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丁子
我家在锡尼河西苏木最东边。从院子里望去,能看到伊敏河湾那边的山丁子树。那片林子里的树并不高,也算不得密集,很多时候它却是草原上的标记。
傍晚时分正是各家找牛犊的时候。淘气的牛犊们边吃草边看着翻过土坡赶回家的乳牛们。一旦发现它们母亲的蛛丝马迹,就趁人们不注意一路狂奔而去。哪家的主人在那时打个盹儿或者手头忙着其他事儿,乳牛就有可能被拦路的牛犊吸光了奶汁。如若照看牛犊是一个孩子,少不了被大人们责骂。当然,大人们也有闪失的时候。去奶站的路上听到谁家的奶桶在自行车上空响得厉害,就基本可以断定他家的牛犊今天饱餐了一顿,只留给主人少量的牛奶换钱。所以,在夏日下午的四五点钟,每家每户都会有一个人出来找牛犊。如若碰到正在着急的邻居,他们很愿意告诉对方,大约在什么地方见过他家的牛犊。此时山丁子树就会起大作用。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找一个地标并非易事。有了山丁子树,这一切就变得容易。他会说,在苏木东边的山丁子树下躺着几头牛犊,你去看看,是不是你家的。抑或说,我好像看到山丁子树的北边有一群牛犊啊,你去看看,你们家的黑白花好像在那儿呢。而听此话的人,定会摸着山丁子树的方向而去,赶回自家的牛犊。
小时候,我和几个小伙伴经常在山丁子林子里玩捉迷藏。那里的树不多,草却长得齐腰高,我们蹲下或者趴下,就不容易被人发现。趴在湿润清凉的杂草上,强忍着蚊虫的叮咬,等那个正在找我们的人喊投降是多么惬意的事。为了增加难度,有人还会爬上山丁子树,在那里一动不动地坐上整整一下午。微风吹过,树梢摇曳,给炎炎夏日和孩子们的耐心送上一丝清凉,让人觉得惬意至极。那些粗大的树枝不会像其他树木,突然裂开,将一个正在得意的孩子无情地摔在地上。等那边的人喊投降之后他才从树上慢慢滑下来,与小伙伴们分享树上的感受和经验。我们几个人偶尔会并排躺在树荫下,看看头顶蓝蓝的天,看看正在缓慢挪动的白云,听不远处的伊敏河水拍打着河岸。
夏天的山丁子完全不能吃。树上结着一些青绿色的果实,摘下一颗放在口中,那种酸涩的味道会在你口腔内萦绕一整天。我们当中的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有表演天赋,手拿一颗山丁子,放在嘴里一嚼,用力一吸,紧闭双眼张大嘴巴流露出酸涩无比的表情。总有一两个人,看过表演之后对夏日的山丁子便敬而远之,不再采撷。
十月初,呼伦贝尔有些地方已下过第一场雪。在我的印象中,那些天总是吹着冷风,很难再见到夏日的宁静。十月初,也是采山丁子的最佳时节。那时的山丁子虽还未完全熟透,挂在开始落叶的树枝上,红彤彤的一片片。锡尼河西苏木的人们三五成群,有的骑着自行车,有的步行,向苏木东边的土坡出发。那里聚集着一大片山丁子树。也有人比较心急,刚到九月中旬或下旬就忙着采撷。那时候的山丁子刚红了半边脸,依然有一股酸涩的味道。可他们有办法。他们在水里加点白砂糖或糖精,把采来的山丁子放在里面一煮,山丁子就有了酸酸甜甜的味道。我上小学时校门口总有这样的山丁子卖,一毛钱一小勺。那时候苏木商店里的零食品种少得可怜,我们却效仿校门口那位阿姨的做法,做出了同样酸酸甜甜的煮山丁子。在十月,我们甚至还能在苏木的砂石路上看到三五个妇女和孩子骑着自行车排成小长龙,艰难地逆坡而上。他们的自行车上都挂着一个奶桶。平时用来运牛奶的奶桶此刻成了盛山丁子的最好容器。各家奶桶的大小不同,去采撷山丁子的人们也并不急着盆满钵满,只要够吃,就已足够。
读小学时我曾坐在母亲的自行车后面和其他几个女人一起去采山丁子。到达目的地之后她们把自行车并排停在一起,拿出家里做针线活儿的剪刀或者孩子在学校做手工用的剪刀开始剪山丁子那细细的梗子,让它落在树下铺好的衣服上。如若对方是一个采山丁子的高手,山丁子会三三两两地落在衣服上,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像是草原上暴雨来临前试探性的几滴前奏。等一棵树上手所能及的山丁子基本被采完,她们就裹起衣服将山丁子倒进奶桶中,再换一棵树继续采撷。
采山丁子的女人们双手非常麻利,嘴巴也不会停着。她们一起聊苏木里发生的趣事,聊各自的男人和孩子,聊生活的不易和艰辛。说到动情处,有人会停下手中的活兒开始手舞足蹈。也有一些人,说到伤情处不禁泪下。不得不承认,对于一个像我家那样的蒙古族家庭而言,女人做的事情比男人要多很多。对于那些整日被繁重的家庭劳动缠身的女人们而言,采山丁子像是一次朋友间的聚会,可以诉衷肠,可以嗔怪,也可以选择只听不说,静静地干活儿。那天,母亲和其他三个女人的奶桶都没有装满山丁子。太阳偏西时年龄偏大的那位女人说了一句,差不多了,这些足够我们家今年吃的了。其他女人看看自己的奶桶,也不再采撷。她们坐在地上再聊一会儿,就骑着自行车回家。走在前面的那个女人开始哼唱一首民歌,其他的女人也轻轻哼唱起来,一路欢歌。她们家里的琐事,处理起来并不像采山丁子那样简单。
