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体系研究;资本逻辑
摘 要: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理层面对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进行研究,对于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进而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指导我国当前社会技术创新实践有重要价值。我们认为,对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探究是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形成的源头和研究对象;实现技术创新从资本逻辑向人的全面发展逻辑转变是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研究主题;唯物史观和辨证法是贯穿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哲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F09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21)05-0130-07
Research on the Marx’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ought System
ZHU Li-dong, ZHOU Duan-m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2, China)
Key words: Marx’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ought;system research;capital logic
Abstract: Marx’s thought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m. The study from the academic level is of great value for our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Marx’s thought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Marxist theories, guiding our country’s current practices of soci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e believe that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the source and research object of Marx’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l thought. The logic transition of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rom capital to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ankind is the research theme of Marx’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l though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 are the philosophical methods that run through Marx’s thought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
馬克思是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与新古典技术创新理论将研究视角局限于生产力层面不同,马克思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一开始就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结合层面展开。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技术创新内生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1],源于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资本控制生产过程和加速剩余价值实现的内在需要。这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为资本服务的,是有偏的、非中性的。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对于我国当下技术创新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价值。近年来,伴随着各国的“技术创新热”,学术界对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研究开始升温,研究视角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从哲学向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全面展开,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但总体上,学术界对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体系化认知不够,对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研究对象、主题和方法论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凝炼。
一、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研究对象
是否拥有明确、特定的研究对象是判断一个思想体系成熟与否的主要标志。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就是要回答技术创新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何作用,怎样起作用。技术创新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研究技术创新的起点,也是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研究对象。
(一)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根源
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产生与他所处时代的社会发展实践密切相关。十九世纪是马克思生活的年代,在此期间欧洲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这两次工业革命中雨后春笋般产生的技术变革实践,引发了马克思对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运用的思考,对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变革及其由此带来的社会进步,使马克思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并据此提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602的论断。
马克思清醒地看到两次工业革命给资本主义生产力带来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变革。一方面,科技发展带来了生产规模扩大与资本集中,垄断开始产生。资本家受益于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其财富正以惊人的速度加速积累。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并没有因为科技的创新和发展而受益。这样,技术创新本身的双面性表现出来: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在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提高资产阶级掌控资本和社会的同时,恶化了工人阶级生活状况。对这些现象的思考构成了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认识来源。
同时,马克思也关注并吸收了以黑格尔、亚当·斯密、圣西门等为代表的社会科学家关于技术在社会发展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社会科学家的著作都着重探讨了技术发展对社会和工人带来的影响。在这些思想启发下,马克思先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共产党宣言》等早期著作开始探讨技术创新对人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对技术及其在社会发展的作用进行了阐释。随后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中比较系统地揭示了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的深刻关系。 (二)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核心内容
我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创新是资本家为解决劳资矛盾所做的选择,其目的是为了降低熟练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谈判能力。但是,“新”技术很快被工人凭借“干中学”掌握转化为个人“资本”,从而提高在生产过程中的谈判权,相应获得较高的工资。这样,在总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所获利润会相应地减少。此时,资本家就会通过减少投资制造失业来提高与在业工人的谈判权,同时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在新技术到来以后,工人之前累积的技术“资本”便一去不复返,资本家重新掌握生产过程的控制权。工人不仅在生产过程中被资本家剥削,为掌握新技术还要参加教育和培训,该费用也被内化为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更加加重了工人的负担。
