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腾讯如何成长为一家大公司

来源 :中国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y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回顾成功创业者的成长历程,就会发现,他们往往不是天生的企业家,也不是技术先知。
  1998 年,腾讯以“网络寻呼”业务起家,先后赶上PC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浪潮,在20年时间里逐渐成为拥有十几亿用户的互联网巨头。但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他们和每一位普通创业者一样,不确定该往哪里走,对未来的挑战也一无所知。
  创业头三年,一是活下去,二是少挨骂
  刚创立腾讯的时候,我们不懂什么是风险投资,几个创始人只是当时打工烦了,想出来自己做一个做互联网产品的小公司,能够养活自己就好。
  我们比较幸运,进入互联网行业的时候就遇到了很好的“天时”和“地利”。1998年腾讯成立时,我们原本只想做一个网络寻呼系统卖给寻呼台。OICQ(QQ的前身)只是一个基于兴趣的副产品,可以给寻呼台增加一些呼量,最初的目的并不是赚钱。
  一年后,寻呼业开始走下坡路,寻呼台不断关闭或合并,手机替代寻呼机的大趋势已经突显出来,我们的副业OICQ却在疯狂增长。大概因为当时带宽很窄,大家上网没有娱乐项目,即时通讯成了刚需。
  中国电信每年在上网线路扩容、骨干网络建设方面大力投资,广东又恰好是网络基础建设最快的省份,而深圳这个城市又是年轻人创业的热土,这一切因素就这么带着我们误打误撞地踏入了时代的河流。
  一开始,我们是几个人的小公司。我们的期望只有两点:一是公司不要倒闭,能活下去;二是不让用户掉线,少挨点骂。
  那会儿公司没有任何成文的制度,连上下班的规范时间也没有。初期的几位成员都是喜欢互联网产品的网虫,起床后就跑去公司,趴在PC上看用户的意见。
  我们有一个很简单的统计图,沿用了好几年:每分钟统计一次在线用户人数,在图上画一个点。如果这条曲线突然掉下来,就说明有故障了。这时我连同事的电话都不用打,叫个的士回到公司时,大家已经在定位修补方案了。我们团队本身就是产品的重度用户,大家对用户掉线的不爽是感同身受的。
  这段经历里有很多误打误撞的因素: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中国,对中国网民和中国网络设施状况的痛点感受就不会这么深刻,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机会;如果我们再早几年毕业,在原来的行业里已经有了若干成绩和头衔,也不会那么容易离开原有行当,毅然拥抱互联网这个新生事物。
  人品+勤奋
  可以维持公司运作吗
  遇到业务风口时,有的企业可以很快速地发展起来。但对企业内部的传承力量来说,团队培养要慢工出细活。更何况,这个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企业也必须跟着不断变化才能适应。在此过程中,企业能不能变革的决心变得非常重要。我们几次面临过这样的挑战。
  1998-2004年,是腾讯的“第一次创业”。我们从几个人的小作坊,发展成为一家接近1000人的中型公司,2004年在香港主板上市。
  2004-2005年的时候,公司有两条路可以选:一是我们只做沟通和娱乐,这是腾讯的DNA,也是原来团队最擅长又比较赚钱的路;二是一个跨度比较大的方向,Pony(马化腾)当时用了类似“在线生活”这样的词来概括这个方向。团队争论了很久,最后选择了第二条道路。
  第二条路是一条比较难走的道路,很快就对公司原有的组织结构产生了比较大的冲击。
  之前公司的业务线比较单一,几个创始人可以垂直处理自己分管的业务,大家沟通的频率和效率都很高,靠着我们的人品和勤奋就可以维持公司的运作。但在开展多元业务之后,我们意识到,创始人的能力有比较大的瓶颈,产品线之间的资源分配、组织里各种各样的问题都陆续凸显,带来了很大挑战。
  我们当时的解决方法是把组织变革为事业部(BU)驱动,把同一个方向的产品研发、市场合并到一个BU里,由一个领军人统一负责。这件事的挑战在于,对BU第一负责人的要求很高,他必须要有综合能力,同时要有内部文化的认同度。
  腾讯后来的几位重要的管理团队成员都是在那个时候上任的,创始人变成横向支持,大家都觉得只要公司好就可以了。
  2008-2009年,公司成立10周年的时候,我们自己感觉公司成长良好,业务增速稳定,团队也有比较好的人才培养能力。但事情的发展通常没有那么理想,每当你感觉良好的时候,危机已经在潜伏了。