也有痛心的时候。有一次我和母亲去采山丁子。路上母亲告诉我,今年春夏雨水足,一串串山丁子都压弯了树枝。我知山丁子树质地很硬,莫说是山丁子,我们的小伙伴爬上去也安然无恙,她只是用夸张的语言告诉我一个事实而已。母亲还说,等采回来之后你拿一些分给你家在旗里的同学和老师们吃。到了地方,母亲和我都傻眼了。那里的山丁子早已被人采过,而那些人,懒得站在树下采撷,将树枝折断堆在一起,自己则舒舒服服地蹲坐在地上,将那些红红的小果实装入囊中。母亲说,这些人一定不是锡尼河西苏木的人。苏木里的人,不会这样采山丁子。那次母亲甚至拿着那些被人掰断的树枝,贴到树上仔细比对。退后几步一看,那些活着的山丁子树依然孤傲,在风中摇曳着,似乎它不是那场“洗劫”的亲历者。树叶开始发黄发干的那些断枝则躺在地上,像极了奄奄一息的英雄,母亲和我怎样心痛,也不能给它们新的希望和生命。第二年春天学校放假时母亲告诉我,去年遭到“洗劫”的那些山丁子树,死了三棵。母亲说,这下好了,谁也别想再采了。她的声音很低,低到只有我听见。
山丁子的吃法很多。如果你是一个不大追求生活精细度的人,甚至不洗就可以把山丁子送入口中。锡尼河西苏木的人却并不满足于此。山丁子饼和山丁子果酱是最常见的两种加工。把采回来的山丁子晒软一些,将其捣碎,加一点白糖,再用手将它拍成馅饼的形状,山丁子饼就做好了。冰箱还没有在锡尼河西苏木普及的时候,人们把山丁子饼晒干,就能存放一冬天。也有人将其捣碎,加入水和白糖,做成了山丁子果酱。即使在各种果酱屡见不鲜的今天,锡尼河西苏木的好多家庭依然做山丁子饼,依然存山丁子果酱。过年过节,抑或有尊贵客人来访,他们就将山丁子饼或山丁子果酱拿出来招待客人。那种酸酸甜甜的味道,似乎只有家乡和大自然才能给你。所以,我常常能从超市里的瓶装果酱中,吃出机器和流水生产线的味道。并非我多么挑剔,是山丁子果酱够自然,够朴实,够值得回味。 也并不是每一年大自然都会如此慷慨。那一年春夏无雨,锡尼河西苏木的牧民从外地买回来捆草,才让牲畜勉强过冬。冬天我站在伊敏河邊饮牛。在呼和浩特求学定居之后,我只能在冬天才回一趟锡尼河西苏木。父亲说,夏天的干旱几乎让伊敏河断流,你们前些年经常游泳的地方,水位竟然淹没不过膝盖。看着河的对岸,我想起父亲的话和儿时的伙伴。河的对岸有几棵山丁子树。我知干旱之年没有山丁子,内心的倔强却让我强烈地怀念那种酸酸的味道。我想去看看那几棵树,找山丁子吃,哪怕只找到一颗山顶丁子也足够。夏日奄奄一息的伊敏河此时被皑皑白雪覆盖着,或许它正在酝酿着什么。山丁子树光秃秃,没有一个果实,一片叶子也没有。我开始扒树下的积雪。小时候我们经常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吃到冰凉酸爽的小野果。可我扒开了周围的很大一片积雪,依然一无所获。那一整天,我都很失落。或许我已没有资格再尝到家乡的味道了吧。
没想到父亲比我还要倔强一些。为了让我每次回家时能够有山丁子吃,次年春天他拖着因高血压变得笨重的腿脚,去东边的土坡,挖了一棵山丁子树回来,栽在院子里。父亲说那年雨水丰足,院子里的杂草长势逼人,唯独那棵山丁子树没有活下来。后来回家,我见过那棵山丁子树,光秃秃的树枝支向天空,没有一片树叶。这棵在无人照看的土坡上疯长的树,在备受呵护的院子里死去了。父亲连忙自责,说,不行了,老了。我却在那棵树渐渐枯干的躯体上看到了两个字:高贵。或许,一个离开了自己故土的人,注定与这两个字无缘。
臭李子
在蒙古语里,形容一个人的眼睛像“臭李子一样黑”是一个标准的比喻。上小学三年级,这个比喻句已成为全班同学的“作文宝典”之一。我们的“宝典”还有:作文要分三段来写,“总—分—总”是拿分最高的形式;还有一个百试不厌的故事:搬来一位新同学,与“我”成为邻居,“我”弄坏他(她)的玩具(文具),二人闹翻,他(她)送我小礼物,来不及道歉时对方就已搬家,现在很怀念。
全班同学都能把这个标准比喻句运用自如,住在镇上的同学对臭李子的印象依然模糊。只有我们这些在嘎查、苏木里长大的孩子,才亲眼见过臭李子。住在镇上的同学,虽然作文写得好,可他们并没有见过那个黑黑圆圆的小精灵。
我家东边有一条南北方向的铁路,路基很高。小时候,我们需要“四脚着地”,费力地爬好一会儿,才能爬上去。铁路很老,铁轨已锈迹斑斑,呈现出暗褐色,枕木是长方形的木头,大概是我上初中的那一年,才被换成水泥的。隐隐约约听大人们说过,如果把五分钱的硬币放在铁轨上,火车轰隆隆驶过,那枚硬币就会成为天然的戒指,再也不用去求住在苏木西边的老银匠,交了钱还得等上一个月才能取到货。我试过几次,全部失败。不仅没有戒指,连那枚硬币也不翼而飞,再也找不到。要知道,两枚硬币就是一块可口的冰棍呢。后来和我们一起玩大的恩和告诉我们,火车的前面设有一个小铲子,会清除铁轨上的任何东西,包括那枚价值半个冰棍的五分硬币。
玩累了,我们就沿着铁路去找臭李子。如果有充足的时间,就可以一直沿着铁路走到位于苏木东北边的土山上,那里有成片的臭李子树。我们更愿意就地取材。沿着铁路走半个小时,还不到铁路桥,路的右侧长着一棵臭李子树。每一次去,那棵树不是开着黄绿色的花朵,就是结了绿色的果实,中看不中吃。那一次,恩和觉得不能白走一遭,就顺手摘了一枚绿绿的球状果实放在嘴里。他紧闭双眼,咀嚼,咽下口水,把嘴里的东西吐出来,坐在那里好一阵子才缓过来,说,太苦太酸啦。恩和能耐苦味是出了名的。前几天,他闹肚子在床上打滚,他的父亲去苏木卫生院,从蒙医那里给他取来褐色的小药丸。药丸不能直接服用,需要捣碎,含在嘴里,过上一分钟才可以用水冲服。当时医生就说,如果孩子无法服用,可以在药里加一点白糖,冲淡一下苦味。恩和却并不叫苦,药含在嘴里表情非常自然,脖子一仰,一汤勺蒙药就被他灌进了肚里。为了证明这药够苦,他曾悄悄偷一粒出来,让我舔一舔。我的舌头刚碰那褐色的药丸,就险些呕吐。恩和笑了,说,我一天吃三次,每一次都是三个大药丸。现在看到他吃臭李子的样子,我们几个人根本就没有动手去摘,它一定苦涩至极,难以下咽。
