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完整的课是由导入、展开、结束三个阶段构成的,其中展开部分是教师启发学生读书学习的过程。如何使这一过程更有序、更有效地进行,做好课堂小结必不可少。小结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之受到感染和教育,激发其继续学习的兴趣。那么,怎样做好一堂课的小结呢?下面我就其方法提几点拙见:
一是以小节为主的结束,可以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强化记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不需要教师教。因此阅读方法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结束《荔枝蜜》这一课时我先提问,由学生作答,然后我小结。我问:① 蜜蜂美不美?为什么?小结:蜜蜂是美的,虽然它不像蝴蝶那样有着五彩斑斓的外表,但它的精神是美的:它美在勤劳,美在忘我,美在奉献,美在为人类酿造甜美的生活。只有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人才是最美的人;②《荔枝蜜》这篇散文美不美?为什么?小结:杨朔的《荔枝蜜》是篇优美的散文:它美在语言。该文语言凝练优美,如描绘蜜蜂时用“嘤嘤嗡嗡”“出出进进”“飞来飞去”“沸沸扬扬”等词,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蜜蜂辛勤劳作的情景。又如描写从化的春景:“那里四周是山,怀抱着一潭春水,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粗粗几笔,用比喻和拟人,就描绘出南方山青水秀的美丽景色;它美在结构,文章以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精心选材组材,件件切合题意,事事符合情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确是散文中的精品;它美在思想,文章借赞美蜜蜂的辛勤酿蜜热情地歌颂了亿万劳动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而进行的忘我劳动,激励人们为创造美而献身。
这个结束从审美的角度对课文的内容作了全面的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点深入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其次是以作品评价为主的结束,可以进行思想观点、方法的教育。
例如我在上《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结束。先请一位同学谈谈自己的体会,接着老师小结:这个作品在当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今天我们隔了一百多年以后再看,也有助于理解现在的社会。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一些事情,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就一定没有吗?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真是这样纯吗?我们的社会是由旧社会脱胎而来的,我们的思想,必定也会受到一些不健康的思想的影响。从这一点来讲,其实这个作品,对我们今天来说,也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这个小结,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育。
三是以练习为主的结束,可以进一步落实教学重点,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例如《周总理,您在哪里?》一课的结束,我是这样设计的。老师说:“下面我们把这一首诗放声朗读”(学生各自朗读,教师指导巡视),然后让全班同学一起读,再请一名同学试背,并给予评价肯定。接着再让同学们听录音,体会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并体会这首诗究竟应如何读。听完后布置练习,让他们课后背诵,并课外阅读有关怀念周总理的其它诗文。
这种结束的练习形式主要是诵读,包括自由朗读、齐读、背诵、听录音朗读,一首诗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子里已反复了四次。诵读不仅仅是一种能力,而且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首先是培养语感,语感在语言运用中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语感好的人,其听、说、读、写能力都强;而语感差的人,各种语言能力都差,而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其次,在诵读中,学生会更深入地体会诗的感情,从而产生感慨,加深记忆,提高鉴赏能力。诵读形式不断变换,使学生有新鲜感,因而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当然,结束环节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重视对知识的整理归纳。对所学知识及时整理、归纳,是丰富和改变原有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②要注意安排学生的活动。安排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活动,使他们在语言实践中去记忆、去运用,并进而形成语言技能。③要控制好结束的时间。一般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可过长,也不可过短。如果控制时间合理,那么安排学生作归纳总结,进行课堂练习都是可能的,布置作业可以比较从容。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教师讲得过多,以至于结束环节有时只有一两分钟,甚至连布置作业都很草率,更何谈巩固所学内容。从整体上看,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这样的课堂过程,就大大地削弱了其应有的效果。改进的唯一办法,是教师少讲一些,把结束的时间留出来。总之,这一环节做好了,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以小节为主的结束,可以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强化记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不需要教师教。因此阅读方法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结束《荔枝蜜》这一课时我先提问,由学生作答,然后我小结。我问:① 蜜蜂美不美?为什么?小结:蜜蜂是美的,虽然它不像蝴蝶那样有着五彩斑斓的外表,但它的精神是美的:它美在勤劳,美在忘我,美在奉献,美在为人类酿造甜美的生活。只有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人才是最美的人;②《荔枝蜜》这篇散文美不美?为什么?小结:杨朔的《荔枝蜜》是篇优美的散文:它美在语言。该文语言凝练优美,如描绘蜜蜂时用“嘤嘤嗡嗡”“出出进进”“飞来飞去”“沸沸扬扬”等词,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蜜蜂辛勤劳作的情景。又如描写从化的春景:“那里四周是山,怀抱着一潭春水,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粗粗几笔,用比喻和拟人,就描绘出南方山青水秀的美丽景色;它美在结构,文章以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精心选材组材,件件切合题意,事事符合情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确是散文中的精品;它美在思想,文章借赞美蜜蜂的辛勤酿蜜热情地歌颂了亿万劳动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而进行的忘我劳动,激励人们为创造美而献身。
这个结束从审美的角度对课文的内容作了全面的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点深入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其次是以作品评价为主的结束,可以进行思想观点、方法的教育。
例如我在上《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结束。先请一位同学谈谈自己的体会,接着老师小结:这个作品在当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今天我们隔了一百多年以后再看,也有助于理解现在的社会。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一些事情,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就一定没有吗?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真是这样纯吗?我们的社会是由旧社会脱胎而来的,我们的思想,必定也会受到一些不健康的思想的影响。从这一点来讲,其实这个作品,对我们今天来说,也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这个小结,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育。
三是以练习为主的结束,可以进一步落实教学重点,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例如《周总理,您在哪里?》一课的结束,我是这样设计的。老师说:“下面我们把这一首诗放声朗读”(学生各自朗读,教师指导巡视),然后让全班同学一起读,再请一名同学试背,并给予评价肯定。接着再让同学们听录音,体会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并体会这首诗究竟应如何读。听完后布置练习,让他们课后背诵,并课外阅读有关怀念周总理的其它诗文。
这种结束的练习形式主要是诵读,包括自由朗读、齐读、背诵、听录音朗读,一首诗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子里已反复了四次。诵读不仅仅是一种能力,而且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首先是培养语感,语感在语言运用中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语感好的人,其听、说、读、写能力都强;而语感差的人,各种语言能力都差,而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其次,在诵读中,学生会更深入地体会诗的感情,从而产生感慨,加深记忆,提高鉴赏能力。诵读形式不断变换,使学生有新鲜感,因而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当然,结束环节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重视对知识的整理归纳。对所学知识及时整理、归纳,是丰富和改变原有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②要注意安排学生的活动。安排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活动,使他们在语言实践中去记忆、去运用,并进而形成语言技能。③要控制好结束的时间。一般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可过长,也不可过短。如果控制时间合理,那么安排学生作归纳总结,进行课堂练习都是可能的,布置作业可以比较从容。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教师讲得过多,以至于结束环节有时只有一两分钟,甚至连布置作业都很草率,更何谈巩固所学内容。从整体上看,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这样的课堂过程,就大大地削弱了其应有的效果。改进的唯一办法,是教师少讲一些,把结束的时间留出来。总之,这一环节做好了,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