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的二人台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zing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作协会员,包头市作协会员。著有个人文集《一路走来》。
  小时候我和家乡所有的孩子一样,对于音乐的启蒙不是童谣也不是歌曲,而是土里土气的“二人台”。那时候家乡经常正月排戏唱戏,演员都是本村的叔叔阿姨大哥大姐们,小孩子耳濡目染自然而然都学会了。我家就有三个演职人员,二姑和姐姐是演员,父亲是拉二胡的,所以熏陶更浓。她们有事没事哼唱两句,我有意无意就学了很多。有《五哥放羊》《挂红灯》《打连成》《走西口》《卖菜》《王成卖碗》《光棍哭妻》《寡妇上坟》等十来个戏。
  那时唱戏看戏是村民唯一的娱乐活动之一,人们特别看重也特别的喜欢。能上台表演的都非常荣耀,每个演员都很珍惜,排练特别用心,台词记得滚瓜烂熟,一招一式都经过无数次的练习,虽然乐器行头都很简单,但演职人员热情高涨,演什么像什么。村民们百看不厌一次也不舍得错过,周边的村民们不辞辛苦跑夜路也来观看。虽然正月那段时间天天演出,但每天都挤得里三层外三层,好像是第一次演出一样人多,有的天没有黑了就来到戏院聚在一起开始评头论足,很是红火热闹。
  有的爱好者还边看边跟着演员唱。我记得姐姐说经常看到台下有的观众看戏时一场戏跟着唱下来,可见是多么得喜欢和痴迷。外村的人羡慕我们村有戏看还能有机会当演员,我那时也就十来岁,也希望长大后能上台像姐姐一样唱两句,可惜后来土地包产到户忙了起来,“二人台”就自然而然的停演了。
  后来为了丰富人民生活,旗县级的乌兰牧骑偶尔到每个大队巡回演出,那种演出规模很大,有正规的戏台子和好几层幕布,演员的服装头饰都很讲究,乐器也很齐备,有扬琴、二胡、四胡、笛子等,内容也与时俱进。记得最深刻的有《访四姐》和《耍钱》,这两个戏份都特别的凄苦,曲调幽怨台词伤感。记得有次看《耍钱》,我身边坐的是一个寡妇老婆有五十多岁,她看了一晚上哭了一晚上,我也跟着不由的掉眼泪。《耍钱》的内容是丈夫不想吃苦劳动,只贪恋舒服耍钱,一心指望有朝一日赢了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谁知越耍输得越多,把家里的钱都输光了就向亲戚借,再后来无处可借就变卖家里的牛羊,老婆管不住气的无奈上吊了。最后丈夫幡然醒悟,忏悔自己的罪恶行径,唱一句哭两声,一个大男人哭的声泪俱下。这部戏是针对当时一些耍钱汉新编的,意在提醒耍钱的迷途知返。
  我们为了看一场戏,有时要去十几里外的地方,有一次看完与本村的人走散了,在离我们村二三里的时候只剩下我和另一个小伙伴。我们俩只有十一二岁,当时已经是后半夜一点多了,而且来回三十来里的路程也是我俩疲惫不堪,那时据说山里还有狼出没。我俩无奈仗胆走进邻村一家亮灯的人家,他们也是刚看戏回来。我们就和人家说我俩不敢回了,那家人犹豫了一会儿把我俩送回我们村。至今想起来有后怕也有感动感激,为自己也为那个送我们的好心叔叔。
  后来随着流行歌曲进入生活,土里土气的二人台不知不觉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也不再是人们唯一的喜欢了。好多年人们也不再听到二人台了,大街小巷都是时尚的流行歌曲。尤其是年轻人更是以会唱流行歌为荣耀,甚至找对象都以歌星为偶像。可是我唱歌不论多么用心都跑调,总是不伦不类,害的我从来不敢在大众面前开口。有人不理解唱歌并不是多么难,为什么我学不会?我也奇怪,二人台没学就会了,虽比不上专业的字正腔圆,但也有板有眼自我感觉很有味道,可是唱歌就不行。后来我自嘲说童功太厉害,其它什么都无法介入了。