技术创新加快了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进程。资本家基于逐利的需要,通过不断加快技术创新的更迭速度,想法设法节省劳动时间,减少工人雇佣数量,降低生产成本,尤其是劳动者工资的支出。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产生越来越多的相对过剩人口,社会财富中分配给工人的工资越来越少,工人的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都在提升。工人贫困必然导致社会总产品价值难以顺利实现,社会再生产无法正常进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激化。技術创新带来的社会矛盾,必然要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调整。虽然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了适应技术创新带来的生产力发展做了一定的调整,但其根本矛盾并没有得到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将随着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而自我灭亡。
(三)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体系的根基
学术界对于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中的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的认识存在争论。主要有三种基本观点:一是技术决定论。汉森认为,“在马克思看来,社会进步取决于技术条件而非经济条件。”[3]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互动论”或弱技术决定论。王伯鲁认为,“马克思的技术决定论绝不是单向的一元决定论,也不是考茨基等人所理解的历史‘宿命论’,而是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论’或弱技术决定论”。[4]第三种观点不认同技术决定论的观点。卢江认为,“技术决定论仅仅能够强调社会生产率的变化发展,但是它反映不了社会的生产关系,因此不能成为解释社会经济形态变化发展的理论。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论是科学合理的解释,也是唯一能够从广义政治经济学角度来论证历史变迁的理论”。[5]学者们对此问题讨论热烈并且观点不一致,表明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问题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对该问题的回答,关系到对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正确认识。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发现,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萌生的触发点,是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体系的根基,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体系中的主题、机制、异化等思想理论都是围绕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得以展开的。因此,我们认为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是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研究对象。
二、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研究主题
马克思对技术创新的考察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蓝本,始终围绕着“技术创新如何实现从资本逻辑向人的全面发展逻辑转变”这一鲜明主题展开。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呈现出来的,其立论起点与基础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殊社会形态。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创新本质是服从于资本逻辑的,带来的后果就是技术和劳动被异化。资本主义必将被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在这种生产关系下,技术创新充分体现为人的属性,服从于人的全面发展逻辑,真正实现技术创新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一)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创新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创新内生于资本逐利本性。追逐剩余价值的贪婪本性必然要求资本不断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这是资本的内在逻辑和本质特征。但是受限于工人的生理极限和道德约束,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逐不可能依靠无限延长劳动者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式来实现,采取“内涵式”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式成为必然选择。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创新服从于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逐,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过程而产生。“技术是资本控制劳动的工具”,“资本试图通过技术变革控制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实现过程,以最大化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1]不断发展的技术创新已经成为资本家财富积累的主要手段和源泉。马克思指出,“资本不创造科学,但是它为了生产过程的需要,利用科学,占有科学”。[6]357
技术创新改变了劳资双方在生产过程的力量对比,这种力量对比决定了劳资双方的地位和收益分配。在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过程中,劳资双方围绕生产组织的控制权在车间展开竞争。“由于技术进步可以替代工人技能,所以会削弱工人技能的稀缺性,从而削弱工人的权力。事实上,资本家投资新技术的动机之一也许正是想减少对车间工人生产技能的依赖。”[9]5资本家不仅控制着工人掌握技能的种类和多样性,还通过劳动的等级划分把那些掌握着关键的生产技能的工人纳入管理科层,使这些关键技能脱离生产车间,从而达到削弱工人的谈判能力的目的。总的来说,技术创新一直以来是有利于资本一方的。这一过程主要通过以下手段实现。一是对工人进行去技能化。劳动者拥有技能成为其与资本家进行分配利润谈判的筹码。为降低劳动者的谈判能力,资本家总是乐于推动技术创新,通过迭代生产技术使劳动者原来掌握的生产技能化为乌有。二是维持低的劳动力价值。技术创新带来了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进而带来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这样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生活资料价值也会随之降低,使得工人工资可以长期保持低位而不至于引起工人反抗。在社会财富不断提高而劳动者收入不变、甚至稍有提高的情况下,资本家可以获得更多剩余价值,具体表现为资本家在社会总收入占比中不断提升。三是资本家向工人转嫁负担。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工人更新和掌握新技能越来越困难,费用也越来越昂贵。资产阶级同时竭力鼓吹新自由主义思想,把本来应该自身承担的培训义务,巧妙地转嫁给了工人阶级。 资本通过技术创新,不仅控制着劳动的支出和劳动生产效率的发挥,还通过把劳动者变成“单向度的人”,进一步控制他们的习惯和价值观。劳资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阶级矛盾。资本控制劳动越成功,资本家获取利润越多;反之,工人反抗资本家越成功,工人的生活条件也越好。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拥有绝对的控制权。资本通过压制劳动者在生产过程的控制权取得劳资关系的主动权。因此马克思指出,技术创新是阶级斗争的关键武器,“可以写出整整一部历史,说明1830年以来的许多发明,都只是作为资本对付工人暴动的武器而出现的”。[8]501资本采用新技术就是为了规训工人和削弱工人长期生产劳动中掌握的技能所赋予的“特权”。资本主义工厂日益增加的自动化、智能化就是响应资本欲望的体现。
(二)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创新实践
