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能“读”就可以当“最好的评委”吗?

来源 :金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_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裕亭的《读者是最好的评委》(以下简称《评委》)一文,从老侯获得《小说选刊》的一个读者推荐的好稿奖,“他乐颠颠地跑到西安领奖去了”说起,扯到中央电视台的两档歌咏类“赛事”,企图“通过他们的‘赛事’来唤起咱们微型小说的评选之事”。云里雾里不知想表达什么,但仔细读下去,从扯进业界大咖侯德云再到“高大上”的“央视”,便看出一以贯之的“相氏行文风格”——拉大旗作虎皮,扯自己的芝麻事!
  《评委》道出了裕亭对当今文学评奖活动的“感冒”, 矛头直指微型小说评奖,这种“感冒”莫如说是裕亭对当今文坛存在的一些不健康现象的“困惑”,提出一些想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对相裕亭的率直、率真,我表示十分赞赏,文章的有些说法对当今微型小说评奖等活动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是,综观全文,看现象和分析问题并不是全面、客观、准确,迷之于表面现象,缺乏思考深度。在现实中,我们当然不能要求每一个作家对一些现象“发议论”必须有深度,只要说的哪怕是一点点“有益”,也要给予鼓励、点赞,这是我对《评委》一文可以肯定的一个方面。然裕亭兄在没有深度的思考基础上,得出一个“读者是最好的评委”的判断,这就大大有失一个成熟作家的思考水准了。下面针对《评委》一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以作回应。
  一、《读者是最好的评委》反映问题的“有益”成分
  《评委》一文谈到,想通过央视那两档大众娱乐类“赛事”来“唤起咱们微型小说的评选之事”,他说,“如果咱们的微型小说‘赛事’,也可以让大众参与进来,这个大众可以是普通的读者,也可以是咱们热衷于微型小说的作者”,这个想法是“有益”的,从本质上讲,裕亭道出了作品是写给人读的,作家的创作要接地气,应该说这也是文学创作的旨归。然,给出建议应该有可实施的方案,不知裕亭想让什么样的“大众读者”参与进来,如何遴选这样的“大众”,采取怎样的方式“参与”?此其一。
  其二,裕亭在文中提出,让评委“如同法院里办案的法官一样,对自己所投出的那一票,实行‘终身负责制’,待结果出来以后再对照一下,谁选中的篇目多,来年评选时再‘请’他,若是远离‘主题’,就请自动‘出局’。这样,对评委们也是一个鞭策与督促”。这种朴素的想法非常好,值得评奖活动主办者借鉴。但是,作为一个评奖活动,实行评委负责并且还要“终身负责”,不知道裕亭想表达的是什么“责任”,如何来实施这种“终身负责制”?
  其三,裕亭文中说,“回顾我们历经的、感受到的,或是道听途说来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微型小说赛事,确实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一些有待于完善的地方”,接着他列举一二三,尽管是基于“历经的、感受到的,或是道听途说来的”,而且一二三的说道确实存在主观臆断,但是这种“警醒”意味还是可取的,为了净化微型小说的发展环境,我们确实还需要进一步做好“一些有待于完善的地方”。
  如果仅仅是说了以上一些问题和臆想,则文章还是有意义的,然其得出“读者是最好的评委”的基本判断和文中的主要论证,却是缺乏理性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读者是最好的评委》的基本判断不成立
  1.一叶障目:将不良社会现象“扩大化”
  裕亭在文章中,点出了当今微型小说评奖活动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微型小说评奖,难免会存在一些‘障眼法’”;“其二,透點信息给你,试看作者反应”;“其三,虚晃一枪,也是微型小说评奖中常见的”。且看他的论证。
  如何来阐述微型小说评奖的“障眼法”呢,他借助马拉松赛事中有一个不二的结果说这事:“微型小说‘赛事’中,往往会出人意料。这里边有选‘漏’的,也有掺‘沙’的,还有被弃之一边的。”这其实并非什么“不良现象”,这和“艺术是遗憾的”话是一个道理,任何评奖都会有不小心遗漏抑或掺进“沙子”的情况。诚如裕亭在文中所说“微型小说比较好操作”,因而写作的、发表的多如牛毛,要在这浩如烟海之中“打捞”精品,确有难度。最近一次中国微型小说学会某征文评奖(鉴于结果尚未公示,不在此明示),已经经过初评、复评,在终评环节,我发现了一篇很好的作品,因为“好”我便格外留心,结果借助网络对其“查重”发现是几年前发表过的,这与征文“原创”的规则不符,立即通报给学会,取消其参评资格。
  至于裕亭文中说的“有些奖项,尚未公布结果,参与者就已经知道‘底牌’了,这里面的花样可多”, 他说“咱们在此就不作细表了”。这种现象说裕亭主观臆断可能有点冤枉,或许在某些不规范的评奖中曾经发生过,对此我不曾知道。但就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的评奖,历来都是规范的,因为每一环节“评委”除了自己以外都不知道还有哪些人是“评委”,评委自己的评审并不是结果,何以能亮得出“底牌”——根本就没有“底牌”!