我们爬到树上嬉闹,坐在树荫下讲故事。在“高处不胜寒”的路基旁还有这么一个让我们嬉闹的地方,实属大自然的恩赐。臭李子树并不高,我们爬上树,顺着铁路向南望去,看看远处有没有火车驶来,颇有大将风范。火车一天经过这里一次,时间不大固定。有时候,我们刚刚起床,就看到火车满载乌黑的煤块,像一条长虫那样蠕动着向北驶去;有时趁中午我们去伊敏河洗澡,正往家走,火车鸣笛一声,衔着巨大的罐子向北驶去;更多时候是下午,火车像是在完成一个艰巨的使命,顶着夏日烈烈的太阳慵懒地穿过草原。大人们说这是从伊敏煤矿拉煤去海拉尔的火车。孩子们再追问,大人们就说这些煤从海拉尔被拉到全国各地,用来取暖和发电。从臭李子树上看到从南边驶来的火车,我们便跳下树去,在路基旁“埋伏”,准备袭击——这些都是从电影《铁道游击队》里学来的本事。那天的火车有些可怜,没有蚯蚓般长长的身段,只有一个火车头向我们驶来。司机从驾驶室看到我们,也像是一个老战士,脱帽致敬。没有了后面的车厢,火车看起来有些搞笑。去年冬天恩和家一头乳牛的尾巴被冻掉,我们还嘲笑了好几天。这次在臭李子树旁看到没有尾巴的火车,显得更滑稽。
知道我们会在臭李子树上闹腾,出门之前大人们总会嘱咐一声,现在是臭李子树开花的季节,可别把树上的花朵都抖落了,如果那样,八月的时候别想还有臭李子吃。我们当然不会从早闹到晚。中午时分,我们躺在臭李子树下,看天上的云彩,听近处田鼠的吱吱叫声,远处伊敏河潺潺的流水声。躺在路基上,我们重复昨晚电视剧里的内容,说那个武打片里老道士给英雄开出的药丸像臭李子,比臭李子大一些。偶尔也聊班里的女生,说形容一个女生的眼睛黑得像臭李子并不准确。恩和说,老师看见现在的臭李子就知道它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是黑的。他还说,如果我们班萨如拉的眼睛和树上的臭李子一样,又小又绿,那多可怕?明明是白天,我们却都被他的言语吓到,打了一个寒战。如果家里人并不催着我们找牛犊,我们会在臭李子树下美美地睡上一觉,下午再去伊敏河洗澡。 整个夏天,我们隔三差五就去一趟铁路旁的那棵臭李子树旁,打探消息。如果那棵树上的臭李子开始变黑,就可以断定北边山上的臭李子林,正等着我们去采撷。臭李子树有时也会欺骗我们。看着树上的臭李子明明已经乌黑一片,有了成熟的样子,你伸手摘一颗放到嘴里,才知道那只是假象。臭李子还没有熟,里面的果肉还是绿的,苦涩难咽。回家和母亲提及此事,母亲说,大自然都数好了数等着人们,那些着急从她怀里采撷甜蜜的人,只能尝到苦涩。
七月末,是采臭李子的时候。人们无暇顾及铁路旁孤独的那棵臭李子树,都去北边的土山上采,那里有成片的臭李子林。大人比我们这些孩子更有经验,每到一棵树下,先伸手摘一枚尝一尝,确定成熟的不只是表皮,这才放心继续去摘。孩子们没有一个是专心干活儿的。他们首先要喂饱自己的肚子。臭李子微微有毒,不可吃得过量。大人们一再叮嘱,可我们还是不管不顾。吃到牙齿都被臭李子的墨色果汁染黑,才善罢甘休。采臭李子,手指也被果汁染成了黑色。原来,并不是只有近墨者黑才黑,采摘臭李子也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文化人。现在想来,那的确也需要文化。大自然告诉我们的那些朴实的道理,在书本上无法深刻体会,当你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才能深刻感悟其中的道理。看着满山的臭李子,大人们知道如果想在冬天有臭李子吃,一刻也不能放松。或许明天的一场大雨,就让这些大自然的黑精灵落在地上,从人类的美味转变成了松鼠和鸟类的美食。大自然不会因为人类掌握了某些技能,就让臭李子为他们多停留一些日子。臭李子掉到地上,松鼠和鸟类也要抓紧。不然,掉在地上的臭李子就又重回大地的怀抱,与大地融为一体了。
大人们小心翼翼地采摘,会留一些臭李子给山上的鸟类和其他动物。采回家的臭李子分给大家吃。吃不完就将它捣碎,加一些白糖和奶油,制成果酱储藏。吃过臭李子果酱的人,不会再羡慕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各色果酱。那些五颜六色的果酱,口感过甜,甜得单纯,甜得让人腻味。臭李子这样近乎执拗的野果,不会因为一点白糖的加入,就改变其本色。那些自制的臭李子果酱,就算你加了适量的白糖,依然能品尝出一点苦涩的味道。锡尼河西苏木的人们也不会在制作果酱时为了追求甜味添加过多的白糖。生活的味道本来就是苦中带甜,甜中带涩的,为何要刻意改变?
后来小伙伴们渐渐长大,谈起了恋爱。苏尔塔拉图热恋时正值秋末,女友送他一瓶自制的臭李子果酱。他不是重色轻友之人,将女友的劳动成果拿给我们这些儿时的伙伴分享。吃着果酱,我又想起小学时常用的那个标准比喻句。或许,用臭李子来比喻一个人的眼睛,说的不仅仅是颜色,还有味道。臭李子从苦涩变甜的过程,和追求爱情的过程却有几分相似。家乡人在臭李子和眼睛之间画上某种等号,是因眼睛像臭李子一样,不同的季节给人不同的味道,也是要人们像珍惜眼睛一样珍惜大自然的一切,包括那枚看起来并不惹眼的黑色小野果。
狗葡萄
