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上传出消息:我国迄今约有1600万家企业存在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受不同程度职业病危害的职工总数高达两亿人。职业病种从1957年的14种扩大至现在的十大类115种。50年间,增加了7倍之多。种种数据表明我国目前的职业卫生现状十分严峻,如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前景不容乐观。
职业病解读
职业病是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疾病。预防职业病,我们认为,健全的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固然重要,可以被认为是积极消除职业病隐患、防止职业病发生的一种有效措施,但职业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和全面深入地开展职业卫生法规宣传教育工作,是做好职业病预防工作的基础,应将这放在第一位来抓紧抓好。
在我国,每年有数百万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其中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在少数。每一个学生长大走入社会都要从业参与工作,他们也许在某厂矿中当一线的生产工人,也可能成为厂矿企业的生产管理人员,这都需要了解相关的职业病防治与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知识。我们曾对一些刚走出校门踏上社会的青年员工作过一次询问调查。我们问他们是否了解尘肺病,回答是不了解;调查他们是否有人知道职业中毒是指什么,仍是没有一人能说清楚;再问他们是否晓得人们用肉眼无法看到、用手无法摸到、用耳鼻无法闻到的放射线对人体有危害时,仅有个别人说曾在电视报纸上模糊地听到一些,但不太清楚。可见学生对于“职业病”这一概念是相当模糊的,作为今后社会的主体力量,了解职业病,提高自我健康保护意识,非常必要。职业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工作势在必行。
了解和获取职业卫生相关知识的途径很多,例如: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针对学生可以以讲座的形式,用生动形象的实例来说明职业病防治的重要性,甚至可以以今后的职业岗位为目标,开设相关的职业卫生课程,将职业病防治知识掺入学校基础教育的内容中去。
职业病误区
有人认为职业病是终生疾病,“得了职业病,就一辈子好不了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也缺乏科学性。职业病包括许多不同种类的疾病,病情的轻、重、急、慢都会影响到治疗效果。有些职业病,比如金属烟雾热、轻度职业性哮喘、轻度物理因素损伤等,甚至不需要治疗,脱离了有害因素接触后,患者很快就可恢复健康:大多数急慢性中毒经过治疗也可痊愈;而尘肺、职业性肿瘤等疾病就很难治愈。但职业病具有病因明确的特点,其病因就是职业病危害因素,如果这些因素得到消除或控制,就可以防止或减少职业病的发生。也就是说,只要积极做好各项预防工作,职业病的发生是可以避免的,或者说是能得到有效控制的。
在校学生要先知
总的来说,在劳动过程中有三种原因容易得职业病,一是用人单位设立或提供的(劳动)作业场所不符合职业卫生要求,产生了职业病危害因素:二是用人单位或劳动者设置(使用)的作业方式不合理:三是劳动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或行为,不懂得个人防护和自我健康保护。而作为将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在校学生,预防职业病必须了解以下几点:
1 哪些工作可接触生产性毒物
接触生产性毒物主要有两个环节,即原料的生产和其应用。
(1)原料的开采与提炼。材料的加工、搬运、储藏,加料和出料,以及成品的处理、包装等。
(2)在生产环节中,有许多因素也可导致作业人员接触毒物,如化学管道的渗漏,化学物的包装或储存气态化学物钢瓶的泄漏,作业人员进人反应釜出料和清釜,物枓输送管道或出料,发生堵塞,废料的处理和回收,化学物的采样和分析,设备的保养、检修等。
(3)有些作业虽未应用有毒物质,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亦可接触到毒物,甚至引起中毒。例如,在有机物堆积且通风不良的狭小场所(地窖、矿井下废巷、化粪池等)作业,可发生硫化氢中毒;塑料加热可接触到热裂解产物。
2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患病
预防职业病或要早期知道自己是否受职业危害因素损伤和患职业病,最有效的办法是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和日常职业卫生培训宣传,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职业病的发生概率。
职业健康体检分为上岗前检查、在岗期间定期检查、离岗时检查、离岗后医学随访和应急健康检查五类。
上岗前健康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发现有无职业禁忌证,建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的基础健康档案。上岗前健康检查均为强制性职业健康检查,应在开始从事有害作业前完成。在岗期间定期健康检查主要目的是早期发现职业病患者或疑似职业病患者或劳动者的其他健康异常改变;及时发现有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通过动态观察劳动者群体健康变化,评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效果,离岗时健康检查主要目的是确定其在停止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时的健康状况。此外,如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具有慢性健康影响,或发病有较长的潜伏期,在脱离接触后仍有可能发生职业病,需进行医学随访检查。
当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从事可能产生职业性传染病作业的劳动者,在疫情流行期或近期密切接触传染源者,应及时组织健康检查。
