
关键词:松突圆蚧 危害 生防菌 效果 应用
中图分类号:S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4(b)-0016-01
20世纪80年代初,粤东局部马尾松林,出现了发黄、枯死现象,后来经专家证明,是发生于日本南部的松树针叶害虫松突圆蚧入侵所引起。20多年来,该虫不断向内陆蔓延扩散,造成灾害频繁出现,引起了林业科研单位、森防治机构和人员的高度重视,经历了漫长的科研和防治过程,投入的人力、财力是森防史上空前的。直到2006年,才找到真正被林农认可、达到控制害虫作用的并被林区群众接受的生防菌防治方法。[1]
1 松突圆蚧在桂东林区的危害特点
2003年春,广西玉林市的容县、北流与广东信宜接壤的马尾松林区发现了松突圆蚧的若虫,虫口较少,只在局部交通便利的松林需要仔细调查才能发现。虽然大家知道有此虫存在,但未曾有过接触、对该虫尚未重视,也谈不上监督和防治。2005年夏,北流市扶新镇出现千亩马尾松林枯黄、落叶,死亡从单株发生到簇状、片状出现。林区内松树针叶长度为正常的1/2~2/3,未能抽新梢或只能抽出短梢。针叶枯黄、无新鲜感;濒死或死亡株的松脂停止流动,割脂口极少或根本没有松脂溢出,脂农被迫停刀。将枯萎木砍伐后,可以看到木质部有蓝变情况出现;在尚有绿色的针叶叶鞘,可找到如1/4~1/2粒芝麻大小的灰白或灰褐色扁圆个体,经鉴定为松突圆蚧。此时松突圆蚧已经大面积入侵玉林并造成灾害。在玉林市与广东毗邻的林区,马尾松除了人工林外,更多是天然林,由飞籽形成幼、中龄至成熟林混杂,也有松树与其它阔叶树种形成的混交林,或有马尾松孤立木。在不同类型的林分内,松突圆蚧的传播能力十分惊人,只要有松树,就会有该虫出现,说明利用混交林控制害虫的方式不适用于控制松突圆蚧的危害。
2 松突圆蚧以往防治方法
国内的森防部门在控制松突圆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的还获得了科技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了对松突圆蚧形态特征、年生活史、寄主和危害程度、传播规律、生活习性等生物学研究外,曾利用对非寄主树种保留而对松属树种的全面清除,形成十公里内无松树的隔离带建设;抗虫松树品种的研究;利用感染板栗蚧虫的真菌进行防治;利用数十种化学农药进行单一或复配防治试验;在使用药物剂型方面,涉及了粉、烟雾、水和超低容量油剂等;在机械方面,用了喷雾器、喷烟机、超低容量喷头、高压喷淋机和飞机等,对松突圆蚧防治范围广、力度大可称我国森防史上的大手笔。特别是从日本考察、引进、繁殖、释放松突圆蚧天敌—— 花角蚜小蜂的生物防治长达十多年,无论在时间、人力、物力还是资金投入都十分庞大。后来又对乡土的松突圆蚧寄生蜂进行利用研究,对国内外寄生蜂防治松突圆蚧的研究应用近30年。
3 以往防治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原因
虽然研究防治松突圆蚧的办法较多,但尚没有一种被林农认可并自觉广泛应用,其原因比较多:松突圆蚧可以通过人为运输、气流作远近距离的传播;广西的马尾松林面积大,入侵地点难以确定,刚传入时危害症状不明显且虫体细小难发现;若虫、成虫均在松针叶鞘内生活和危害,药水、药粉难与虫体接触;松突圆蚧的各种虫态往往同时存在,药物对卵的毒杀能力较差,下一代若虫能够继续发生;高大林分或孤立木易被该虫侵害、虫口高常成为松突圆蚧的“中转站”、防治难而传播易。日本引进的寄生蜂由于水土不服,无法长期定居,虽反复引进、繁殖、放蜂,但林间最终难找它的踪迹;乡土的天敌寄生蜂虽然有数种之多,但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所制约,它们寄生的松突圆蚧比例很少;在寄生蜂的应用中,采用人工悬挂带蚧虫松树枝叶办法助迁有诸多缺点:一是由于采摘原地松叶,破坏原地松林,二是需要及时调运、采摘后必须尽快分散挂放、时间紧张,三要组织大量人力挂放、且不宜过夜,四是悬挂后天气无法控制,多种天气对寄生蜂在异地生存不利,有时由于迁移的寄生蜂比例过低、反而引起松突圆蚧扩散。
4 寄生真菌的发现与培养生产
2006年,玉林市森防人员在陆川县调查中,发现一片松林针叶青绿,这在松突圆蚧灾区为异常现象。发现多数松突圆蚧被真菌寄生,死蚧上长出红褐色菌丝。后由广西大学微生物专家进行分离培养,获得蚧虫致死的真菌—— 广布拟盘多毛孢菌,并暂定为“生防菌”。采用该菌在发生区作防治试验,证明能在一周后感染蚧虫至死亡。随后通过二、三级培养,获得菌液和菌粉,连续作了室内、野外,单枝到大树的防治试验;又由菌液转换到菌粉研制,并在一年内不同季节作试验,证明都能有效控制松突圆蚧的虫口,自2007年起在玉林和相邻地市进行大面积防治应用。
5 大面积防治效果显著