吃葡萄,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十岁之前,我并不知道葡萄还可以长那么大。我对葡萄的印象,完全来自一个叫龙葵的小野果。因为这个野果有一个我们早已叫惯了的蒙古语名字:狗葡萄。大概是因为它虽然形似紫葡萄,却比紫葡萄黑很多,又不像葡萄树那样有专人为它支架,梳理每一个枝叶的走向,如若遇到好的主人还可以给它施肥浇水,百般呵护。狗葡萄没有这种命,只要雨水充足,院子、田地、沟边、屋后都是它的家乡。它就那么悄悄地生长,悄悄地开出不进眼的白色小花,在我们不经意间又结了黄豆般大小的绿色果实。那个绿色的果实,真的是“狗不理”,就连乡间饿极了的麻雀,也不会眷顾它。眷顾它的,只有我们这些淘气的孩子。手和嘴巴的寂寞相交的时候,我们几个坐在屋檐下聊天的孩子就会从身边采几颗绿绿的狗葡萄扔进嘴里。扔进嘴里也不会急着嚼,急着吞。我们把它放嘴里不为吃,只是为了缓解来自嘴巴和手的寂寞。绿色的狗葡萄在我们的嘴里被呼来唤去,变得和嘴里的味道一样时我们就把它吐出来,继续聊我们的天。很多时候我们的聊天内容也很无聊,不过是东家的牛犊西家的羊羔而已。好在我们都给它们取了一个个可爱的名字,“邋遢鬼”“秃头”“羞羞女”等等。有时候爸爸妈妈也会用那些牛羊的特征来叫我们。八岁那年夏天特别热,恩和被大人们剃光了头,他妈妈就喊他是“秃头”。他们家有一头牛犊迟迟不长犄角,所以他妈妈也经常这样喊那头牛犊。那时候我们分不清大人们到底喜欢牛犊多一些还是喜欢自己的孩子多一些,到后来才知道他们是更爱我们的,虽然他们也同样疼爱牛犊。牛犊和我们几个孩子一样,鲁莽和可爱,都能给他们带去不少的快乐。我们动起倔来也像一头牛犊。有人往嘴里放了绿色的狗葡萄,就想尝尝,刚一咬,就赶紧吐出来。那次恩和说,世界上没有比这个更难吃的东西了,比没熟的山丁子、臭李子还要难吃。
于是我们晒着太阳聊着天,等待狗葡萄成熟的那天。狗葡萄是野路子,从结果子到成熟也不按照套路出牌。一场大雨袭来,我们几个孩子在家里写了几页暑假作业便跑出来,那枚前几天还绿绿的圆形小果子就换成了乌黑的颜色。一株狗葡萄的枝枝叶叶间,总有几枚小果子还没来得及成熟,那是它不想让我们看到自己成熟的一面,看上去还绿绿的,用手一摸才知道背着太阳的那一半已开始变黑。狗葡萄这样羞涩的性格倒是不太像一枚野果。那些平时对狗葡萄爱答不理的麻雀和喜鹊此时早已抢在我们面前,最大最甜、果汁最多的几个早被它们吃完了,吃完它们也飞走了。于是,我们还要等待余下的绿果子快点成熟。
可这么一等,时间就被拉长了。眼看着近处的蝉鸣和远处的蛙声越来越少,早晚温差越来越大时那些狗葡萄依然坚持着自己夏天的本色。因为已临近开学,我们的作业压力也越来越重,没有几天清闲的日子了。最忙的时候,我们派一个小伙伴守着那株狗葡萄,好让它在最好吃的时候落入我们的嘴里,而不是那些麻雀或喜鹊。此时喜鹊和麻雀也懒得搭理我们这几个孩子,临近秋天,它们能够找到的美食太多,乡间这几颗不起眼的小野果已不再是它们的目标。除了守住阵地,我们也积极探索新的领地。哪里长了一株狗葡萄,那里就是我们的阵地。等我们几个每个人都有一株狗葡萄时一切就像苏木里的秋天一样安静了。秋天,苏木里的男人们都去草地打草,平时热热闹闹的家里没了男人,而留守在家里的女人也忙得不可開交,再没有闲暇去串门聊天说闲话,更没有时间理会小孩的心思。大人们只相信艰苦的劳动才能让他们和他们的畜群安全过冬,不像我们,只要几个狗葡萄日子就可以闪闪发亮。 还真有吃饱的时候。在某一个阳光依然灼热的下午,我去找牛犊。在一个自认为偏僻的地方小解后突然发现那里长了好多株狗葡萄。可能狗葡萄天生羞涩才选择在这里长大成熟,也可以很庸俗地解释为这里经常有人和我一样大小解,所以就成了狗葡萄的沃土。总之那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我定会左右看看,确定没有被恩和他们发现之后再悄悄地跑过去,趁大人不注意从家里拿一个玻璃杯出来,把自己认为成色最好的狗葡萄摘了放进玻璃杯里,直到再也放不下。我就像在品一杯葡萄酒,拿着一杯狗葡萄举杯。在阳光的帮助下,一杯成熟的狗葡萄和一杯红酒还真有几分相似。我却忘记了喝红酒时的优雅,头一仰,把狗葡萄灌进嘴里,满足地嚼几下再咽下去。吃上两杯,就再也吃不动了。接着我才呼朋引伴,告诉他们我发现了一个足以让他们兴奋好几天的“宝藏”。他们也并不挑剔,将我剩下的那些狗葡萄能吃的都吃光,嘴里还说自己守着的那株还没熟透一半。有资料显示龙葵微毒,可我们几个却从未中过毒。大概大自然也知道比起城里的孩子,我们没有什么水果可以吃,我们想吃什么,就只能依靠大自然和自己那双眼睛,而不是人声鼎沸的早市或水果市场。
后来我去旗里上学,再去市里,后来到首府求学和工作,吃了包括紫葡萄、马奶提子等在内的不少水果,它们甚至成了我们家餐桌上的必备品。当我用“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这样的绕口令哄女儿连皮一同吃下葡萄时经常想起儿时的牧区生活和吃过的狗葡萄。总觉得那个颗粒小,颜色乌黑的小东西比现在的任何一种葡萄都好吃。或许,只有我们叫它狗葡萄,而它的本身可能并不是葡萄家族的一员。物品的名称和实质有时会有很大的差别,就像我每次回家,亲戚们都喜欢说我是城里人。其实,到现在也不曾适应自己生活了十五年的这座城市,在这里我经常迷路,偶尔迷茫。当我暂时离开这里回到草原,闻到混合着牛粪味儿的草香时心境才能回到还提时代,回到儿时的草原。而我的女儿,现在对着卡片能够叫出她见过和没见过的种种水果,那些水果很多都来自国外,有的她品尝过,更多的水果都是我和她妈妈告诉她的。只是,那近百种水果的卡片中没有一个学名叫龙葵,俗名叫狗葡萄的野果。它和它的名字一样,它是那么不起眼,高大上的教学卡片怎么会留下它的足迹?