3 如何预防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的预防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由于其病因的根源来自职业环境中的生产性毒物,故必须从根本上消除、控制或尽可能减少毒物对职工的侵害。在预防上,遵循“三级预防”原则。防毒措施的具体方法有很多,但就其作用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根除毒物。
从生产工艺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质,可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例如,用苯作为溶剂或稀释剂的油漆,稀料改用二甲苯等。但此种替代物不能影响产品质量,目前还不能完全做到。
(2)降低毒物浓度。
减少人体接触毒物水平,以保证不对接触者产生明显健康危害是预防职业中毒的关键。其中心环节是要使环境空气中毒物浓度降到低于最高容许浓度。因此,要严格控制毒物逸散到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机会,避免操作人员直接接触逸出的毒物,防止其扩散,并需经净化后排出。
(3)个体防护。
个体防护在预防职业中毒中虽不是根本性的措施,但在有些情况下,例如在狭小船舱中、锅炉内电焊,维修、清洗化学反应釜等,个体防护是重要辅助措施。个体防护用品包括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面罩、防护服、呼吸防护器、皮肤防护用品等。选择个人防护用品应注意其防护特性和效能。在使用时,应对使用者加以培训;平时经常保持良好的维护,才能很好发挥效用。
在有毒物质作业场所,还应设置必要的卫生设施如盥洗设备、淋浴室及更衣室和个人专用衣箱。对能经皮吸收或局部作用危害大的毒物还应配备皮肤洗消和冲洗眼的设施。
(4)工艺、建筑布局。
生产工序的布局不仅要满足生产上的需要,而且应符合卫生上的要求。有毒物逸散的作业,区域之间应区分隔离,以免产生叠加影响:在符合工艺设计的前提下,从毒性、浓度和接触人群等几方面考虑,应呈梯度分布。有害物质发生源,应布置在下风侧。对容易积存或被吸附的毒物如汞,或能发生有毒粉尘飞扬的厂房,建筑物结构表面应符合卫生要求,防止沾积尘毒及二次飞扬。
(5)安全卫生管理。
管理制度不全、规章制度执行不严、设备维修不及时及违章操作等常是造成职业中毒的主要原因。因此,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消除可能引发职业中毒的危险因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应做好管理部门和作业者职业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双方对防毒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共同自觉执行有关的职业安全卫生法规。
(6)职业卫生服务
健全的职业卫生服务在预防职业中毒中极为重要,除上面已提及的外,应定期或不定期监测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浓度。对接触有毒物质的职工程技术人员,实施上岗前和定期体格检查,排除职业禁忌证,发现早期的健康损害,以便及时处理。
此外,对接触毒物的人员,合理实施有毒作业保险待遇制度,适当开展体育锻练以待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职业病解读
职业病是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疾病。预防职业病,我们认为,健全的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固然重要,可以被认为是积极消除职业病隐患、防止职业病发生的一种有效措施,但职业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和全面深入地开展职业卫生法规宣传教育工作,是做好职业病预防工作的基础,应将这放在第一位来抓紧抓好。
在我国,每年有数百万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其中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在少数。每一个学生长大走入社会都要从业参与工作,他们也许在某厂矿中当一线的生产工人,也可能成为厂矿企业的生产管理人员,这都需要了解相关的职业病防治与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知识。我们曾对一些刚走出校门踏上社会的青年员工作过一次询问调查。我们问他们是否了解尘肺病,回答是不了解;调查他们是否有人知道职业中毒是指什么,仍是没有一人能说清楚;再问他们是否晓得人们用肉眼无法看到、用手无法摸到、用耳鼻无法闻到的放射线对人体有危害时,仅有个别人说曾在电视报纸上模糊地听到一些,但不太清楚。可见学生对于“职业病”这一概念是相当模糊的,作为今后社会的主体力量,了解职业病,提高自我健康保护意识,非常必要。职业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工作势在必行。
了解和获取职业卫生相关知识的途径很多,例如: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针对学生可以以讲座的形式,用生动形象的实例来说明职业病防治的重要性,甚至可以以今后的职业岗位为目标,开设相关的职业卫生课程,将职业病防治知识掺入学校基础教育的内容中去。
职业病误区
有人认为职业病是终生疾病,“得了职业病,就一辈子好不了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也缺乏科学性。职业病包括许多不同种类的疾病,病情的轻、重、急、慢都会影响到治疗效果。有些职业病,比如金属烟雾热、轻度职业性哮喘、轻度物理因素损伤等,甚至不需要治疗,脱离了有害因素接触后,患者很快就可恢复健康:大多数急慢性中毒经过治疗也可痊愈;而尘肺、职业性肿瘤等疾病就很难治愈。但职业病具有病因明确的特点,其病因就是职业病危害因素,如果这些因素得到消除或控制,就可以防止或减少职业病的发生。也就是说,只要积极做好各项预防工作,职业病的发生是可以避免的,或者说是能得到有效控制的。
在校学生要先知