技术这一原本一般意义上的范畴,在资本主义社会被赋予了特殊的功能,成为资本家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工具。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的技术是被选择出来的,只有有利于资本增殖的技术才会被采纳。“技术的产生不再单纯是劳动者生产活动自然形成的结果,而是需要企业和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的有目的的经济活动。”[9]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技术创新内生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源于追逐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资本控制生产过程和加速剩余价值实现的内在需要,这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的演变路径和资本偏向,因而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创新本质上是有偏的、非中性的。布雷弗曼指出,“机器可能做到的事非常之多,其中不少可能性都被资本故意地挫伤了,而不是发展了”。[10]207人们天然地认为技术一定是好的,如果技术变坏也是技术使用人的问题。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克隆人”基因技术、“深度假”1等技术创新一定就是好的吗?“元技术”本身可能是中性的,但是现实的技术都是选择出来的,存在的技术都是“有偏的”。
技术创新与人的关系在历史上经过三次演变。一是自然社会时期技术创新与人是自在统一的;二是手工业时期工人通过积极参与技术创新过程而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人;三是机器大工业时期技术创新开始带来生产过程的异化,人被技术创新带来的物化物而控制。马克思最初对技术的工具价值赞赏有加,但很快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创新的弊端,即技术创新对劳动者带来的异化和控制。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较早地提到技术发展带来的异化问题。他在《法哲学原理》中提出,“个人的劳动通过分工而变得更加简单,结果他在其抽象的劳动中的技能提高了,他的生产量也增加了。同时,技能和手段的这种抽象化使人们之间在满足其它需要上的依赖性和相互关系得以完成,并使之成为一种完全必然性。此外,生产的抽象化使劳动越来越机械化,到了最后人就可以走开,而让机器来代替他”。[11]210技术就本质而言,是作为人类生存的工具和手段存在的,技术、人性、物性从其内在层面上来讲是自恰的。但是技术的过度发展,早已突破其自身的工具性本质规定,而成为支配一切的技术意志。马克思早期的技术创新思想也主要是异化劳动的思想。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劳动是一个异化的劳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马克思指出:“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摧残”。[12]159“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12]56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应用和创新是服从于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使用机器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减轻或者缩短工人每天的辛劳”。[6]276“资本通过使用机器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即剩余劳动,——无论是绝对剩余劳动,还是相对剩余劳动,并非来源于机器所代替的劳动能力,而是来源于机器使用的劳动能力。”[6]287资本家之所以愿意“在机器上投入这样大量的资本,恰恰是为了通过这一资本来榨取工人的劳动”。[6]293
基于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创新的不合理性展开了批判。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批判的传统。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解决这种不合理性的根本路径是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他在《致罗兰特·丹尼尔斯》中提到,“只有在共产主义关系下,工艺学上已经达到的真理方能在实践中实现”,因为那时“科学不仅成为人人有份的东西,而且也摆脱政府压制和阶级偏见的桎梏”,才“可以成为不受束缚的科学的堡垒和苗圃”。[13]122技术创新必须从资本主导的逻辑转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主导的逻辑。
但是关于解决路径学术界存在分歧,有学者认为,克服技术创新异化现象最终还要依靠技术创新来解决。[14]但在我们看来,克服技术创新异化现象仅仅通过技术创新是实现不了的,这样就陷入了技术创新的一元论。技术创新的异化需要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生产力发展的协同才能解决。“技术的批判”代替不了“制度的批判”。
(三)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价值旨归
追溯马克思的著作我们不难发现:对人本身发展的关注是他一生的研究志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维度:人的活动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类的全面发展。[15]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整个社会陷入技术的“拜物教”,技术创新把劳动者依附于技术物化物上,劳动被“异化”。“去技能化”也消除了工作中的乐趣,背离了马克思视域下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精神。马克思认为,技术创新将是推动阶级消亡和旧式分工的有力武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财富的极大累积,旧式分工终将被打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预示的自由分工将成为现实。
馬克思深刻揭示了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的思想。他认为技术创新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而是实现人类解放的重要手段。刘同舫认为,人类或者人的解放,除了从人类内部阶级关系对立化解来谈以外,还应该内在地包括人类从自然界中解放的问题。而要实现对外部自然限度的把握和超越,技术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它自然就成为马克思及后世学者关注的主要命题。[16]2技术及其创新活动是人类与自然界内在统一的中介。“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结束了人们对于自然的幼稚态度和其他幼稚行为。”[17]241马克思认为人类是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的,因此就存在着人类与自然界统一的内在要求。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使得人类加深对自然界的认识。一方面要求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要认识并尊重自然界本身的规律,抑制生产过程中的盲目性,不能在发展技术的同时危害自然本身。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也为人类更好地实现与自然界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和保障。 三、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方法论
唯物史觀和辩证法思维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对于技术创新的理解和分析,马克思也是遵循这一方法论。研究和领会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哲学思维和方法论,对于我们认识当今时代的技术创新现状和制定未来技术创新发展对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变量
唯物史观的发现与创立是马克思一生中的重大发现和主要历史贡献。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始终贯穿着唯物史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技术创新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内生变量。资产阶级借助于技术创新带来的生产力极大发展打败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阶级继续依靠技术创新化解根本对立的劳资关系。技术创新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有偏向的,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帮凶”。但技术创新带来的劳动异化,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变革而化解。资本主义社会有其存在客观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技术创新在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终将加速资本主义社会走向灭亡。
技术是作为社会历史发展伴生物存在的。技术创新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早期人们一直把技术看作是人类生存的工具、手段而存在的。“人是有缺陷的生灵,为了幸存下来,而又能够保持人的特点,人不可避免地需要雅典娜的科学和赫斯托斯的技术,把使用工具、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看成是向有理性的人发展的决定性的步骤,这不是偶然的,技术从一开始绝对就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18]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技术,有些是完成自然力量所不能做的事情,有些则是模仿自然。”[19]52这表明技术一开始就是作为人类本身力量的补充,成为人类实现与大自然抗衡的工具性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继承了古代先贤们对技术的认识。