前几天,我下班后步行回家,在路边看到了一株狗葡萄,它还没有开花。我在它的周围找了半天,也没找到第二株狗葡萄。狗葡萄的种子一定是在某一种鸟儿的腹内生活了一天半天,才移民到城里来的吧。一株狗葡萄孤单的状态竟然有点像现在的我。儿时我在家乡缺乏玩具和水果,却从未缺过小伙伴。我们在吵吵闹闹中一起从大自然的怀抱里寻吃的,一起在大雨中奔跑,一起看彩虹,一起长大。长大之后我也被一只神奇的鸟儿带到城市里,过上了没有儿时伙伴的生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经常听见他们在呼唤我,叫我回去寻找一株狗葡萄背后的童年。我却已没有能力将自己的童年,原原本本地转述给我的女儿,让她也听得懂。给了我躯体和思想的家乡,我似乎正在背对他;我给了身躯和思想的女儿,她无法体会我为何会像那一株城里的狗葡萄般失去了“野”,失去了本真的我。
狗葡萄没有葡萄架,所以一直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而家乡呢,我一直将他放在心里,却一天天让聆听着她渐行渐远的脚步声。
现在的我需要那么一个下午,阳光依然强烈,我手里拿著玻璃杯,里面装满了儿时的狗葡萄。
我举起杯,一饮而尽。
我家在锡尼河西苏木最东边。从院子里望去,能看到伊敏河湾那边的山丁子树。那片林子里的树并不高,也算不得密集,很多时候它却是草原上的标记。
傍晚时分正是各家找牛犊的时候。淘气的牛犊们边吃草边看着翻过土坡赶回家的乳牛们。一旦发现它们母亲的蛛丝马迹,就趁人们不注意一路狂奔而去。哪家的主人在那时打个盹儿或者手头忙着其他事儿,乳牛就有可能被拦路的牛犊吸光了奶汁。如若照看牛犊是一个孩子,少不了被大人们责骂。当然,大人们也有闪失的时候。去奶站的路上听到谁家的奶桶在自行车上空响得厉害,就基本可以断定他家的牛犊今天饱餐了一顿,只留给主人少量的牛奶换钱。所以,在夏日下午的四五点钟,每家每户都会有一个人出来找牛犊。如若碰到正在着急的邻居,他们很愿意告诉对方,大约在什么地方见过他家的牛犊。此时山丁子树就会起大作用。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找一个地标并非易事。有了山丁子树,这一切就变得容易。他会说,在苏木东边的山丁子树下躺着几头牛犊,你去看看,是不是你家的。抑或说,我好像看到山丁子树的北边有一群牛犊啊,你去看看,你们家的黑白花好像在那儿呢。而听此话的人,定会摸着山丁子树的方向而去,赶回自家的牛犊。
小时候,我和几个小伙伴经常在山丁子林子里玩捉迷藏。那里的树不多,草却长得齐腰高,我们蹲下或者趴下,就不容易被人发现。趴在湿润清凉的杂草上,强忍着蚊虫的叮咬,等那个正在找我们的人喊投降是多么惬意的事。为了增加难度,有人还会爬上山丁子树,在那里一动不动地坐上整整一下午。微风吹过,树梢摇曳,给炎炎夏日和孩子们的耐心送上一丝清凉,让人觉得惬意至极。那些粗大的树枝不会像其他树木,突然裂开,将一个正在得意的孩子无情地摔在地上。等那边的人喊投降之后他才从树上慢慢滑下来,与小伙伴们分享树上的感受和经验。我们几个人偶尔会并排躺在树荫下,看看头顶蓝蓝的天,看看正在缓慢挪动的白云,听不远处的伊敏河水拍打着河岸。
夏天的山丁子完全不能吃。树上结着一些青绿色的果实,摘下一颗放在口中,那种酸涩的味道会在你口腔内萦绕一整天。我们当中的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有表演天赋,手拿一颗山丁子,放在嘴里一嚼,用力一吸,紧闭双眼张大嘴巴流露出酸涩无比的表情。总有一两个人,看过表演之后对夏日的山丁子便敬而远之,不再采撷。
十月初,呼伦贝尔有些地方已下过第一场雪。在我的印象中,那些天总是吹着冷风,很难再见到夏日的宁静。十月初,也是采山丁子的最佳时节。那时的山丁子虽还未完全熟透,挂在开始落叶的树枝上,红彤彤的一片片。锡尼河西苏木的人们三五成群,有的骑着自行车,有的步行,向苏木东边的土坡出发。那里聚集着一大片山丁子树。也有人比较心急,刚到九月中旬或下旬就忙着采撷。那时候的山丁子刚红了半边脸,依然有一股酸涩的味道。可他们有办法。他们在水里加点白砂糖或糖精,把采来的山丁子放在里面一煮,山丁子就有了酸酸甜甜的味道。我上小学时校门口总有这样的山丁子卖,一毛钱一小勺。那时候苏木商店里的零食品种少得可怜,我们却效仿校门口那位阿姨的做法,做出了同样酸酸甜甜的煮山丁子。在十月,我们甚至还能在苏木的砂石路上看到三五个妇女和孩子骑着自行车排成小长龙,艰难地逆坡而上。他们的自行车上都挂着一个奶桶。平时用来运牛奶的奶桶此刻成了盛山丁子的最好容器。各家奶桶的大小不同,去采撷山丁子的人们也并不急着盆满钵满,只要够吃,就已足够。
读小学时我曾坐在母亲的自行车后面和其他几个女人一起去采山丁子。到达目的地之后她们把自行车并排停在一起,拿出家里做针线活儿的剪刀或者孩子在学校做手工用的剪刀开始剪山丁子那细细的梗子,让它落在树下铺好的衣服上。如若对方是一个采山丁子的高手,山丁子会三三两两地落在衣服上,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像是草原上暴雨来临前试探性的几滴前奏。等一棵树上手所能及的山丁子基本被采完,她们就裹起衣服将山丁子倒进奶桶中,再换一棵树继续采撷。
采山丁子的女人们双手非常麻利,嘴巴也不会停着。她们一起聊苏木里发生的趣事,聊各自的男人和孩子,聊生活的不易和艰辛。说到动情处,有人会停下手中的活兒开始手舞足蹈。也有一些人,说到伤情处不禁泪下。不得不承认,对于一个像我家那样的蒙古族家庭而言,女人做的事情比男人要多很多。对于那些整日被繁重的家庭劳动缠身的女人们而言,采山丁子像是一次朋友间的聚会,可以诉衷肠,可以嗔怪,也可以选择只听不说,静静地干活儿。那天,母亲和其他三个女人的奶桶都没有装满山丁子。太阳偏西时年龄偏大的那位女人说了一句,差不多了,这些足够我们家今年吃的了。其他女人看看自己的奶桶,也不再采撷。她们坐在地上再聊一会儿,就骑着自行车回家。走在前面的那个女人开始哼唱一首民歌,其他的女人也轻轻哼唱起来,一路欢歌。她们家里的琐事,处理起来并不像采山丁子那样简单。