  这个改变来自移动互联网的浪潮。2010年,突然间我们感觉不对了,腾讯的组织结构又变得适应不了这个时代了。移动时代的到來,让我们走到了“革命”还是“被革命”的关口。
  2011年,我们把当时的移动BU拆了,和原来各个产品的PC团队合并,做自我闭环,让做PC主力的同事转型学习移动端的研发,全面转移到移动时代。
  过程中也遇到了挑战,原有部门的利益、惯性和感情都会受到冲击。但在这个时代,你不改变,世界也会改变。如果那时不做变革,后面几年腾讯就会跟不上移动互联网的大潮。
  2011年初,微信刚刚发布的时候,头3个月其实是波澜不惊的,但在5月份加入语音功能后突然就爆发了。接下来3个月,微信每天用户增长10%,活跃用户量一周增长70%。这是我从业以来见过的最陡峭的增长幅度。
  也就是这3个月,微信抢占了一个重要的时间窗口。这种增长速度坚定了腾讯的组织变革和全面转型移动互联网的决心。
  后来,腾讯拆掉了无线BU,再后来又投资了搜狗、点评、京东,把搜索并给了搜狗,把电商并给了京东,这是腾讯历史上第二次大的组织变革。那时也有不少同事不理解,这个并给了搜狗、那个并给了京东,我们自己做什么?
  我认为,腾讯的未来是基于连接的公司,基于大数据服务的公司。如果腾讯把人、企业、服务的基础连接设施做好,就有机会促进更多行业的改变和提升。
  惊险变革还是温水煮青蛙
  那段时间的变革是非常惊险的。如果再晚一年,我们也许就会错过移动互联网的大潮。   2014年,我离任管理团队的时候思考过,为什么一个有十多年经营经验的企业,在遇到变革时还是那么猝不及防?
  我想这可能和移动时代有比较大的关系。在PC时代,也许我们的产品只有70分,放在几个大的流量门户上还能生存,并且能获得不少收入。但在移动时代就不一样了。移动时代用户自主选择能力大大提高,你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做不到90分,很快就会被淘汰。
  但历史成绩很容易成为一个企业转型的负担。管理者会对成绩有所留恋,觉得我有很多收入,在市场份额上也有“江湖地位”。但事实却是,如果你不能在一定时间窗口内完成自我革命,你可能就已经老化,不再能适应新的时代。
  企业很容易犯一些错误。在PC时代,产品初步成功、有了商业模式之后,团队不停地追求把它的规模做得更大、收入更多,不知不觉就把产品越做越重,做很多生硬捆绑。
  在此过程中,组织会变大,大公司的各种屁股决定脑袋的干扰也会变大。大家经常要考虑的是,老板分下来的KPI能不能超额完成,对用户的理解却会变得迟钝。
  能不能抓住变革的时间窗口,核心是管理团队有没有危机感。当你自己觉得自己很安全,你的反应就会变得迟钝。
  如果领军人物没有对危险的认知,仅凭蜻蜓点水式的转型,事情是做不成的。Pony的管理风格比较开放,只要时间允许,他愿意听到大家不一致的意见,愿意花时间和大家讨论,一次吵架吵不完,还可以吵第二次、第三次。腾讯创始人团队的结构,也使得大家能有很高的相互信任度。
  转型这件事,事后看都是理所当然,大势所趋,但当时没有那么容易。管理层的决心和时机很重要,如果没有足够的外部刺激和内部决心,事情就会像温水煮青蛙,就那么过去了。
  企业转型肯定会带来阵痛,一个大型企业会有很多bug(漏洞),我们不能期望每一步都走得很准确。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转型的时机晚了会很痛,但如果大家能够一起调试,一起度过,那也算是蛮好的事情。
  好的产品营收模式一定是优雅的
  到底该如何定义一个好产品?我们有时候会看到一些业界现象,比如有的团队很爱给自己打鸡血,年会时用夸张的方式庆祝产品收入创新高;有的管理者用很强硬的996(指工作日早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中午和晚上休息1小时,总计10小时以上,并且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推动团队各种管理压强……但在我看来,这都称不上是一个好的产品团队。
  真正好的产品团队是不需要打鸡血的,不需要CEO告诉团队说我们很牛、很棒。而是每一个参与其中的成员都能感受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很大地提升了原有的体验。
  这么说可能拗口,但我觉得这是妨碍很多企业发展的障碍之一。我们经常看到一个东西的收入在增长,就很难舍弃,但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它到底是不是世界的下一步?