在马克思看来,技术创新活动是人类基本活动的形式,技术创新是人类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动力来源。马克思对于技术创新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技术创新所产生的生产力作用给予高度赞扬。在他看来,正是不断的技术创新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与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能够取代封建社会,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依赖于产业革命爆发出来的科学技术的急剧发展,资产阶级才能取得对封建主的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社会才能快速在欧洲社会变成现实。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给予高度赞扬:“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0]36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歌猛进的主要动力来源就是欧洲社会快速发展的技术创新及其运用。
马克思在其他经典著作中也有大量关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作用的分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具体地考察了科学技术的本质。他指出,人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改造自然,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历史,而科学技术正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有力手段。在《资本论》《反杜林论》等著作中他也提出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历史进步、生产关系变革中的巨大价值,指出科学技术是社会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和有力杠杆。
(二)理解技术创新的辩证思维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也处处体现这一思维方法。马克思认为技术创新要素之间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技术创新的历史演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促进的结果,同时技术创新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
相比较西方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马克思对技术创新的认识更加深刻。马克思认为技术创新具有二重属性,他不仅看到了技术创新对生产力层面的影响,更考察了技术创新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影响。一方面,技术创新通过改变生产方式进而影响和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又都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受制于特定生产关系的制约。具体到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为适应技术创新带来生产方式的变化,自资本主义社会诞生以来其生产关系做出了不断调整;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技术创新存在资本偏向,又不断维护和再生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桎梏,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解决这个矛盾的出路不仅仅需要靠发展技术创新本身,还需要“制度的批判”,否则只会陷入技术的“拜物教”或“技术一元论”。
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现象。如资本通过“去技能化”来贬低劳动者技术禀赋特权,降低劳动者在工资议价过程中的谈判权;但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又需要劳动者具有适应能力和灵活性,资本主义大工业需要“用适用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而可以随意支配的人,来代替那些适应于资本的不断变动的剥削需要而处于后备状态的、可供支配的、大量的贫穷工人;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做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9]561除此之外,机器的大量使用,带来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的增加,资本推动的活劳动减少,从而导致资本家剩余价值率降低。这与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率的提高是相悖的。马克思通过对这些技术创新过程存在的矛盾展开分析,提出了技术创新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并指明技术创新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参与和分享。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横扫一切的时期,技术创新几乎都是集成式的创新,手工劳动者的技能特权被逐步剥夺,使工人沦为机器的附庸,工人的劳动被异化。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集成创新越来越让位于分布式创新,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消费定制化而发展起来的机器小型化、智能化趋势,使得原来适应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基础的生产方式难以适应。因此未来技术及其物化物,将可能再次成为劳动者“手臂的延伸”,劳动者将在生产过程重新占据主导权,劳动者成为附庸的“巨型机器”时代将会走向历史终点。大卫·哈维因此指出,“一场社会主义的革命,在长期内不可能回避对另一种技术基础的定义问题,以及另一种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的关系、生产体系、通过日常生活和对精神观念的再生产问题”。[21]238 四、结 语
虽然马克思关于技术创新论述散见于马克思的著作中,但其关于技术创新思想前后脉络一致,自成体系。这个体系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概括: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关系是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研究对象;实现技术创新从资本逻辑向人的全面发展逻辑转变是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研究主题;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是贯穿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哲学方法。从学理层面对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进行研究,对于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进而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指导我国当前社会技术创新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蔡敏,周端明.技术是资本控制劳动的工具——马克思主义技术创新理论[J].贵州社会科学,2012(4):51-56.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Hansen A H. The Techn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21, 36(1):72-83.
[4] 王伯鲁. 马克思技术决定论思想辨析[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7(05):128-137.
[5] 卢江. “技术决定”历史演化动力论再分析——评威廉姆·肖的《马克思的历史理论》[C]// 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7). 2016.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威廉·拉佐尼克.车间的竞争优势[M].徐华,黄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宁光杰.技术创新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动力[J].教学与研究,2009(2):28-33.
[10] 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二十世纪中劳动的退化[M].方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1]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或自然法和国家学纲要[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 李伟,茹少峰,张宸璐.马克思的技术创新观及其时代价值[J].人文杂志,2019(5):62-68.
[15] 田海舰.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价值蕴涵[C]//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理论研讨会. 2018.
[16] 刘同舫.技术的当代哲学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8] H.波塞,邓安庆.技术及其社会责任问题[J].世界哲学, 2003(6):67-76.
