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发展性教学目标为引领的课堂教学。教师需要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尊重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焕发出无限的活力,使其发挥最大效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思维自疑问和好奇开始,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所以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心欲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案例:“圆的周长”的情境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
生1:听过。
生2(悄悄地):都不知道听过多少次了,还讲这个故事。
师: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这一次比赛是在一个圆形的场地进行的……(引出圆的周长)
(虽然教师讲得有声有色,但是学生却没有多大的兴趣)
分析:合理、适度的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上述案例中的“童话情境”为何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呢?我认为其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位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没有认识到: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童话之类的情境,而高年级的学生更喜欢直观性、探究性的情境。
思考:小学生由于认知发展、心理年龄特点等原因,的确需要生动、有趣的情境,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符合他们的“胃口”,能否激发学习的欲望。只有基于学生实际,并有助于学生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
二、创设情境,以生活体验为出发点
教学内容如果不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就没有现实的感觉,学生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因此,教师需要关注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改变课堂等于教室、学习资源仅限于书本的观念,随时将学生熟悉的生活话题及时纳入课堂教学中,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近,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相符,使知识不再是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知识、蕴含知识。因此,教师要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
案例:“圆、角、分的认识”教学片断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位教师在教学“圆、角、分的认识”之后,创设了一个去超市购物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进行物品的买卖。
分析:该教师创设了一个购物的模拟情境,让学生体验实际生活。我想,学生通过该活动既能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思考:有时,学生由于经历有限,缺少某些生活的经验,给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就要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进行及时补充,以让学生亲历生活体验为出发点,以回归生活应用为着陆点,这样的数学情境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三、创设情境,要力求真实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最优化教学是教学活动的理想目标,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教学过程受到教师、学生、媒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要考虑到客观现实这一因素,要考虑其是否为创设情境准备了条件。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因此,教师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四、创设情境,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许多教师一说起情境,往往只是想到一节课的引入部分。的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则教学效果明显。但情境的创设不应只在课的开始阶段,其实在整个知识的发生、发展与规律的揭示、形成和应用过程中,也就是说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情境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此外,教师还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情境创设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并非是教学的目的,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并最终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
(责编 杜 华)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思维自疑问和好奇开始,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所以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心欲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案例:“圆的周长”的情境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
生1:听过。
生2(悄悄地):都不知道听过多少次了,还讲这个故事。
师: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这一次比赛是在一个圆形的场地进行的……(引出圆的周长)
(虽然教师讲得有声有色,但是学生却没有多大的兴趣)
分析:合理、适度的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上述案例中的“童话情境”为何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呢?我认为其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位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没有认识到: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童话之类的情境,而高年级的学生更喜欢直观性、探究性的情境。
思考:小学生由于认知发展、心理年龄特点等原因,的确需要生动、有趣的情境,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符合他们的“胃口”,能否激发学习的欲望。只有基于学生实际,并有助于学生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
二、创设情境,以生活体验为出发点
教学内容如果不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就没有现实的感觉,学生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因此,教师需要关注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改变课堂等于教室、学习资源仅限于书本的观念,随时将学生熟悉的生活话题及时纳入课堂教学中,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近,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相符,使知识不再是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知识、蕴含知识。因此,教师要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
案例:“圆、角、分的认识”教学片断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位教师在教学“圆、角、分的认识”之后,创设了一个去超市购物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进行物品的买卖。
分析:该教师创设了一个购物的模拟情境,让学生体验实际生活。我想,学生通过该活动既能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思考:有时,学生由于经历有限,缺少某些生活的经验,给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就要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进行及时补充,以让学生亲历生活体验为出发点,以回归生活应用为着陆点,这样的数学情境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三、创设情境,要力求真实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最优化教学是教学活动的理想目标,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教学过程受到教师、学生、媒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要考虑到客观现实这一因素,要考虑其是否为创设情境准备了条件。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因此,教师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四、创设情境,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许多教师一说起情境,往往只是想到一节课的引入部分。的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则教学效果明显。但情境的创设不应只在课的开始阶段,其实在整个知识的发生、发展与规律的揭示、形成和应用过程中,也就是说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情境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此外,教师还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情境创设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并非是教学的目的,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并最终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