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材文本 备战高考阅读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QW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化小说与我们通常所见的传统小说不一样,它“诗一般的语言,散文家的文章风貌,稀释了小说的情节”。这种特殊性让学生在阅读和备考时觉得较为困难。本文将结合人教版第五册《边城》谈谈此类小说如何备考。
  《边城》与本单元另外两篇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装在套子里的人》)相比,较为另类,具有情节散化、意境诗化、人物个性不明显、大量的民风民俗描写、主旨表达含蓄等特征。在阅读和教学时,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些特征对文本进行解读。
  本文节选的是《边城》三、四、五、六节,小说结构散化,没有传统小说的悬念,缺乏引人入胜的故事。第三节主要叙述了“边城”的端午风俗,后面三节分别采用了追忆过去、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的情形,叙述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和内心纠葛。学生在阅读时经常反映,看着看着就“走神了”,这种“走神”就是情节散漫所致,所以在梳理情节时应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就是翠翠在这几个端午遇见了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这样就抓住了作品的主干,各个枝叶就好理解了。
  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可以理解为一个“象征体”、一个文学符号,借此寄寓着自己的创作主旨和思想情感。这个世界的空间是极为闭塞的,时间进程是缓慢的。通过这种时空形式,沈从文构筑了一个乌托邦的“桃源”,发掘着乡土和传统的诗意,对原始质朴的人性展开思考。这个小说世界是宁静而美好的,个体生命充溢着庄严和永恒。在《边城》里,我们感觉不到人物鲜明的个性,翠翠这一“自然之女”具有的纯净美丽的人性美,在众多小说的女主人公身上也可以看见。天保和傩送展现的也是性格中的相似部分——豪爽、侠义、有爱;船总顺顺的豁达豪爽与老船夫的古道热肠也没有多少新奇的成分。作家在创作时撇开人物的个性,强调人类性格中的共性,将某种共通的精神品质揭示出来,是希望读者能借此反观自身,找到欠缺,汲取力量。
  “意境”和“氛围”很多时候是打上散文和诗歌烙印的,但在《边城》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特征常是自然风景、民俗民情、美丽人性的书写带来的,这也启发我们在分析作品时,要高度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于小说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边城》主题较为含蓄但揭示的却是人类社会的一些“共识”:对美丽人性的讴歌、对“桃花源”坍塌的感伤、对传统在现代社会如何安放的忧虑、对民族现代化的冷静思考。当湘西本真的道德美能适应沈从文张扬的历史意识时,乡土乌托邦便散发着神性的光辉,反之,乌托邦则轰然倒塌。在建构中解构,正是沈从文对“湘西精神”的辩证理解而趋向现代意识的始然。
  再来看近几年高考中的散文化小说,会发现除去对小说语言形式的分析之外,仍集中在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方面。
  高考中,对散文化小说语言形式的考查,常常落脚于句子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特征,还有景物描写的手法以及这种手法融入小说所起的作用。如2009年安徽卷《罗永才洗碑》让学生分析划线句子就很有代表性:“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这就是典型的散文化笔调来写景抒情,分析时要注意到写景之于人物内心情感表达的作用,以及环境氛围与人物内心的共通点。这种写景抒情的手法,以及它们对于小说主题表达、人物塑造等方面起到的作用都和《边城》中的写景很相似。如《边城》结尾处那悠悠的唢呐、片片的白云等景物描写,就使用的是散文化笔调,借此表达翠翠内心怅惘迷蒙的情愫。
  高考中所选的散文化小说就环境而言酷似《边城》,即空间的闭塞,时间的静态。抓住这些,不仅能概括出小说外在环境的特征,还有利于把握人物性格和思想情感。如2012年江苏卷《邮差先生》,让学生概括小城的特点,就和“湘西世界”的时空形式一模一样,其中人们的生活是平静恬淡的,人际关系也很温馨友善。同样的情形还存在于2012年山东卷的《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本题虽然没有直接问环境特征,但对小说思想情感的分析也需建立在环境的基础之上。本文叙述的是偏僻的小山村中村民亘古如斯的生活状态,借此表达对恬静生活的赞美、对城市生活的批判、对平凡的渴望。这种小说取材不就类似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单纯、封闭的环境中孕育的人性美不就是沈从文精心构筑的“希腊小庙”吗?