[19]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2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 大卫·哈维.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M].刘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蔡 敏
摘 要: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理层面对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进行研究,对于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进而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指导我国当前社会技术创新实践有重要价值。我们认为,对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探究是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形成的源头和研究对象;实现技术创新从资本逻辑向人的全面发展逻辑转变是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研究主题;唯物史观和辨证法是贯穿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哲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F09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21)05-0130-07
Research on the Marx’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ought System
ZHU Li-dong, ZHOU Duan-m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2, China)
Key words: Marx’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ought;system research;capital logic
Abstract: Marx’s thought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m. The study from the academic level is of great value for our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Marx’s thought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Marxist theories, guiding our country’s current practices of soci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e believe that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the source and research object of Marx’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l thought. The logic transition of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rom capital to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ankind is the research theme of Marx’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l though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 are the philosophical methods that run through Marx’s thought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
馬克思是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与新古典技术创新理论将研究视角局限于生产力层面不同,马克思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一开始就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结合层面展开。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技术创新内生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1],源于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资本控制生产过程和加速剩余价值实现的内在需要。这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为资本服务的,是有偏的、非中性的。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对于我国当下技术创新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价值。近年来,伴随着各国的“技术创新热”,学术界对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研究开始升温,研究视角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从哲学向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全面展开,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但总体上,学术界对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体系化认知不够,对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研究对象、主题和方法论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凝炼。
一、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研究对象
是否拥有明确、特定的研究对象是判断一个思想体系成熟与否的主要标志。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就是要回答技术创新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何作用,怎样起作用。技术创新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研究技术创新的起点,也是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研究对象。
(一)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根源
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产生与他所处时代的社会发展实践密切相关。十九世纪是马克思生活的年代,在此期间欧洲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这两次工业革命中雨后春笋般产生的技术变革实践,引发了马克思对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运用的思考,对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变革及其由此带来的社会进步,使马克思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并据此提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602的论断。
马克思清醒地看到两次工业革命给资本主义生产力带来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变革。一方面,科技发展带来了生产规模扩大与资本集中,垄断开始产生。资本家受益于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其财富正以惊人的速度加速积累。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并没有因为科技的创新和发展而受益。这样,技术创新本身的双面性表现出来: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在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提高资产阶级掌控资本和社会的同时,恶化了工人阶级生活状况。对这些现象的思考构成了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认识来源。
同时,马克思也关注并吸收了以黑格尔、亚当·斯密、圣西门等为代表的社会科学家关于技术在社会发展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社会科学家的著作都着重探讨了技术发展对社会和工人带来的影响。在这些思想启发下,马克思先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共产党宣言》等早期著作开始探讨技术创新对人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对技术及其在社会发展的作用进行了阐释。随后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中比较系统地揭示了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的深刻关系。 (二)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核心内容
我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创新是资本家为解决劳资矛盾所做的选择,其目的是为了降低熟练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谈判能力。但是,“新”技术很快被工人凭借“干中学”掌握转化为个人“资本”,从而提高在生产过程中的谈判权,相应获得较高的工资。这样,在总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所获利润会相应地减少。此时,资本家就会通过减少投资制造失业来提高与在业工人的谈判权,同时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在新技术到来以后,工人之前累积的技术“资本”便一去不复返,资本家重新掌握生产过程的控制权。工人不仅在生产过程中被资本家剥削,为掌握新技术还要参加教育和培训,该费用也被内化为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更加加重了工人的负担。
