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为何上不来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ok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声》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科学童话。借青蛙母子的对话,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回声原理。透过对话中的提示词:高兴—奇怪—高兴—欢快,让人感到童话的情趣盎然,故课后提出了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要求。
  近日,观摩了6位教师同上此课,均奔着这一目标而设计教学。课始,有的教师范读课文,以期创设情境和榜样示范。随着教学的展开,却总感觉学生和预期的感情朗读有段距离,只好多方寻找,一个不行再找一个,一直找到满意为止,然后要求大家学着他(她)的样子读。至于为何这样读,虽然读过,多数学生也摸不着头脑。
  其中一位老师的教学是这样的:
  小青蛙奇怪极了,他问妈妈:“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妈妈笑着说:“孩子,跟我来!”
  她在教这一段朗读之前,让学生自己读,思考这样的问题:“小青蛙的话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应该说,这样的问题既指向朗读指导——提示语中的“奇怪”一词就提示着应该怎样读,也指向阅读理解——“奇怪”一词说明小青蛙此时是疑惑不解的。问题提出之后,一个男孩子很快地站了起来,回答道:“应该读出惊奇的感情来。”这个答案不但一语中的,还用换词法解释了“奇怪”的意思。教师顺势提出:那你给大家读一读吧。当大家都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他的时候,他却读得很谨慎,语气语调不但没有变化,中间
  还重复了一处。教师只好另寻他人。
  当然,如果教师此时范读,让大家模仿读,也是个办法。可这只是把最后的结果给了学生。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效果就打了折扣。问题出在哪里呢?大致应该有这几个方面。
  一、正确流利未保证
  回顾几位教师指导有感情朗读之前的教学过程,大体上都要求初读一两遍课文,虽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可是这种初读由于是老生常谈般的流程,加上缺少细致到每人的检查,学生多是有口无心的小和尚念经般地读。接着就是所谓的直奔重点——识字,而且是用集中识字取代了随文识字。此时以为字认识了,书就会读得更好,就直接要求读出感情。自己读尚可,当众读,学生恐怕也会出错,还是以保证不读错字为出发点。于是,集中精力盯住每个字,发好每个音,即使知道应该读出“惊奇”的感觉,但实在力不从心,难顾其余了。
  二、關键知识未明晰
  这一点,恐怕是受了教学参考书的影响:“童话是孩子们最爱读的。本课采用童话的形式介绍了回声的知识,只要让学生读懂声波和水波一样,碰到障碍物就会返回来产生回声就行了,不要细读科学知识,教学的重点要放在朗读课文和词句训练上。”类似的建议在低年级教学参考书中时有出现,极容易使教师产生“科学知识”和“朗读课文”是两个层面的训练的歧义。“不细讲”是应该的,可“朗读课文和词句训练”是为了获取“科学知识”,二者不有机相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吗?
  青蛙妈妈说:“孩子,你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水的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你在桥洞里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这样,你就听到/自己的声音啦。”小青蛙高兴得一蹦老高,说:“妈
  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妈妈笑着点点头。
  这是课文中青蛙妈妈借水波和声波的相似,来告诉回声道理的一段话。对于成人而言,理解上丝毫没有难度,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读懂这段话并非易事。多数教师选择借助电脑演示来直接讲解,是否每个学生真理解了,并未实测。可这样的“科学知识”如果模糊的话,“青蛙妈妈”在朗读时怎么能“笑”得起来呢?