也有痛心的时候。有一次我和母亲去采山丁子。路上母亲告诉我,今年春夏雨水足,一串串山丁子都压弯了树枝。我知山丁子树质地很硬,莫说是山丁子,我们的小伙伴爬上去也安然无恙,她只是用夸张的语言告诉我一个事实而已。母亲还说,等采回来之后你拿一些分给你家在旗里的同学和老师们吃。到了地方,母亲和我都傻眼了。那里的山丁子早已被人采过,而那些人,懒得站在树下采撷,将树枝折断堆在一起,自己则舒舒服服地蹲坐在地上,将那些红红的小果实装入囊中。母亲说,这些人一定不是锡尼河西苏木的人。苏木里的人,不会这样采山丁子。那次母亲甚至拿着那些被人掰断的树枝,贴到树上仔细比对。退后几步一看,那些活着的山丁子树依然孤傲,在风中摇曳着,似乎它不是那场“洗劫”的亲历者。树叶开始发黄发干的那些断枝则躺在地上,像极了奄奄一息的英雄,母亲和我怎样心痛,也不能给它们新的希望和生命。第二年春天学校放假时母亲告诉我,去年遭到“洗劫”的那些山丁子树,死了三棵。母亲说,这下好了,谁也别想再采了。她的声音很低,低到只有我听见。
山丁子的吃法很多。如果你是一个不大追求生活精细度的人,甚至不洗就可以把山丁子送入口中。锡尼河西苏木的人却并不满足于此。山丁子饼和山丁子果酱是最常见的两种加工。把采回来的山丁子晒软一些,将其捣碎,加一点白糖,再用手将它拍成馅饼的形状,山丁子饼就做好了。冰箱还没有在锡尼河西苏木普及的时候,人们把山丁子饼晒干,就能存放一冬天。也有人将其捣碎,加入水和白糖,做成了山丁子果酱。即使在各种果酱屡见不鲜的今天,锡尼河西苏木的好多家庭依然做山丁子饼,依然存山丁子果酱。过年过节,抑或有尊贵客人来访,他们就将山丁子饼或山丁子果酱拿出来招待客人。那种酸酸甜甜的味道,似乎只有家乡和大自然才能给你。所以,我常常能从超市里的瓶装果酱中,吃出机器和流水生产线的味道。并非我多么挑剔,是山丁子果酱够自然,够朴实,够值得回味。 也并不是每一年大自然都会如此慷慨。那一年春夏无雨,锡尼河西苏木的牧民从外地买回来捆草,才让牲畜勉强过冬。冬天我站在伊敏河邊饮牛。在呼和浩特求学定居之后,我只能在冬天才回一趟锡尼河西苏木。父亲说,夏天的干旱几乎让伊敏河断流,你们前些年经常游泳的地方,水位竟然淹没不过膝盖。看着河的对岸,我想起父亲的话和儿时的伙伴。河的对岸有几棵山丁子树。我知干旱之年没有山丁子,内心的倔强却让我强烈地怀念那种酸酸的味道。我想去看看那几棵树,找山丁子吃,哪怕只找到一颗山顶丁子也足够。夏日奄奄一息的伊敏河此时被皑皑白雪覆盖着,或许它正在酝酿着什么。山丁子树光秃秃,没有一个果实,一片叶子也没有。我开始扒树下的积雪。小时候我们经常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吃到冰凉酸爽的小野果。可我扒开了周围的很大一片积雪,依然一无所获。那一整天,我都很失落。或许我已没有资格再尝到家乡的味道了吧。
没想到父亲比我还要倔强一些。为了让我每次回家时能够有山丁子吃,次年春天他拖着因高血压变得笨重的腿脚,去东边的土坡,挖了一棵山丁子树回来,栽在院子里。父亲说那年雨水丰足,院子里的杂草长势逼人,唯独那棵山丁子树没有活下来。后来回家,我见过那棵山丁子树,光秃秃的树枝支向天空,没有一片树叶。这棵在无人照看的土坡上疯长的树,在备受呵护的院子里死去了。父亲连忙自责,说,不行了,老了。我却在那棵树渐渐枯干的躯体上看到了两个字:高贵。或许,一个离开了自己故土的人,注定与这两个字无缘。
臭李子
在蒙古语里,形容一个人的眼睛像“臭李子一样黑”是一个标准的比喻。上小学三年级,这个比喻句已成为全班同学的“作文宝典”之一。我们的“宝典”还有:作文要分三段来写,“总—分—总”是拿分最高的形式;还有一个百试不厌的故事:搬来一位新同学,与“我”成为邻居,“我”弄坏他(她)的玩具(文具),二人闹翻,他(她)送我小礼物,来不及道歉时对方就已搬家,现在很怀念。
全班同学都能把这个标准比喻句运用自如,住在镇上的同学对臭李子的印象依然模糊。只有我们这些在嘎查、苏木里长大的孩子,才亲眼见过臭李子。住在镇上的同学,虽然作文写得好,可他们并没有见过那个黑黑圆圆的小精灵。
我家东边有一条南北方向的铁路,路基很高。小时候,我们需要“四脚着地”,费力地爬好一会儿,才能爬上去。铁路很老,铁轨已锈迹斑斑,呈现出暗褐色,枕木是长方形的木头,大概是我上初中的那一年,才被换成水泥的。隐隐约约听大人们说过,如果把五分钱的硬币放在铁轨上,火车轰隆隆驶过,那枚硬币就会成为天然的戒指,再也不用去求住在苏木西边的老银匠,交了钱还得等上一个月才能取到货。我试过几次,全部失败。不仅没有戒指,连那枚硬币也不翼而飞,再也找不到。要知道,两枚硬币就是一块可口的冰棍呢。后来和我们一起玩大的恩和告诉我们,火车的前面设有一个小铲子,会清除铁轨上的任何东西,包括那枚价值半个冰棍的五分硬币。
玩累了,我们就沿着铁路去找臭李子。如果有充足的时间,就可以一直沿着铁路走到位于苏木东北边的土山上,那里有成片的臭李子树。我们更愿意就地取材。沿着铁路走半个小时,还不到铁路桥,路的右侧长着一棵臭李子树。每一次去,那棵树不是开着黄绿色的花朵,就是结了绿色的果实,中看不中吃。那一次,恩和觉得不能白走一遭,就顺手摘了一枚绿绿的球状果实放在嘴里。他紧闭双眼,咀嚼,咽下口水,把嘴里的东西吐出来,坐在那里好一阵子才缓过来,说,太苦太酸啦。恩和能耐苦味是出了名的。前几天,他闹肚子在床上打滚,他的父亲去苏木卫生院,从蒙医那里给他取来褐色的小药丸。药丸不能直接服用,需要捣碎,含在嘴里,过上一分钟才可以用水冲服。当时医生就说,如果孩子无法服用,可以在药里加一点白糖,冲淡一下苦味。恩和却并不叫苦,药含在嘴里表情非常自然,脖子一仰,一汤勺蒙药就被他灌进了肚里。为了证明这药够苦,他曾悄悄偷一粒出来,让我舔一舔。我的舌头刚碰那褐色的药丸,就险些呕吐。恩和笑了,说,我一天吃三次,每一次都是三个大药丸。现在看到他吃臭李子的样子,我们几个人根本就没有动手去摘,它一定苦涩至极,难以下咽。