  裕亭说“虚晃一枪也是微型小说评奖中常见的”,他论证“前面的一、二等奖,根本就没有你‘外来户’的份儿。前期所设立的大奖,不是人家行业内的人得了,就是被举办方的‘熟人’拿走了,你就跟着图个热闹吧,偶尔给你个“优秀”,就算是没让你白忙乎一场”。这应该说是裕亭主观臆想的酸葡萄心理使然。如果是人家局部的(本地、本单位、本系统)评奖,你知道自己是“外来户”还去凑什么热闹呢?
  从裕亭所说的这几点来看,裕亭确实是将评奖中偶发的不良社会现象“扩大化”了。
  2.概念模糊:混淆了“评价”与“评奖”的本质
  从裕亭得出“读者是最好的评委”的基本判断来看,明显没搞清“评价”与“评奖”的基本概念。“评价”与“评奖”根本就不是一类概念,且具有本质的区别。
  “评价” 是一种价值认知与评估,指对一件事或人物(这里也狭指一篇作品)进行判断、分析后的结论。任何人都可以对一篇作品进行“评价”,“评价”可以有好评和差评,这种评价是主观的、随意的,只是针对某一作品的,并没有必然的比较要素。而“评奖”则是在评价(好评)基础上的评优过程,这个过程是有一定规则的(评奖前制定并公之于众),并非一个人(多人组成的评委会)的行为,且针对众多参评对象进行比较的一个过程。在没有“比较”时作者自己或读者“评价”很高的作品,在比较中并没有得高分甚至落选,包括评奖过程中因“评委”主观因素导致对你的作品“评价”有偏差,这也是很正常的。   “读者”给你的是一种“评价”,这种“评价”因人而异,不受规则约束,无需和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任何“读者”都可以对作品进行“评价”,且可以作出“好评”或“差评”,这大约就是裕亭得出“读者是最好的评委”的判断基础吧。除了混淆“评价”与“评奖”的本质区别,我怀疑裕亭对“读者”“评委”的概念也没有搞清楚,作为一种活动的责任行为,担当“评委”是需要一定“资质”的,并不是任何“读者”都能胜任的。这里就不去阐述了,以免裕亭兄指责我对他的轻视。
  3.目光短视:凸显认知的欠缺
  裕亭在文中举例说,他参与某地一个打着国字旗号的“征文”,自己作品没有得到等次,只得了个“优秀”,而他的这篇作品投出去就发表了,并且被《小说选刊》选载了,“而与我同期参与征文的作品,似乎还没有我那篇《下馆子》吃得开” 。我不知道裕亭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是什么。我猜度,可能是对自己的“好作品”未获得等次奖而有些哀怨。其实,评奖是一个比较因素,你认为“好”乃至选刊“选载”只是一个评价因素,这很正常。连他自己也写道:“有类似经历的作者,应该不会只是我一个。”裕亭的“耿耿于怀”显然展示其“皮袍下藏着的小”,计较一时一地得失的短视,骨子里是认知不到位。
  裕亭说,他在某省参加一个颁奖活动,“当地一所大学的教授(她可能是那次征文的评委),看到奖项的名次时,站起来质问主办方——公布出来的名次,怎么与我们当初评选的不一样?”作为评委,这位教授显然是不守规则,即便她是评委,也只有一票,怎么非要公布的与她评审的一致呢,你将别的评委置于何地?再即便是商议制评审,评委们评出来的依然不是最终“结果”,规则决定组委会必须终审批准才是最终结果。教授的认知也是这样的“短视”,裕亭企图借此说事——“评选中有人‘暗箱操作’了”,认知缺失可见一斑。
  清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下》中云:“人之短视者多带(戴)眼镜,除之则面必变。”我担心,裕亭兄“短视”久了,真的影响你的面目。
  三、“评奖”是“规则”行为,不是随便的“读者”就可以当“评委”的