  随着时间的变化,产品对那个年代的重要性也会改变。如果一个产品能产生可观的收入,但是让用户感觉到了别扭和不爽,从产品的角度讲,这个模式就不算理想。
  如果你是企业的负责人,你怎么看待这份收入?如果你能够更早一点地把它看淡,也许你的团队就能在别的更优美的地方创造出新的东西。如果你一直留恋这份收入,团队就很容易陷入各种屁股决定脑袋的自我证明里去,对世界正在发生的改变的感知就会迟钝,创造乏力。
  在移动时代,我相信好的产品,营收模式也一定会是很优雅的。举个例子,Netflix是一个很优雅的产品。Netflix并不会迫切地用独播剧和广告塞满你的屏幕,它的界面清清爽爽,很多细节都做得很体贴、很优美。事实上,用户在Netflix上的停留的时间一点儿都不短,用户付费给Netflix也会付得很开心。让用户付钱都付得很开心,是好产品应有的追求。
  当产品的影响力和占用用户的时间到了一定程度,产品就开始有了它的社会责任。例如腾讯近年发展速度最快的两个产品:微信和王者荣耀。
  微信在用户过了8亿之后,会出现很多重度用户的人际过载、信息过载、时间过载问题。在社会高度数字化之后,估计未来还会不断有新的更复杂的社会化问题接连浮现。能否用产品和技术来缓解这些问题,是微信团队未来的课题。
  《王者荣耀》面对的又是另外一个问题。这个游戏的产品和技术很优秀,但当产品普及度很高之后,这个团队的使命不该仅仅是把游戏本身做得更好玩、让更多人玩,它还需要照顾到家庭和谐。
  现在这个游戏加入了家长对未成年子女游戏时间和消费的监管措施,但在如何促进家庭成员间的亲情融洽上,产品还有大量可以进化的空间。
  一个团队做一些这样的事情,表面上看对他的营收、业务量没有帮助,但是长远看,这些是好产品应该致力的事情。
  说真话是帮助企业
  对抗老化的重要途径
  一个有多条产品线的大型企业,会面临很多的Bug。多条产品线之间,多个部门和团队之间,也会有很多屁股决定脑袋的想法,容易让“存在感”和“短视”影响了团队,看不清楚世界的变化和自己的老化,容易“温水煮青蛙”。
  从人和文化两个角度看,一方面,企业里面要有“发光的产品人”。这种人总是稀缺的,他们对产品理念的追求胜于取悦上司;他们对产品和未来有很强的信念和洞见,同时其经验和能力能被同事们信任;他们可以在团队迷茫时,带领团队找到曙光。
  年轻的同事们其实并不介意工作辛苦,他们介意的是无意义的辛苦。如果做的事情能对社会产生大的正面影响,团队成员自己就会感受到,不用给他们打鸡血,他们自然都会兴奋。“发光的产品人”,可以给团队传承这样的产品信念。
  另一方面,公司内部需要有比较开放的、鼓励说真话的机制。说真话是帮助企业对抗老化的重要途径。而能否说真话,比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的第一负责人。這个人如果很好面子,自己一言九鼎,这个部门就很难有人去批评他。公司小的时候还好办,CEO、管理团队成员经常跟大家吃饭,大家可以有足够的沟通频率。企业大了之后,见面沟通的机会大幅减少,也许就要创造低成本的内部吐槽机制。
  腾讯内部有一个叫”乐问”的平台,大家提问题可以匿名,但回答要实名。在腾讯内部,如果你做的某件事让用户反感,别的部门的同事对你批判起来也不会客气。如果你脸皮够厚,不想改,那是你的自由,但绝大部分同事都是想做好产品的。好多事情你与其当作看不见,还不如更主动地去面对。“乐问”的匿名问、实名答,是腾讯内部的一种沟通撮合试验。
  有人担心,这么做会不会导致每个员工早上一打开“乐问”就感觉到满满的负能量?我们几年试验下来,并没有出现这样的状况。
  如果你的企业具有足够的开放性,即使有人对一些问题比较偏激,也必然会有思想成熟、理性的同事能参与思辨。这对个人、团队、企业来说,都是一种比较高效的、多角度的思想碰撞和有效沟通。
  未来,面对数字化社会,腾讯还有两个大的挑战要面对:
  一个是社会化的挑战。新科技在推动社会快速的数字化,极大地提升了社会效率,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衍生的社会问题。腾讯作为一家连接器定位的互联网企业,能否通过技术和产品,去有力地帮助社会缓解这些问题,也许是下一阶段需要面对的大挑战。