在2007~2010年期间,玉林市大面积使用了生防菌控制松突圆蚧的防治作业。其中包括博白县径口、黄凌镇,陆川县米场、清湖、乌石镇,容县六王、杨梅、黎村镇,北流市扶新、清水口、大坡外等镇,累计超过20万亩。同时,广西的岑溪、梧州市以及江西、福建省超过十万亩松林也在应用。在玉林市内,经过连续防治,松突圆蚧由东向西的扩散势头得到了控制,原来每年向西扩散15至20km的速度减缓至5km左右,发生区的虫口密度明显下降,放菌区松树枯死现象停止,成片枯萎未再发现。经广西区林业厅组织的专家验收小组现场检查,证实防治区蚧虫死亡率达85%以上,大大高于各个对照区。2010年春,利用生防菌控制松突圆蚧的技术被专家的鉴定通过,获得2010年广西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这种防治技术获得了社会的认可。[2]
6 推广应用意义深远
我国马尾松分布范围超过十个省区,马尾松面积占松属树种的半壁江山,除了社会、生态效益之外,它产生的经济效益在林业内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马尾松生产的林副产品松脂、松节油,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其它树种无法替代它的产量与质量。20多年的经验证明,若松突圆蚧未能有效控制,松林就会不断受害并连续扩散,枯死木不断发生,发生范围仍将向西向北蔓延,生态灾害不能避免。鉴于生防菌能在林间长期存在,反复感染蚧虫,而且不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控制松突圆蚧的作用相对稳定,生产技术已经过关,生产成本、防治方法与白僵菌相近;群众能够自行操作,成为当前为止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防治手段。
充分发挥生防菌的成果,及时把生产、使用生防菌技术推广到松突圆蚧发生区,是维护松林的安全,控制该虫害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梁承丰.中国南方主要林木病虫害测报与防治.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2003,148.
[2] 王缉健等.真菌防治松突圆蚧的试验和应用.广西林业科学.2009(2):95-97.
关键词:松突圆蚧 危害 生防菌 效果 应用
中图分类号:S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4(b)-0016-01
20世纪80年代初,粤东局部马尾松林,出现了发黄、枯死现象,后来经专家证明,是发生于日本南部的松树针叶害虫松突圆蚧入侵所引起。20多年来,该虫不断向内陆蔓延扩散,造成灾害频繁出现,引起了林业科研单位、森防治机构和人员的高度重视,经历了漫长的科研和防治过程,投入的人力、财力是森防史上空前的。直到2006年,才找到真正被林农认可、达到控制害虫作用的并被林区群众接受的生防菌防治方法。[1]
1 松突圆蚧在桂东林区的危害特点
2003年春,广西玉林市的容县、北流与广东信宜接壤的马尾松林区发现了松突圆蚧的若虫,虫口较少,只在局部交通便利的松林需要仔细调查才能发现。虽然大家知道有此虫存在,但未曾有过接触、对该虫尚未重视,也谈不上监督和防治。2005年夏,北流市扶新镇出现千亩马尾松林枯黄、落叶,死亡从单株发生到簇状、片状出现。林区内松树针叶长度为正常的1/2~2/3,未能抽新梢或只能抽出短梢。针叶枯黄、无新鲜感;濒死或死亡株的松脂停止流动,割脂口极少或根本没有松脂溢出,脂农被迫停刀。将枯萎木砍伐后,可以看到木质部有蓝变情况出现;在尚有绿色的针叶叶鞘,可找到如1/4~1/2粒芝麻大小的灰白或灰褐色扁圆个体,经鉴定为松突圆蚧。此时松突圆蚧已经大面积入侵玉林并造成灾害。在玉林市与广东毗邻的林区,马尾松除了人工林外,更多是天然林,由飞籽形成幼、中龄至成熟林混杂,也有松树与其它阔叶树种形成的混交林,或有马尾松孤立木。在不同类型的林分内,松突圆蚧的传播能力十分惊人,只要有松树,就会有该虫出现,说明利用混交林控制害虫的方式不适用于控制松突圆蚧的危害。
2 松突圆蚧以往防治方法
国内的森防部门在控制松突圆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的还获得了科技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了对松突圆蚧形态特征、年生活史、寄主和危害程度、传播规律、生活习性等生物学研究外,曾利用对非寄主树种保留而对松属树种的全面清除,形成十公里内无松树的隔离带建设;抗虫松树品种的研究;利用感染板栗蚧虫的真菌进行防治;利用数十种化学农药进行单一或复配防治试验;在使用药物剂型方面,涉及了粉、烟雾、水和超低容量油剂等;在机械方面,用了喷雾器、喷烟机、超低容量喷头、高压喷淋机和飞机等,对松突圆蚧防治范围广、力度大可称我国森防史上的大手笔。特别是从日本考察、引进、繁殖、释放松突圆蚧天敌—— 花角蚜小蜂的生物防治长达十多年,无论在时间、人力、物力还是资金投入都十分庞大。后来又对乡土的松突圆蚧寄生蜂进行利用研究,对国内外寄生蜂防治松突圆蚧的研究应用近30年。