  “读者”真的是“最好的”评委吗?如果把评奖权放给“读者”,将会是怎样的结果——“散兵游勇”式的“读者”、拉票的行为、网上专门代为拉票的网站……惨不忍睹,这样根本就不是“评奖”,读者无“评”何以能做“评委”,充其量只是个游戏而已,其运行规则和结果,都与文学评奖是格格不入的。连《小说选刊》为了接地气设立的读者推荐的好稿奖也只是从读者喜欢这一个角度得出的,因而称为“最受读者欢迎小说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奖项,只是该刊“让小说走进人民”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
  任何一个评审活动,无论是政府还是任何一个社会组织机构,都是要按规则行事的,这是社会治理和运行的基本要义。要评审,必须有“评委”,而专业能力(鉴赏水平)和公正公平的态度是当评委的基本条件,这恰恰不是泛泛的“读者”所具备的。
  我本人这大半生做过包括政府奖、学会奖、企业奖、民间团体奖甚至“野路子”奖在内的初评、复评、终评等数百种奖项的评委,还多次出任评委会主任,所以关于评奖我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任何一次评奖都是有规则的,并不是裕亭想象的那樣:“其一,微型小说评奖,难免会存在一些‘障眼法’”;“其二,透点信息给你,试看作者反应”;“其三,虚晃一枪,也是微型小说评奖中常见的”。按照规则,对于评审样本是由不得评委喜欢不喜欢的,不能因为个人的好恶而胡乱评审,如果这样,就有损一个评审活动的公信力,这样的“评委”则不配做评委;为了防止评审活动有损公信力,规则都会设定一个评审活动有多位评委,有初评、复评、终评多层次的“把关”,采取或打分制或票决制或商议制,将评委公认的好作品评审出来。至于裕亭主观臆想的“有些奖项,尚未公布结果,参与者就已经知道‘底牌’了,这里面的花样可多”,“还有一些朋友名下的征文,或期刊‘同行’之间的‘互换’,都是秃子头上的虱子,咱们在此就不作细表了”。这里,我悄悄地问裕亭一句:你前年得了个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一等奖,是走了哪个评委的“路子”?何时知道评奖“底牌”的?跟谁做交易“互换”的?你当然可以“不作细表”,至少作为好友我没有帮你找任何评委“说情”,完全是规则评审胜出的,你不仅不用“内疚”,还应该感谢评奖规则。
  当然,“评委”首先是一个“读者”,读者群中也有很高水平的“读者”,即便不担任评委的任何一个“读者”也都能对作品给出一个评价,那大多是——“哇,好极了,我喜欢!” 然这种“好”的评价、这种“喜欢”,往往是凭借阅读的主观感受,也可以说得“高大上”一些,是文章与读者自己的价值观、审美需求的某种契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都会有不同的甚至相悖的评价!作品真正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并不是一般读者“知其所以然的”,因为“读者”的评价极具主观性和随意性,并不需要接受评奖规则的约束,读者这样的“评价”与“评奖规则”所设置的能否获奖的规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而“评委”则不同,不仅要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既能对作品的题旨、情节、结构、语言、手法等多要素说出所以然,也能将其不足找出来,给出一个客观具体的“分值”。因此,只有选择那些专业水平、鉴赏能力、公平心、公正态度兼备的人当评委,才能评出真正的好作品,才能使得“奖项”颁给真正优秀的作者。
  读者就是读者,不一定是合格的“评委”,更不可能是“最好的”评委!