  小时候大人们唱,我们也跟着随时随地的唱;大人们搭台演出,我们小孩子也搭台演出。反正全村的孩子人人都会唱两句,基本不用排练,谁扮演什么角色都是现场安排。烂盆旧桶就是我们的乐器,什么能发出声音的都要派上用场。用红纸纸打个红脸蛋,锅底黑画上眉毛胡子,反正都是就地取材。然后一場像模像样的娃娃戏就上演了,内容当然就是那些耳熟能详的二人台曲目,虽然我们不懂其意,但唱的津津有味,有板有眼。有报幕谢幕的,有打乐器的;幕布往往在谁家院子演出就是谁家的窗帘。什么都和大人的程序一样,不同的只是我们演员是小孩子,观众是比我们更小的弟弟妹妹,大孩子不屑看我们的耍耍戏。偶尔大人路过看上几眼,那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得意。那时我们不懂得好坏也不大懂得害羞,更不知道故事情节的真正内容,只是简单的唱戏觉得好玩有意思,像个小大人一样很开心。直到成年了才知道那戏里的爱啊恨呀的,但一切早已成为过往。
  近几年娱乐项目进入了百花齐放的年代,二人台也不知不觉又红火起来。赶上聚会和活动,流行歌曲、山曲小调,京剧、豫剧应有尽有,但在内蒙西部这片热土上二人台依然最受人们喜欢。随着历史的发展,二人台也在一些真正二人台爱好者哪里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原来具有年代感的二人台又加入了许多新鲜的元素,但那种浓浓的地域味道依旧纯正绵长,余味缭绕。唱起来不仅荡气回肠,还风味十足,情趣横生。
  但是我和大多数爱好者一样,虽然那么喜欢二人台但不知道它的由来,更不知道戏中故事的由来。这次采风来到土默特,才知道二人台原来起源于山西,发扬于土默特,流行于西部这片广袤的大地;也知道了《五哥放羊》的故事背景和《走西口》的具体情境和每一部戏曲的历史渊源。不论是悲情的故事还是对年轻男女的爱情歌颂,都是来自当时民间一些真实的故事,后来口口相传,然后经过艺术的加工成为后来的二人台。
  如今人们生活富裕了,精神生活也丰富了,许多村庄又开始将二人台搬上舞台,虽然他们的服饰大红大绿有点俗气,但俗气中蕴含着浓浓的乡村气息,他们歌唱新生活,回忆旧时代,唱的热情洋溢,韵味十足,幸福满满。看到那么的开心愉悦,任何人都能感受到新农村的变化和美好。
  对于二人台我喜欢它那悠长曲折的哭腔,更喜欢它那节奏明快热烈的花腔,那既能显示演员功夫又能增强戏曲的感染力,《走西口》经典的哭板,《买菜》和《十对花》的花腔都是戏曲的高潮部分。哭板一响许多人不由得就能潸然泪下,尤其是心境不好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有极强的感染力。记得当年中考失败,在炎热的夏天我听到收音机里唱这一段不由泪水涟涟,觉得天都要快塌了一般阴霾。但是那节奏欢快的花腔调一起却能让人精神抖擞,心情不由愉悦起来。也许这就是二人台的魅力所在吧!
  有关二人台的记忆实在太多太多了,有喜有忧,有苦有乐。就让《亲亲的二人台》这首歌作为总结吧!我想这不仅是作词者的真情流露,也是许多二人台爱好者的共同心声。
  不记得哪年哪月爱上了你
  只记得你陪我玩耍伴我游戏
  挂红灯打金钱
  红红火火两台戏
  走西口送四门
  缠缠绵绵
  缠缠绵绵难分离
  亲亲的二人台
  土土的二人台
  就像这片天
  就像这块地
  总在我心里
  总在我心里!
