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创新班级文化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yager4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不可忽视班级的作用。班级作为教育教学基层组织,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提供了基本保障。在新时代背景下,班级建设,特别是班级文化建设,需要理论、制度、载体和实践的创新。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实践中,我们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根据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结合本班实际具体推进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形成符合自己班级实际的特色文化建设思路。
  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应当正视班级文化的功能。班级文化有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具体体现在,和谐的、积极的、融洽的班级文化会使班级成员产生对班级的归属感,促使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提高。班级文化建设应通过班级制度的实施、教室氛围的营造,在师生的共同学习与生活中,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懂得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最终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还应从文化建设的主体着手。以往的班级文化建设主要是由学校和老师来主导,学生更多是被动参与。新时代的班级文化建设应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参与班级规划,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教师作为班级文化的奠基人,应以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能做什么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营造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的班级文化。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制度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级制度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新时代班级文化建设的制度创新需要学校的整体设计,更应有班级特色。现阶段,班级制度主要包括:考勤登记制度、班干部选拔管理制度、班级活动制度、班会制度、奖惩制度等。这些班级制度是学生班级生活的行为准则,是班级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班级依照班级制度运行,班级就进入一个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良好循环的生态。因此,班级文化的创新性建设应从制度上寻求突破口,获得班级制度的支撑和保障。
  班级制度的创新,可以从创建和完善班级制度体系入手。班级可以将文化建设列为班级重点工作,整合学校、家长、社会各方力量和资源,制定明确的制度,开创性地开展各项工作。班级要建立和完善评价反馈制度,对班级文化建设成果进行反馈小结,表彰先进,整改落后。要用积极的心态和民主的形式制定班级公约,在班级事务中广泛开展民主协商,让学生广泛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增进情感互信。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班级可以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确定班级目标,明确各方责任,纳入班级制度,提升学生时间观念、学习效率和班级管理效能。班委会应建立表彰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班干部模范带头作用。班级应建立科学高效的协调机制,使得班级活动与学校团委、学生会活动有机结合,动员家长和社会各界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同心协力共促班级和谐发展。最终,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使学生在班级中拥有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感受到家庭般的温馨和谐,健康成长。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创新
  传统的班级文化建设基本依托于校园、教室、宿舍和师生,载体范围较小,可挖掘的潜力有限,拓展空间不大,难以适应当代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创新班级文化建设载体,以多样性的载体增强班级文化建设,可以让学生实现自我内聚、自我改造、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新时代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可以有更多选择,因此,应努力创新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重视文化的育人感化功能,充分发挥文化育人润物無声、深远持久的影响,使班级成为学生增智养德、立志树人的乐园,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渠道,为展现班级文化风采搭建广阔平台。
  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在原有载体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拓展。首先,可以融入集体主义教育中,用集体意识和集体规则塑造班级。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可以运用班级故事、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体验增强集体意识,利用民主管理体验集体规则。其次,可以融入节日庆祝和其他各种活动中,加载传统文化的塑造功能。开展节日庆祝活动,大力挖掘节日的文化内涵,能集中表达民族情感,营造祥和、团结、温馨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了解传统伦理道德,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活动为载体,就是开展各种班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自实践和体验,学会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动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班级活动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最后,可以融入生涯规划教育中。通过学习的计划、升学的规划、人生道路的选择来培育学生的理想,使学生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四、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创新
  班级文化建设的理念、制度最终还是要通过实践去具体落实和展开。实践是班级文化建立和发展的催化剂、融合剂、强心剂,是班级理想目标和学生规划转化为现实的桥梁和纽带。新时代的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创新,应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室布置、宿舍装饰、文体活动、实验、竞赛、班会举办等实践活动,应依据立德树人的理念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班级的实际情况,创新实践的方式和内容。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班级文化的渲染与熏陶中感受和领悟生活,形成情感共鸣,实现情感的升华,从而使班级和学生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未来。
