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发侦察卫星 意欲何为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ouopo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3月28日,日本在位于南部鹿儿岛县的种子岛航天发射中心,用H-2A大型火箭,采取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了两颗侦察卫星。这是日本第一次发射侦察卫星,翻开了日本空间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页,标志着日本和平开发利用空间的政策发生了转变,并意味着日本在走向军事大国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引起了全世界特别是亚洲各国的广泛关注。
  
  日本侦察卫星揭秘
  
  日本的侦察卫星系统被日本官方称为情报搜集卫星系统,其空间部分由4颗侦察卫星组成。在4颗侦察卫星中,2颗为1米分辨率的光学成像侦察卫星,2颗为1~3米分辨率的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侦察卫星,分别可以分辨地面上直径在1米和1~3米以上的物体。光学卫星主要在白天和气象状况较好的时候拍摄地面目标,而雷达卫星则不受气象条件限制,可全天候、全天时监视地面目标。这次一箭双星发射的是一颗光学成像侦察卫星和一颗雷达成像侦察卫星,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后,经过3个月的试运行后即可投入使用。今年后续还将发射另两颗卫星。这4颗卫星每颗重2吨,设计寿命为5年,飞行高度400~600千米。卫星镜头具有侧摆能力,4颗卫星协同工作,每天可对全球拍摄一次,监测地球任何地区的变化。通过两组卫星的画面合成分析,可观察世界任何地方的建筑物及土地利用情况等,从中发现军事设施的细微变化。
  日本三菱电机公司是日本侦察卫星计划的主承包商。从1999年4月便开始着手对该卫星系统进行研制,原计划2002年发射。由于研制进度十分紧迫,许多零部件的加工没有按计划完成,最后决定把发射日期推迟到2003年。卫星上的星载遥感器采用了日本民用“先进陆地观测卫星”(ALOS)的光学遥感器和“日本地球资源1”(JERS-1)雷达卫星上的合成孔径雷达的改进型。按1999年9月日美签署的协议,美国还为日本提供了价值1.2~1.3亿美元的卫星零部件,包括有关图像、数据的记录、传输和分析设备与技术。
  日本侦察卫星计划总耗资约2500亿日元(约20.5亿美元),包括4颗卫星的制造和发射、数据处理和地面站建设等所需费用。侦察卫星系统的4个地面站分别设在东京的新宿、北海道的苫小牧、茨城县的北浦和九州鹿儿岛县的阿久根。4个地面站之间将用光缆连接,主站设在东京,配备200~250名专家。
  
  日本发射侦察卫星的目的
  
  现代军事斗争领域已从传统的陆、海、空扩展到太空。在从海湾战争到阿富汗反恐战争中,侦察、通信、导航、气象等卫星系统在夺取战场信息优势、直接支援部队作战、提高武器装备作战效能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打赢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至关重要的装备。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从中看到了军用卫星的巨大价值,开始谋求发展军事航天能力。
  另一方面,冷战结束后,日本一直在谋求军事大国地位,军事战略也由“本土防御”向“海外干预”转变,强调要由立足于“本土防御”转向“御敌于国门之外”、“歼敌于海上”。为此,日本在推进防卫力量“合理、高效、精干”发展,重点增强海军的远洋作战和空军的洋上防空能力的同时,开始谋划发展军用航天系统,以增强日本陆、海、空自卫队遂行“先发制人”的作战能力。侦察卫星系统可使日本及时了解、掌握周边动态,特别是中国和北朝鲜的军事事态,并作为日军武器装备的“力量倍增器”,提高日军作战能力。
  其实,日本一直在酝酿研制部署专用的军用航天系统。日本早在1985年就鼓吹研制军用卫星。1996年5月,日防卫厅提出发射独立的侦察卫星,以加强对近邻各国军事形势的情报搜集能力。1997年日本防卫白皮书提出把用于通信、导航、侦察监视的卫星系统作为“特别关注”的重点加以发展。1998年11月,日本以朝鲜1998年8月31日进行了飞经日本上空的中程弹道导弹试验,而日本事前一无所知为借口,决定发展独立的侦察卫星系统。
  此前,日本一直是利用本国的民用对地观测卫星、气象卫星和购买外国的商用卫星图像进行情报分析,并直接利用美国提供的导弹预警信息为军事服务。但日本防卫厅认为,这样容易受到有关国家的限制,即使是日本作为军事盟国的美国,而且有关国家通过日本选购的商用卫星照片就可以判断日本关心的领域和内容。从技术上看,日本这次发射的侦察卫星的地面分辨能力只与美国在轨的“伊克诺斯”2商用卫星差不多,但拥有独立的侦察卫星是日本多年的梦想。侦察卫星发射成功后,日本高层官员都欢欣鼓舞,认为是由美国完全控制情报向建立独立的情报系统迈出了第一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尽管日本宣称发射侦察卫星是为了加强对朝鲜导弹发射情况的监控,但日本的侦察卫星系统可以对全球事态进行监视,而且重点是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朝鲜半岛、俄罗斯和日本本土,侦察任务除了搜集“可能对日本造成国家安全威胁”的信息,比如朝鲜的导弹发射,还将包括周边事态信息,用于“危机处理”等。
  