总的来说,在劳动过程中有三种原因容易得职业病,一是用人单位设立或提供的(劳动)作业场所不符合职业卫生要求,产生了职业病危害因素:二是用人单位或劳动者设置(使用)的作业方式不合理:三是劳动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或行为,不懂得个人防护和自我健康保护。而作为将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在校学生,预防职业病必须了解以下几点:
1 哪些工作可接触生产性毒物
接触生产性毒物主要有两个环节,即原料的生产和其应用。
(1)原料的开采与提炼。材料的加工、搬运、储藏,加料和出料,以及成品的处理、包装等。
(2)在生产环节中,有许多因素也可导致作业人员接触毒物,如化学管道的渗漏,化学物的包装或储存气态化学物钢瓶的泄漏,作业人员进人反应釜出料和清釜,物枓输送管道或出料,发生堵塞,废料的处理和回收,化学物的采样和分析,设备的保养、检修等。
(3)有些作业虽未应用有毒物质,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亦可接触到毒物,甚至引起中毒。例如,在有机物堆积且通风不良的狭小场所(地窖、矿井下废巷、化粪池等)作业,可发生硫化氢中毒;塑料加热可接触到热裂解产物。
2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患病
预防职业病或要早期知道自己是否受职业危害因素损伤和患职业病,最有效的办法是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和日常职业卫生培训宣传,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职业病的发生概率。
职业健康体检分为上岗前检查、在岗期间定期检查、离岗时检查、离岗后医学随访和应急健康检查五类。
上岗前健康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发现有无职业禁忌证,建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的基础健康档案。上岗前健康检查均为强制性职业健康检查,应在开始从事有害作业前完成。在岗期间定期健康检查主要目的是早期发现职业病患者或疑似职业病患者或劳动者的其他健康异常改变;及时发现有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通过动态观察劳动者群体健康变化,评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效果,离岗时健康检查主要目的是确定其在停止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时的健康状况。此外,如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具有慢性健康影响,或发病有较长的潜伏期,在脱离接触后仍有可能发生职业病,需进行医学随访检查。
当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从事可能产生职业性传染病作业的劳动者,在疫情流行期或近期密切接触传染源者,应及时组织健康检查。
3 如何预防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的预防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由于其病因的根源来自职业环境中的生产性毒物,故必须从根本上消除、控制或尽可能减少毒物对职工的侵害。在预防上,遵循“三级预防”原则。防毒措施的具体方法有很多,但就其作用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根除毒物。
从生产工艺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质,可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例如,用苯作为溶剂或稀释剂的油漆,稀料改用二甲苯等。但此种替代物不能影响产品质量,目前还不能完全做到。
(2)降低毒物浓度。
减少人体接触毒物水平,以保证不对接触者产生明显健康危害是预防职业中毒的关键。其中心环节是要使环境空气中毒物浓度降到低于最高容许浓度。因此,要严格控制毒物逸散到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机会,避免操作人员直接接触逸出的毒物,防止其扩散,并需经净化后排出。
(3)个体防护。
个体防护在预防职业中毒中虽不是根本性的措施,但在有些情况下,例如在狭小船舱中、锅炉内电焊,维修、清洗化学反应釜等,个体防护是重要辅助措施。个体防护用品包括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面罩、防护服、呼吸防护器、皮肤防护用品等。选择个人防护用品应注意其防护特性和效能。在使用时,应对使用者加以培训;平时经常保持良好的维护,才能很好发挥效用。
在有毒物质作业场所,还应设置必要的卫生设施如盥洗设备、淋浴室及更衣室和个人专用衣箱。对能经皮吸收或局部作用危害大的毒物还应配备皮肤洗消和冲洗眼的设施。
(4)工艺、建筑布局。
生产工序的布局不仅要满足生产上的需要,而且应符合卫生上的要求。有毒物逸散的作业,区域之间应区分隔离,以免产生叠加影响:在符合工艺设计的前提下,从毒性、浓度和接触人群等几方面考虑,应呈梯度分布。有害物质发生源,应布置在下风侧。对容易积存或被吸附的毒物如汞,或能发生有毒粉尘飞扬的厂房,建筑物结构表面应符合卫生要求,防止沾积尘毒及二次飞扬。
(5)安全卫生管理。
管理制度不全、规章制度执行不严、设备维修不及时及违章操作等常是造成职业中毒的主要原因。因此,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消除可能引发职业中毒的危险因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应做好管理部门和作业者职业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双方对防毒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共同自觉执行有关的职业安全卫生法规。
(6)职业卫生服务
健全的职业卫生服务在预防职业中毒中极为重要,除上面已提及的外,应定期或不定期监测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浓度。对接触有毒物质的职工程技术人员,实施上岗前和定期体格检查,排除职业禁忌证,发现早期的健康损害,以便及时处理。
此外,对接触毒物的人员,合理实施有毒作业保险待遇制度,适当开展体育锻练以待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