我们爬到树上嬉闹,坐在树荫下讲故事。在“高处不胜寒”的路基旁还有这么一个让我们嬉闹的地方,实属大自然的恩赐。臭李子树并不高,我们爬上树,顺着铁路向南望去,看看远处有没有火车驶来,颇有大将风范。火车一天经过这里一次,时间不大固定。有时候,我们刚刚起床,就看到火车满载乌黑的煤块,像一条长虫那样蠕动着向北驶去;有时趁中午我们去伊敏河洗澡,正往家走,火车鸣笛一声,衔着巨大的罐子向北驶去;更多时候是下午,火车像是在完成一个艰巨的使命,顶着夏日烈烈的太阳慵懒地穿过草原。大人们说这是从伊敏煤矿拉煤去海拉尔的火车。孩子们再追问,大人们就说这些煤从海拉尔被拉到全国各地,用来取暖和发电。从臭李子树上看到从南边驶来的火车,我们便跳下树去,在路基旁“埋伏”,准备袭击——这些都是从电影《铁道游击队》里学来的本事。那天的火车有些可怜,没有蚯蚓般长长的身段,只有一个火车头向我们驶来。司机从驾驶室看到我们,也像是一个老战士,脱帽致敬。没有了后面的车厢,火车看起来有些搞笑。去年冬天恩和家一头乳牛的尾巴被冻掉,我们还嘲笑了好几天。这次在臭李子树旁看到没有尾巴的火车,显得更滑稽。
知道我们会在臭李子树上闹腾,出门之前大人们总会嘱咐一声,现在是臭李子树开花的季节,可别把树上的花朵都抖落了,如果那样,八月的时候别想还有臭李子吃。我们当然不会从早闹到晚。中午时分,我们躺在臭李子树下,看天上的云彩,听近处田鼠的吱吱叫声,远处伊敏河潺潺的流水声。躺在路基上,我们重复昨晚电视剧里的内容,说那个武打片里老道士给英雄开出的药丸像臭李子,比臭李子大一些。偶尔也聊班里的女生,说形容一个女生的眼睛黑得像臭李子并不准确。恩和说,老师看见现在的臭李子就知道它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是黑的。他还说,如果我们班萨如拉的眼睛和树上的臭李子一样,又小又绿,那多可怕?明明是白天,我们却都被他的言语吓到,打了一个寒战。如果家里人并不催着我们找牛犊,我们会在臭李子树下美美地睡上一觉,下午再去伊敏河洗澡。 整个夏天,我们隔三差五就去一趟铁路旁的那棵臭李子树旁,打探消息。如果那棵树上的臭李子开始变黑,就可以断定北边山上的臭李子林,正等着我们去采撷。臭李子树有时也会欺骗我们。看着树上的臭李子明明已经乌黑一片,有了成熟的样子,你伸手摘一颗放到嘴里,才知道那只是假象。臭李子还没有熟,里面的果肉还是绿的,苦涩难咽。回家和母亲提及此事,母亲说,大自然都数好了数等着人们,那些着急从她怀里采撷甜蜜的人,只能尝到苦涩。
七月末,是采臭李子的时候。人们无暇顾及铁路旁孤独的那棵臭李子树,都去北边的土山上采,那里有成片的臭李子林。大人比我们这些孩子更有经验,每到一棵树下,先伸手摘一枚尝一尝,确定成熟的不只是表皮,这才放心继续去摘。孩子们没有一个是专心干活儿的。他们首先要喂饱自己的肚子。臭李子微微有毒,不可吃得过量。大人们一再叮嘱,可我们还是不管不顾。吃到牙齿都被臭李子的墨色果汁染黑,才善罢甘休。采臭李子,手指也被果汁染成了黑色。原来,并不是只有近墨者黑才黑,采摘臭李子也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文化人。现在想来,那的确也需要文化。大自然告诉我们的那些朴实的道理,在书本上无法深刻体会,当你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才能深刻感悟其中的道理。看着满山的臭李子,大人们知道如果想在冬天有臭李子吃,一刻也不能放松。或许明天的一场大雨,就让这些大自然的黑精灵落在地上,从人类的美味转变成了松鼠和鸟类的美食。大自然不会因为人类掌握了某些技能,就让臭李子为他们多停留一些日子。臭李子掉到地上,松鼠和鸟类也要抓紧。不然,掉在地上的臭李子就又重回大地的怀抱,与大地融为一体了。
大人们小心翼翼地采摘,会留一些臭李子给山上的鸟类和其他动物。采回家的臭李子分给大家吃。吃不完就将它捣碎,加一些白糖和奶油,制成果酱储藏。吃过臭李子果酱的人,不会再羡慕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各色果酱。那些五颜六色的果酱,口感过甜,甜得单纯,甜得让人腻味。臭李子这样近乎执拗的野果,不会因为一点白糖的加入,就改变其本色。那些自制的臭李子果酱,就算你加了适量的白糖,依然能品尝出一点苦涩的味道。锡尼河西苏木的人们也不会在制作果酱时为了追求甜味添加过多的白糖。生活的味道本来就是苦中带甜,甜中带涩的,为何要刻意改变?
后来小伙伴们渐渐长大,谈起了恋爱。苏尔塔拉图热恋时正值秋末,女友送他一瓶自制的臭李子果酱。他不是重色轻友之人,将女友的劳动成果拿给我们这些儿时的伙伴分享。吃着果酱,我又想起小学时常用的那个标准比喻句。或许,用臭李子来比喻一个人的眼睛,说的不仅仅是颜色,还有味道。臭李子从苦涩变甜的过程,和追求爱情的过程却有几分相似。家乡人在臭李子和眼睛之间画上某种等号,是因眼睛像臭李子一样,不同的季节给人不同的味道,也是要人们像珍惜眼睛一样珍惜大自然的一切,包括那枚看起来并不惹眼的黑色小野果。
狗葡萄
吃葡萄,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十岁之前,我并不知道葡萄还可以长那么大。我对葡萄的印象,完全来自一个叫龙葵的小野果。因为这个野果有一个我们早已叫惯了的蒙古语名字:狗葡萄。大概是因为它虽然形似紫葡萄,却比紫葡萄黑很多,又不像葡萄树那样有专人为它支架,梳理每一个枝叶的走向,如若遇到好的主人还可以给它施肥浇水,百般呵护。狗葡萄没有这种命,只要雨水充足,院子、田地、沟边、屋后都是它的家乡。它就那么悄悄地生长,悄悄地开出不进眼的白色小花,在我们不经意间又结了黄豆般大小的绿色果实。那个绿色的果实,真的是“狗不理”,就连乡间饿极了的麻雀,也不会眷顾它。眷顾它的,只有我们这些淘气的孩子。手和嘴巴的寂寞相交的时候,我们几个坐在屋檐下聊天的孩子就会从身边采几颗绿绿的狗葡萄扔进嘴里。扔进嘴里也不会急着嚼,急着吞。我们把它放嘴里不为吃,只是为了缓解来自嘴巴和手的寂寞。绿色的狗葡萄在我们的嘴里被呼来唤去,变得和嘴里的味道一样时我们就把它吐出来,继续聊我们的天。很多时候我们的聊天内容也很无聊,不过是东家的牛犊西家的羊羔而已。好在我们都给它们取了一个个可爱的名字,“邋遢鬼”“秃头”“羞羞女”等等。有时候爸爸妈妈也会用那些牛羊的特征来叫我们。八岁那年夏天特别热,恩和被大人们剃光了头,他妈妈就喊他是“秃头”。他们家有一头牛犊迟迟不长犄角,所以他妈妈也经常这样喊那头牛犊。那时候我们分不清大人们到底喜欢牛犊多一些还是喜欢自己的孩子多一些,到后来才知道他们是更爱我们的,虽然他们也同样疼爱牛犊。牛犊和我们几个孩子一样,鲁莽和可爱,都能给他们带去不少的快乐。我们动起倔来也像一头牛犊。有人往嘴里放了绿色的狗葡萄,就想尝尝,刚一咬,就赶紧吐出来。那次恩和说,世界上没有比这个更难吃的东西了,比没熟的山丁子、臭李子还要难吃。