其他文献
1974年冬月出生。2008年开始中短篇小说写作。小说在《花城》《十月》《作品》《青年作家》《上海文学》《西部》《青年文学》等杂志发表,有小说入选《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 。短篇小说《金色的麦子》获第九届《上海文学》奖。中篇小说《追随天梯的旅程》获辽宁省文学奖。有小说集《用眼泪,作成狮子的纵发》《长在天上的树》,长篇小说《我的乌托邦》。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小武你好:  我
期刊
1968年生人,土默特右旗文联主席,包头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鹿鸣》《内蒙古日报》《包头日报》《包头晚报》等报刊杂志,编辑出版文学作品集《阴山下》《敕勒新歌》等,散文作品被选入多个文学选本,为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哥放羊》传说传承人。  酒为五谷杂粮所酿,五谷杂粮就生长在乡村的土地上,所以自有酒以来,乡村便与酒紧紧交织在一起。没有酒,乡村会荒芜,没有乡村,酒也会失去本真。在我的家乡土默川,会
期刊
1  一块草地上  有我的绿色  故乡的事物清凉如水  月光下  我想起爱情  想起过去的伤口  无法在红尘中延续  我不断地迎合虚无  創造一些果实  让众人瓜分  让时光从容抵达  此刻所有的日子  仿佛都是春天  2  消失的地方  有时下雨  夜深人静的赞叹里  思乡曲永无止境  一些故事正在清醒  许多脚印  停留在空旷里  此处已无人纪念  抒情的声音  还原成鸟鸣  在一个黄昏的后面
期刊
1989年生,甘肃人,内蒙古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诗刊》《美文》《草原》《青年作家》《山东文学》《散文诗》《广西文学》《作品》《当代人》《鹿鸣》等刊,作品入选《2016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2016年中国散文诗精选》《2017中国年度散文诗》《2018中国年度散文》等选本,参加第十七届全国散文诗笔会,曾获第二届河北散文大赛三等奖、第十二届内蒙古文学创作 “索龙嘎”奖。  大青山  土默特右旗,我们
期刊
包头市作协会员。  参加金秋八月走进固阳文学笔会的途中,同行的肖宁老兄问我有没有一个好的去处,地方要僻静幽深,约几个好友小住两日,喝点小酒调节一下紧绷的神经,我的脑子里马上蹦出来一个叫“蒙圪气”的地名,当即答应尽快筹划,随后选定在9月8日、9日两天。头日早晨八点,一路相随三辆车出发,路过石拐大发街,当年的矿区曾经热闹的街镇早已不复存在,从毛忽洞村拐下油路沿着东北方向河槽沟壑进入了崎岖山路开始翻山越
期刊
现就职于包头市昆都仑区统计局。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包头市作家协会会员;包头市诗词学会会员。曾有大量作品发表于《草原》《鹿鸣》《包头日报》《包头晚报》《包头电视报》《包头诗词》等刊物。  第一场春雨,我醒了。立即,我感到了变化——头脑清晰了;腰肢舒展了;枝条伸长了。最有趣的是,我的叶子们像离巢的鸟儿,扑棱棱,眨眼功夫就长大了。这些“鸟”们一有“翅膀”就安静不下,它们相互拍打着拥抱着说着笑着,互道离
期刊
内蒙古作协会员,内蒙古大学法律硕士,土右旗作协副主席,出版小说集《百合笑了》,参与编辑散文集《敕勒新歌》。荣获黑龙江电视台举办的剧本接龙优秀编辑奖,现工作于土默特右旗纪委监委,曾在《检察日报》《内蒙古日报》《包头日报》等媒体发表作品计三十多万字。  用一朵花开的时间,你在我旁边,只打了个照面。  ——王菲《流年》  九峰山,高山深渊,青青苍苍。险峻的崖壁如刀削,满山不知名的杂树,一片接一片,一丛连
期刊
内蒙古人。热爱阅读与写作,已发表剧本、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作品见于《中国作家》《鹿鸣》《中国魂》《洮湖》等刊。  2019年的夏天,有幸参加了市里组织的文学采风创作活动。老朋友,新朋友,一行人愉快地游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途经的玉米地、香瓜田、荷花滩、酿酒坊等等,乡村里的一切都散发着勃勃的生机。  旅途的最后一站是土右旗美岱召镇大青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河子村。村里只有一条主道,两边长着一些年轻的
期刊
从事宣传工作多年,好读书,爱写作。作品散见《鹿鸣》《包头日报》等报刊。  土默川是红色的  以前听说的美岱召,是一座喇嘛庙的代名词。  今天,天气格外的热,是入伏以来最热的一天。一下车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就像远眺美岱召一路一巷的红色瞬间占满了双眼。走进美岱召,长长的街巷,路灯是红色的党旗,街巷到处是红色的标语,就连农业学大寨、农村供销合作社在红色的掩印下,仿佛回到了那个红色的年代。  此行是去红色教
期刊
刘文永,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散文集《憧憬与遐思》曾获包头市第九届文艺振兴奖图书类一等奖。  踏上土默川这块热土,浓浓的亲切感扑面而来。“前临黄河背靠山,海海漫漫土默川”,一句民歌描绘出土右旗的地理特征。  汽车在国道上奔驰,从车厢左侧眺望,巍峨的大青山,云山雾罩一般,群山起伏,层峦叠嶂,绵延不绝。车厢右侧是一望无际,绿意写满大地的田园景象。一片片高粱在微风吹拂下碧波荡漾,一朵朵向日葵迎着太阳微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