技术创新加快了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进程。资本家基于逐利的需要,通过不断加快技术创新的更迭速度,想法设法节省劳动时间,减少工人雇佣数量,降低生产成本,尤其是劳动者工资的支出。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产生越来越多的相对过剩人口,社会财富中分配给工人的工资越来越少,工人的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都在提升。工人贫困必然导致社会总产品价值难以顺利实现,社会再生产无法正常进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激化。技術创新带来的社会矛盾,必然要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调整。虽然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了适应技术创新带来的生产力发展做了一定的调整,但其根本矛盾并没有得到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将随着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而自我灭亡。
(三)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体系的根基
学术界对于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中的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的认识存在争论。主要有三种基本观点:一是技术决定论。汉森认为,“在马克思看来,社会进步取决于技术条件而非经济条件。”[3]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互动论”或弱技术决定论。王伯鲁认为,“马克思的技术决定论绝不是单向的一元决定论,也不是考茨基等人所理解的历史‘宿命论’,而是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论’或弱技术决定论”。[4]第三种观点不认同技术决定论的观点。卢江认为,“技术决定论仅仅能够强调社会生产率的变化发展,但是它反映不了社会的生产关系,因此不能成为解释社会经济形态变化发展的理论。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论是科学合理的解释,也是唯一能够从广义政治经济学角度来论证历史变迁的理论”。[5]学者们对此问题讨论热烈并且观点不一致,表明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问题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对该问题的回答,关系到对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正确认识。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发现,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萌生的触发点,是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体系的根基,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体系中的主题、机制、异化等思想理论都是围绕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得以展开的。因此,我们认为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是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研究对象。
二、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研究主题
马克思对技术创新的考察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蓝本,始终围绕着“技术创新如何实现从资本逻辑向人的全面发展逻辑转变”这一鲜明主题展开。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呈现出来的,其立论起点与基础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殊社会形态。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创新本质是服从于资本逻辑的,带来的后果就是技术和劳动被异化。资本主义必将被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在这种生产关系下,技术创新充分体现为人的属性,服从于人的全面发展逻辑,真正实现技术创新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一)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创新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创新内生于资本逐利本性。追逐剩余价值的贪婪本性必然要求资本不断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这是资本的内在逻辑和本质特征。但是受限于工人的生理极限和道德约束,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逐不可能依靠无限延长劳动者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式来实现,采取“内涵式”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式成为必然选择。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创新服从于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逐,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过程而产生。“技术是资本控制劳动的工具”,“资本试图通过技术变革控制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实现过程,以最大化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1]不断发展的技术创新已经成为资本家财富积累的主要手段和源泉。马克思指出,“资本不创造科学,但是它为了生产过程的需要,利用科学,占有科学”。[6]357
技术创新改变了劳资双方在生产过程的力量对比,这种力量对比决定了劳资双方的地位和收益分配。在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过程中,劳资双方围绕生产组织的控制权在车间展开竞争。“由于技术进步可以替代工人技能,所以会削弱工人技能的稀缺性,从而削弱工人的权力。事实上,资本家投资新技术的动机之一也许正是想减少对车间工人生产技能的依赖。”[9]5资本家不仅控制着工人掌握技能的种类和多样性,还通过劳动的等级划分把那些掌握着关键的生产技能的工人纳入管理科层,使这些关键技能脱离生产车间,从而达到削弱工人的谈判能力的目的。总的来说,技术创新一直以来是有利于资本一方的。这一过程主要通过以下手段实现。一是对工人进行去技能化。劳动者拥有技能成为其与资本家进行分配利润谈判的筹码。为降低劳动者的谈判能力,资本家总是乐于推动技术创新,通过迭代生产技术使劳动者原来掌握的生产技能化为乌有。二是维持低的劳动力价值。技术创新带来了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进而带来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这样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生活资料价值也会随之降低,使得工人工资可以长期保持低位而不至于引起工人反抗。在社会财富不断提高而劳动者收入不变、甚至稍有提高的情况下,资本家可以获得更多剩余价值,具体表现为资本家在社会总收入占比中不断提升。三是资本家向工人转嫁负担。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工人更新和掌握新技能越来越困难,费用也越来越昂贵。资产阶级同时竭力鼓吹新自由主义思想,把本来应该自身承担的培训义务,巧妙地转嫁给了工人阶级。 资本通过技术创新,不仅控制着劳动的支出和劳动生产效率的发挥,还通过把劳动者变成“单向度的人”,进一步控制他们的习惯和价值观。劳资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阶级矛盾。资本控制劳动越成功,资本家获取利润越多;反之,工人反抗资本家越成功,工人的生活条件也越好。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拥有绝对的控制权。资本通过压制劳动者在生产过程的控制权取得劳资关系的主动权。因此马克思指出,技术创新是阶级斗争的关键武器,“可以写出整整一部历史,说明1830年以来的许多发明,都只是作为资本对付工人暴动的武器而出现的”。[8]501资本采用新技术就是为了规训工人和削弱工人长期生产劳动中掌握的技能所赋予的“特权”。资本主义工厂日益增加的自动化、智能化就是响应资本欲望的体现。
(二)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创新实践
技术这一原本一般意义上的范畴,在资本主义社会被赋予了特殊的功能,成为资本家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工具。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的技术是被选择出来的,只有有利于资本增殖的技术才会被采纳。“技术的产生不再单纯是劳动者生产活动自然形成的结果,而是需要企业和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的有目的的经济活动。”[9]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技术创新内生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源于追逐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资本控制生产过程和加速剩余价值实现的内在需要,这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的演变路径和资本偏向,因而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创新本质上是有偏的、非中性的。布雷弗曼指出,“机器可能做到的事非常之多,其中不少可能性都被资本故意地挫伤了,而不是发展了”。[10]207人们天然地认为技术一定是好的,如果技术变坏也是技术使用人的问题。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克隆人”基因技术、“深度假”1等技术创新一定就是好的吗?“元技术”本身可能是中性的,但是现实的技术都是选择出来的,存在的技术都是“有偏的”。
