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梯田,是人类在农业文明进程中创造的奇迹,它的层层叠叠,蜿蜒曲折,是人与大自然的伟大杰作,是雕刻在土地上的年轮。
山川为素纸,农具如神笔,天人协作,挥毫泼墨,梯田,便成一幅幅让天地动容、让世人惊叹的丹青。游人多惊叹于它们的“美丽”,却忽略了作为农业文明的一部分,她们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土地,也鲜有人知,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比如,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的哈尼梯田,仅核心区元阳县境内就有19万亩(1亩≈666.7平方米)梯田,集中连片最大的上万亩。从山脚到山顶,梯田断断续续、蜿蜒迂回于千壑万岭之中,级数超过3000级,气势磅礴、规模宏大,既顺从自然又改造自然,是红河各族人民的大地母亲,是中国稻米梯田的优秀代表,被人类学家赞誉为人与自然和谐互动完美结合的典范。
让无数游人、摄影师心驰神往的,还有贵州省的加榜梯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龙胜梯田、福建省的尤溪梯田、湖南省的紫鹊界梯田……这些享誉四海的梯田,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人络绎不绝、乘兴而往。它们之外,还有无数颜值足以“倾国倾城”的梯田,分布在大半个中国的版图上。
中国是世界上梯田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我国梯田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以及江南丘陵三个区域,而按照形成的时间大致可分為两类:一类是在南方山岭地区,依托温暖湿润的良好气候条件,为了适应多山丘陵的地貌,在劳动人民长期的努力下形成的梯田,以水稻种植为主,其中广西、云南、福建居多;另一类是在气候较干旱、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靠人力和机器在近几十年修建的梯田,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地区,多为旱作梯田,如甘肃、宁夏、陕西等地的梯田。
不同的梯田各领风骚。南方的梯田多是水田,层层叠叠,虽不对称重复,但也曲折有致;北方的梯田,一如它的子民性格,粗犷、豪放、阳刚、大气。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么一方人又何尝不是在养一方水土呢?
可以说,在山区丘陵地带,只要有人类栖身繁衍,便往往不约而同地应用了这种特别的农耕方式。梯田不仅仅是多姿多彩的绝美画面,更是沿等高线延伸的,把坡面变成平面的高效土地利用方式。
4月初,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梯田逐步灌水,田里水满泥润,层层梯田绵亘蜿蜒,线条丰富,如诗如画。
龙脊的居民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耕作方式,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了独特的梯田文化。据专家考证,2300多年前,龙脊先民便已经开始在这里开垦农田。龙脊梯田依山形地势而修,面积达1174公顷,一般分布在海拔300米至1200米之间。梯田从山脚盘绕到山顶,最大高度差有860多米,层级最多超过1100级,形成了千层天梯上云端的壮丽景观。从高处望去,梯田磅礴壮观,线条潇洒优美。每当春季灌溉时,梯田好像一面面明镜,映照出绝美的梯田风光,而到了秋天稻谷成熟时,金灿灿的水稻漫山遍野,给梯田披上了金色的“外衣”。
长久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春种秋收,辛勤劳作,构建了世代相传的梯田农耕文明,被誉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在中国,梯田的历史非常悠久。《诗经》中便有“瞻彼阪田,有菀其特”的诗句。阪田,就是先民对梯田的称呼。在古代,是梯田养活了中国的山民。
我们常说,坡度大于25度的山坡是不适合农耕的,需要退耕还林或还草。但是在古代中国,山区有大量人口,如果不种梯田,山民可能都吃不上饭了。
于是,人们清除森林或小山顶,在坡地上沿等高线修筑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农田,用来种植粮食。这样不仅可改变地形坡度、拦滞径流、稳定土壤,还具有保水、保土、保肥作用,增加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使丘陵高山地区的大面积种植成为了现实。
梯田逐渐成为一种集约利用山地的成熟方式,并且广泛发展起来。它们不仅建构了令人惊叹的壮美风光,也养育了大量的人口。
譬如哈尼梯田,它所诞生的大山,是云南哀牢山的东南段,这里山地连绵,层峦叠嶂,地形呈“V”形,高下之间,壮观异常。
在1000多年前,哈尼族先民来到哀牢山的时候,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在上半山靠近森林水源之处挖筑大沟,这条条大沟如千万条银链把大山拦腰一捆,将溪泉瀑布流出的山水悉数截入,然后在大沟下方挖出层层梯田。这些梯田分布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南段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是住在山里的民族千年来赖以为生的粮仓。
对于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国而言,发育良好的梯田农业不仅解决了可耕地面积少的问题,保证了山民长期稳定的口粮供应,还能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
水土流失是一个无论南北都要面对的共同问题。
人口在膨胀,可是土地不会膨胀,粮食危机始终困扰着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古代没有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与其指望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如多开几亩荒地。
但是,在人为破坏植被后,以中国大部分地区夏季暴雨的气候条件,加上黄土高原疏松的黄土层、西南面积广布的喀斯特地貌、东南红土贫瘠的土壤条件,迅速引发了水土流失。从农耕角度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梯田的存在就是一种防止水土流失的有效方式,地面变平了,水就被留住了,而常期耕种也为土地积累了厚厚的犁底层。有梯田的山坡,就这样保住了水土、养育了人。
梯田,不仅是劳作,不仅是智慧,也不仅是美景,更是先祖们和各地人民留给我们的箴言:人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创造很多,即使环境艰险,依然要活得很好!(本刊综合)
