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松突圆蚧的新技术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97525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记述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在桂东南发生和危害特点,回顾国内松突圆蚧防治历程,天敌真菌发现、试验和利用推广,证明生防菌是防治松突圆蚧的有效生物制剂,可在松突圆蚧发生区大范围推广,保护松林正常生长。
  关键词:松突圆蚧 危害 生防菌 效果 应用
  中图分类号:S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4(b)-0016-01
  
  20世纪80年代初,粤东局部马尾松林,出现了发黄、枯死现象,后来经专家证明,是发生于日本南部的松树针叶害虫松突圆蚧入侵所引起。20多年来,该虫不断向内陆蔓延扩散,造成灾害频繁出现,引起了林业科研单位、森防治机构和人员的高度重视,经历了漫长的科研和防治过程,投入的人力、财力是森防史上空前的。直到2006年,才找到真正被林农认可、达到控制害虫作用的并被林区群众接受的生防菌防治方法。[1]
  
  1 松突圆蚧在桂东林区的危害特点
  2003年春,广西玉林市的容县、北流与广东信宜接壤的马尾松林区发现了松突圆蚧的若虫,虫口较少,只在局部交通便利的松林需要仔细调查才能发现。虽然大家知道有此虫存在,但未曾有过接触、对该虫尚未重视,也谈不上监督和防治。2005年夏,北流市扶新镇出现千亩马尾松林枯黄、落叶,死亡从单株发生到簇状、片状出现。林区内松树针叶长度为正常的1/2~2/3,未能抽新梢或只能抽出短梢。针叶枯黄、无新鲜感;濒死或死亡株的松脂停止流动,割脂口极少或根本没有松脂溢出,脂农被迫停刀。将枯萎木砍伐后,可以看到木质部有蓝变情况出现;在尚有绿色的针叶叶鞘,可找到如1/4~1/2粒芝麻大小的灰白或灰褐色扁圆个体,经鉴定为松突圆蚧。此时松突圆蚧已经大面积入侵玉林并造成灾害。在玉林市与广东毗邻的林区,马尾松除了人工林外,更多是天然林,由飞籽形成幼、中龄至成熟林混杂,也有松树与其它阔叶树种形成的混交林,或有马尾松孤立木。在不同类型的林分内,松突圆蚧的传播能力十分惊人,只要有松树,就会有该虫出现,说明利用混交林控制害虫的方式不适用于控制松突圆蚧的危害。
  
  2 松突圆蚧以往防治方法
  国内的森防部门在控制松突圆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的还获得了科技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了对松突圆蚧形态特征、年生活史、寄主和危害程度、传播规律、生活习性等生物学研究外,曾利用对非寄主树种保留而对松属树种的全面清除,形成十公里内无松树的隔离带建设;抗虫松树品种的研究;利用感染板栗蚧虫的真菌进行防治;利用数十种化学农药进行单一或复配防治试验;在使用药物剂型方面,涉及了粉、烟雾、水和超低容量油剂等;在机械方面,用了喷雾器、喷烟机、超低容量喷头、高压喷淋机和飞机等,对松突圆蚧防治范围广、力度大可称我国森防史上的大手笔。特别是从日本考察、引进、繁殖、释放松突圆蚧天敌—— 花角蚜小蜂的生物防治长达十多年,无论在时间、人力、物力还是资金投入都十分庞大。后来又对乡土的松突圆蚧寄生蜂进行利用研究,对国内外寄生蜂防治松突圆蚧的研究应用近30年。
  
  3 以往防治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原因
  虽然研究防治松突圆蚧的办法较多,但尚没有一种被林农认可并自觉广泛应用,其原因比较多:松突圆蚧可以通过人为运输、气流作远近距离的传播;广西的马尾松林面积大,入侵地点难以确定,刚传入时危害症状不明显且虫体细小难发现;若虫、成虫均在松针叶鞘内生活和危害,药水、药粉难与虫体接触;松突圆蚧的各种虫态往往同时存在,药物对卵的毒杀能力较差,下一代若虫能够继续发生;高大林分或孤立木易被该虫侵害、虫口高常成为松突圆蚧的“中转站”、防治难而传播易。日本引进的寄生蜂由于水土不服,无法长期定居,虽反复引进、繁殖、放蜂,但林间最终难找它的踪迹;乡土的天敌寄生蜂虽然有数种之多,但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所制约,它们寄生的松突圆蚧比例很少;在寄生蜂的应用中,采用人工悬挂带蚧虫松树枝叶办法助迁有诸多缺点:一是由于采摘原地松叶,破坏原地松林,二是需要及时调运、采摘后必须尽快分散挂放、时间紧张,三要组织大量人力挂放、且不宜过夜,四是悬挂后天气无法控制,多种天气对寄生蜂在异地生存不利,有时由于迁移的寄生蜂比例过低、反而引起松突圆蚧扩散。
  