  借助演示不是不可以,如果给学生如此标出停顿,或者再简单地标示出青蛙和桥洞的草图,让学生画出声波“荡”“返”的过程,是不是更语文一些——因为这是运用朗读知识和词语知识来读懂科学知识的过程。
  同样,前面教师指导的那个语段也涉及知识的运用,问号、句号、感叹号这三个标点同时出现在一段话中,读出它们的不同,“奇怪”的意思才能表现出来。教学时,这些如何读懂文章的知识如果不关注,不转化为学生可以运用的程序性知识,那这样的语文教学就要值得反思了。
  三、指导方法缺实效
  讲课时教师常常将插图复制在屏幕上,可是只从宏观着眼,不引导学生观察细微,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本课有两幅插图,一幅是青蛙母子在桥洞的水中,另一幅是青蛙母子在河岸上。地点和景色的变换不是主要的,小青蛙的动作神态才值得关注。第一幅,小青蛙的脸上是着急疑惑的,手指着大桥洞问妈妈。第二幅,小青蛙变成恍然大悟的表情,且小手搔着自己的头。生活中的学生何曾不是“小青蛙”:哪块儿遇到问题指着哪块儿追问不休,明白后又不好意思地摸摸头。让学生做着这两个动作,再读一读,效果肯定会发生变化。
  插图是教学资源,当然也是指导朗读的资源。引导学生发现两幅图中小青蛙的不同表现,表面上是在指导朗读,事实上是利用插图唤起学生原有经验实施教学的过程。实施教学都需要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朗读指导更是如此。
  四、朗读意义尚模糊
  语文课要书声琅琅,似乎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可为什么要书声琅琅,却未必每个人都做过深入思考。有些可能认为别人的课堂都红火热闹,我的课堂也不能沉默寡言。张颂先生被播音界公认为继往开来的领军人物,国家级教学名师。他将朗读的作用概括为五个方面:
  (1)朗读有利于深入体味文字作品;
  (2)朗读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朗读有利于发挥语言的感染力;
  (4)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5)朗读是达到语言规范化的途径。
  这五个方面,都未提及朗读是将静态符码转化成有声音节就可以了。而文字体味、语言表达、语言感染、精神享受、语言规范,不正是语文课致力达到的学科素养吗?难怪特级教师于永正有一个提法,书不读熟不开讲。书读熟了,语文课上期待的目标,已经凭借朗读这一手段,完成十之七八。不讲,也无大碍;反之,讲了,也无大用。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这是课程标准里对有感情地朗读作用的解释。简言之,有感情地朗读就是把体会到的感情通过恰当的语气语调表现出来。用朗读来“体会”是基础,然后才是选择合宜的
  语气语调来“表现”。从这个作用上来讲,朗读首先是学习语言的必要手段,其次,也是传递语言、表现情感的一种手段。
  综上,教学时一定要把朗读视为一种学习的手段。在读中识字学词,提取信息。而且一定要让朗读由正确到流利再到有感情,逐级推进、逐级落实。感情的体会和表现,可以借助范读和情境渲染来提高效果,但从长远的目标来看,还是要让学生沉浸在语言的品味之中,就是停连、重音等朗读技巧的学习,也要结合语言品味来进行。这样,才能达到既学习朗读,又学习语言的双赢效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介绍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法国与其它西欧国家开发新型侦察车辆及其配用的侦察传感器的实况和动向。 Describes the real world and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相遇是最美丽的缘分,相约是最美好的期待。当开福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和心理学专家聂续红老师及其团队,因一个关于“生命成长”的课题而相遇,一方有基础教育经验,一方有理论
马来西亚海军装备“海狼”导弹系统据《国际海军》1995年6月号报道,马来西亚皇家海军已决定为其新型护卫舰“Lekiu”和“Jabat”号装备垂直发射的海狼反导系统。英国空间防御公司已和马方签订
为了进一步适应新的教学目标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不仅仅是考试分数的优劣,将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扩张开来,不再局限于课本的内容讲解,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温儒敏教授在《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一文里鞭辟入里地分析了高考改革趋势,特别是关于作文教学的看法,可谓振聋发聩,他说:“
教学班是办学的最基本单元,教学班的设置和开办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农广校的教学成效。为此,农广校应把教学班的开办当作办学关键环节,认真研究论证,科学组织开设,力争把教学
在做古代诗歌鉴赏相关题目的时候,同学们常会遇到关于“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问题,因为区分不清楚,有些同学就会乱答一通,从而导致得分低或拿不到分数。小学阶段,教师
十年风雨,硕果纷呈!转眼间天坛会走过了十载春秋。天坛会十年,见证着中国神经科领域的发展;天坛会十年,与很多神经科医生的参与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十年间,每个人都有属于
美国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曾说:美国轰炸广岛、长崎向世界公开了自己的核秘密,而俄国人则成功地利用了这个核秘密。为证实其观点的正确性,他列举了如下事例:1946年3月,史密
最近,我国一所名校连续发生了几起学生跳楼事件。那些年轻的生命之花,在瞬间就凋谢了,你一定为那些动辄对他人施暴,甚至挺而走险的年轻人的行为惊愕不已。原因当然很复杂。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