  日本后续侦察卫星计划
  
  按计划,今年后续日本还将发射另外两颗侦察卫星,以建成由4颗侦察卫星组成的侦察卫星系统。而且日本政府在发射部署第一代侦察卫星系统的同时,已经在考虑建设侦察能力更强的第二代侦察卫星系统。据称,第二代侦察卫星系统也将由4颗卫星组成,头2颗卫星将与第一代的4颗卫星相似,但分辨率更高,其中光学成像卫星的分辨率将提高到0.5米;另2颗卫星将引入更先进的技术,分辨率进一步提高。目前计划第二代侦察卫星将于2008年前后发射。
  
其他文献
为了使广大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航天人、更深入地理解航天精神,本刊特推出 "院士风采"栏目,不定期地介绍航天各院、所过去和现在在职的院士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宣传他们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林华宝院士是我国空间返回技术和卫星总体技术专家、中国返回式卫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   1931年5月29日出生于上海,2003年8月17日16时在北京逝世,享年72
期刊
1989年10月18日美国发射的"伽利略"号空间探测器是世界上第一个木星专用探测器,它曾经完全改变了科学家对木星及其卫星的认识。今年9月21日,它第34次环木星运行时在人工控制下坠入木星大气层销毁,给14年的太空探索画上了句号。这也是美国自1999年以来首次控制探测器在地球之外的天体上坠毁。     寿终正寝     2003年9月21日12时49分,洛杉矶喷气推进实验室(JAL)的科学家启动了"
期刊
在经历了20多年的研发和几次推迟之后,2003年8月25日,美国 "空间红外望远镜"终于由1枚德尔它2号火箭发射升空。自欧洲"红外空间观测台"由于冷却用的液态氦告罄而寿终正寝后,科学家们就一直盼望美国"空间红外望远镜"早日升空,填补当今空间红外观测领域的空白,它将以一种不同以往的视角来观察宇宙,革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这颗红外卫星也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开始实施的"大观测台"计划,即发射4颗大型
期刊
到7月底,陆地卫星7项目官员仍没有解决该对地观测卫星上出现的一个问题。5月31日格林尼治时间将近22时,该卫星上的主要仪器——增强型主题测绘仪(ETM)+的一个关键组件突然失效,导致进入6月份后卫星无法向科学家和其它用户提供数据。出故障的是ETM+的扫描线校正仪,可能是遇到了机械或电气问题。该仪器用于对卫星拍摄时的前向运动进行补偿。没有它,各幅图像会有扫描上的重叠,图像边缘还会出现大片空白,传回的
期刊
美俄两元老将将在今年10月18日乘俄罗斯联盟TMA-3飞船进入国际空间站,成为该站的第8批长驻客。其中来自美国的福勒将担任机组指令长和站上科研负责人,而俄罗斯宇航员卡列里将成为飞船指令长和站上飞行工程师。两人将在站上生活和工作约半年的时间。来自西班牙的欧空局航天员杜克也将作为飞行工程师与他们同往,但将和第7长期机组的两名航天员马连琴科和卢杰一起于10月28日乘目前在站上的一艘联盟号飞船返回地面。福
期刊
2002年秋,美国航宇局重新审查了它的航天运输系统计划,提出要研制一种新的天地往返运输器,该运输器取名为轨道空间飞机(OSP),从而引发一场关于是研制空间“飞机”还是研制“飞船”的争论。这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在制定载人航天发展蓝图时发生的“以飞船起步,还是以航天飞机起步”的争论颇为相似。不过,美国的争论是在高起点、高水平基础上的比较。美国既有研制“水星”、“双子星座”、“阿波罗”三类飞船及3
期刊
月亮,是我们地球的近邻,也是我们人类研究地外星球最多的一颗星球。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我们仰望星空下的月球时,除了嫦娥、吴刚、桂花树,我们对她又知道多少呢?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月球的10个“最酷”事实,看看你对月球到底了解多少。    事实1:月球正离我们远去  每一年,月球都将“偷窃”些许地球的旋转能量,并利用它推动自己在轨道上上升3.8厘米。研究结果显示,当月球刚形成时,它离我们的距离只
期刊
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卫星信息侦察、跟踪监察、制导导航及航天兵器的广范应用,促使一支新型的作战部队——天军应运而生。    美俄的军事重点向太空转移    美国在1985年成立了全美航天司令部,标志着美国天军诞生。于1993年建成了太空战争研究中心,包括太空战研究室、太空战学院和第527太空进攻中队。并在近期进行了大规模的太空军事演习,假想太空战在2017年爆发,主要是围绕如何让对方的卫星失去
期刊
未来航天战的特点   航天战是指敌对双方在外层空间和宇宙空间进行军事对抗,并为陆战、海战、空战提供军事支援,其主要特点如下:   高度自动化,高度协调的整体作战体制。航天兵器是侦察系统、通信系统、指挥系统、控制系统、武器打击系统及供应系统互相连结而成的高度自动化系统。可使作战行动,如目标识别、地形判断、自动攻击目标及反干扰等自动协调完成作战任务。航天武器与地面的协调作战,如利用空间站或月球基地作为
期刊
为了提高望远镜的灵敏度和分辨率,以便能够接收到天体发出的更微弱的射电信号,天文学家们把射电望远镜的天线造得越来越大,观测波段也越来越短,而且还要求天线全天可动、运转自如。德国和美国先后建造了世界上口径最大、技术最先进的100米射电望远镜。这两架口径100米的射电望远镜都采用了主动反射面先进技术,望远镜不仅做得如此巨大,而且还能在短波段上工作。特别是美国的格林班克 1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的技术更为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