  4 寄生真菌的发现与培养生产
  2006年,玉林市森防人员在陆川县调查中,发现一片松林针叶青绿,这在松突圆蚧灾区为异常现象。发现多数松突圆蚧被真菌寄生,死蚧上长出红褐色菌丝。后由广西大学微生物专家进行分离培养,获得蚧虫致死的真菌—— 广布拟盘多毛孢菌,并暂定为“生防菌”。采用该菌在发生区作防治试验,证明能在一周后感染蚧虫至死亡。随后通过二、三级培养,获得菌液和菌粉,连续作了室内、野外,单枝到大树的防治试验;又由菌液转换到菌粉研制,并在一年内不同季节作试验,证明都能有效控制松突圆蚧的虫口,自2007年起在玉林和相邻地市进行大面积防治应用。
  
  5 大面积防治效果显著
  在2007~2010年期间,玉林市大面积使用了生防菌控制松突圆蚧的防治作业。其中包括博白县径口、黄凌镇,陆川县米场、清湖、乌石镇,容县六王、杨梅、黎村镇,北流市扶新、清水口、大坡外等镇,累计超过20万亩。同时,广西的岑溪、梧州市以及江西、福建省超过十万亩松林也在应用。在玉林市内,经过连续防治,松突圆蚧由东向西的扩散势头得到了控制,原来每年向西扩散15至20km的速度减缓至5km左右,发生区的虫口密度明显下降,放菌区松树枯死现象停止,成片枯萎未再发现。经广西区林业厅组织的专家验收小组现场检查,证实防治区蚧虫死亡率达85%以上,大大高于各个对照区。2010年春,利用生防菌控制松突圆蚧的技术被专家的鉴定通过,获得2010年广西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这种防治技术获得了社会的认可。[2]
  
  6 推广应用意义深远
  我国马尾松分布范围超过十个省区,马尾松面积占松属树种的半壁江山,除了社会、生态效益之外,它产生的经济效益在林业内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马尾松生产的林副产品松脂、松节油,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其它树种无法替代它的产量与质量。20多年的经验证明,若松突圆蚧未能有效控制,松林就会不断受害并连续扩散,枯死木不断发生,发生范围仍将向西向北蔓延,生态灾害不能避免。鉴于生防菌能在林间长期存在,反复感染蚧虫,而且不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控制松突圆蚧的作用相对稳定,生产技术已经过关,生产成本、防治方法与白僵菌相近;群众能够自行操作,成为当前为止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防治手段。
  充分发挥生防菌的成果,及时把生产、使用生防菌技术推广到松突圆蚧发生区,是维护松林的安全,控制该虫害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梁承丰.中国南方主要林木病虫害测报与防治.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2003,148.
  [2] 王缉健等.真菌防治松突圆蚧的试验和应用.广西林业科学.2009(2):95-97.
其他文献
某型飞机发动机综合电子调节器的校验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基于装备安全的考虑,难以在实际装备上进行维修训练,因此面向维修训练的装备检测虚拟仿真成为一种需求。为使维护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城市规模日趋扩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逐年增多,因而重点工程的档案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档案管理工作实际出发,针对重庆市中医院
声乐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由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同于其他专业院校的声乐课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声乐知识能
本文通过小城镇规划实践的案例分析,探讨在小城镇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并保证文化教育功能这一主题。作者认为,担负基础教育功能的小城镇,在规划、设计和建设
中国的聚羧酸行业在2006年呈现“井喷”现象。前几年,聚羧酸系外加剂只有麦斯特(现BASF)、西卡(Sika)、格雷斯(GRACE)和苏博特、上海建科建研等少数企业在生产和销售,由于价格较高(200
寻迹机器小车是一个很好的应用单片机技术的设计。本系统所用的单片机采用性能优秀的AVR单片机的ATmegal6L芯片,由其通过I/O口控制小车的前进后退以及转向。自制了单片机电路板
按照“十一五”规划.建筑节能要完成节约1.1亿吨标准煤的任务.这个任务占我国全部节能任务量的41%。但现状是.建筑的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比重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发展。1995年
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其语文素养,重在从以下几方面实施:⑴开发和利用大众传播媒体上的优质语文资源。⑵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⑶开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医就蕴涵了心理学思想。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是从西方发展起来的,为更好的为我国人民服务,本文从中医与心理治疗的关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得到提高,园林工程也随之步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高质量的园林绿化也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因此,园林绿化施工技术已经成为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