技术创新与人的关系在历史上经过三次演变。一是自然社会时期技术创新与人是自在统一的;二是手工业时期工人通过积极参与技术创新过程而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人;三是机器大工业时期技术创新开始带来生产过程的异化,人被技术创新带来的物化物而控制。马克思最初对技术的工具价值赞赏有加,但很快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创新的弊端,即技术创新对劳动者带来的异化和控制。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较早地提到技术发展带来的异化问题。他在《法哲学原理》中提出,“个人的劳动通过分工而变得更加简单,结果他在其抽象的劳动中的技能提高了,他的生产量也增加了。同时,技能和手段的这种抽象化使人们之间在满足其它需要上的依赖性和相互关系得以完成,并使之成为一种完全必然性。此外,生产的抽象化使劳动越来越机械化,到了最后人就可以走开,而让机器来代替他”。[11]210技术就本质而言,是作为人类生存的工具和手段存在的,技术、人性、物性从其内在层面上来讲是自恰的。但是技术的过度发展,早已突破其自身的工具性本质规定,而成为支配一切的技术意志。马克思早期的技术创新思想也主要是异化劳动的思想。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劳动是一个异化的劳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马克思指出:“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摧残”。[12]159“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12]56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应用和创新是服从于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使用机器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减轻或者缩短工人每天的辛劳”。[6]276“资本通过使用机器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即剩余劳动,——无论是绝对剩余劳动,还是相对剩余劳动,并非来源于机器所代替的劳动能力,而是来源于机器使用的劳动能力。”[6]287资本家之所以愿意“在机器上投入这样大量的资本,恰恰是为了通过这一资本来榨取工人的劳动”。[6]293
基于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创新的不合理性展开了批判。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批判的传统。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解决这种不合理性的根本路径是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他在《致罗兰特·丹尼尔斯》中提到,“只有在共产主义关系下,工艺学上已经达到的真理方能在实践中实现”,因为那时“科学不仅成为人人有份的东西,而且也摆脱政府压制和阶级偏见的桎梏”,才“可以成为不受束缚的科学的堡垒和苗圃”。[13]122技术创新必须从资本主导的逻辑转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主导的逻辑。
但是关于解决路径学术界存在分歧,有学者认为,克服技术创新异化现象最终还要依靠技术创新来解决。[14]但在我们看来,克服技术创新异化现象仅仅通过技术创新是实现不了的,这样就陷入了技术创新的一元论。技术创新的异化需要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生产力发展的协同才能解决。“技术的批判”代替不了“制度的批判”。
(三)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价值旨归
追溯马克思的著作我们不难发现:对人本身发展的关注是他一生的研究志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维度:人的活动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类的全面发展。[15]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整个社会陷入技术的“拜物教”,技术创新把劳动者依附于技术物化物上,劳动被“异化”。“去技能化”也消除了工作中的乐趣,背离了马克思视域下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精神。马克思认为,技术创新将是推动阶级消亡和旧式分工的有力武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财富的极大累积,旧式分工终将被打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预示的自由分工将成为现实。
馬克思深刻揭示了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的思想。他认为技术创新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而是实现人类解放的重要手段。刘同舫认为,人类或者人的解放,除了从人类内部阶级关系对立化解来谈以外,还应该内在地包括人类从自然界中解放的问题。而要实现对外部自然限度的把握和超越,技术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它自然就成为马克思及后世学者关注的主要命题。[16]2技术及其创新活动是人类与自然界内在统一的中介。“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结束了人们对于自然的幼稚态度和其他幼稚行为。”[17]241马克思认为人类是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的,因此就存在着人类与自然界统一的内在要求。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使得人类加深对自然界的认识。一方面要求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要认识并尊重自然界本身的规律,抑制生产过程中的盲目性,不能在发展技术的同时危害自然本身。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也为人类更好地实现与自然界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和保障。 三、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方法论
唯物史觀和辩证法思维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对于技术创新的理解和分析,马克思也是遵循这一方法论。研究和领会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哲学思维和方法论,对于我们认识当今时代的技术创新现状和制定未来技术创新发展对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变量
唯物史观的发现与创立是马克思一生中的重大发现和主要历史贡献。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始终贯穿着唯物史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技术创新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内生变量。资产阶级借助于技术创新带来的生产力极大发展打败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阶级继续依靠技术创新化解根本对立的劳资关系。技术创新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有偏向的,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帮凶”。但技术创新带来的劳动异化,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变革而化解。资本主义社会有其存在客观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技术创新在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终将加速资本主义社会走向灭亡。
技术是作为社会历史发展伴生物存在的。技术创新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早期人们一直把技术看作是人类生存的工具、手段而存在的。“人是有缺陷的生灵,为了幸存下来,而又能够保持人的特点,人不可避免地需要雅典娜的科学和赫斯托斯的技术,把使用工具、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看成是向有理性的人发展的决定性的步骤,这不是偶然的,技术从一开始绝对就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18]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技术,有些是完成自然力量所不能做的事情,有些则是模仿自然。”[19]52这表明技术一开始就是作为人类本身力量的补充,成为人类实现与大自然抗衡的工具性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继承了古代先贤们对技术的认识。