山川为素纸,农具如神笔,天人协作,挥毫泼墨,梯田,便成一幅幅让天地动容、让世人惊叹的丹青。游人多惊叹于它们的“美丽”,却忽略了作为农业文明的一部分,她们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土地,也鲜有人知,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比如,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的哈尼梯田,仅核心区元阳县境内就有19万亩(1亩≈666.7平方米)梯田,集中连片最大的上万亩。从山脚到山顶,梯田断断续续、蜿蜒迂回于千壑万岭之中,级数超过3000级,气势磅礴、规模宏大,既顺从自然又改造自然,是红河各族人民的大地母亲,是中国稻米梯田的优秀代表,被人类学家赞誉为人与自然和谐互动完美结合的典范。
让无数游人、摄影师心驰神往的,还有贵州省的加榜梯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龙胜梯田、福建省的尤溪梯田、湖南省的紫鹊界梯田……这些享誉四海的梯田,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人络绎不绝、乘兴而往。它们之外,还有无数颜值足以“倾国倾城”的梯田,分布在大半个中国的版图上。
中国是世界上梯田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我国梯田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以及江南丘陵三个区域,而按照形成的时间大致可分為两类:一类是在南方山岭地区,依托温暖湿润的良好气候条件,为了适应多山丘陵的地貌,在劳动人民长期的努力下形成的梯田,以水稻种植为主,其中广西、云南、福建居多;另一类是在气候较干旱、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靠人力和机器在近几十年修建的梯田,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地区,多为旱作梯田,如甘肃、宁夏、陕西等地的梯田。
不同的梯田各领风骚。南方的梯田多是水田,层层叠叠,虽不对称重复,但也曲折有致;北方的梯田,一如它的子民性格,粗犷、豪放、阳刚、大气。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么一方人又何尝不是在养一方水土呢?
可以说,在山区丘陵地带,只要有人类栖身繁衍,便往往不约而同地应用了这种特别的农耕方式。梯田不仅仅是多姿多彩的绝美画面,更是沿等高线延伸的,把坡面变成平面的高效土地利用方式。
4月初,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梯田逐步灌水,田里水满泥润,层层梯田绵亘蜿蜒,线条丰富,如诗如画。
龙脊的居民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耕作方式,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了独特的梯田文化。据专家考证,2300多年前,龙脊先民便已经开始在这里开垦农田。龙脊梯田依山形地势而修,面积达1174公顷,一般分布在海拔300米至1200米之间。梯田从山脚盘绕到山顶,最大高度差有860多米,层级最多超过1100级,形成了千层天梯上云端的壮丽景观。从高处望去,梯田磅礴壮观,线条潇洒优美。每当春季灌溉时,梯田好像一面面明镜,映照出绝美的梯田风光,而到了秋天稻谷成熟时,金灿灿的水稻漫山遍野,给梯田披上了金色的“外衣”。
长久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春种秋收,辛勤劳作,构建了世代相传的梯田农耕文明,被誉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在中国,梯田的历史非常悠久。《诗经》中便有“瞻彼阪田,有菀其特”的诗句。阪田,就是先民对梯田的称呼。在古代,是梯田养活了中国的山民。
我们常说,坡度大于25度的山坡是不适合农耕的,需要退耕还林或还草。但是在古代中国,山区有大量人口,如果不种梯田,山民可能都吃不上饭了。
于是,人们清除森林或小山顶,在坡地上沿等高线修筑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农田,用来种植粮食。这样不仅可改变地形坡度、拦滞径流、稳定土壤,还具有保水、保土、保肥作用,增加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使丘陵高山地区的大面积种植成为了现实。
梯田逐渐成为一种集约利用山地的成熟方式,并且广泛发展起来。它们不仅建构了令人惊叹的壮美风光,也养育了大量的人口。
譬如哈尼梯田,它所诞生的大山,是云南哀牢山的东南段,这里山地连绵,层峦叠嶂,地形呈“V”形,高下之间,壮观异常。
在1000多年前,哈尼族先民来到哀牢山的时候,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在上半山靠近森林水源之处挖筑大沟,这条条大沟如千万条银链把大山拦腰一捆,将溪泉瀑布流出的山水悉数截入,然后在大沟下方挖出层层梯田。这些梯田分布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南段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是住在山里的民族千年来赖以为生的粮仓。
对于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国而言,发育良好的梯田农业不仅解决了可耕地面积少的问题,保证了山民长期稳定的口粮供应,还能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
水土流失是一个无论南北都要面对的共同问题。
人口在膨胀,可是土地不会膨胀,粮食危机始终困扰着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古代没有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与其指望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如多开几亩荒地。
但是,在人为破坏植被后,以中国大部分地区夏季暴雨的气候条件,加上黄土高原疏松的黄土层、西南面积广布的喀斯特地貌、东南红土贫瘠的土壤条件,迅速引发了水土流失。从农耕角度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梯田的存在就是一种防止水土流失的有效方式,地面变平了,水就被留住了,而常期耕种也为土地积累了厚厚的犁底层。有梯田的山坡,就这样保住了水土、养育了人。
梯田,不仅是劳作,不仅是智慧,也不仅是美景,更是先祖们和各地人民留给我们的箴言:人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创造很多,即使环境艰险,依然要活得很好!(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