  新时代的班级文化实践创新,应当紧跟时代脉搏,推陈出新。首先,班级文化的实践创新应结合新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设计着力打造活动型课堂,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引导,使班级文化建设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们凝聚共识、提升素养、增长才识。其次,班级文化建设可以融入研学旅行当中。当前,一些省市的中小学已经开始试点实行研学旅行制度。湖北省武汉市在2018年10月公布了关于中小学研学旅行的考评标准和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武汉中小学学生研学旅行原则上安排在学期中间,时间为4至7天,费用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同时,学校要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情区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区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这样的研学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长其见识,又有利于形成集体意识,形成独特的班级文化。再次,班级文化的实践创新,应加强家校联动,广泛开展班级与家庭的互动活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班级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让家长广泛参与到班级管理和活动中来,群策群力,增进家长与学生的了解和互信,共创优秀班级。最后,班级的文化建设可以联合社会公益组织来开展。社会公益组织可以为班级学生开展相关公益专题的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协助班级开展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对班级文化的理解。社会公益组织参与班级文化建设,能增进学生对社会、对公益慈善的认识,心怀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沉淀向上、向善的班级价值理念,最终实现班级和公益组织的双赢。
  【吕迅喜,广西扶绥县扶绥中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刘 烨
其他文献
摘要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阶段,对128名高中教职工进行调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以一个整合的视角分析心理健康状况并探索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症状自评量表各维度及总均分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消极情绪存在显著正相关,消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发现,预测生活满意度时,只有恐怖因子进入回归方程,预测
近年来,济南市市中区确立了“创全国一流品质教育”的发展目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具体化实施,针对当前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在此基础上,以学生为原点,寻找教育的初心,做有品质的德育。  一、让每一个孩子实现充分发展  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一切以分数为中心,按照分数这个标准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还是在“保证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强化教师队伍基础作用,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要求。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深化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2018年6月30日上午,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在贵州师范大学宝山校区隆重召开。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赵守盈教授,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檀传宝教授,副理事长杜时忠、傅维利、黄向阳、易连云、孙彩平教授,香港田家炳基金会代表、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李荣安教授出席会议。本次会议特邀美国著名道德教育专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Elliot Turiel教授作为嘉宾出席。省内外专家学者,贵州师范
摘要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德育思想是当代中国德育思想与实践的宝贵资源。郑板桥的德育思想在这座宝库中别具特色:他具有自觉的教育意识,认为培养明理的好人是教育的首要目标。教育目标的实现,在于教育者所建设的日用家常,在于孩子们所过的日常生活。因此,德育要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关注孩子的游戏之道、零食之道和学文之道。  关键词 郑板桥;德育;德育之道;家庭德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中华
摘 要  在人类文明史上,自古以来就有“习惯养成”的教育主张。20世纪,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其一生教育改革探索中,把这一主张创造性地转化并发展成了比较完整、系统,具有中国特色、富有科学内涵的“养成良好习惯”现代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堪称是一种“中国教育学”的理论和话语,为我国素质教育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提供了宝贵借鉴。新时代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
教育部召开第二批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签署暨全国学校美育工作推进会。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指出,要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等三个方面高度重視和加强美育,关键是把握好六个基本原则。一是抓住灵魂,准确把握美育改革发展方向。二是抓好统筹,推动省域内美育发展协调发展。三是抓好关键,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四是抓好布局,提
奥莉加·瓦西里耶夫娜·蘇霍姆林斯卡娅,乌克兰国家教育科学院院士,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之女,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继承者、研究者和传播者。  2018年是我的父亲瓦西里·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也是他离世后的第47年。他用他一生不懈的探索,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学遗产,被很多教育人称为“活的教育学”。这笔遗产是否像他本人一样已经属于翻页的历史了呢?在我看来,我们依然能从其著作中汲取某些有
金兰苑小学开办于1994年,是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特色(方圆教育)学校、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中国象棋)学校、广东省象棋特色学校、全国象棋特色学校。  学校以棋文化教育为特色,从传承与创新棋文化的角度,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方圆育人理念。在弧线、通融的圆中参悟处世之道,在直线、规则的方中细品为人之法,最终形成“恪守规矩,信步方圆”的校训、“方圆容和,刚柔相济”的校风。在棋文化的熏陶下,师生以规矩促方圆,形成
Murray Print,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育与社会工作学院教授,澳大利亚公民教育领域的权威专家,领衔和参与澳大利亚公民教育课程发展和政策制定。  进入21世纪后,世界上很多问题都面临全球化的挑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等,这些问题都突破了国界的限制,解决起来相当棘手。许多国家的政府要面对更多提出质疑、不信任、不积极的公民。著名教育哲学家杜威曾经指出:“学校的关键任务就是对下一代进行公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