在马克思看来,技术创新活动是人类基本活动的形式,技术创新是人类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动力来源。马克思对于技术创新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技术创新所产生的生产力作用给予高度赞扬。在他看来,正是不断的技术创新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与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能够取代封建社会,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依赖于产业革命爆发出来的科学技术的急剧发展,资产阶级才能取得对封建主的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社会才能快速在欧洲社会变成现实。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给予高度赞扬:“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0]36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歌猛进的主要动力来源就是欧洲社会快速发展的技术创新及其运用。
马克思在其他经典著作中也有大量关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作用的分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具体地考察了科学技术的本质。他指出,人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改造自然,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历史,而科学技术正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有力手段。在《资本论》《反杜林论》等著作中他也提出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历史进步、生产关系变革中的巨大价值,指出科学技术是社会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和有力杠杆。
(二)理解技术创新的辩证思维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也处处体现这一思维方法。马克思认为技术创新要素之间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技术创新的历史演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促进的结果,同时技术创新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
相比较西方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马克思对技术创新的认识更加深刻。马克思认为技术创新具有二重属性,他不仅看到了技术创新对生产力层面的影响,更考察了技术创新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影响。一方面,技术创新通过改变生产方式进而影响和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又都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受制于特定生产关系的制约。具体到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为适应技术创新带来生产方式的变化,自资本主义社会诞生以来其生产关系做出了不断调整;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技术创新存在资本偏向,又不断维护和再生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桎梏,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解决这个矛盾的出路不仅仅需要靠发展技术创新本身,还需要“制度的批判”,否则只会陷入技术的“拜物教”或“技术一元论”。
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现象。如资本通过“去技能化”来贬低劳动者技术禀赋特权,降低劳动者在工资议价过程中的谈判权;但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又需要劳动者具有适应能力和灵活性,资本主义大工业需要“用适用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而可以随意支配的人,来代替那些适应于资本的不断变动的剥削需要而处于后备状态的、可供支配的、大量的贫穷工人;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做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9]561除此之外,机器的大量使用,带来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的增加,资本推动的活劳动减少,从而导致资本家剩余价值率降低。这与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率的提高是相悖的。马克思通过对这些技术创新过程存在的矛盾展开分析,提出了技术创新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并指明技术创新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参与和分享。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横扫一切的时期,技术创新几乎都是集成式的创新,手工劳动者的技能特权被逐步剥夺,使工人沦为机器的附庸,工人的劳动被异化。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集成创新越来越让位于分布式创新,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消费定制化而发展起来的机器小型化、智能化趋势,使得原来适应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基础的生产方式难以适应。因此未来技术及其物化物,将可能再次成为劳动者“手臂的延伸”,劳动者将在生产过程重新占据主导权,劳动者成为附庸的“巨型机器”时代将会走向历史终点。大卫·哈维因此指出,“一场社会主义的革命,在长期内不可能回避对另一种技术基础的定义问题,以及另一种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的关系、生产体系、通过日常生活和对精神观念的再生产问题”。[21]238 四、结 语
虽然马克思关于技术创新论述散见于马克思的著作中,但其关于技术创新思想前后脉络一致,自成体系。这个体系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概括: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关系是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研究对象;实现技术创新从资本逻辑向人的全面发展逻辑转变是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研究主题;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是贯穿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哲学方法。从学理层面对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进行研究,对于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进而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指导我国当前社会技术创新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蔡敏,周端明.技术是资本控制劳动的工具——马克思主义技术创新理论[J].贵州社会科学,2012(4):51-56.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Hansen A H. The Techn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21, 36(1):72-83.
[4] 王伯鲁. 马克思技术决定论思想辨析[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7(05):128-137.
[5] 卢江. “技术决定”历史演化动力论再分析——评威廉姆·肖的《马克思的历史理论》[C]// 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7). 2016.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威廉·拉佐尼克.车间的竞争优势[M].徐华,黄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宁光杰.技术创新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动力[J].教学与研究,2009(2):28-33.
[10] 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二十世纪中劳动的退化[M].方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1]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或自然法和国家学纲要[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 李伟,茹少峰,张宸璐.马克思的技术创新观及其时代价值[J].人文杂志,2019(5):62-68.
[15] 田海舰.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价值蕴涵[C]//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理论研讨会. 2018.
[16] 刘同舫.技术的当代哲学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8] H.波塞,邓安庆.技术及其社会责任问题[J].世界哲学, 2003(6):67-76.
[19]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2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 大卫·哈维.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M].刘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蔡 敏