3 以往防治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原因
虽然研究防治松突圆蚧的办法较多,但尚没有一种被林农认可并自觉广泛应用,其原因比较多:松突圆蚧可以通过人为运输、气流作远近距离的传播;广西的马尾松林面积大,入侵地点难以确定,刚传入时危害症状不明显且虫体细小难发现;若虫、成虫均在松针叶鞘内生活和危害,药水、药粉难与虫体接触;松突圆蚧的各种虫态往往同时存在,药物对卵的毒杀能力较差,下一代若虫能够继续发生;高大林分或孤立木易被该虫侵害、虫口高常成为松突圆蚧的“中转站”、防治难而传播易。日本引进的寄生蜂由于水土不服,无法长期定居,虽反复引进、繁殖、放蜂,但林间最终难找它的踪迹;乡土的天敌寄生蜂虽然有数种之多,但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所制约,它们寄生的松突圆蚧比例很少;在寄生蜂的应用中,采用人工悬挂带蚧虫松树枝叶办法助迁有诸多缺点:一是由于采摘原地松叶,破坏原地松林,二是需要及时调运、采摘后必须尽快分散挂放、时间紧张,三要组织大量人力挂放、且不宜过夜,四是悬挂后天气无法控制,多种天气对寄生蜂在异地生存不利,有时由于迁移的寄生蜂比例过低、反而引起松突圆蚧扩散。
4 寄生真菌的发现与培养生产
2006年,玉林市森防人员在陆川县调查中,发现一片松林针叶青绿,这在松突圆蚧灾区为异常现象。发现多数松突圆蚧被真菌寄生,死蚧上长出红褐色菌丝。后由广西大学微生物专家进行分离培养,获得蚧虫致死的真菌—— 广布拟盘多毛孢菌,并暂定为“生防菌”。采用该菌在发生区作防治试验,证明能在一周后感染蚧虫至死亡。随后通过二、三级培养,获得菌液和菌粉,连续作了室内、野外,单枝到大树的防治试验;又由菌液转换到菌粉研制,并在一年内不同季节作试验,证明都能有效控制松突圆蚧的虫口,自2007年起在玉林和相邻地市进行大面积防治应用。
5 大面积防治效果显著
在2007~2010年期间,玉林市大面积使用了生防菌控制松突圆蚧的防治作业。其中包括博白县径口、黄凌镇,陆川县米场、清湖、乌石镇,容县六王、杨梅、黎村镇,北流市扶新、清水口、大坡外等镇,累计超过20万亩。同时,广西的岑溪、梧州市以及江西、福建省超过十万亩松林也在应用。在玉林市内,经过连续防治,松突圆蚧由东向西的扩散势头得到了控制,原来每年向西扩散15至20km的速度减缓至5km左右,发生区的虫口密度明显下降,放菌区松树枯死现象停止,成片枯萎未再发现。经广西区林业厅组织的专家验收小组现场检查,证实防治区蚧虫死亡率达85%以上,大大高于各个对照区。2010年春,利用生防菌控制松突圆蚧的技术被专家的鉴定通过,获得2010年广西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这种防治技术获得了社会的认可。[2]
6 推广应用意义深远
我国马尾松分布范围超过十个省区,马尾松面积占松属树种的半壁江山,除了社会、生态效益之外,它产生的经济效益在林业内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马尾松生产的林副产品松脂、松节油,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其它树种无法替代它的产量与质量。20多年的经验证明,若松突圆蚧未能有效控制,松林就会不断受害并连续扩散,枯死木不断发生,发生范围仍将向西向北蔓延,生态灾害不能避免。鉴于生防菌能在林间长期存在,反复感染蚧虫,而且不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控制松突圆蚧的作用相对稳定,生产技术已经过关,生产成本、防治方法与白僵菌相近;群众能够自行操作,成为当前为止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防治手段。
充分发挥生防菌的成果,及时把生产、使用生防菌技术推广到松突圆蚧发生区,是维护松林的安全,控制该虫害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梁承丰.中国南方主要林木病虫害测报与防治.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2003,148.
[2] 王缉健等.真菌防治松突圆蚧的试验和应用.广西林业科学.2009(2):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