  高考中,散文化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主题的概括是重点。如2015年安徽卷让分析《蓑衣》中的“达子”、2012年《邮差先生》中的“邮差”、2009年《董师傅游湖》中的“董师傅”等。这些人物形象都有着《边城》中的人物特征,即淡化脸谱,力图呈现本真面貌,甚至将人物塑造为某个时代一种精神的代表。如“达子”就是改革开放初期新型农村青年的缩影:有情有义、崇实尚干、勤劳善良;“邮差”则和“老船夫”一样是传统社会善良仁厚、不畏辛苦劳动人民的代表;董师傅则是传统的匠人形象:饱含仁爱之心、技艺精湛、有生活情趣。散文化小说又叫抒情性小说,既然要抒情,那就要淡化人物的对立和鲜明的个性,去讴歌美好的人性。《边城》的人物特征和塑造手法,对我们把握一般的散文化小说中的人物无疑具有启发意义。
  散文化小说很少论及时代风云和历史变迁等宏大主题,更像《边城》一样,在狭小的空间对人生意义和生命内涵进行探讨,对人类普遍的情感美和道德美纵情歌颂。如2017年全国Ⅱ卷《窗子以外》,让学生分析“窗”的含义,就包括了渴望理想、放飞心灵等意味;《被时间决定的讲述》对平常但日日常新生活的歌颂;《罗永才洗碑》对底层民众直面苦难时的坚韧、对温暖生活期盼的赞美等。这不就是《边城》中的人们展现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吗?散文化小说的抒情或是怀旧、或是总结、或是歌颂,都能让我们感到作家建构温馨精神家园的努力。掌握这一点,不论是对沈从文还是“京派”的其他作家的抒情性小说,抑或是高考题中的散文化小说,都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課本与高考题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的,本文只是选择一篇课文反观高考试题,这种“反观”不是单向的,更是双向的交流和碰撞。通过这种“反观”,我们不但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深化对高考试题的把握,也有助于学生重视课本,重视我们的日常课文教学。
  [作者通联:安徽郎溪中学]
其他文献
到高中阶段,容量有限的语文教材单篇课文已无法满足高中生的阅读需求,初高中古诗文衔接教学中群文阅读以其特有的构群灵动性,能充分调动教师备课自主性,激活高一新生的阅读兴趣,为衔接教学插上有力的翅膀,稳步地提升新生的阅读能力。  第一,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已为初高中古诗文衔接教学组建群文奠定了基础,利用群文阅读教学能有效引导高一新生顺利开展阅读活动。  为让学生获得共同体悟,初中语文每个单元选录同主题
“一篇带多篇”是以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为核心,同时带动跟核心文章具有相同主题或相同表现技法的阅读。通常情况,核心文章以教师精讲为主,其他文章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师着力“一”而辐射“多”,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阅读能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升学生表达的欲望。  对于诗歌单元教学,教师大都喜欢逐篇讲解,缺乏攻破“一篇”而带“一类”的教学意识。并且,教师在授课时,容易患上“穿新鞋,
《人生即燃烧》选自王蒙的散文集《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作者时年66岁。这篇文章被选入中职《语文》(职业模块)第一单元“树立职业意识”,为第一篇,是一篇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就是以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的文章。王蒙先生用形象的比喻“人生即燃烧”,告诉了读者人生怎样过才有意义、才有价值。语言很通俗,道理也不深奥。但是,面对中职生这样一个群体,该如何讲授才能真正打动、启发到他们,并且让他们对该文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浅尝辄止,浮于表面,没有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层的内涵和意蕴,没有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欣赏、认同,没有剖析文本背后的原因,没有深度阅读,收效甚微。  在此,笔者以《氓》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不同文化的精神内涵,促进读写结合的策略。一、深挖文本,读出人文价值  对于《氓》鼢的阅读课堂处理,我与学生合作了以下的环节:  初读诗歌,读出韵律美:再读诗歌,体会情感美:三读
巧妙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建立在对作品的准确把握上的。备课时,我们首先得明确文本的特色,从这些特色出发,思考能突出该特色的途径和方法;从这些特色出发,思考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搭建能引导至目的地的台阶和桥梁。当学生通过这些巧妙的设计能够完成自主学习,课堂的意义也就产生了。思考突出文本特色的途径和方法,就是巧思;搭建引导至目的地的台阶和桥梁,就是巧借。  在此,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来阐述教学设计的“巧
最近笔者听了几堂《相信未来》的公开课,发现该诗第三节中“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的停顿以及第五节的“皮肉”和第六节的“脊骨”等意象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  此次上课的老师,有的用了央视主持人倪萍老师的朗诵视频,或用了央视主持人朱军老师在2010年“新年新诗会”的朗诵视频,老师们根据视频的停顿均将第三节的停顿处理为“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与实践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一堂写作课成功的关键基础。现以《发挥联想和想象》为例,谈谈写作教学中如何引导与实践。  《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作教学是统编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写作教学内容,第六单元共四篇课文,即《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和《寓言四则》,这四篇文章均涉及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在学习这四篇课文时,学生便对联想和想象有了初步了解。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笔者
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乎借酒抒情,挥洒个淋漓尽致;饮酒赋诗,自古是文人一大乐事。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这篇散文,洋溢着诗情画意,像一首优美的诗,长期以来,脍炙人口。明代大画家仇英还把它转化为视觉形象,绘成图画,流传至今。  李白的文章是天才的文章,笔势大开大合,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豪情纵横的诗意。其中饱满的热情,昂扬的精神令人神清气爽。本文一百一十九字,已把作者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研讨”作为专门的学习任务群进行设置,且明确指出,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对阅读整本书经验与方法的建构。本文从落实新课标精神的主旨出发,结合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困境与对策》,对高中生外国文学名著整本书阅读的具体教学策略进行思考,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总结。  一、精设阅读目标和探究问题,引发阅读思考  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
我校参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荔湾中小学教育质量阳光评价改革实验区中的“兴趣特长潜能”工作组,研究项目《实施阳光评价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关系研究》成功立项为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的阳光评价研究课题。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以阳光评价引领课堂教学实践,开展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案例研究,培养中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