  另一个是企业内部的组织演进。新技术的大潮,包括大数据、AI、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升级。对腾讯来说,应该会有特别大的创新机遇,而腾讯的内部组织结构,尚没有做好这样的时代适配,原来完全BG(业务单元)化的组织结构面对这样的新时代,会有不少的组织墙和不少坑。
  这两者既是腾讯要面对的挑战,也是很大的机遇。祝愿腾讯人能坚持初心,能出更多发光的产品人,帮助团队跨越这些挑战。
其他文献
混凝土因其取材广泛、价格低廉、抗压强度高、可浇筑成各种形状,并且耐火性好、不易风化、养护费用低,成为当今世界建筑结构中使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但大量的工程实践和理论
作为已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全球最大的黄原胶、味精、氨基酸、结冷胶等胶体生产商,阜丰集团一直领航于行业内的发展.在FIC 2015展览中,阜丰集团再一次彰显了强大实力和健康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理论渊源又是什么?对这些问题如果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无法回答清楚的;国有企业改革也是非常现实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委统战部建立有效机制做好党外干部安排工作,坚持做到“五个落实”,实现了党外干部工作由机遇型向机制型的转变.
全球供应链商务解决方案服务商曼哈顿公司近日宣布,公司将选用IBMCloud作为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供应商,以帮助客户在云端部署曼哈顿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此外,曼哈顿公司还将为
成功企业需要  10年以上时间来成就  如今,95%以上的创业者都是第一次创业,当然也有连续创业者,但非常少。  对于第一次创业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创业的生命周期有一个宏观的认知。就好比去爬山,如果这座山你登顶过,再次去爬就比较容易,因为你知道这座山大概多高、爬完需要多长时间,要分成几个阶段来爬。  于创业而言同样如此。如果曾经历过创业,再次创业的时候他大概知道创业是怎么回事。但对于绝大多数第一
期刊
王书坚同志是一位工作阅历比较丰富的机关工作者,曾在大型国有企业担任领导工作,对国企经营者任职行为和企业制度环境有着切身体会.后来先后担任过政府和党委领导,分管国有企
4 工艺条件rn工艺参数,如融化温度(Lee等,1981;Hong,1989;Berger 等,1998;Glenn等,2003)、融化时间(Rayan等,1980;Bowland和Foegeding,2001;Glenn等,2003;Shirashoji等,2006b
摘要:文章从国内外CFO现状入手,提出了中国CFO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并从我国国情、改善法制环境、加强行业监管、提高CFO自身素质等方面,提出了逐步完善我国CFO制度的措施。  关键词:公司治理;CFO;管理控制    20世纪70年代,美国某些公司为谋求合适的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并加大所有者控制力度,出现了被称为首席财务官(Chief Financial Officer,CFO)的重要职位。随着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