其他文献
裕亭兄奉上一篇《盐河之水哪里来》的创作谈,确实是一篇很不错的创作体会文章,没有深厚的创作功底是写不出如此好的创作谈的。这篇文章中,裕亭兄以其丰富的成功的创作实践向读者提供的很好的经验总结,会让很多读者得到良好的收益,这是值得肯定与推崇之所在。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也同样涉及了文学创作中关于“何为生活”“真实生活与艺术生活的关系”“如何处理生活素材”等方面的创作理论问题,阅读体验告诉我,《盐河之水哪
中午的阳光照在小白菜上,闪着晕晕的光。  江敏看着小白菜,想买一把,便问:“这菜打过农药吗?”  蹲在地上的汉子一张黑脸,下巴上满是茂盛的黄须。黄须汉子说:“小白菜是我自己种的,嫩生生、水淋淋,我会打农药吗?”  江敏嘴里嗤的一声:“要是我检测出有毒怎么办?”  黄须猛地站起来,斩钉截铁地:“检测出来有毒,我赔你五百块。”  江敏抿抿嘴,从包里取出一支红色的器械来。那器械很苗条,有头有尾,艳艳的红
周一的清晨,刚刚过去的周末的喧嚣还没有离散,透明的落地窗外,这座城市已经在悄然复苏。  阳光透过玻璃,我拉开厚重的墨绿色窗帘,又看了一眼对面楼层的阳台。  17楼的露台上,阳光很好但依旧空无一人。  就在我想再仔细看一眼时,楼下传来了妻子如同渡鸦一般的嗓音:“李维斯,已经七点了,你却还赖在床上,你的思想汇报做了没有?为什么不来做孩子的早饭?”  “我说过很多遍了,我叫李维,不叫李维斯!”重重关上门
以前,如果你对李小单提起凤穿牡丹,他 都会认为你在说一幅吉祥年画,或者是一道苏州名菜。李小单在苏州念的大学,苏菜里面凤穿牡丹这道菜让他印象深刻。  现在李小单的微信通讯录里面也有了凤穿牡丹。  李小单看着她。年画里面凤穿牡丹的荣华富贵,或者苏菜里面凤穿牡丹的清淡雅致,在她身上找不到相同的地方。  她从身架子到脸蛋,都单得有些薄。  她加微信的理由是充足的。毕竟有很多报表和业务需要跟李小单及时联系。
陈手大学毕业,跑了几天人才市场,没能成功应聘。看着同学张三、李四、王五、赵六等人靠着关系都有了着落,陈手更着急了。  这天吃晚饭的时候,陈手忍不住问父亲有没有可利用的关系,父亲挠着头皮,把七大姑八大姨数了个遍,也没找到一个有门路的人。没办法,这找工作的事儿,只能靠陈手自己了。  明天,是招聘会的最后一天了。一大早,陈手抱着应聘资料去了人才市场,连着问了几家,人家对他没有兴趣,连资料都不接。陈手垂头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3月28日消息,日前,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史文清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  史文清,生于1954年,西安交通大学经济学博士。1989年任内蒙古自治区监察厅人事处处长、办公室主任,1995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副主任,2007年任黑龙江省政府省长助理、党组成员,2011年任中共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201
2020年9月,财政部等五部委《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对外发布,被业内称为“新国补”,这一针对燃料电池汽车的专项政策再一次激发了地方政府发展氢能产业的冲动。  “‘新国补’出台,对申请示范城市群有几条限定条件,比如要求至少建成两座加氢站、推广100辆燃料电池汽车,并且要求地方初步构建政策体系,所以去年9月21日后一些地方密集出台支持燃料电池车发展的规划、布局加氢站。”云浮(佛山)氢能
“不好,吉董事长出事了!吉董事长出事了!昨天被纪委的人带走了!”市城投公司一大早就像炸开了锅似的。  “是怎么回事呢?吉董事长平时做什么事都很低调,至今还是自己亲自开着一辆半新半旧的桑塔纳,市长好几次让他换车,他都以‘和这車有感情了,舍不得,再说这车的性能还不错’为由给婉言谢绝了,像这样生活上艰苦朴素的人怎么会因收受他人巨额贿赂而被市纪委的人给带走呢,真是搞不懂!”单位的同事都替吉董事长鸣不平。 
村里谁最快活?毛蛋娘俩最快活!毛蛋守着家,守着她娘,一年到头都有个陪伴,暖和着呢。  周末回家看望父母,吃过午饭,尹老婶、清二叔、李大娘、光棍二当家,坐在我家百余平方的院子里,边晒太阳,边唠嗑。话题围绕左右邻居,谁家小孩争气,谁家日子过得窘迫,门西四家之前在村里傲得跟螃蟹似的,走路恨不得横着走,如今混得紧紧巴巴……  尹老婶笑着对我说:“我把村里从东头到西头,从南头到北头,过了一遍,就你爸你妈最快
在 微型小说的叙事艺术中,从时间上来 说,往往表现“一瞬间”内主人公的行为活动和精神状态。而这“一瞬间”,特别在心理小说中如果艺术化地表现为人物的“心理时间”,那么,它将幻化出精彩纷呈的艺术境界,充分展示出人物隐蔽深邃的内心世界的奥秘。《老木》正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作者捕捉到主人公老木在车站送处长出差这个“一瞬间”的尴尬心态,运用特殊的“心理时间”,最大限度地放大或延长心灵的曲折历程,折射出心灵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