于是我们晒着太阳聊着天,等待狗葡萄成熟的那天。狗葡萄是野路子,从结果子到成熟也不按照套路出牌。一场大雨袭来,我们几个孩子在家里写了几页暑假作业便跑出来,那枚前几天还绿绿的圆形小果子就换成了乌黑的颜色。一株狗葡萄的枝枝叶叶间,总有几枚小果子还没来得及成熟,那是它不想让我们看到自己成熟的一面,看上去还绿绿的,用手一摸才知道背着太阳的那一半已开始变黑。狗葡萄这样羞涩的性格倒是不太像一枚野果。那些平时对狗葡萄爱答不理的麻雀和喜鹊此时早已抢在我们面前,最大最甜、果汁最多的几个早被它们吃完了,吃完它们也飞走了。于是,我们还要等待余下的绿果子快点成熟。
可这么一等,时间就被拉长了。眼看着近处的蝉鸣和远处的蛙声越来越少,早晚温差越来越大时那些狗葡萄依然坚持着自己夏天的本色。因为已临近开学,我们的作业压力也越来越重,没有几天清闲的日子了。最忙的时候,我们派一个小伙伴守着那株狗葡萄,好让它在最好吃的时候落入我们的嘴里,而不是那些麻雀或喜鹊。此时喜鹊和麻雀也懒得搭理我们这几个孩子,临近秋天,它们能够找到的美食太多,乡间这几颗不起眼的小野果已不再是它们的目标。除了守住阵地,我们也积极探索新的领地。哪里长了一株狗葡萄,那里就是我们的阵地。等我们几个每个人都有一株狗葡萄时一切就像苏木里的秋天一样安静了。秋天,苏木里的男人们都去草地打草,平时热热闹闹的家里没了男人,而留守在家里的女人也忙得不可開交,再没有闲暇去串门聊天说闲话,更没有时间理会小孩的心思。大人们只相信艰苦的劳动才能让他们和他们的畜群安全过冬,不像我们,只要几个狗葡萄日子就可以闪闪发亮。 还真有吃饱的时候。在某一个阳光依然灼热的下午,我去找牛犊。在一个自认为偏僻的地方小解后突然发现那里长了好多株狗葡萄。可能狗葡萄天生羞涩才选择在这里长大成熟,也可以很庸俗地解释为这里经常有人和我一样大小解,所以就成了狗葡萄的沃土。总之那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我定会左右看看,确定没有被恩和他们发现之后再悄悄地跑过去,趁大人不注意从家里拿一个玻璃杯出来,把自己认为成色最好的狗葡萄摘了放进玻璃杯里,直到再也放不下。我就像在品一杯葡萄酒,拿着一杯狗葡萄举杯。在阳光的帮助下,一杯成熟的狗葡萄和一杯红酒还真有几分相似。我却忘记了喝红酒时的优雅,头一仰,把狗葡萄灌进嘴里,满足地嚼几下再咽下去。吃上两杯,就再也吃不动了。接着我才呼朋引伴,告诉他们我发现了一个足以让他们兴奋好几天的“宝藏”。他们也并不挑剔,将我剩下的那些狗葡萄能吃的都吃光,嘴里还说自己守着的那株还没熟透一半。有资料显示龙葵微毒,可我们几个却从未中过毒。大概大自然也知道比起城里的孩子,我们没有什么水果可以吃,我们想吃什么,就只能依靠大自然和自己那双眼睛,而不是人声鼎沸的早市或水果市场。
后来我去旗里上学,再去市里,后来到首府求学和工作,吃了包括紫葡萄、马奶提子等在内的不少水果,它们甚至成了我们家餐桌上的必备品。当我用“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这样的绕口令哄女儿连皮一同吃下葡萄时经常想起儿时的牧区生活和吃过的狗葡萄。总觉得那个颗粒小,颜色乌黑的小东西比现在的任何一种葡萄都好吃。或许,只有我们叫它狗葡萄,而它的本身可能并不是葡萄家族的一员。物品的名称和实质有时会有很大的差别,就像我每次回家,亲戚们都喜欢说我是城里人。其实,到现在也不曾适应自己生活了十五年的这座城市,在这里我经常迷路,偶尔迷茫。当我暂时离开这里回到草原,闻到混合着牛粪味儿的草香时心境才能回到还提时代,回到儿时的草原。而我的女儿,现在对着卡片能够叫出她见过和没见过的种种水果,那些水果很多都来自国外,有的她品尝过,更多的水果都是我和她妈妈告诉她的。只是,那近百种水果的卡片中没有一个学名叫龙葵,俗名叫狗葡萄的野果。它和它的名字一样,它是那么不起眼,高大上的教学卡片怎么会留下它的足迹?
前几天,我下班后步行回家,在路边看到了一株狗葡萄,它还没有开花。我在它的周围找了半天,也没找到第二株狗葡萄。狗葡萄的种子一定是在某一种鸟儿的腹内生活了一天半天,才移民到城里来的吧。一株狗葡萄孤单的状态竟然有点像现在的我。儿时我在家乡缺乏玩具和水果,却从未缺过小伙伴。我们在吵吵闹闹中一起从大自然的怀抱里寻吃的,一起在大雨中奔跑,一起看彩虹,一起长大。长大之后我也被一只神奇的鸟儿带到城市里,过上了没有儿时伙伴的生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经常听见他们在呼唤我,叫我回去寻找一株狗葡萄背后的童年。我却已没有能力将自己的童年,原原本本地转述给我的女儿,让她也听得懂。给了我躯体和思想的家乡,我似乎正在背对他;我给了身躯和思想的女儿,她无法体会我为何会像那一株城里的狗葡萄般失去了“野”,失去了本真的我。
狗葡萄没有葡萄架,所以一直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而家乡呢,我一直将他放在心里,却一天天让聆听着她渐行渐远的脚步声。
现在的我需要那么一个下午,阳光依然强烈,我手里拿著玻璃杯,里面装满了儿时的狗葡萄。
我举起杯,一饮而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